Re: [地道] 《地道建立》 (1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01 21:15:0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3.2.3 地道的分类
(....接续....)
1.资粮道
接着看三乘十五道各自的定义。
首先资粮道的定义;“法现观”,是“资粮道”的定义。
法现观的“法”是指佛所说的经典,也就是当一个行者进入资粮道,开始对于佛的经
典去听闻而所得的现观,这个道就是所谓的资粮道。
下文是跟资粮道同义词的一些术语,1“资粮道”、2“顺解脱分”、3“法现观”及
4“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一样的,这些都可以结合声闻、独觉、大乘,也就是声闻的资粮道、声闻的顺解脱分
、声闻的法现观、声闻的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都是同义词。
如果结合独觉也是,独觉的资粮道、独觉的顺解脱分、独觉的法现观、独觉的资粮道
者心续之智,这四个也是同义词。结合大乘也是,大乘的资粮道、大乘的顺解脱分、大乘
的法现观、大乘的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四个同义。
了解这些表面看起来不同的术语,有它的必要性。因为有些典籍会用“顺解脱分”,
有些会用“法现观”,有些会用“资粮道者心续之智”。当看到这些不同术语时,应该知
道这些都是同义词。
前面谈的是定义与同义词,接着要谈字面的解释:此外,所谓“资粮道”,是因为它
是为了证得解脱及一切相智,而累积资粮之道的开端(亦即目标是为了解脱与证得一切相
智而开始累积资粮,即包含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这种道的一个开头或最初的一个起点),所
以称为“资粮道”。
这是对于资粮道语词的解释,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称为法现观呢?为什么资粮道的定义
要下成法现观呢?
“法现观”的字面解释是:因为是开始听闻、思惟经典之法的阶段的现观。“开始”
是指从入道开始,不是指未入道的情况,虽然在未入资粮道以前的阶段也有听闻、思惟经
典,但是那时候的听闻、思惟经典并不称为法现观,要从入了资粮道后,开始听闻、思惟
经典的现观才会被称为法现观。
所以这里“因为是开始”可以改成“因为是入道之后开始”或是“入道之后最初”,
听闻、思惟经典之法的阶段的现观,所以也称为“法现观”(此处的“法”就是指经典)。
在资粮道阶段,是以听闻、思惟能诠的经典为主,但并不是意味着资粮道的阶段没有
“修所成”,“修所成”主要是指修所成慧,整段的意思是,资粮道的行者主要是透过闻
所成慧、思所成慧,去思惟经典所开示的无我或业果等的内容,是以这二者为主,但并不
是说资粮道的行者没有修所成慧,还是有的,只是并不是以修所成慧为主,而是以闻所成
慧、思所成慧这二者为主。
什么时候才会以修所成慧为主呢?要到加行道的阶段,才是以修所成慧为主。
2.“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差别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三者的差别:
“闻所成慧”是指依止一位善知识,去听闻、抉择无我、空性的经典。如果善知识能
无倒的为听闻者宣说,听闻者也对于善知识无倒解释的无我义、空性义生起信解,此时这
位听闻者心中所得到的空性义或无我义的见解,就是“闻所成慧”。
但是这时候,他并没有完全的了解空性义或无我义,只是他对于空性义或无我义有信
解或者说有胜解,这种心还没有了解空性义与无我义,只能算是符合事实的一种心(符义
的伺察意)。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听闻善知识宣说:“一切法无实有或谛实不成立就是空性,就是
究竟实相。”听到这段话后,他就这样相信了,这时候所产生的慧就称为“闻所成慧”。
所以对于空性义、无我义信解的一种心,称为“闻所成慧”,这时候的“闻所成慧”
还不成为量(信信/非量),意即他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一切法无实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
实相,但是它是符合事实(符义的伺察意),所以说此时“闻所成慧”的心,是属于伺察
意的状态(注1)。
假设这个人以“闻所成慧”,或是对于一切法无实有就是空性义的信解或相信,以此
作为基础,再进一步透过圣教、正理,一再地思惟一切法无实有这一点,最终,假设他能
以正因(注2)去成立一切法无实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实相,对于这一点也能够有所了解
,他的了解就进入“思所成慧”(比量)。
当这位行者透过教理去了解到空性义、无我义这个对境之后,假设他再以此(空性义
、无我义)作为所缘(比量的对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