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9-30 19:46:48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3.0 地道建立
有关地道的建立,又分二个科判,其中,分二:1. 总说地道建立,2. 别说各乘的地
道建立。
3.1 总说地道建立
1.总说地道建立,是要说明何谓地?何谓道?2.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是要个别说明
各乘(声闻乘、独觉乘、大乘)的地道建立为何?
3.2 总说地道建立
3.2.1 地的定义
定义中要谈的内容,就是“地、道”之“地”的定义,与“地、道”之“道”的定义
,其实地、道这二者是同义词(同义=两个法之间的关系符合八周遍门),意思是一样。但
是从定义来看(有所区分),首先说明地的定义。
这个地,并不是地水火风的地(具有坚硬性质的地)。一般说地道的地,这个地是什
么呢?
“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现观”,其中的“自”就是指地,也就是它自己
的果,而“自果”的“果”与“众多功德”是同位语,作为地自己的果,也就是众多功德
所依基础的现观,就是“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的定义。重点就是地,简单来讲就是地
的定义。
在定义里提到,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其中的“自”就是地自己,它的果就是指后面
的众多功德,所以“果”与“众多功德”指的是一样的(内容)。
地的果与众多功德指的是什么呢?就如世间的功德与出世间的功德,以及利益此世、
利益来世的功德,还有解脱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等,都是这里的果或是众多功德的意思。
等于地是产生这些果或众多功德的基础,意即,假设当地、道的地,在我们心续中产
生之后,以此“地”作为基础,此“地”是一种现观,当我们以此“地”或此“地之现观
”作为基础之后,依于地的基础就可以产生众多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利益此世的
功德、利益来世的功德、解脱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等,都可以依着地这个基础而产生。
为什么内心的“现观”要名为“地”呢?其实这个跟外在的地也是有关的,也就是取
外在的地可以长养花草树木、农作物等的基础,也就是取外在大地的特性来说明内心的现
观,也具有类似外在大地的特性,它可以长养众多功德,所以说内在的“现观”名为“地
”。
如前面所说,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在心续中产生之后,接着在心续中产生三乘地
道的情况,三乘地道就是指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这些“道”其实也就是“地、道”
二者之“地”,因为这些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可以产生种种的功德,所以说这三乘道
其实就是地,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
以声闻道为例,当一位行者生起无造作出离心,并且对于声闻乘有胜解后,就进入声
闻的资粮道,这位行者就称为声闻资粮道的行者,这位行者心续中所有的善心都会成为声
闻资粮道,这些善心包含四无量心、了解无常的慧(或了解无常的心),如果这位行者是
人类的话,有可能还有别解脱的戒律,如果是天就没有别解脱的戒律,或许还有无我慧、
皈依的心等,这些都是属于声闻的资粮道,换句话,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
这些声闻资粮道行者的善心,都符合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的定义,也就是
“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现观”。
3.2.2 道的定义
上述所谈的是“地、道”二者之“地”,下文谈的是“地、道”二者之“道”的定义:
“正朝向或已到达解脱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摄之智”,就是“地、道”二者“道
”的定义。
这个情况跟地的情况不太一样,地的情况是说地是一种现观,是产生众多功德结果的
一个基础。道的理解不是从基础来理解,它是朝向或是到达解脱地或一切相智地(佛地)
,其中任何一种智都称为道。
以五道来讲,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五道的前四道,如果以定义
来看,就是正朝向或能朝向解脱地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摄之智;如果以无学道来讲就
是已到达。
所以如果配合五道来讲,前四道就是正朝向或能朝向(解脱或一切相智地),五道的
第五个无学道就是已到达(解脱或一切相智地)。只要其中一个成立就可以,所以这里说
二者任一所摄之智。
“道”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如文,或者“无造作出离心所摄之智”,就是“道”
的定义。
这个定义内容虽然看起来跟上面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意义是一样的。“无造作出离心
所摄之智”,此中的“摄”就是辅助的意思,譬如以五道来讲,这五道都会有无造作出离
心来辅助。
如前所说,地与道定义虽然不同,但是意义是一样的(二者关系符合八周遍门)。所以
可以说若是道则是地,若是地则是道,因此大乘发心可以命名为地、也可以命名为道。
如果把大乘发心命名为地,就是从它作为它的众多功德之果的基础来命名,也就是以
大乘发心为基础,它可以产生无边功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就把大乘发心命名为地。如果
从大乘发心可以证得解脱,证得成佛的观点来讲,又可以把大乘发心命名为道。
同样的,出离心也可这样理解,也可以命名为地,从产生自果众多功德的基础来讲可
以命名为地;如果是从证得解脱成佛来讲,出离心又可以命名为道。
五道的每一道,都可以这样的方式去命名为地或道。可以说地、道二者的意义是完全
相同(二者关系符合八周遍门),只是它的作用不同,从作用的观点不同,一者命名为地,
一者命名为道,其实意义是完全相同。
这个情况就如同“事物”与“无常法”也是同义,但是“事物”的定义是“能作”义
,也就是能发挥功能者,“无常法”的定义是“刹那灭”。为什么这二者同义呢?因为凡
是能发挥功能者必然是刹那灭者,反之,凡是刹那灭者必然是能发挥功能者。所以就意思
上讲没有差别。
同样的,能“作为自果众多功德基础的现观”也必然是能“到达解脱成佛的智”,反
之,能“到达解脱成佛的智”也必然是能“作为自果众多功德的现观”。所以是从作用来
区分,其意义是完全一致。
在地与道的定义里都提到“摄”,这个“摄”也要理解为辅助的意思。譬如以菩提心
与空性慧二者相摄来讲,如以菩提心摄持空性慧,或以空性慧摄持菩提心,摄的意思就是
彼此互相辅助,如菩提心摄持空性慧,意即菩提心辅助空性慧。
“辅助”或“摄”有这样一个内涵,即当菩提心提升、增长或进步的时候,它所摄的
空性慧也会随着增长;反之,空性慧所摄的菩提心也是一样,当空性慧提升、增长的时候
,它所辅助、所摄的菩提心也会随着增长、提升,这就是摄或辅助的意思。
这二者一直到成佛,二者是同时成佛,不会菩提心先成佛或空性慧先成佛,或反过来
讲空性慧先成佛、菩提心后成佛。假设菩提心与空性慧是互相摄持、辅助,这二者都同时
达到佛地,不会一先一后,这就是摄持、辅助的意思。
“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道”,“现观”,“智”,这些为同义词。总说地道
定义的部分已讲完。
3.2.3 地道的分类
今天看中文版第八页1-2.分类,之前已经说明过地道建立中地、道的定义。
接着要看地道的分类,首先看第一种分类,从所依的补特伽罗的优与劣来区分地道,
如果所依的补特伽罗是优(殊胜)的,这个道就称为大乘道;如果所依的补特伽罗是劣的
,这个道就称为小乘道。也就是这个补特伽罗(即所依),如果是属于大乘行者,他心续
中的道就是大乘道;如果补特伽罗或是所依本身,是小乘行者,他心续中的道就称为小乘
道。
以下,另外一种分类,是从道的本质的高下来区分,可以分成五道:“资粮道”、“
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五者。
这五道的分法,如果以声闻道来区分有这五个分类,独觉道也有这五个分类,大乘道
也有这五个分类,所以三乘道合起来有十五道。
不论是声闻道分出来的五道,独觉道分出来的五道,或者大乘道分出来的五道,其中
每一乘道的前二道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属于凡夫的补特伽罗所拥有的,也就是具有资粮道
的补特伽罗是凡夫,同样的具有加行道的补特伽罗也是凡夫。但是具有见道、修道、无学
道这三道的补特伽罗,就被归到圣者。
圣者中前二道,即具有见道、修道的补特伽罗,还不能成为阿罗汉,唯有具有无学道
的补特伽罗,才会被称为阿罗汉。而且不分声闻道、独觉道或大乘道,也就是具有声闻无
学道的补特伽罗会被称为阿罗汉,具有独觉道的无学道的补特伽罗也被称为阿罗汉,具有
大乘道的无学道的补特伽罗也会被称为阿罗汉,等于具有这三乘道的最后一个无学道的补
特伽罗都被称为阿罗汉。
1.资粮道
接着看三乘十五道各自的定义。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