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学] 慧学:如何深入般若经--学习摄类学的利益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08-02 22:01:10
: 对于“基、道、果”初步有了整体的认识后,若能学习四部宗义(有部、经部、唯识
: 、中观)的内涵,能够正确掌握佛法智慧发展的阶梯,而摄类学、心类学等又是学习四部
: 宗义的基础,配合现观八事七十义、地道建立,对于佛陀教法的解行,能够有整体完整的
: 认识,进而总摄佛陀圣教三藏十二部,依之闻思修,于佛法世布的不同所化机自利利他。
: 参考网址:台北市藏传佛典协会(Tibetan Text Society)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
■ 补充——四部宗义的宗义建立
摘自:《宗义宝鬘》(7)-1
2005/04/27 洛桑却佩格西 释法炬法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复习
上次讲到道谛及三种无为,接着是,“凡有漏法皆是应该断的,因为资粮、加行二种
道也是应该断的。”这是毗婆沙宗的主张。
一切所知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至于有漏法在毗婆沙宗都是所应断—凡是有漏法皆
是所应断。这里所说的“有漏”,除了道谛之外,其他一切有为法都属于有漏的法。为什
么?因为道谛是圣者心相续当中才有。讲到五道,五道是获得解脱一切果位的方便(方法
)。
五道就三乘而言,每一乘都有五道,所以共有十五道。声闻乘的五道是资粮道、加行
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独觉乘和菩萨乘也一样,都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
、无学道。三乘各有五道,因此共有十五道。
既然有声闻乘、独觉乘和菩萨乘,修这三乘的补特伽罗也有三类。这三类的补特伽罗
各自有其所应学,有其所应断,及有其所应证。这些所应学、所应断、及所应证,下面会
讲。
刚讲五道当中,资粮道、加行道属于凡夫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称为圣者道。
见道、修道、无学道属圣者道,则称为道谛。既然是道谛,就是属无漏的法。资粮道、加
行道是凡夫道,所以属有漏的法。
刚提到“凡是有漏皆是所应断”,被所应断所周遍。资粮道、加行道是有漏,也是所
应断。因此在这里说资粮、加行二种道是应该断的。
书上对有漏下的定义是:就所缘与相应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长漏的法,就是有漏
法的定义。从此处可看得出来,是不是随着惑、业而转?是随着惑、业而转的法,就是有
漏的法,不随业、惑而转的法,属无漏的法。
本论作者三宝无畏说,“见道只是无漏道,而修道与无学道则各有漏和无漏二种道”
。毗婆沙宗主张修道、无学道各有有漏和无漏二种。可是其他论著讲到修道、无学道是唯
无漏道而已,他当然有他讲的理由。
修道者必须要先登上资粮道,再进入加行道,之后进入见道,入了见道的同时,即登
上圣者道—无漏道,之后进入修道,之后必须去证无学道。这些应该去登的次序,声闻、
独觉、菩萨道的补特伽罗全部一样。
当补特伽罗登上修道时,他要断除烦恼的方法有二种,第一个是要断烦恼的根本—补
特伽罗我执,所谓“补特伽罗我执”,在这个补特伽罗心相续中,有一个执著,这个执著
不会去观待五蕴或其支分,好像自自然然、自在的生起执著。
事实上,补特伽罗是依于五蕴而安立的,不是不依于五蕴而能安立的。登上修道的补
特伽罗,已证得补特伽罗无我,那时候他已通达了,补特伽罗并非不观待五蕴而能自己存
在。
补特伽罗我执就是行者执补特伽罗是不需要观待五蕴而能自主而存在。这位行者若证
得补特伽罗无我,通达补特伽罗是必需观待五蕴而安立的。
“补特伽罗我执”和“补特伽罗无我”,二个正相违。补特伽罗不观待五蕴而能由他
自己方面存在,这种执著是颠倒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烦恼贼。通达补特伽罗必须依
于五蕴才能安立的心,就是证得真实义的心,这个是我们应该依止的。
初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行者,在他心续中仍然存有:一个是补特伽罗不观待于蕴而能
独立存在的补特伽罗我执;另一个是补特伽罗必须观待于五蕴而安立,即补特伽罗无我,
那时他心相续中有这二个心。
这个行者若持续积聚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亦即持续修持善品,将可助长证得正确补
特伽罗无我的心。
越去串习补特伽罗无我,证得正确的心,这个不正确的补特伽罗我执的心,力量将会
越削弱,一旦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心,达到非常强烈的程度时,这个颠倒心—补特伽罗我
执—将完全被消灭尽。
在那个时候,这位行者就已证得消灭烦恼贼的阿罗汉果了,这个证得的心即无颠倒的
心,它跟真实义的实情相符。透过它所修持的善品,可以做靠山,所以能一直存在的。相
反的,颠倒的心—补特伽罗我执的心,与真实义无法相符,透过它所修造的善品,无法当
他的靠山。
这个颠倒的心,即补特伽罗我执,不观待于蕴的安立而能自主存在,一旦断除这个颠
倒的心,就是将烦恼的根本完全断除、断尽。这位断除烦恼者,属无漏的,就已经在无漏
道了。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容易断除的方法,可是这种断除的方法不够稳定,那个道就是粗静
相道,所谓“静”就是好的,“粗”就是不好的。要透过粗静相道将它断除,我们先要了
解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烦恼至少有三种,三界当中的有情也有三类。
我们是属欲界的补特伽罗,在我们心相续中,有痛苦、有颠倒的心、也非常的短寿。
此外欲界的补特伽罗,相貌可能有不全之处—即可能五根不全。在欲界的补特伽罗可能经
常受到人和非人的伤害。欲界的众生会缘于色、声、香、味、触五境而生种种烦恼。
色界就只有一些天神,没有所谓的人,他们都非常长寿,具有很好的相貌、妙色,身
上还会发出光芒,没有任何苦,具有先知、神通。
这些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的行者,会依于他们上师的口诀,正确了解欲界的过患,他
们会观照到欲界的过患。这位行者获得奢摩他时,依于上师的口诀,会完全看到欲界的过
患。欲界补特伽罗有苦的、行色不美,且寿命很短,欲界中有种种饥荒、战争,甚至地水
火风四大的种种伤害等。也观照到上界的种种功德,如长寿、妙色、神通等。这位行者已
了解欲界有这么多过患,看到欲界的粗相,粗就是坏的、不好的。
看到欲界的过患后,又看到色界没有痛苦、长寿、妙色,且有神通等好处,生起想要
得到的心。当这位行者在禅修时,就缘念到欲界种种过患,先前他所缘念的过患,已经看
到,观照到了。所以自然遮止掉对欲界生起贪欲的心,而生起想要追求上界的心。
就好像我们有某个东西,本来我们很喜欢它,后来又有另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比较起
来,比先前的好。比较之后,对先前东西的贪着心,自然会舍弃,而生起贪著后来那个好
东西的心。这样的修持就称为粗静相道。粗就欲界的不好,静就是色界的好。
用这样的方法断除欲界的烦恼,比较简单,因为这位行者的心力不是很强,只是暂时
将烦恼压伏住,暂时将它舍置一旁,将来遇到因缘时,还是会生起来。因此这位行者的心
,称为有漏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修道行者的心相续中,仍然有漏和无漏二种道,原
因在此。
这样的修持法—观欲界的过患,观上界功德,外道也有。这样的修持法,不一定要用
内道的修持—观照、通达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必须要观待五蕴而安立,这种修法只有
内道才有。
圣道虽然都是无漏的,但圣者心续中的道不全然是无漏的,譬如修道位心续中的粗静
相道,就是有漏道。经部宗所说的也类似于此,若这里了解清楚,下面就可以快速地进行。
生:刚讲初证无我者有二心,补特伽罗不观待蕴即可存在,这个不是应断的吗?为什
么初证无我者还有这个心?还算初证无我者吗?
师:这位初证补特伽罗无我的补特伽罗,他的心相续中,在那时有这二个心—补特伽
罗我执和补特伽罗无我,二个同时存在,乃至补特伽罗无我的证悟未达到最究竟之前,都
一直存在。
我们的心相续就如同一个大城,这个城市住了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我执。补特伽
罗无我有许多大臣、眷属众,这些人都很正直,是善良的。同样,补特伽罗我执也有他的
一派,他们是颠倒的。
补特伽罗无我是正的、善的,既是正的、善的,自然会赢得民心,势力愈强,最后得
到整个国家。反之,补特伽罗我执是颠倒的,他没有什么靠山,对方势力愈强,他就愈弱
。到最后,补特伽罗无我的心达到最强时,补特伽罗我执的心就消灭殆尽,此时这位行者
已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了。
对还未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我们,我们心相续中现在没有补特伽罗无我的心,只有补
特伽罗我执的心,虽然如此,我们心相续中多多少少有一些善品、善业,就好像没有国王
,可是已有很多大臣在那里运作。一旦有补特伽罗无我的证悟时,这些宰相、臣子一定马
上拥护。因此说一个补特伽罗心相续中有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心和补特伽罗我执的心。
生:补特伽罗无我这部分来讲,是不是独立实体的?我执那个不观待蕴即可存在,是
不是独立实体的我?
师:“所谓补特伽罗,就是有心相续者。”心相续所摄的五蕴,如果依于五蕴而安立
的话,所安立者就称补特伽罗。这个不观待五蕴的安立,而能独立存在的,就称“补特伽
罗我”或“补特伽罗我执”。补特伽罗我执如果没有的话,就称为“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我执的心是颠倒心,不是常一自在的我,是能独立自在的我。执补特伽罗不
观待五蕴而能够独立存在的心,就称为“补特伽罗我执”。将这个心空掉(没有的意思)
的话,就是“补特伽罗无我”。
生:讲初证无我时,在有部来讲见道有十六心,他是在指第一心时,还是在指第十六
心时?这二心,证道时,是指那一个?
师:证得十六行相的心都有,此为一般说法。有一些补特伽罗并不是全部都有证得无
常等十六行相的心,有一些证得,有一些没有证得。
生:讲无漏道时,见道位以上都是无漏道。见道位、修道时有正在断烦恼的无间道及
得到解脱的部分。正在断烦恼时,也是无漏道吗?
师:若就这部论作者的见解而言,毗婆沙宗所主张的见道是无漏道,修道是有漏和无
漏。修道又可分无间道和解脱道,修道的无间道又可分二个,一个是无漏道,一个是粗静
相道(属有漏道)。同样,从这部论的观点看来,应该修道的解脱道也一样有无漏道和有
漏道。有漏道是指世间的粗静相道,无漏道是指证得补特伽罗无我。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