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Xras (想不出来)》之铭言:
: 犯“戒”跟造“业”是或许有重叠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 不受戒就不犯戒,是因为他无戒可犯
: 但不表示他的行为不造业
: 这个在观念上必须要厘清,而且必需要有这种观念
: 如果有那种想法,可能是没学过戒
: 建议可以找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来读一读
: 进阶的可以找弘一大师的南山律在家备览
: 戒的开、遮、持、犯、或轻、或重
: 如何得戒、如何舍戒等等,都有一条条具体的作法
: 当然,它有讨论的空间
: 但不能够以平常的观念来进行戒律的讨论
: 再强调一次“没有受戒,就没有犯戒”
: 一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可以按照戒律来生活,不管是在家戒或出家戒
: 那是他的自由,将来因缘成熟时他也会有相应的福报,但是
: 一、他没有持戒的功德
: 二、他也不会有犯戒的问题
: 受了戒,才有戒可持、有戒可犯,不然怎么叫“得戒”?
: 一切佛法真实功德的根基从这里开始
: 如果不是这样,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初中期怎么会有一堆人为了解决戒律的问题
: 中原、西域、印度、斯里兰卡各地奔波
: 甚至有人不知得戒没有跑到天上问弥勒菩萨
: 那人叫华手比丘
: 这名字怎么来的?
: 在三国魏文帝,也就是曹丕的时候
: 开无遮大会,皇帝就问:我们这里的僧尼戒律谁传来的?有没有什么证明?
: 大家面面相觑,因为当时戒律和仪轨不是那么完备,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 其中一个比丘就说:那只有去天竺找圣者才知道了
: 然后就一路出西域往天竺,终于遇到一位阿罗汉
: 汉僧就问:我们在边地,僧尼受戒不知得戒没有?
: 阿罗汉说:我只是声闻圣人,不清楚,但我可以帮你问弥勒菩萨
: 于是阿罗汉就跑去兜率天问菩萨这事,菩萨说有
: 阿罗汉就说:那请菩萨能不能给我一个证明
: 弥勒菩萨拿了一朵金花放他手上,花便跑他手里了
: 说这就是证明,等你回去,你也这么作,这事就这样解决啦
: 阿罗汉出定后照著作,那花就跑到汉僧手上了
: 回到中原后人们就叫他华手比丘
: 以前的人是这样看待戒律的
: 一直到今天藏传跟南传为了比丘尼戒的传承
: 还在从他们自己的戒律传统,以及汉传佛教这边试图寻找出调和解决之道
: 不是女性修行者说我按照尼戒规范的精神行持,就是比丘尼了
: 戒律的问题并不是那样单纯或有弹性
: 哪有那么轻巧,一句“重实质,不重形式”就打发了?
我个人认同净空法师曾说过的,先学戒然后再去受戒,受戒是保护而不是限制。
但这对初学佛的人来说,显然相当遥远。
“没有受戒,就没有犯戒”,这是当然的。对方可是连三皈依都没有受的初学者,
应该先鼓励他有空去念佛共修。其余时间慢慢了解佛门,佛门佛门先入佛门,
有些人还徘徊在门口不敢进去XD,大德学问好在此赞叹,末学没啥学问,惭愧...
有不足之处再请版上诸贤德补充,感恩!阿弥陀佛
至于“重实质,不重形式”,皈依三宝不是随便念念就过了,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