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止观:奢摩他–住所缘如何修–正明所缘(2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11-06 17:45:3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pg350L7~pg353L13
: 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依此易得胜三摩地,故是殊胜所缘。
: 善巧所缘,能破离彼诸法之补特伽罗我,随顺引生通达无我毗钵舍那,故是极善奢摩
: 他所缘。
: 净惑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故义极大。
: 徧满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
───────────────────────────────────────
■ 释义──
接下来说明,所缘分成四种类型,它一定有各自不同的必要性,不同的必要性究竟是
什么?首先,净行所缘的必要性何在?
“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依此易得胜三摩地,故是殊胜所缘。”
五种净行所缘:1.不净、2.慈愍、3.缘起、4.界别、5.阿那波那。
靠着净行所缘实修的必要性,能把种种特重(上品是指炽盛、特重之意)的贪心等去
除,去除了贪心等的干扰,得到等持就容易了,即这方面有一特别的特性,殊胜的所缘。
例如修不净观,能把内心贪心减弱,贪心遮除、破除掉。假设贪心力量强大,安止一
定非常困难,因为安止的意思就是心要有住分,心首先要沉淀下来,进入自己的心中,内
心要发挥力量,让心稳定安住下来。
首先要先排除内心的妄念粗糙的晃动、散乱,心才可以沉淀下来,才可以进入自己的
内心,好好地稳定下来,慢慢才可能形成安止。假设贪心的力量强大,心根本不可能宁静
稳定下来,因为心受到贪心的干扰,都在动乱中,这是贪心所造成。
修不净观容易排除掉贪心,贪心排除后,要修等持,心要宁静稳定下来,当然就容易
达成。这里是以贪心为例,其他也是如此,瞋心强,愚痴心强、傲慢心强、忌妒心强等,
也是运用净行所缘的方式实修,排除动荡不安的心,心稳定下来,要产生等持就容易了,
这是净行所缘的必要性。
“善巧所缘,能破离彼诸法之补特伽罗我,随顺引生通达无我毘钵舍那,故是极善奢
摩他所缘。”
五种善巧所缘:1.蕴、2.处、3.界、4.缘起、5.处非处。
就善巧所缘是安止当中最好的,因为学安止的目的,当然最后是要产生胜观。若缘取
善巧所缘如补特伽罗无我等,缘取这部分来修安止,好好地实修,后面要引发毘婆舍那就
很容易、会有特别的帮助,就这方面,善巧所缘是个很特别、非常好的安止所缘的对象。
“净惑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故义极大。”
二种净惑所缘:1.世间道净惑所缘的麤静相道,2.出世间道净惑所缘的苦集灭道。
净烦恼所缘,世间道清净烦恼,出世间道清净烦恼。二种类型中,世间道净治烦恼,
要思惟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初静虑天粗糙,二静虑天寂静;二静虑天粗糙,三静虑
天寂静……。就轮回的世间而言,下界粗劣,上界胜妙,这样观修会把世间的烦恼,现前
的部分完全灭掉,这就是世间道净惑所缘的观修方式。
出世间道的净惑所缘,初地以上才能真正成办,因为得到见道位之后才能够达成,资
粮道、加行道还不能够成办。小乘、大乘都如此,见道位之后才能真正成办,见道位时才
能对治遍计的我执烦恼,修道位时才能对治俱生的我执烦恼,所以要见道位以上才有。这
种观修的方式,是总体对治一切的烦恼,在这方面就有最大的效果,非常有必要性的。
大家可能有个问题,前面谈到补特伽罗无我的观修,属于善巧所缘。后面净惑烦恼的
所缘,不是又包括了吗?前后恐怕不太一样。前面讲的是补特伽罗无我的观修,若是补特
伽罗无我观修,资粮道有、加行道也有;后面讲净惑所缘时,就我执的对治而言,能够对
付我执,见道位才能够产生。
就我执而言,遍计的部分,它的对治力量要到见道位才形成。俱生的部分,其对治力
量要到修道位才形成,所以见道位之前无法对付我执。可是就算未得到见道位,前面资粮
道、加行道也可缘取补特伽罗无我观修,但是要对付我执,有力量把它打败,要到见道位
才会有,因此这二者不太一样。
得到见道位时,才具有威力,能断除遍计的部分。先要了解什么是遍计的烦恼,就烦
恼而言,是指得到解脱方面的障碍。在获得解脱这方面形成的障碍,称为遍计烦恼,是对
四圣谛的取舍不了解、愚昧无知。
遍计烦恼要怎么断掉呢?即苦谛见道所应断、集谛见道所应断、灭谛见道所应断、道
谛见道所应断,这些都属于烦恼,要把它灭掉,要观修四谛,不只是观修还要现证,已经
现证后再继续观修就有威力,灭掉对四谛取舍的愚昧无知,这是指出世间净惑所缘。
第一种是世间净惑所缘,第二种是出世间净惑所缘。出世间净惑所缘,是观修四圣谛
中无常等十六行相,出世间的净惑所缘要到见道位以后才有。
世间道净惑所缘要思惟欲界是不好的,上二界是好的,这样再三思惟,会成为整体欲
界烦恼总体的对治,因为是思惟整个欲界不好,上界比较好,这样思惟当然会变成欲界烦
恼整体的对治。总之,前面善巧所缘的必要性,跟净行所缘的必要性,完全不同。
若就出世间道净惑所缘,观修四圣谛十六行相,也会变成整体遍计烦恼的对治,因此
就不像净行所缘对治某个烦恼,或善巧所缘专心善巧某一部分,必要性完全不同。
净惑所缘成为总体烦恼的对治,在这方面是它的必要性,所以词句里才会谈到“净惑
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这是指能从总体方面对治烦恼。若是世间道的净惑所缘,会
变成总体欲界烦恼的对治。若是出世间道的净惑所缘,会变成总体遍计烦恼(含遍三界的
遍计烦恼)的对治,亦即对治总体的烦恼。
这个段落是再归纳说明,因为前面已经详细的说明,这里简略归纳,所以这里谈到,
“又,净行所缘”,这个“又”是指前面已经把每一项解释完毕,又再做补充,再一项项
地解释修净行所缘、善巧所缘或净惑所缘,是为了什么目的?它的必要性何在?
“遍满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
周徧所缘分为四种:1.有分别影像、2.无分别影像、3.事边际性、4.所作成办。
遍满所缘即周遍所缘,遍满所缘周遍在前面三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
所缘。把这三种所缘整体再做个解释,前面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三种所缘里
,能缘取的有境应该是什么样子?所缘取的对境应该是什么样子?会达到什么效果?这种
整体方面的解释就是遍满所缘。
遍满所缘讲了三个大纲,即能缘取的有境是什么性质(能缘取的有境,又分为修止时
无分别影像的有境、修观时有分别影像的有境)?所缘取的对象是什么性质(事边际性)
?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作成办)?这些都在遍满所缘讲的,所以遍满所缘并没有特别
指出某一个对境。
遍满所缘是总体讲,有境是如何来进行?对境又是什么子?然后发挥什么效果?因此
才说“遍满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离前”就是前面三个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
缘、净惑所缘—遍满所缘是讨论这三个所缘总体,不是离开这三种所缘还有其他者。
这些具有必要性的所缘对象也有前后次第的关系,首先,就内心的烦恼而言,从前辈
子持续过来的烦恼,有些已串习到力量强大,譬如贪心比较重;傲慢心比较重、瞋心比较
重、嫉妒心比较重,人人情况不一样。有些烦恼是从上辈子持续串习所形成,有时候二个
、三个烦恼,由前辈子串习所形成,这几个烦恼的力量就比较强大。要先压伏这些力量大
的烦恼,才能实修,在压伏烦恼方面,要靠净行所缘,把这些力量大的烦恼压伏住,后来
修安止,当然比较可以达成。
在净行所缘上,一方面压伏以前串习力量强大的烦恼,一方面就在这个所缘上面来达
成安止。若必要性是考虑到这一点,要达成安止的话,这项就已经可以达成了,修安止也
就足够了,也就可以达成了。
假设目标放在产生胜观,所缘境就要转成善巧所缘。就考虑到必要性来讲,若必要性
是安止达成后,还要达成胜观,把这个当作目标,则要先靠净行所缘,压伏串习力强的烦
恼,烦恼没有了,就可以缘取善巧所缘,来观修补特伽罗无我,这样才可达成将来的目标
、可以产生胜观。
假设烦恼压伏后,若它还会产生,就要把净行所缘持续地实修。若要证悟无我义,产
生胜观当为目标,那么所缘要改为善巧所缘,善巧所缘在胜观的产生方面,有很大帮助。
若不仅如此,还要去对治整体的烦恼,就要以净惑烦恼所缘,四谛十六行相作观修,
以这个方式对治整体的烦恼。若有这个目标,所缘的对境又要转向净惑所缘。所以缘取四
谛十六行相来观修,以这个观修作为整体烦恼的对治,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可见三种所缘,各个必要性不一样,不过它的层次,有渐次提升的倾向。比起净行所
缘,善巧所缘的层次比较高,但要以自己能力作衡量标准。若自己在善巧所缘的部分,能
力还不足够,应该再三持续作实修净行所缘,要以自己的能力作观察,顺着自己的能力选
择,才是比较好的方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