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类] 《心类学》:修习智慧与修心的资粮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10-28 18:19:31
已再版:《心类学》读本_校订版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08/06/mind-in-tibetan-buddhism.html
目标读者
1. 想了解心识如何运作的人。
2. 初学佛法,希望循序渐进,打下扎实基础者。
3. 已学习佛法多年,希望更系统了解佛法内涵者。
心类学简介:
“心类学”就是“识”或“心”的研究。了解心对于了解佛教的理论及实践这二方面
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到达觉悟的过程,就是一种有系统地净化及提升心灵的过程。“心类
学”主要是教导我们辨认心续当中出现的各种心识;其次,希望借由相关术语来介绍、区
分不同类型的心识。借此,学习者可以发展出辨别心识的多样化、功能及其彼此关联的能
力。彻底熟悉“心类学”可为进阶佛学研究领域─例如“五部大论”─提供必要的基础。
◆ 心的认知,可从几种分类趋入:
一、量与非量,二、自证与他证,三、分别心与无分别心,四、心王与心所。
六根对触六尘生起六识,其所引发的过程,心识认知对境可分为:显现境、趋入境(
执持境)、耽著境等。
心识对境的认知,有前五根识的无分别心,与第六识的无分别心与分别心,透过心王
与心所的作用,心对境产生善恶业的取舍。内观(毗钵舍那观察的智慧)的心路历程,包
括量与非量,非量有颠倒知、疑、伺察意等,量有比量与现量,透过佛法正确的闻思修,
有境于对境如理思惟观察抉择,由非量至量,产生如实的证量功德。
◆ 学习心类学的重要性
就像我们的身体在不同场合、不同的关系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身分、角色一样,包含心
和心所的各种认知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反应,而产生贪、瞋、慢、悲悯、
慈爱等不同的认知;但是,要辨认身体的身分、角色比较容易,要辨认认知的身分、角色
则非常困难,因为前者比较具体,而后者非常抽象。
话虽如此,但对于一位想要证得究竟离苦得乐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得把这些认知,
特别是那些属于烦恼的认知辨认出来,因为烦恼是一切恶业、受苦的根源,如果无法辨认
出这些烦恼及烦恼的根本─—我执,进而加以断除的话,那和射箭不知箭靶在哪里,终究
无法实现究竟离苦得乐这个梦想。
心境只能透过内心去观察了解,无法透过外在的科学仪器,而能观察者就是包含心和
心所的认知,但是研究认知比起研究外在具有形状、颜色的物质会碰到更多的困难,主要
的原因是外在的物质,可以用我们的前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的认知觉
察或甚至透过现代仪器观察得到,但是我们的认知截至目前为止,完全没有任何仪器可以
侦测或度量得到,因此对于它的观察也就加倍困难。
但我们又不得不去了解,因为认知是我们身体和语言的发动者;而要了解认知,则必
须有赖于了解认知理论。我们除了要学会辨认出我们内在的各种认知之外,还需了解认知
和认知之间彼此的关系。哪些认知对我们有利?哪些会伤害我们?该如何对治这些会伤害
我们的认知?什么样的认知才是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什么认知才能究竟对治一切烦恼等
等。这些正是认知理论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