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止观:奢摩他–住所缘如何修–正明所缘(2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8-20 19:15:51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pg350L7~pg353L13
: 四、又净惑者,谓唯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
: 初所缘者,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
: 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
───────────────────────────────────────
■ 释义──
净治烦恼的所缘第二类型是讲,“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相”的观修。配合欲界四谛
的观修,配合(色界)初静虑天也有四谛,配合(色界)二静虑天也有四谛,一直到(无
色界)有顶天,都配合四圣谛来做观修。
从欲界到有顶天都有十二缘起的分支,这十二缘起的分支里有一个遍烦恼的分支,遍
烦恼分支里,又分顺生跟反转。遍烦恼分支就是苦谛跟集谛。还有净治的缘起分支,净治
缘起分支就是灭谛跟道谛。
譬如配合欲界来讲,在欲界投生,就有欲界投生的十二缘起的分支,顺生跟反转:苦
谛跟集谛。还有它净治的缘起分支的部分:灭谛跟道谛。这是欲界的四圣谛。
投生在(色界)初静虑天(初禅天),也有缘起的分支,就有四圣谛的内容;之后配
合(色界)二静虑天(二禅天),也有四圣谛的内容。这样一直上去到(无色界)有顶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到有顶天的四圣谛,这是四圣谛方面的观修。
前面讲到第一种净治烦恼的所缘,是指分析烦恼果的这部分,烦恼造成的影响多么不
好,它的毛病是什么?并不是分析烦恼的根本。第二种方式,四谛十六行相的观修,是从
现在已经灭掉的果—痛苦—去分析它的根基何在?它的根本是什么地方?了解它的根本,
看到它的根本。
就欲界来讲,苦谛的根本是集谛,而且是欲界的我执。若把我执断掉,就能把欲界烦
恼连根灭掉。了解这一点后,好好分析、观修,当烦恼的根本断掉了,就不会造业,痛苦
就连根拔灭掉了。这是从种子上、从根本上拔除。配合欲界做四圣谛的实修,以这个方式
把欲界烦恼的种子连根拔掉,并非暂时损伤。在欲界,烦恼连根拔灭的方式,要靠针对欲
界的四圣谛,配合四圣谛来做观修,才有办法把烦恼连根拔灭。
就十二缘起分支里分成两种,就是遍烦恼的缘起分支跟净治的缘起分支。遍烦恼分支
里有顺生次第跟反转次第;净治分支的部分有顺生次第跟反转次第。苦集灭道以前解释过
了,大家若了解的话,就不再说明。若不是非常了解,就再解释一次。
佛经里开示十二缘起时,开示的方式是这样,遍烦恼方面“顺生的缘起”开示了一次
,遍烦恼方面“反转的缘起”又讲了一次;然后开示十二缘起在净治方面“顺生的缘起”
做了开示,反转的缘起”又做了开示。分成四个方式来开示。
十二缘起是无明,然后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佛
经里开示时,讲无明生行,行会产生神识,神识会产生名色,一直到最后由生会产生老死
。这种开示的方式,主要讲的是苦谛,因为讲它的果,由无明作为因产生行,所以行是它
的果,最后到老死,老死当做果。这种方式是遍烦恼里顺生的缘起分支。
顺生的缘起分支要讲的内容是苦谛,因为是讲它的果的部分。一样的内容,若倒过来
讲,就不一样了。佛经里就会开示,老死从何而来?从生而来。生从何而来?从有而来。
这样由后面反转过来,把它的原因仔细去分析、追寻,追寻到最后,行从何而来?从无明
而来。这样反转地追,往上面追过去,所以叫做反转的缘起,反转次第的缘起是去寻找它
的因,属于集谛的部分。遍烦恼分支里反转的缘起,是讲集谛,因为去寻找它的因。
从前面生过来,从无明、行、识、一直到生,生到最后老死,这是讲果的部分。顺着
从前面生到后面,这样的开示方式,是讲苦谛。若往前面去追它的因,从哪里而来往上面
找过去,这是反转的次第,反转的缘起,是找它的因。这时就讲它的因为何,要去介绍集
谛。苦谛也好,集谛也好,这个是指遍烦恼的分支,普遍的烦恼,遍烦恼的部分。
之后讲的是净治烦恼的缘起,净治的分支,佛经的开示是,若灭掉无明的话,就灭掉
了行;若灭掉了行的话,就灭掉了神识;一直到最后若灭掉了生,就灭掉了老死。这种开
示是从净治烦恼的顺生缘起。
顺生的缘起就是前者为因产生后面的果,把无明灭掉会怎么样呢?行就灭掉了,这是
它的果。行灭掉会怎么样呢?神识就灭掉了。这样一直到最后,若把生灭掉,老死就灭掉
了。讲的是后面会形成后面的果,这是讲灭谛,因为讲果是灭谛,这是净治方面的分支顺
生的缘起,是讲灭谛。
之后倒过来讲,找它的原因,云何能把老死灭掉呢?要把生灭掉。云何能把生灭掉呢
?要把有灭掉。这样反转,往前面一直追它的因,追到最后,云何能把行灭掉呢?要把无
明灭掉。往前面去追踪它的原因,这是反转的缘起,是讲因,分析它的因—即道谛。
灭谛跟道谛属于净治方面的分支,净治方面的分支里,顺生的部分讲,因为灭掉了前
者生出后者,这个是讲灭谛。反转的缘起是讲后面灭掉是从什么因而来?因为灭掉前面!
这样再讲一次,这个反转的缘起,是讲道谛。
所以有遍烦恼的分支跟净治的分支,二者都有顺生的缘起跟反转的缘起,就形成四圣
谛。从欲界地一直到有顶天,共有九个处所(三界九地),这九个处所都有投生,投生的
话就有它的十二缘起。从欲界地到有顶天,都有投生的十二缘起存在。有十二缘起存在的
缘故,十二缘起就分成遍烦恼分支跟净治分支。普遍的烦恼分支里有顺生的缘起跟反转的
缘起;净治分支里有顺生的缘起跟反转的缘起,这是四圣谛的内容。
就欲界的烦恼而言,若要把欲界的烦恼种子都连根拔掉,要配合欲界地的四圣谛来实
修,才能把欲界的烦恼,连根拔掉。同样,到初静虑天,配合初静虑天投生的十二缘起,
四圣谛的内容来实修;二静虑天,一直配合到有顶天实修四圣谛的内容。用这个方式把烦
恼拔掉,连它的根本都灭掉。把根本的部分灭掉,就要用四圣谛的实修方式。从四圣谛的
实修方式,去分析它的因,之后把烦恼连根拔掉,所以称为净治烦恼。这是净治烦恼的方
式,这种方式就能把烦恼的种子连根拔掉。
净烦恼的所缘分成两种“唯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暂时损伤烦恼的种子及连根拔灭
掉烦恼种子。配合欲界来讲的话,就欲界投生的十二缘起里的四圣谛的内容去做实修,这
种实修的方式就会把欲界烦恼连种子都灭掉。之后到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一
直到有顶天,每一地都有它投生的十二缘起,有它四圣谛的实修,用这个实修,就能灭掉
每一地的烦恼及其种子。
以上讲了净惑所缘的两种类型,仔细看看,其实二种都属于分析的对象,为什么这里
把它当作安止的所缘呢?
就第一种暂时损伤种子的所缘而言,要分析欲界的毛病、粗糙的行相;上界是寂静、
它是功德,这个当然属于分析,二者都是内心的分析思惟。若是内心的分析思惟,怎么会
是安止所缘的对境呢?
第二种,“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四谛及它的十六个特色,实在非常
深奥,它属于隐晦法。对隐晦法,一定要透过分析,内心才能思惟。若不分析它的因,就
无法思惟四谛十六行相。
那么,为何它会是安止所缘呢?四谛十六特色的内容,不做分析无法思惟的。关于这
个问题,“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诸境所现影像,随心决定任持其心不多观察
”。“此等”就是两种净惑所缘,当作为安止所缘时,首先一定要分析,不管是粗静相道
或是四谛十六特色的内容。分析之后,归纳得知的意义。譬如说下界是粗糙的、是有毛病
的;上界是寂静的、是好的。或者说有为法是无常,有漏都是苦。这些要仔细分析,好好
地思惟,思惟到最后会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确定的结论。譬如有为法是无常,有漏都是
苦,最后会有一个非常明确,很决定,很确定的意义,心就专一安住在上面来修安止。
心专一安住在决定的意义上来修,这部分是安止。此外,在前面分析要得到它的意义
,得到结论的过程里,这不能当做安止。此处的“不多观察”是说,心已经决定了,“随
心决定,任持其心”,就是前面内心要先做分析,分析之后要做决定,给它下定论,很肯
定产生定解。之后,心专一系念在这个定解上不动摇,这时候,不做观察了。
不知道时,当然要从分析下手,在分析的阶段没有安止,那时候正在进行分析。但是
分析会产生定解,已经定解了这个意义、已经是结论了,这时心可以专一安住在上面,那
时候它就属于安止所缘。
到此讲解完四种所缘,即前面谈到的,“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注—
《瑜伽师地论》:“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
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云何
于法所缘差别?若略说有四种,谓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