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8-17 19:24:04转自:仓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法语甘露(07)_从讨论:“刹那性”乃无常的性相。引申至:思惟念死无常。
以量决定“名相”之前,必须先以量决定“性相”。譬如,“刹那性”是“无常”的
性相,则(1)“刹那性”、“无常”二者是有八周遍门;又不仅如此,而且是(2)以量
通达“无常”之前,必须先以量通达“所作性”而能通达“无常”。进一步再说,于“事
相”上通达无常,则是:于事相上通达“无常”之前,一定是先通达“刹那性”,后再依
通达“刹那性”而于事相上通达“无常”。于事相上通达此二法:性相——刹那性;名相
——无常,次第决定如是。
“刹那性”是“无常”性相。问:通达“刹那性”、“无常”有无前后的次第性?先
通达“刹那性”,后再通达“无常”。
可是,有一种情形,就不是如是决定。无常的同义词:有为法、所作性。有为法的定
义:从因缘所生的法。所作性的定义:已生的法。譬如,正因论式“声有法是无常,因所
作性故”,通达此正因论式的次第是:先通达所作性,后再通达声是无常。但是,如果换
一个正因——“声有法是无常,因是事物故,譬如瓶子”,通达此此正因论式,则是先于
瓶子通达“是事物,周遍是无常;非是事物,周遍非是无常”,以此二周遍于譬喻之瓶已
经是通达,后再依此而通达“声是无常”。此中是:先通达“事物”,后再通达“无常”
;但是不一定有通达“所作性”。所以,不一定有这样的次第性:先通达所作性,后再通
达无常。但是,二者是有八周遍。
再说,经部宗以上的宗派对于“刹那性”的承许不同于有部。有部的主张认为,有为
法皆是无常,但不一定刹那坏灭,有为法生起之后必须先经过“住”的阶段,然后才会进
入“坏灭”的阶段。此如《俱舍论释》中说:“于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异,能
坏名灭。”又说:“诸行相续初起名生,终尽位中说名为灭,中间相续随转住。”(注—
有部毘婆沙认为,无常法的坏灭是由另外一法令他坏灭,不是此法本身具有坏灭。)
经部宗以上对于有为法之刹那性的承许,则是比较微细。以瓶子为例,瓶子分有五个
刹那的话,最后第五个刹那是瓶子消灭,就正确通达无常之刹那性的心识而言,是于瓶子
的第一刹那产生未到第二刹那——在瓶子第一刹那产生的时候,就已经了知此法是变异消
灭。于何时消灭?于第二刹那产生的同时,第一刹那即消灭。也就是,有为法产生的第一
刹那当下即是变异为性,未到此法之第二刹那位已是变异,续流到第二刹那位的同时,第
一刹那即消灭。这当中必须清楚:瓶子的续流是存在——第一刹那到第二刹那、第二刹那
到第三刹那,虽然瓶子的体性是刹那变异,但是,所谓刹那变异,并非意谓瓶子消灭不见
,而是说,此法是有为法,定有刹那变异之本质自性。
例如,在过去的学习讨论中,有人问:佛是圆满断德、证德之补特伽罗,那么,佛是
有为法吗?是的。是无常法吗?是的。那么,佛最后会消灭?会有这样的疑问。所谓无常
、刹那,并不是最后会消灭不见的意思,而是说,此法的体性是刹那变异为性,不会安住
不变动。如前说,瓶子分为五个刹那的话——续流到第五个刹那,就此而言,虽然第二刹
那生起的同时,第一刹那消灭,但是,瓶子的续流还是存在。
又举例来说,释迦摩尼佛说,“我”曾经于何时、何处,生为人、当国王,这个“我
”并不是当时为比丘身的释迦摩尼佛,而是“总说的我”。我昨天有吃饭、明天会吃饭,
今天有上课、明天也要上课,这个我是“总我”。将“总我”作区分,可分为:昨天的我
、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可是,“昨天的我”于今天时不存在;“今天的我”于明天时不
存在;但是,就总来说,我昨天存在,我今天是存在,我明天也存在,甚至我会到下一世
,这个“总我”的续流是存在。过去造业的我,也是总的我;现在的我是出家身,当死亡
时这个我不存在,但是“总我”是存在、续流下去,所造的善、恶业熏习于心续而续流到
下一世。为何“现在我”所造的业会续流到下一世?因为,“现在我”之存在、“总我”
之存在,二者是无二无别的体性而存在,因为皆是依于“我的蕴体”而存在。“我的蕴体
”是“总我”的所依处、是存在。当心离开蕴体已经死亡,心会续流下去,所以,心是“
我”的所依处,因此“总我”亦如是相续下去。
一样的,推之前面所举的事例:将瓶子掉下摔破,分为五个刹那。瓶子于第五刹那时
破掉,瓶子的续流即不存在;可是,第一刹那到第五刹那的续流是存在。就是说,虽然瓶
子的体性是刹那刹那的变异,但是,刹那刹那变异并不是消灭的意思,而是说,此法是有
为法,一定有刹那变异的自体性、本质。
可由此推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念死无常”。一般人对于人的出生会觉得很
高兴而且庆祝;但是,了知“念死无常”的人并不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从出生就是刹那不
停的趋赴死亡。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百分百的确定,你在四个小时之后一定会死亡,你
的内心会是如何?一定是非常难过、非常紧张,并且会将心趣向于追求下一世,不会贪著
现世。就像这样,真正通达“念死无常”应该会生起这样的觉受。所以,如果能够理解无
常,对于出生并不会觉得高兴、庆祝,因为凡是出生必有消灭、死亡。一般会说,从母亲
的肚子出生就开始变老,或是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识入胎的第二刹那即是老。其
意就是:最后终究是死亡。一法新生——即是开始变异消灭,此即是“刹那”之义。
又,如果没有非常细微的刹那变异,粗分的刹那变异也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的
眼知现前所见的粗分无常、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个人变老、出生到死亡、花开花谢落等等
,皆是基于此法是非常细微的刹那变异之缘故。我们看到一个人变老了,其实并不是突然
变老,而是如上说,从母亲的肚子出生就开始变老,或是说:从识入胎的第一刹就开始生
灭的老。总之,可将“刹那性”总说为“不断变异”之义。
又可由此推之,思惟念死无常的粗、细。透过学习这些教理而修“念死无常”,如果
在心续中能够真正任运生起“念死无常”之心,就能遮止诸种追求现世快乐之散乱、懈怠
、贪著安逸等等,一定能精进于学习经论、修行、积资净罪,因为终究一定会死亡。
如果花很多钱可以不用死亡的话,你一定会很愿意花很钱,相对的,如果在内心确定
生起“念死无常”的心,一定会殷重于学习经教等等修行。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
大般涅槃经》说:“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
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一人的心续中有“念死无常”心,
就能殷重勤于学习经教、积资净罪等等修行事,不会被推诿心遮蔽——今天先休息、明天
再看看,又想后天再修、下个月再修、明年再修等等;或是心想——今天先忙于其他事情
、帮谁作什么,明天再看看,到了明天,明天又有其他重要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原因就是在于:内心多是执为“常”的认知——与“
无常”相反。认为今天会存活、明天也会存活、后天也是会存活......,虽然不知道什么
时候会死,可是,由于内心有一个强烈“执常”的认知,对于修行会推诿。
所以,在《摄类学》学习到“刹那性”、“无常”的定义及解说,将这些推至《菩提
道次第广论》所说“念死无常”,在思惟、修习上能多获助益。
一定会死;不知何时会死,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死时,亲友、财富、自身,都不能帮
助——即《菩提道次第广论》思惟“念死无常”之“三根本”:(1)思惟决定死、(2)
思惟死期无定、(3)思惟死时除佛法余皆无益。
此中,“思惟死期无定”者,又有“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死亡的原因有很多
,甚至原是有益的享受都会变成导致死亡的因由,例如开车、饮食等等,原是我们享受的
作用,可是当福报不足、业障深重的时候,种种因缘具足之下,即使是非常美味的饮食都
会变成导致死亡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