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死缘无定故应修无常Impermanence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8-02 13:51:44
延伸阅读,转自:台大佛学数位图书馆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46153.pdf
《菩提道次第广论》念死修习之心得 见寂法师
楔子:遇见死亡
据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人是无法直视的。一种是太阳,尚且不论直视,相信多数
人都有在艳阳强光下睁不开眼的经验;而另一种无法直视的,不是别的,就是死亡。
末学自幼生长在传统家庭,任何与死相关的谈论,是父母长辈绝对禁止的忌讳。尔后
,以中国儒学为主轴的学校教育,也以“未知生,焉知死?”的圣贤教令来回避死亡的课
题。而且,不知道是幸或不幸,在成长的印象中,自己几乎没有面对死亡的经验。直到考
完大学联考的暑假,五天前才在国中同学会上见面拥抱的同窗,五日后竟传来惨死砂石车
轮下的噩耗。那年我十八岁,生平第一次亲尝失去挚友的痛苦;我模糊地看见死亡的存在
,但仅止于一瞥,更不敢直视。
两年后同样是暑假,因为一股年轻服务的热忱,驱使我远到花莲慈济医院担任志工一
周。虽然早已知晓医院是生老病死的活教室,但那仅止于理智的想像;等到亲自接触,才
进一步地认识“生的无忧;老的无奈;病的无助;死的无常。”婴儿房前的欢欣甜蜜对比
著失亲老人的床前哀叹;前一日亲手为之刮胡的老伯,半夜一口气上不来,隔日只见空病
床……。短短的七天内,自己仿佛搭上生命的飞梭,用尽全身力气和数不尽的泪流,穿越
时空看见生死交织的世间实相。
从此,我收起天真浪漫的梦想情怀,正式向不谙世事的青稚思想告别,一心一意投注
在弥补生命苦迫与缺憾的志工工作里。我积极地向宗教探寻世间苦难的合理解答,更由于
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引领,在大学毕业后的数年,因缘具足出家了。然而,死亡无常的真理
并未随着发丝的剃落而认清,面对法俗眷属的往生离世,自己依旧难以转出心的牢笼。
发愿:走进死亡
出家这些年来,佛教出世道体系的学习,使自己明白个人死亡的超越,惟藉戒定慧三
学的修持以达烦恼解脱、不受后有;而大乘菩萨道思想的薰习,犹令忝为宗教师的自己,
很清楚还有广大众生面临死亡的无助与悲伤,着实需要佛法的疗慰。于是,揭开死亡的面
纱,正式朝向它、面对它,并在平时积累解行资粮以熟悉死亡的降临,乃至能够随分随力
地助益处于死怖、死苦的众生,成了末学认定此生的修行大事。
佛教之中有关生死观照的修行法门众多,譬如:佛陀经常教示比丘,观察生命的构成
仅是五蕴、六处、六界之假合;或者勾勒出造成生死相续的十二缘起连环锁链,提醒著流
转与还灭的两条道路;乃至弟子们临终惧死、丧亲无助的事件,佛陀皆曾开导许多安顿人
心的修持方法。而近代的净宗高僧印光大师,也有将死字悬于寮房壁上,提醒自己切要念
死、莫放逸的警策作法。依循着历来佛教经典指引的修行轨迹,发现大致有两类处理问题
的应对方式,也就是转换所缘的暂时降伏或者正面交手的对治根除。
选择出家学道的身分,及其所带来生命重心的转换,常常迫使自己不得再找借口推拖
不修行,或是逃避去面对许多过去没机会遭遇、也不愿意碰触的课题,其中之一的学习就
是看清并直视死亡的挑战。其实,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死亡本身仅是一极短暂的历程;再
者若反思自己从无始来、于死生之间的无数行旅,引渡往隔世轮回的死亡经验,应该不会
太陌生。不过,隔世之迷和累劫的业习,以及世间教育里缺乏反观觉照的宗教启迪,使得
末学此生二十多年来,在努力扩展生命宽度、积极攀登生命高峰的同时,几乎同一比例地
增长了贪染、瞋恚和愚𫘤。于是,面对死亡的思惟,成了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碍。
在家之时,诸亲好友的生离死别已让自己难以从伤感中走出;披薙出家后,许多的世
间不幸则使自己更容易濡湿双眼。死亡无常的降临会遇愈多,愈加认识自己心志的脆弱和
修行智慧的不足。直到阅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念死无常〉篇章,一直以来内心那
股想要直接面对、勇敢超克死亡的渴望,终于找到了出口。
修行:随念于死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乃西元十四世纪,中兴西藏佛教的宗喀巴
大师,有鉴于当时藏传佛教多数的修行者,对佛法的整体性、差异性和方便性无能融通,
故于教理与修持二方面抱持偏执或弃舍的心态。宗喀巴遂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以
及阿底峡尊者之《菩提道炬论》二书为架构,再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将三藏
十二部圣典之精要,不论派别、传承皆完整地涵摄,并将趣证佛果所必经的菩提道,分成
浅深渐次、不可缺漏的三士修学进程。修念于死的教授位于《广论》下士道的入道之首,
这使得思惟死亡的课题,成为藏传佛法修习系统中重要的区别指标;换言之,能够进入死
亡的念修,才是菩提道的下士。故可以说,《广论》从念死修习揭开三士道正行的序幕,
不论修行者之目标为下士道之来生善趣、中士道之解脱生死或上士道之圆满佛果,都得依
念死为起点作次第的修持。
一、未修念死之过患
首先,宗喀巴大师认为,一介凡夫欲踏入修行门槛,要能引导其心从贪图现世的利乐
,转而希求后世的安养。盖大部分人在修行的向望培养起来之前,眼光常只关注在此生的
幸福与否,终其一生劳碌奔波于财富、名望等人生美景的追求。反省这些行为的背后,可
以发现源自于一种心念的根本错误:即“错执无常以为常”的颠倒妄想,受到此类“身命
将久住”、“今日定不死”的见解欺蒙,于是导致种种过患。大致可以分别为以下三类:
1.起诸烦恼如瀑流转:因以为身命尚久不死,故对此生名、利等起贪欲;如遇任何障
碍到贪欲的追求,则心生瞋恨;然每日正处于未修念死的过患中,却蒙昧无知。诸如此类
的大烦恼、随烦恼宛如瀑布,缚转于生命之流中。
2.恶业增长善业断弃:由于烦恼的缠缚流转,每日不断地造作种种恶行,薰染发达诸
恶业的力量;同时也因无暇修习对治恶业的法门,遂逐渐舍弃了善妙正法,断除了能令增
上的善业和功德胜利。
3.命终之时堕诸恶趣:众生是随业招受来生的果报,临命终时除了极重业或有忆念引
导,大部分皆随着惯习的业力而招感后报。平时若受恶业的牵引薰习,命终之时堕往苦痛
恶劣的三恶道,则是必然之路。由上可见,“执常不死”的颠倒妄想将引发连锁的过患,
造成生命体向下沉沦的恶劣循环。
二、修习念死之胜利
继未修过患的警策之后,《广论》接着提出修习的胜利。一反一正的说法脉络,无非
是想透过设身处地的劣势与优势分析,引导修行者从对念死的陌生无知,发起意乐并投入
修行。而此处提及修念死理的胜处,包括:
1.遮止恶行:若能踏实体认自己今日必死,于尘世种种劬劳、羁绊,遂不受迷惑或盲
目追求,故能避免诸多参杂不良质素的恶业造作。
2.修集众善:再者,对死亡将至的透彻认识,内心会激发出一股向上、向善的殷切力
量,积极投入相应于佛法的善业积集。
3.自利利他:念死修持带来的止恶行善的力量,不仅于己内心拥有安顿之道,成就胜
妙果位;对于普世众生,更能具无上的悲怀,愿将自证的法益挹注世间。
总而言之,直接修念于死实是能够摧伏恶法、成就善行的重要胜妙法门,佛陀更曾在
《大般涅槃经》中赞誉:“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三、厘清念死的正确发心
明白未修过患以及修习胜利,主要是为了引起修死随念的发心。而若真正发起心来念
死,将能达到止恶、行善以及自利利他的功德。于是,启发一种确实无误的念死心态,避
免盲修瞎炼、白忙一场,实为进入念死修习的关键。
《广论》采用破邪显正之法厘清念死的发心。错误的念死发心,论中指为一种世俗上
贪生怕死的心态,也就是想到死亡之时,将与爱恋的亲友、财产分离,情感上遂生出不舍
与害怕。若追本溯源,可以发现这是从未根本了解念死的发心道理而来,所以怖畏对象的
选择并不正确。反之,《广论》说明真正当挂念、感到恐怖的,应是体认自己来不及修行
、却又将亡殁的事实。这乃从了解自己业报身的必死无疑开始,再发现种种能致堕落的恶
因未除、能生善趣的净因未集,于是感到忧悔与担心。此外,这种死前未及断恶修善的畏
惧感,若是正确地思惟培养起来,不但不消极,反而是一种渴盼每分每秒皆修行的念死心
。同时,修行者也将能因为积极地净障集资、安住正法,临终则不致有悔而害怕死亡。
由上所知,《广论》所谓的发心念死,是一种源自于正见业果理则的死亡忧惧,然后
决定修持的思惟和忆念历程。
四、修念死理
在正确发起心来念死之后,《广论》于修法上的教导,为一殊胜的“三种根本、九种
因相、三种决断门”修持系统。之所以称为系统,乃宗喀巴大师先将念死的法则设计为三
大根本,而每一根本下又分别有三支因相,修行者借由思惟死亡的本质─即此“三种根本
”和“九种因相”,然后次第生起“三种决断”的修行誓愿。
试将“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的修持系统,叙述如下:
根本一:思决定死。第一个修持根本,是思惟死亡的必然性。
因相 1-1 思惟死亡无缘能却退:试想一个人即使拥有任何的身分、住所、时间或特
权,然死主的必定到来,实无有一因缘能逃脱或退却。
因相 1-2 思惟寿量的无间递减:每个人业报所感的寿量再长,总是昼夜不停地消逝
,催逼着我们迅速向死亡靠近。
因相 1-3 思惟未及修行又当死:人生再长,扣除睡眠、老病和无义销耗的时光,真
能修行的余暇甚少。
决断 A:必须修行正法。思惟上面三因相后,反省自己对世法的贪恋,如梦幻般受不
实欺瞒,唯能肯定死亡的必然到来,于是发起在死前修行正法的决心誓愿。
根本二:思惟死无定期。虽由思决定死而有修行正法的决定,然平时的散心妄念故相
应于现法安乐的追求,所以,对治此的第二个修持根本,就是思惟死期的无法确定,以一
种今日必死的心态随时为死亡作准备。依据的是下列三因相:
因相 2-1 思惟赡部洲寿量无定:不同于它处众生寿量的固定,南赡部洲人寿量的特
色就是不确定,死期未知之下,不论老少皆有可能随时离世。
因相 2-2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疾病和四大不调的内缘损害,以及能致丧命的
种种外缘侵扰极多;而能长养身体延长寿命的活缘极少,甚至会转变成死缘。
因相 2-3 思惟身极微弱:身体并非想像中的坚实,其实微劣脆弱得如同水沫,无须
大损即能坏命。
决断 B:从现在而修正法。在寿量的不确定、死缘众多和身命脆弱三因相的彻底思惟
后,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死亡随时会来、而且绝无定期可言。这是三种根本思惟中最重要的
想法,一旦具备死无定期的信解,将能扭转众生喜恋栈、好推延的心态,决定即刻开始精
进修行。
根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除了慎防死亡随到而发起即刻修行的决断,
还有第三项根本法则必须思惟,就是临命终时除了佛法,其余皆无益处。思惟前二根本纵
然发起精进勇猛的力道,仍需有正法作为眼目,引导行者向于正道,否则修行倚错方向,
也是徒劳无功。
因相 3-1 思惟亲情不可替死:命终之时,亲友纵有再多不舍,也无人能伴随或替死

因相 3-2 思惟财富无可持往:生前拼命追求的财物受用,死时一毛一角都带不走。
因相 3-3 思惟身体必须弃舍:毕生最珍爱呵护的身躯,死到临头也得弃舍。
决断 C:死时唯法是依是怙。此生拥有的亲情、财富和身体,纵使幸福圆满,然而死
亡来临的那一刻,只得一一的弃舍放下,这是何等令人哀恸不安。因此,除非收起外放寻
求的心怀,反观自省在孤寂的人生死路上,究竟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痛苦的,唯能依靠佛
陀的正法。
由上可见《广论》的念死法则─“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从对治现实之不死倒见
出发,藉著思惟各种根本与因相,次第透视死亡的本质,进而发起对死亡正念忆持的誓愿
。整体而言,《广论》之〈念死无常〉,的确是一套完整具有因果、浅深阶次的思惟修持
系统。
表一:《广论》念死法门之“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修持系统 (※请见连结)
自勉:恒持不懈
修行最忌知行不一,任何至臻完善的法门义理,行持若仅三分钟热度,也是无法受用
。何况宗喀巴大师更是殷切劝勉念死的修习,不仅是初学佛的法门,在修行的中期、后期
,念死的道理皆为必修的资粮。如今,每日思惟死亡无常的恒课,正带领自己审视习总以
为常的坚固见解;逐步消融误解生死的茫然悲愁;学习将每个死亡的因相思惟当作增上的
磨练;然后朝向安然直视死亡的境界,勇敢迈进。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8-02 14:12:00
如果真的接受了死亡是无常 那他就像呼吸一样
作者: akumahomura (恶魔焰)   2016-08-02 14:46:00
怎么会像呼吸一样XDDDDD等老到快死了 再去想无分别 免得白活XD
作者: opm (活着堆好积木)   2016-08-02 18:42:00
如果真的证悟了,也许是涅槃生死等空花?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8-02 19:54:00
思惟念死无常,其前后次第的法类分别为思惟暇满人身难得与思惟三恶趣苦,即…思惟暇满难得→思惟死无常→思惟恶趣苦…,故能遮止无义、虚耗、罪恶、放逸等事,于住正法起决定行(例如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本文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念死修习之心得,其中提到念死无常的“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可阅广论本文的详说(另外,末学于版上发过的文章,输入关键字"念死无常",可找到"《菩提道次第传承语录》念死无常"等系列文。)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3 14:00:00
因不知什么是生,所以贪生,死不用你来死,自己会死这叫做贪生怕死;吸收再多知识,却也没能带走一句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8-03 14:30:00
法师在文中厘清念死的正确发心的段落有提到,错误的念死为一种世俗上贪生怕死的心态,是未如理思惟认识其中道理
作者: ykkdc (ykk)   2016-08-04 01:16:00
谢谢法师的心得分享。广论所提到的修念死无常真是值得好好去思惟,文中所提伽喀巴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其实我们正如贡唐仁波切所说:不思修法过二十,想修想修又二十(想修却拖延),不行不行十余载(老了之后,除了为后世发发愿外,因老不中用而什么也做不了),此乃空耗一生传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8-04 13:45:00
延伸阅读 #1JebV8mM [读经]《杂阿含经》等:﹝念死无常﹞广论在念死无常的段落,也有引用杂阿含经念死无常的经文
作者: k011511 (吉姆王)   2016-08-05 13:0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