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十二因缘书画 (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5-15 09:21:12
: 内不犹豫:
: ‘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这
: 些问题是十四无记的范畴)
───────────────────────────────────────
■ 心类——“量”与“非量”之七种心法:
1.“颠倒知”,2.“疑(犹豫)”,3.“伺察意”,4.“比量”,5.“再决知”,
6.“现量”,7.“显而未定”。
补特伽罗心相续中,内心智慧获得“现量”现证无我慧的过程:“颠倒知”→“疑(
犹豫)”→“伺察意”→(执因心)→“比量”→“再决知”→(依于比量之奢摩他
、毘钵舍那止观双运)→“现量”(见道位现量现证无我慧,断除遍计我执烦恼)。
转自:仓忠仁波切部落格《心类学显要》
http://blog.yam.com/tsadong
(五)关于“犹豫”的解释,分二:定义、及分类。
定义:“透过自力,于两端产生疑惑的明了”,就是“犹豫”的定义。
分类。若予分类,有三:(1)符合事实之犹豫、(2)不符合事实之犹豫、(3)等
分犹豫。
事相如下:认为“声音大概是无常吧?”的心,就是第一。认为“声音大概是常的吧
?”的心,就是第二。思惟“声音究竟是常?还是无常?”的疑惑,就是第三。
“犹豫”的定义:透过自力,于两端产生疑惑的明了。
定义中有二个条件:(1)透过自力;(2)犹豫的作用、所显现的是二端的疑惑。此
中“二端”,就是“正、反”二端,或说“是、不是”二端,对于二端无法决定的怀疑。
又,“犹豫”和“疑惑”二者同义。
(1)“犹豫”是透过自力。“犹豫”的心类一定是“心所”,是“犹豫”一定是“
心所”。“犹豫”趋入对境之时,是由“犹豫”心所本身自力而于二端产生疑惑,并不是
由他力──另外的心王、心所的推动;并且,除了“犹豫”以外,与“犹豫”相应的心王
和心所,同样都是于二端产生作用,但这是透过他力(犹豫的力量),并不是由自力。如
是,定义中“透过自力”,就是:“犹豫”此法自身是透过自力而于二端产生疑惑,与“
犹豫”相应的心王和心所,则是由他力(犹豫)而于二端产生疑惑,简言之,就是受到犹
豫的影响而产生,并不是由自力。
譬如,三人当中有一位是很凶恶的坏人,当他要作坏事时,对其他二人说:“一定要
一起作,不作的话,我会打你!”三人同时作坏事,这是因为这一位凶恶坏人的影响,其
他二人不是由自力而作坏事。以此譬喻,坏人譬喻如犹豫,犹豫趋入境时,由自力而于二
端产生疑惑;与犹豫相应的心王、心所,则是由“犹豫”的力量而于二端产生疑惑,并不
是由自力。
“犹豫”分类为三:(1)符合事实之犹豫、(2)不符合事实之犹豫、(3)等分犹豫。
(1)符合事实的犹豫。
事相如:认为“声音大概是无常吧?”的心。实际上声音是无常,但这个心并没确定
声音是无常,所以是“怀疑”。又,心趋入对境之时,并没有确定声音是无常,而是认为
“声音应该是无常吧?”但实际上,境(声音)是无常,所以是“符合事实的犹豫”。
(2)不符合事实的犹豫。
事项如:认为“声音大概是常的吧?”的心。这个心的显现境是不正确的,这个心认
为声音应该是常,但实际上声音是无常,所以是“不符合事实的犹豫”。前者(1)认为
“声音应该是无常吧?”的心,比较接近对境事实的情形,因为实际上声音是无常,但是
没有完全确定。后者(2)认为“声音应该是常吧?”的心,所执取的比较接近声音是常
,并不符合事实,所以是“不符合事实的犹豫”。总之,“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
是就所缘境而言。如,所缘境声音是常或无常?执取“应该是无常吧?”的犹豫,就是“
不符合事实的犹豫”。
(3)等分的犹豫。
事相如:思惟“声音究竟是常?还是无常?”的疑惑。这是界于中间的犹豫,没有比
较接近“声音是无常”的事实,也没有比较接近“声音是常”,内心有“声音是常?或是
无常?”的怀疑,属于这种界于中间的怀疑心类,就是“等分的犹豫”。
v “等分犹豫”是同时显现常和无常?
首先确认:三种分类的犹豫都是分别知。
(1)符合事实的犹豫:显现境是“声音无常的义共相”,趋入境是“声音无常”。
(2)不符合事实的犹豫:显现境是“声音常的义共相”,趋入境是“声音常”。
(3)“等分犹豫”是界于中间的犹豫,没有确定的趋入境。当心续中现行“声音是
常吗?”的怀疑,觉知中显现“声音常的义共相”;当心续中现行“声音是无常吗?”的
怀疑,觉知中显现“声音无常的义共相”),“等分怀疑”是具有此二续流的犹豫。如,
第一刹那认为声音应该是常吧?第二个刹那认为声音应该是无常吧?具有此二续流的犹豫

v “犹豫”、“怀疑”二者是否一样?
“怀疑”和“犹豫”大概一样。心趋入对境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称为“怀疑”;心
具有这种作用──从这个角度称为“犹豫”。如“犹豫”的定义中说“于二端产生疑惑”
,此中,以心趋入对境的作用来说,可称为“怀疑”;具有这种“于二端产生疑惑”作用
的心,称为“犹豫”。
v 五十一心所中的“犹豫”,是烦恼障;但是,总相的犹豫则分类有:善、恶、无记。
总相的“犹豫”不一定是烦恼,有善、恶、无记三性。五十一心所中的“犹豫”是烦
恼,而根本烦恼有“五见烦恼”、“非五见烦恼”。“犹豫”烦恼是见道位所断品,并没
有修道位所断品的“犹豫”烦恼。又,“犹豫”烦恼有恶、无记,二种,如初禅定以上补
特伽罗心续中的犹豫,都是无记;欲界的烦恼,则是恶。
“不符合事实的犹豫”不一定是烦恼,不一定是恶,但是,安立有属于恶的部分。“
十善”的相违是“十不善”,“十不善”中的“邪见”是恶,如不承认三宝、业果、四谛
的邪见。如是,思惟“应该没有三宝?”的犹豫,是属于恶的“不符合事实的犹豫”。又
如,缘于三宝、解脱、菩提心等而有的犹豫,如思惟“应该没有业果?”的犹豫,是属于
恶的“不符合事实的犹豫”。或如,透过非善知识的指导,或是接受非善的教育,心续中
产生缘于三宝、业果、解脱等善法,而有的犹豫,是属于恶的“不符合事实的犹豫”。相
对的,缘于三宝、业果、解脱等善法,而有的犹豫,如思惟“应该有三宝吧?”、“应该
有解脱吧?”、“应该有业果吧?”的犹豫,都是属于善的“符合事实的犹豫”。无记的
部分,如下文中所说。
又,“不符合事实的犹豫”不一定是烦恼。以本文所举出的事相来说,认为“声音大
概是常的吧?”的犹豫,是不是执取“声音常”?是的。“执取声音常”的分别知、“执
取补特伽罗有我”的分别知,都是无记。此中的观察是先决定:认为“声音应该是常吧?
”的心,有没有执取“声音常”?如果有的话,这个心就是无记。所以,是犹豫不一定是
无记,但是,犹豫的分类中有无记的犹豫,如“执取声音应该是常”的犹豫,是无记。
又如,“萨迦耶见”是“慧”心所,所执取的是“补特伽罗有我”,“执补特伽罗有
我”的分别知是无记,所以,萨迦耶见是无记。简言之,萨迦耶见是我执,是我执一定是
无记。什么是无记?经中无记。不是善、不是恶,就是无记,经中没有记别此是善、是恶
。如是,萨迦耶见是“慧”心所,是无记。“慧”心所包括于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可
分为:假有、实有。又可分为三性:善、恶、无记。
犹豫也有不属于烦恼障的,犹豫不一定是烦恼,如“有没有沉香树?”的犹豫,不是
善、不是恶,是无记,不属于烦恼障的部分。又如,对“极隐蔽法”的犹豫是属于善,以
“三察清净正因”之因相,通达经中说“布施得受用、持戒得善趣”的不欺诳语,在通达
之前,认为“布施应该会得财物吧?”、“受戒应该会得善趣吧?”的犹豫,就是善的犹
豫。如格西洛桑嘉措所造《建立大理路心类学必要集锦》中说:“此复,疑理应一定是烦
恼,因根本烦恼中的疑一定是烦恼故。不能如是承许,因为如怀疑有无沉香树的疑并非烦
恼故,因彼是无覆无记故。此复,即将通达“施得财,戒生乐的经文,于自开示义不欺诳
”的合义疑,不是根本烦恼故,因彼是善故。”
v “萨迦耶见”是慧心所,是无记。
“无记”就是“经中无记”,经中没有记别此法是善、是恶,就是“无记”。如,外
道问释迦牟尼佛:我会不会到来世?外道提出此问,说到“我”之时,心续中的认知是以
“独立实质有的我”和“名言的我”混杂一起而说“我”。如果释迦牟尼佛回答“我会到
来世”,外道就会认为“独立实质有的我”是存在的,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我会到来世”
,内心的“我执”会更加的坚固;如果释迦牟尼佛回答“我不会到来世”,外道就会认为
“我”不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没有任何的回答,不回答就是已经回答。此中必须清楚
,不回答的原因是:如果回答“我会到来世”,外道会因此增长“我执”──堕入“有边
”;如果回答“我不会到来世”,外道会因此认为“我”不存在──堕“无边”。从此可
知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都是经中无记,因为不是善、也不是恶,又是存
在的,所以是无记。
v “犹豫”对于我们学习、修行上的帮助。
最初开始观察修时,心续中是完全错乱的“颠倒知”,接下来是产生“不符合事实的
犹豫”,认为“声音大概是常吧?”,对于“声音是常”产生怀疑,这时已经从“颠倒知
”转变成“犹豫”;接下来,转变成“等分犹豫”,思惟“声音究竟是常?或是无常?”
;接下来,转变成“符合事实的犹豫”,认为“声音大概是无常吧?”,但是还没有完全
确定“声音是无常”;再观察,在“符合事实的犹豫”之后产生“伺察意”,当产生伺察
意之时,就是已机离开“犹豫”,因为伺察意是已经对于自己的“趋入境”极为耽著,但
是还没有获得决定义,此如定义中所说;在伺察意之后,依于正因观察而产生“通达声音
无常的比量”;再不断的串习这个比量,最后产生“通达声音无常的现量”。
如,外道者心续中“执声常的遍计分别”就是“颠倒知”,为了压伏此遍计倒执分别
而说“应成”。先透过“应成”压伏其心续中现行“执声常的颠倒知”,当外道者认为“
声音是常或无常?应该是无常吧!”──心续中已经产生“声音应该是无常”的怀疑,到
这个程度才能以透过“正因”论式的方式,令外道思惟观察,破除心续中“执声音是常”
的部分,如立论式:“声音有法,是无常,因所作性故,如瓶。”透过立此“正因”论式
,令外道者推论观察,而在心续中成立“声音无常”,如此才能产生“通达声音无常的比
量”。如果没有怀疑,就不会观察;没有观察,就不可能通达。
平常我们的内心也有观察,例如,作一件事情的时候,观察:这样作会怎么样?不这
样作,会怎么样?这都是透过观察而产生决定。因为不了解而有怀疑,就会进行观察,平
常的生活中我们也有这种心,只是没有取“犹豫”这个名字而已,其实是有的。
又如,所化机分为:利根、钝根。利根的所化机不会马上认同经教中所说的,内心一
定会疑问:为什么?例如,当说:“解脱很好,证得解脱是恒常快乐,不会受苦。”他会
想:“为什么?”所以必须再解释:断除什么障碍才能证得解脱。从此而了解到:解脱的
障碍是轮回,或是说苦谛,断除苦谛才能得到解脱。由此再观察苦谛,苦谛是每一位众生
都不喜欢的,众生都是不喜欢受苦,喜欢快乐。那么再观察:受苦的来源是什么?由此再
观察到集谛的部分。透过观察集谛而了解:集谛就是业及烦恼,主要是烦恼。所以再观察
烦恼:烦恼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既然烦恼是错误,一定有一个与其正相违的正确的心
,依靠正确的心一定能解决错误的心,断除错误的心就是解脱。透这样的观察,内心才会
对解脱产生信心,因为对解脱有信心,所以开始修行。这是利根的所化机。由此说明,一
定是先有怀疑,才会有观察;如果没有怀疑,就不会观察。
钝根者,直接对佛经中所说的产生信心。这种信心和一般的信心并不相同,这是真心
真意对三宝、业果、空性、菩提心等等,具有坚定的信心,认为经典和上师所说的都是真
的;这和我们一般对三宝、业果等等的信心,并不相同。钝根的所化机一开始不会思惟观
察,完全依照经典、上师的指导,不会马上产生怀疑,这种修行者就是钝根者。一开始对
于经教所说的“解脱”等等,由自己方面而有怀疑,一定是比较具有智慧者;比较不具有
智慧者,并不会马上产生怀疑。
例如,认为“他的人很好,他说的一定是真的”,以这样的理由去相信他,依照他所
说的去修行,这种都是属于钝根者。学习时,必须思惟观察:为什么这么说?一定有理由
。理由是什么?一定要寻找到正确的理由。透过思惟观察而找到正确的理由,这样才会记
住,不会容易忘记。譬如,听到有人解释某些内涵,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怀疑,认为已经懂
了,可是很容易忘记,就是因为没有怀疑;没有怀疑的原因就是没有思考、没有观察。经
过观察而有怀疑,然后再多思惟,如果还是不了解,再多听解释,这样就会真正的了解而
且不容易忘记。所以,平常学习经论时要思惟观察:为什么这么说?一定要找原因。
“犹豫”的心类,对我们的学习及修行是有帮助的,心续中生起“为什么?”的怀疑
,这是很重要!因为有怀疑,所以才会有观察。以“犹豫”的分类来说,应该是生起“符
合事实的犹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