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报恩论》曰:谨按此段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如禅宗得破参,及
读一切大乘经典”,这是讲教下,“得解悟者皆是”。解悟,他明白了,不是证悟,证悟
是契入境界,他解悟。“其人不专修净土”,这样的人不是专修净土的,“如智者”,智
者大师是解悟,天台宗《法华经》,“永明”是禅,他们两个都是念佛往生的,永明是净
土宗第六代祖师,他是修禅的。“此论所见,更上层楼。”这括号里头又说,“惜以永明
大师为例,稍欠稳妥”,为什么?“因永明昼夜弥陀十万声”。他不是十念,永明了不起
,白天念佛十万声,晚上念佛也十万声,一天念二十万声佛号,一生不间断。禅宗里面大
彻大悟、明心见性,回过头来专念阿弥陀佛,接引与佛有缘的同修,同生极乐世界。
下面我们继续看,“盖经云住大乘者,其心清净,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
利,信愿坚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方所堪能。既同智者、永明、中峰诸大
祖师,又焉能位列下辈。是故夏师会本,于三辈往生人后,专引《唐译》,另成一段。以
表常言之三辈往生之外,另有一格。就是慈舟法师判之为一心三辈者也”,这是别具一格
。“一心三辈,乃别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本
品中,一念净心”,就是前面《十方佛赞品》里面所说的“一念净信”。
一念净心就是一念净信,一念净信就是毫无怀疑。难!今天到哪里去找一念净信的人
?海贤老和尚是一念净信,来佛寺三圣都是一念净信。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一念净信?腰酸
背痛那就找医生,这就不是一念净信。一念净信的是什么?不管是哪个地方有伤有痛,他
一句佛号念到底,全没有了,那是一念净信人,一念净信很难得。所以在我们这个本子里
头,夏老师的会集本,专引《唐译》的做这一品最后的一段,三辈往生后面加上这段,上
辈、中辈、下辈,最后一心三辈,清楚了,明白了。
念老注解里又告诉我们,一念净信有来处,就是前面所说的“十方佛赞品”里面讲的
一念净信。我们今天修净土,还想修别的法门,或者想禅,或者想教,或者想密。夏莲老
宗教显密都通,黄念祖老居士亦如是,他们跟海贤老和尚不一样,海贤老和尚是一念净心
、一念净信,各人表的不一样。前面“十方佛赞品”当中有一念净信,有说:“乃至能发
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那么现在“乃至获得一念净心,
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国”,这个定字重要,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前后呼应
,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此实净土法门之妙体”,这两个字用得好。“夏师之会集,慈老
之科判,均契诸佛本怀,深显禅净不二,实大有功于圣教。”不是他们给我们点出来,我
们看不出来,这一点,清楚了,我们在这里恍然大悟。要不要再去学禅?不必,一念净心
就是禅,一念净信就是教。
净土宗,一个净心、一个净信,净信,信愿行是净土宗的三资粮,净心是禅宗。我们
的经题,经题末后,“清净平等觉”,净信就是清净心,比清净心更深一层的就是平等心
。不但我们能解,还要能行,信愿行,行是什么?行是一念净心。教是一念净信,我相信
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一点不怀疑,这叫净信。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自心所现
的,谁的自心?我的自心,这是禅。禅、教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家。经题上清净平等觉,
这是净,也是禅,也是密。清净心,阿罗汉、辟支佛;平等心,菩萨;觉,法身菩萨,正
觉,法身菩萨正觉,如来正觉,不可思议。所以,落实清净平等觉是真正发心,真正修行
。心不清净,没放下,烦恼习气没放下;心不平等,分别执著没放下。得清净心,就是阿
罗汉、辟支佛的地位;得平等心,就是三贤菩萨;觉,法身大士,阿惟越致菩萨。
所以“今云”,今云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说“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
念于彼佛,定生彼国。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这是净宗妙体。夏师之会集,
慈老的科判,均契诸佛本怀,深显禅净不二,对佛教做出伟大的贡献。
我们再看后头这一段。“一心与一念,文异而实同。《教行信证》”,这是日本净宗
大师的著作,这里头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跟一念
,祖师大德为我们解释。“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句话重要。所以,净宗修行的标
准叫一心不乱,浅而言之叫事一心不乱,深而言之叫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
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念老在此地为我们解释,“信心无二之心,即是一心,亦
即是一念。并谓此为清净报土之真因”,清净报土是实报庄严土,“则往生者必将登实报
庄严土,而成地上之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于此可见”。
念佛的人什么是最重要的?一心最重要,一心就是不乱,不乱就是一心。事上一心不
乱,见思烦恼断了;理上一心不乱,无明烦恼破了。这是念佛人的目标,念佛人的标准,
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真干。海贤老和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还有他的师弟、他的母亲,三
个都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走得多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所
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法身大士。这个一心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于此可见。
“又《信心铭》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这首偈说得好,
“表不二之信心,就是不可思议的一心”,净宗讲一心。“一念净信,随愿皆生”,是真
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
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真的当作假的,一味在假相上下功夫,真的忘得一干二净,连个
概念都没有,怎么办?这就是经教要认真,经教是帮我们破迷开悟的,是帮我们认识真相
的,该舍的要舍,该持的要持。净宗法门的殊胜就殊胜在带业往生,烦恼不需要断,带着
可以往生,带业不能证果,但是能往生。所以我们把消业障这桩事情,完全到极乐世界再
办,在此地不必理会,一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就对了。
下面引《圆中钞》里头说:“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
”什么叫一心?一念就是一心。“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只要一念,烦恼习气完
全伏住了,虽有它不起现行。“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等于给我们保证
了。“盖言”,这下面的话是念老说的,“持名心无散乱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
之果”,修行所成就的果德,“若得一念,则临终时,能伏诸惑,正念自然现前”。所以
这个一念重要,一念就是一心。为什么能伏诸惑?诸惑就是烦恼习气,一念能伏,一念是
阿弥陀佛,念念是阿弥陀佛,烦恼习气就不会起来。果能像永明大师,白天十万声佛号、
晚上十万声佛号,二十万声佛号,他不生烦恼了;他生烦恼,二十万声佛号念不成。声声
佛号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学,要向他看齐。
发大乘心,心量要拓开,阿弥陀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自性本来如是。为什么我
们变成这个小心量,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心量太小。心量小不生智慧,生烦恼,造业,
果报是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苦不堪言,错了。真正聪明人不干
这个傻事,有这么好的缘分,为什么不念佛?这个底下说,“故本经曰,发一念心,念于
彼佛,定生彼国”。记住,一念心,我只有一个念头,我没有第二个念头,我只有一个愿
望,没有第二个愿望,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你就决定得生。
又《弥陀要解》里头说:“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约临终时,亦与此无违。”这是蕅
益大师说的,十念往生、一念往生,都是讲临终时候,跟此地所说的没有违背。“若于平
时能发一念清净心,冥契理体,入于一念,则因此一念之力,临终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
。”我们平时做这个功夫,修一念,这个重要,这个一念的力,能感得临终十念、一念。
所以,临终一念、十念往生的也不是容易事情,他这一生用功,或者是前世,生生世世,
阿赖耶里面含藏着念佛种子,才能起现行。
“如《圆中钞》所云: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你就不
会怀疑、不会害怕临终的时候正念不能现前,那就随业流转了,很可怕,随业流转就是六
道轮回。现在的人心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与什么相应?与恶道相应,与三善道都不相应。
换句话说,与恶道相应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到这里头去了。你愿意吗?你能受得了吗
?你要不愿意,那就要一心,一念、一心,才能保证我们往生净土,不再搞轮回。这一句
佛号只要不断,有佛号,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就是把烦恼控制住了,伏住了。平常这
个功夫得力,临命终时自自然然正念现前。我们要干,现在就要干,不能等待明天,明天
太迟了,要把时间分分秒秒都要抓紧。
下面说,“又一心中,有事有理”,这净宗常说的。什么叫事一心?《弥陀疏钞》说
:“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
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
故。名事一心也。”莲池大师说的。什么叫事一心?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
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有个概念了,这个概念不能忘记,要常常想着、常常念著,这就是用我
们的妄想心去攀这个缘。要念得什么?字字分明,阿弥陀佛,或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
弥陀佛,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这就是净念
,这就是净信,就是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阿弥陀佛。除此一念,无第二念,什么都
放下了,什么都不执著了,什么都不攀缘了,彻底放下,这叫事一心。为什么事一心?没
有见性,所以事上他得了,理上他没有彻,事上一心了,还有理。
又《弥陀要解》里面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
。”事一心的范围很广,事持是有事相,真的在念,一句接着一句,这是事持。理持则不
然,理持是大菩提心,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是理持。念念不离清净
平等觉,念念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理持。下面还有解释。
下面解释,“理一心者。《弥陀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观是
观想,就在念佛之上再加上观想。“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是体会其义,察是审察,
把它的根源找出来,根源是什么。“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见谛故”,见谛
,这个地方的见谛就是见性,见性是理一心,没有见性是事一心,见性就是理一心。所以
事一心简单的说,见思烦恼断了,理一心,无明烦恼破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
是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是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是三乘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怎么得到的?一心一念得
到的。真的吗?真的。有证明吗?有,来佛寺三圣就给我们做证明,海贤和尚、海庆和尚
、海贤的母亲(在家居士,往生的时候八十多岁),给我们作见证,那都是长年一心一信
。我们相信这三个人往生极乐世界,都是理一心,生实报土。
“《弥陀要解》云:不论事持理持”,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只要“持至心开见本性
佛,皆理一心”。这个心开就是开悟,开悟,见性了。性就是佛,佛就是性,见到自性,
这叫见佛。所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持名念佛要念到心开悟,这个里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念到功夫成片,念到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心里头只有佛号,除佛号之外没
有杂念,叫功夫成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永明延寿大师,白天十万声
佛号,晚上十万声佛号,成片了,不容易。永明大师不是凡人,再来人,禅里面大彻大悟
,回过头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做为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
海贤老和尚,我们要问他,他念了多久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难,我们看《净土圣
贤录》、《往生传》里面所说的,那些念佛三年,临终都是佛来接引。早年间,大概四、
五十年之前,基隆有个德融法师,年龄跟我差不多,但不在了。常常听我讲经,有一次他
问我:《往生传》里头那些往生的人,都是念佛三年都走了,是不是他三年寿命到了?我
告诉他,不可能,哪有那么巧,个个都是三年。那为什么三年能往生?只要功夫成片,就
能往生。为什么?功夫成片了,阿弥陀佛自自然然跟你感应道交,或在梦中,或在定中,
佛现身送信息给你,告诉你,你的寿命还有多久,到时候佛来接引你往生。成片就送消息
来了,你自己知道你往生决定有分,你会欢喜。可是有一等聪明人,见到佛就不放了,要
求佛带他往生,我还有寿命不要了,这样往生去的,这才合理,才讲得通。大部分能见佛
的人,都求佛接引往生,谁愿意在这里受苦受罪。极乐世界那么好,别人想去去不成,我
这个机会成熟了,见到阿弥陀佛,再不放手,这样往生的。
我们看到海贤老和尚一生的事迹,他二十岁出家,我们要问,师父就传他一句佛号南
无阿弥陀佛,嘱咐他一直念下去。这个人老实、听话、真干,长处就这六个字,这六个字
他就成功了。我们估计三年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佛就来通知了,他就见佛,他就见极乐
世界了。我相信他求往生,为什么佛不带他去?他求多次,念了九十二年佛,我相信他跟
阿弥陀佛见面不止十次。我们净宗初祖,东林念佛堂远公老和尚,在传记里头就写着,他
一生见佛三次。第四次见佛是接引他往生,他从来没有告诉人,最后告诉人,过去见过三
次。人家问他极乐世界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一模一样。
海贤老和尚念九十二年,常常见佛,事一心、理一心都得到了,佛为什么不带他走?
交他有任务,叫他住世表法,让他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把佛弟子榜样做出来给人看,真
正的佛门弟子要像他那样。更重要的是给念佛弟子做榜样,净宗弟子念佛求生净土要学他
。所以他是接受阿弥陀佛嘱咐,给他的任务,他完成任务才能往生。什么时候完成?佛告
诉他,你什么时候见到有一本书,《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见到这本书了,阿弥陀
佛就接他往生。他天天等,谁送书给他?决定没有人,为什么?他不认识字,大家都知道
。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怎么会有人送书给他?这简直就不可能!
没想到等到一百一十二岁,居然有个居士去看他,带了一本书,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的。老和尚看到一本书,就问他,这什么书?他就说出,《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他听到这个书名高兴极了,如同见到想了多久的时间宝物出现了,马上穿袍搭衣,要求大
家给他照相。就是这边挂的这张照片。三天之后他往生了,往生那天,白天干活一天,晚
上走的。白天在菜园整地、浇水、拔草,干一天,干到天黑,人家说:老和尚,天黑了,
可以了,不必干了。他怎么说?好了,快好了,搞完了我就不干了。第二天就走了,晚上
走的,什么时候走的没人知道,他不告诉人。
所以从他一生事迹里面我们看到,我估计老和尚到极乐世界,常常去游极乐世界。你
不要看他在那睡觉,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去见阿弥陀佛去了,得大自在。我估计他念佛三
年,不会超过五年,功夫成片;再五年到十年,就是三十岁前后,事一心不乱;四十岁左
右,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的师父嘱咐他一句话,是剃头时候传授给他的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直念下去,后头又加了一句,“明白了,不能说,不能乱说”
。所以他开悟了不说,没人知道。
开悟,我们就想到惠能大师,你看惠能大师开悟了,他没有听过的经典,你念给他听
,他讲给你听,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没障碍。海贤老和尚也到这个境界,为
什么不说?师父嘱咐,不能乱说,不能说,环境不一样。那就等吧,等这本书出现,阿弥
陀佛接引他往生。真的等到了,无量的欢喜,从来没有过这样欢喜心,如获至宝,三天之
后真走了。他在临走之前应该都有信息,临走之前的一个月,去看老朋友,辞行,过去住
过的道场,有往来的人都去打个招呼,辞行。走了以后,大家知道了,都感到非常惊讶。
老和尚的德行感人至深,这是我们念佛人最好的榜样,一句佛号念到底,连经都不要
读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听经、还要讲经?断疑生信,目的在此地。如果我们真相信,
一点怀疑都没有了,经要不要读?可以不读,跟老和尚一样,一句佛号,一句接着一句一
直接着,日夜不间断,就成功了。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成
就了。
下面,《弥陀要解》云,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在一心中
,理一心最为上也”,这最高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这个后头,一心三辈,念老注得很长,大概注经
文这一段注得最长。这是净宗不可思议,净宗无比殊胜的一段经文,让你真正理解,念佛
往生有这么殊胜。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决定得生,这简单说,这个经就是证据。好,我
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
记住,一念心,我只有一个念头,我没有第二个念头,
我只有一个愿望,没有第二个愿望,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你就决定得生。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