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ogi (Yogi)》之铭言:
(前面恕删,不跟你扯了,禅法这个比较有意义)
: 是啊,经典中写得那么明白了,但你叫一个完全没有定力基础的人观眼识,他就是观不到
: 。如果没有分别观的基础,先清楚辩别名法色法,那么要如何观照到触、识、受、贪爱?
眼睛功能正常的人,眼与色为缘,自然有眼识,无须任何禅定或读论的基础,
只要愿意静下来专注观察,即可操作,马上可以体验,
佛陀常教人观 "眼、色 为缘,眼识生",教人 观察 眼触 的集法,
眼识 没办法单独观,佛陀是教人观察 眼识缘起 的 整个过程。
"眼、色 为缘,眼识生" 懂的人就知道这句话,就是佛陀教的禅观操作。
: 如果无法如实观照体验到,那么经文讲的终究不会是亲身体验,只是文字知识。这正是
: 为什么业处传承如此重要。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开始禅修的阶段都只能掌握到色法,而
: 无法掌握到名法。有经验的禅师会看他的状况给出正确的指导以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当色
: 法的性质都有能力观照清楚时,自然开始有能力观照到名法,然后从最明显的烦恼盖苦乐
: 受等等开始,接下来识、贪爱等等微细的名法一个接一个被掌握。
知道如何操作,能亲身体验佛陀常讲 "眼、色 为缘,眼识生",原来真的可以禅观,
这正是你念兹在兹的业处,关键就在该怎样操作? 那个被你骂最凶的随佛长老,刚好知道
,有兴趣想知道,你得去找随佛长老或僧团学。常常操作,就会越观察越精细,
跟经文越来越相应。
: 并不是经文中说的都可以在没有基础没有次第下都一下就观察到。这是没有禅修经验的人
: 才会有的错误认知。
: 贪爱是很细的烦恼。如果你的禅修基础根本无法达到能捕捉到贪爱,那么根本是对贪爱没
: 辄的。
当然不是按照经文操作下去,马上就都全部会了,但方法对了,省事多了!
: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
: 吗?
: 听众: 不会。
: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 听众: 会亮。
: 隆波田:贪瞋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
: 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
: 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
: 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么都应用得到。
: 这些开示内容说明了心的觉察力需要被训练才有可能如经典所述那样降伏贪爱。
隆坡田尊者 说的没错,保持觉性,如实观察,
随佛长老也是推荐,住于初禅 (有觉有观、内寂言语),如实观察,
: 8月10日是禅修的第三天,早上五点,隆波田作手部动作时,体会到了“名色”,并知道
: 功德与过失之后,生起了一种智慧,却将觉性推到外边,并未觉知身体。到了黄昏,隆
: 波田晚上洗过澡后,在两棵树之间来回经行。走了一会儿后,“念头”第一次生起,并
: 没有觉知它;念头第二次生起时,隆波田觉知到了它;第三次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看见
: 、知道、明了念头。此后每当念头生起,就放下它,一次又一次,隆波田在来回经行一
: 阵子后,生起了真正的内观智慧而有第一次的大证悟,如实看清了事物(Vatthu)、真
: 实存在(Paramatta)和变易(akan)。
: 到了晚上,隆波田继续看念头,又有第二次的大证悟,他看见、知道、明了了贪、瞋、痴
: ,因而“受、想、行、识”不再是苦,他忽然领悟了这条圣道,感觉到体重似乎消失了百
看隆坡田尊者的故事,重点在于念头,猫抓老鼠
观察 念头升起 即是 观察意触 缘起的过程,
隆波田尊者,他其实正在执行因缘观,但他不知道这原来是因缘观的操作。
尊者是 观察 "意 法 为缘,意识生",隆坡田尊者有他的的操作方式,
起初是手部动作,但实际专注在不断观察 意触 缘起 之过程,
最后他见法了,透过观察意触的因缘,如实知,五蕴如何集、如何灭。
学隆坡田的禅法,也不用具备阿毗达摩或高深禅定的基础,重点在 观察 意触缘起 。
: 1957年8月11日是禅修的第四天,早上隆波田经行时,有第三次的大证悟,不久就体证到
: “生尽”,此后内心不再有苦和烦恼了。
见法之后(已得明),利根的人,很快就会舍贪,修行者自已都会知道。
: 隆波田的经验清楚地说明,首先他先清楚洞见名法与色法的特相与生灭相,然后才洞见
: 烦恼,最后才是道智果智。这就叫作经验。这是读著经典说就观眼识、眼识所识色依生
: 爱喜的人无法知道的次第体验。
没学过阿毗达摩,直接如实地观察念头,一样会观察到实相,达到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