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先讲,我对于南传各流派的法师与道场,我都尊敬,就算是弘扬我不相信的论,
我都尊敬他们的修行,在下只是讨论佛陀的法,以及这个法的来源正当性,不牵扯人。
南传的声闻戒,是佛陀法脉圣戒,但法的部分,受到来源不明的 舍利弗阿毗昙论
所影响,假托舍利弗尊者从天上听佛所讲,讲不出一个正当传承者,南传信论的学人,
你应该去问问您的长老,请问这本论的作者是谁,从哪出来的,而不是要人相信传说。
不能因为这本论被当成佛学院的教材,就是正当的,再者 南传也不是各派系都信古论。
一付没按照 古论 所讲的那样,就是是错误见解,那得赶紧找出这本古论是谁写出来的,
若讲不出来是谁写的,硬要信我也尊重,但请跟人家讲清楚,这注解书是来源不明的。
不用要 攻击 来取代 解释不清古论来源,转移焦点,我懒得辩了,
南传一直传承声闻圣戒,无庸置疑,南传法的部分,我个人认为依古论的种种见解
是该修正的。攻击我们质疑论的学人,也无法说明这本古论的正当性。
※ 引述《yogi (Yogi)》之铭言:
: ※ 引述《YuGar (深奥幽玄)》之铭言:
: : 感谢 yogi 版友的推文(或注解)心得分享。
: : 底下是阅读心得分享之整理,若超出您所言,或可提醒在下。
: : 1. 善观因缘帮不了一些极端的人。
: : 《佛三转法轮》:“已知”=>“应修”=>“当证”
: : 故若不去“应修”,则无“当证”之果。(此生故彼生:时间、环境……等都是条件)
: : 修证过程不离【缘起法】,能善观因缘,但是不代表已条件充分具足。
: : 例:已生善或已生恶之增长;未生善或未生恶之生。
善观因缘,是寻找解法的必要步骤,善观因缘才能 如实 "知",
因缘法贯通四圣谛的三转,每一转都要 "知",不能把因缘法独立于四圣谛,
然后带有 某些个人动机 想去质疑 因缘法 不究竟,
这样的做法,只是暴露对 四圣谛 与 因缘法 的 认知不正确。
: : 2. 因缘观无法脱离概念思考的侷限性。
: : 此【观】若是依六识,当然不离六识。
: : 但【缘起法】可为解脱找到路径:顺观缘起后,再逆观缘起,这就是智慧。
: : 例:一团乱的线,若能按原路线逆走,就能解开;但是若仅停止在【观】,则不解。
: : 禅定是解脱的便利工具,智慧是必要条件;
: : 在止观境中,可见缘起于一切均作用,一切无常、变异,止境(定)非究竟。
: : 故 yogi 版友建议要修(四)念处禅修,是正确的。
: : 为避免谬误,在下补充,修念处禅修,本来就要观一切无常、变异,不离缘起。
因缘观是正念,面对一团乱线,当你决定要顺着线头往回找,已经是现观因缘
作出的决定,你正在解问题了,找的过程,你还是得观察因缘现况,直到问题解决。
把 因缘观 独立于 四念处,这还是对 因缘观 的误解,观察 "身、受、心、法",
一样是得观察 因缘 如何生起。
若能 初禅正受(内寂言语、有寻有伺) 的阶段 修观,这是较佳的观察,若没到初禅,
近行定也能执行。执行因缘观,不是观察一切无常,无常是一种想法,切记!
观察六根六境的现况,发现六识如何缘起,了知五蕴集与灭,这才是因缘观。
这个过程,也是在修四念处,而且不管有没有打坐经行,都在禅修四念处。
: 首先要厘清一点是:所谓的因缘观、观缘起法到底实际的操作方式是怎么样子的?
: 如果是就当下最提倡观缘起的随佛“中道禅法”来说的话,我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批判
: 过这套方法的严重问题:
: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3886481.A.7F9.html
坦白说,你写的很辛苦,想维护自己的信仰,我能体谅,
不过,您根本不清楚中道禅法,就好像没吃过某道菜,已经开始写心得评价。
随佛长老的缘起是从 "六入" 起讲,并不是 南传 依古论 由 "识" 起讲,
: 首先要认知到的一点是,佛法中所说的智慧有不同的层次,真正佛陀所发现的智慧是
: 毗婆舍那智以及从毗婆舍那智所生起的道智果智。如果不走四禅八定的路线,要生起
: 毗婆舍那智的唯一方式就是观照当下的身心五蕴,并且这种观照不应该带有任何的批
: 判 思考 分析 期望。因为只有观照当下的目标才能够清楚了知这些目标的生灭与无常
: 苦无我,而任何对于过去、未来的名色的“观照”其实都是在使用想蕴在观照概念法。
很经典的讲法,试问,我们的日常生活能脱离 思考/分析 吗 ?
阿罗汉也是要过日常生活,与人讲话、持戒、走路、托钵...,难道不用
思考/分析 来过生活吗 ?
智者 是 于思考/分析 舍离妄见 守持正念 !! 正念正智住
: 这些概念法是不会有生灭也不会有无常苦无我等相的,即便有,那也是想像出来的现象,
: 而不可能引生真正的智慧。
: 拿观十二因缘来说,当下名色可知,当下六入可知,爱取有可知,但如何知道过去与未来
: 的生与老死?而所谓的顺观与逆观十二因缘,在没有宿命通的条件下,如何知道所观的过
: 去名色六入是谛观还是概念?
你这套因缘观说法,是南传依古论所诠释的因缘观,那套是无法执行,
佛陀讲的因缘观是 "六入" 开始。
: 拿原文说的房贷来讲好了,这整件推论都不脱概念法:缴房贷是概念,缴不出来也是概念
: ,真正的五蕴究竟法只有:当下难过的心、不愿认真工作的心、奋发的心..etc.
: 如果只是在对概念做思索,那么佛陀就算不发现佛法,这个世界一样可以有人这样思考。
: 但是佛陀发现的不是如此肤浅的道理而已,佛陀告诉我们心是难以调伏的,但是佛陀指出
: 了明确的调伏方法:透过定学将散乱的心集中,透过慧学了知心的无常苦无我,而将烦恼
: 拔除。
又是很经典的佛教徒样板,谁不知道,房贷缴不出来很苦,世事无常,
你说要靠慧学,要拔除烦恼,那是精神层面的处理,但房贷缴不出来的实际问题,
你跟银行讲 苦 无常 无我,跑去打坐,躲到树林里,银行照样把你法拍掉。
还是没有处理现实问题 !
: 对应到念处修行,其实整个念处修行强调的就是透过对当下名色的如实观照(不带分析思
: 考判断,而只是了知目标),逐步地在毗婆舍那智上面开展:
: 第一观智了知名法与色法的差别,同时这时候观照已经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捕捉到一些粗的
: 心,这多半是很粗的烦恼:难过、生气、沮丧etc..
: 当禅修者能够在这些烦恼生起的当下捕捉到这些目标,这些烦恼自然不会有茁壮的机会。
: 第二观智了解名法色法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也会让自己开始清楚知道如是因产生如是果,
: 从不可意所缘产生了烦恼的心,又从烦恼的心障碍了自己的思维与行动,并且造成后面的
: 不可意所缘。
: 这些都清楚了知,自然就会在生活中各方面好好照顾自己,减少烦恼的恶因。
: 这些都是修念处禅修的禅修者在最初阶段就能体验到的利益:虽然不去判断心中生起的目
: 标是善或是不善,但是因为正念是纯善法,自然就让不善心减少了;虽然不去思维概念上
: 的前因后果,但是因为在当下的名色互为因果都能清楚知道,自然就会减少造做不善因
: 而多做善因。
剩下的,我就不多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