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正道,修何等道?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3 21:54:25
补充:《梵问经》:“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四谓四谛,各四行者。 (2)
: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
: 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
: 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
: 、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
摘自:《菩提道次第摄颂》(续前篇)
雪歌仁波切
■思惟苦谛、集谛
“若不勤思苦谛之过患,如实希求解脱心不生,
 若不思惟集谛轮回因,轮回根本断法不能知。
 出离三有须依厌离心,了达轮回由何法作缚,
 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汝欲解脱亦应如是行。”
  这一段主要是开示中士夫的修持之道,亦即思惟四圣谛,首先是思惟苦谛。“若不勤
思苦谛之过患”,如果不思惟轮回的痛苦,内在当然不会有生起欲求解脱的心,内心仍然
觉得很快乐,因为根本不知道轮回有多苦。
  “若不思惟集谛轮回因”,即使知道轮回多苦,若不知道轮回的因是什么,也没有办
法断除,苦集灭道的“集”,讲的是轮回的因,轮回的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或
没有好好思惟,不可能根本断除轮回,所以“轮回根本断法不能知”,如何根本断除轮回
,我们是无法了解的。“出离三有须依厌离心”,三有就是轮回,欲界、色界、无色界,
想要出离三有,内心首先要依止厌离心。
  这一段字面虽只说必须思惟苦谛、集谛,仔细看可看出其实还隐含灭谛和道谛。“若
不勤思苦谛之过患,如实希求解脱心不生”,如果深入思惟苦谛的种种过患,了解轮回的
痛苦,会不会希望解脱?“解脱”就是痛苦息灭的果位,也就是灭谛,透由苦谛的思惟,
心里会生起一种想要了证灭谛的心。
  同样的,“若不思惟集谛轮回因,轮回根本断法不能知”,如果不懂轮回的因到底从
何而来,我们就会恒常只在受苦的境界;若好好思惟轮回因,我们就会想要断除,再探索
断除的方法是什么,也就是道谛。
  “轮回根本断法不能知”这一句间接开示了道谛:如果思惟轮回的因,我们渐渐就能
够了解什么是道谛,以“道”的修持,断除轮回的因。所以说,这一段表面开示的是苦谛
和集谛,实际上已隐含所有四圣谛的教法。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心里在还未好好思惟什么是苦谛之前,不可能生起想追求灭谛的
心。同样的,还未了解集谛(轮回的因)之前,不可能迈向修持解脱的道谛。
  关于四圣谛的修持,首要思惟轮回的过患。要思惟轮回中所受的苦对我们到底有什么
过患,否则不会生起追求解脱的心。其次,要好好思惟轮回的因,否则内心根本不会想要
修持。
  “出离三有须依厌离心,了达轮回由何法作缚”,在四圣谛里,真正、主要修持的是
思惟轮回的痛苦(苦谛),以及苦谛的根源(集谛)这两种思惟。“出离三有须依厌离心
”,了解轮回的过患(苦谛的过失)后,内心就能生起厌离轮回的心;“了达轮回由何法
作缚”,知道自己在轮回受苦就像被绑起来一样,不过,到底是什么东西绑住我们?得好
好了解。
  上一段阐述我们该好好思惟苦谛和集谛。“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 汝欲解脱亦应如是
行”宗喀巴大师对我们的劝诫,修持上他是这么修,如果想要解脱,也应该照这样修持。
  为了强调思惟苦谛和集谛的重要性,寺庙在大众修法或修荟供时,通常禁止嘻笑,如
丧考妣一样,就是要体会在轮回里就是种痛苦,若还乐在其中,就不懂得修持。佛法让我
们时常提醒自己,轮回中就是受苦,做为一个修持者,应当时常思惟轮有什么痛苦?因是
什么?只要常常思惟,内在就会有警惕自己的心,外表就不大能笑得出来了。
  以苦谛而言,不只在听到某人死掉觉得好可怜,某人发生意外好悲惨,或某地天灾人
祸死了很多人,觉得很悽惨,不只这样而已,当然,这些也是痛苦,这叫“苦苦”,这种
层次的苦,是普通人都可以了解的,但只有这样无法生起厌离轮回的心,这只是很粗糙的
层次。
  因“坏苦”而生起厌离轮回的心,都还只算是普通、粗糙的成分,所谓“厌离心”,
是要内心完全澈悟最透彻、最细微、最难了解的“行苦”。经典说:“我们不了解苦谛,
就像凡夫感觉不到掌上的毛。”人们浑然不觉掉在手上的细毛,凡夫没法看到行苦的深细
内涵。不过,却唯有直到内心对行苦生起厌离心,才算达到苦谛修行的层次,换句话说,
当我们对于一切行的苦谛透彻了解时,内心才会生起彻底的厌离心。
  借由苦谛四个行相(无常、苦、空、无我)的思惟,依次思惟无常行相、苦行相、空
行相、无我行相,真正如实修持,内心应会生起对行苦的体会,达到轮回苦谛的厌离心的
层次。
  苦谛是指下自地狱,上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所有一切三界的情、器世间。整个
三界轮回的情世间,与器世间的造作起源从何而来?讲的就是集谛。
■集谛、十二因缘
  轮回的起因是由业、业的造作者(烦恼)引生,也就是说,集谛讲的就是业和烦恼。
佛陀曾说:“一切法皆缘起。”一切法都是种种因缘互相聚合而成,这就必须从“十二因
缘”法来了解。
  所谓十二因缘,就是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起因。第一支是无明,轮回的起因源自于无
明,无明是明的相反,无明就是愚痴、昏沈、不知道、不了解,但并非不了解一般事情,
不只这样。无明所指的不是笨笨的、痴呆的心态,还可能蛮聪明的,但这种聪明叫作“有
烦恼的智慧”,有烦恼的智慧指的是“内在没有了达”,明是了达诸法实相的智慧,诸法
实相就是“空性”,相反的,就是没有了达诸法实相的智慧,也许有智慧,但是有烦恼的

  了达一切法的实相,真正了解就算是“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我”的了解
,诸法可以是任何东西,主要的关键对象还是“我”,对“我”的实相不了解,就是无明
  无明并不是一般讲的“愚痴”,它也是一种很精明的心,精明到有办法渗透任何一个
地方,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我”在那里,这叫做有烦恼的智慧。譬如,生起烦恼贪、瞋
、痴的时候,一定都有无明存在,包括吃饭、睡觉、想要修止、听到佛法以后想要找一个
山洞躲起来闭关、想证得神通,都有很精明的这个心,它就是在那里。
  所以,无明不是笨笨的那种心,它是很精明的,不只如此,即使现在你标明“我要去
修持佛法、断除我执”,很精进的、有模有样地修持的时候,这个无明还是会跑进来,而
且越想要修持,越想要断除我执的时候,因为你要断的是“我”,“我”一定要进来,所
以,它一定会挤进来。
  因为它太精明了,想要对付它,内心的智慧也要非常非常精明,要比它更聪明一点才
可以,因为这种心遍于我们所有的心识、意念,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对治它的话,我们内在
的智慧当然要更加的细微、更加的强而有力,才有办法对付它。
  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我执(无明),无明的原因是内在的我执。我们如果了解我执,
修行上就不会马虎,好像事不关己,假设有人出言中伤我们,我们觉得受伤,那是因为“
我执”产生痛苦,因为“我”的概念是存在“我执”里面。一旦了解轮回最可恶的起因就
是我执,不论对方说什么,你心里应该越来越开心,因为他伤害的是“我执”,当我执被
摧毁,轮回就可以切断,这时你是不是应该更开心,欢迎对方多讲一些“拜托!拜托!你
多中伤我,看能不能把这个我执消除掉!”
  当了解我执是轮回的起因,痛苦都由它而生,你就会觉得对付它,是一件很慎重的事
。如果觉得没关系,就不会觉得修行很重要,不会想断除,放任烦恼搅和;相反的,一旦
体认到了,我们就能把所有中伤的人,看成是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伤害的是我执,在修
行上,一些佛学的字眼、理论,不要只是放在外面欣赏,应该放在心里,好好的体会。
  如果没有办法中肯地修持佛法,一定是没有深切了解自己内在种种的烦恼都是因我执
、无明而生起,由于对于我执的过患没有透彻认识,就生不起断除的心而踏实修持。
  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我执是烦恼的起因,却还是没办法好好修持,因此我们需要好
好认识它,把它看清楚。
  当内心存著“我执”,接着就会执著“我所”,我所就是“我的东西”,凡是“我的
…”都是我所,我的身体、我的衣服等等,都是这样产生牵连的。有了“我”、“我所”
,接着就会有“他”、“彼”、“对方”的差别产生。
  有了“我”跟“他”之后,就会产生贪、瞋,对“我”贪爱、珍重、喜爱,对“他”
就不重视,因为这种差别心,把自己当成比较重要,贪、瞋引生的业就会生起,善业、不
善业都可能是烦恼所生起。我们可能因为贪心造作善业,也可能因贪心造作恶业,善恶业
决定我们生善道或堕恶道;恶道是指三恶道,善道是从欲界的人,一直到上面的天、阿修
罗、色界、无色界众生。
  现在造作一个业,会导致我们往生善道或堕恶道,决定我们受生哪一趣,就叫做“引
业”。另一种是,造做了一个业,会影响将来往生后,受生的环境受用、内外在各种条件
的果报,叫做“满业”。
  业的起因是“无明”所引生,引生的心念,叫做“思心所”(佛学名相中有五十一个
心所,其中有一个心所叫“思”)。一个想法、一个心念,可能具有导致我们来世投生哪
里的力量;有些心的想法没什么影响力,有些力量就是这么强,强到成为我们投生善道或
恶道的因。
  心念是在心里生起,此时停留在心识里面,人死了之后,身体无法带到来世,但心会
。在十二支因缘中,导致来世投生的一念生起后,就停留在心识中,这个阶段就是第三支
“识”的缘起。
  简单的说,十二因缘的起因始于“无明”,因为无明在内心引生“思心所”,这个心
念可能力量强大,当下已决定将来投生哪里。当心念生起,就叫做“行”,也就是业,这
是第二个缘起,所谓“无明缘行”。
  心念生起以后,不可能一直在那里想,虽然它消失了,但业已经造下,就留在心识里
,这一阶段叫做“识”,所谓“行缘识”。
  心念生起到消失的刹那,业已造作,并且停留在心识中,就是第三支的识,这里所说
的“识”,并非指心识会造作恶业而受果报,识只是一个贮藏的地方,把某一刻心所造作
的业保留在里面;识并没有自己造业、受报的动作,只是一个贮藏的地方。
  已造作的业储存在心识里,什么时候才会成熟呢?可能在这一世,也可能在来世,让
它成熟的因缘具足了,果报就会成熟,换句话说,要受那个果报,需要种种其他因缘。
  所以,不用担心业造下去什么时候成熟,成熟的力量就靠“爱”跟“取”,也就是第
八支、第九支,如果遇到第八与第九的因缘,它就会成熟了,如果没有遇到,它就像一颗
种子,放在土里,不一定会长出来,必须要浇水,水就像是成熟它的因缘。
  早先种下的种子(业),已在土里面,能够成熟它的因缘,是“爱”和“取”。
  业储存在心识里面,成熟也要靠业的力量,虽然业的成熟都经由爱与取,但哪一个先
成熟,仍要视当时造业的力量、时间顺序而定;如果造业力量很强,善业也好恶业也好,
都可能会先成熟;如果两个力量差不多,按照时间顺序,先造作的可能先成熟。
  影响投生的爱和取,是什么时候进行的?人快死亡时,会有地、水、火、风的分解,
还未进入地、水、火、风分解以前,就会有“爱”和“取”。
  “爱”的行相是什么呢?例如某人曾经造下会导致他将来堕入地狱道的业,如果是要
堕入到热地狱,在他的地、水、火、风分解以前,他会觉得身体很冷,想到比较温暖的地
方,这种很想去温暖的地方的心态就叫“爱”。
  由于他一直觉得很冷,而想去热的地方,想法生起时就是“爱”;接着,想法、欲望
越来越强烈,非常强烈的时候就叫作“取”。爱和取,两个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很想要的
想法,只不过一个是刚生出来,另一个变成很强烈的欲望,欲望的大小差别而已。
  当心里面“想要去一个比较热的地方”的欲望很强时,就会让他以前已造、留在心识
的业种子现前,这时候就叫作“有”。
  由于“有”的缘起,先前的业种子现前,为他成立将投生的因。在“有”的阶段,现
世的生命会终止,并成就来世要投生哪一道的因,当因生起了,接下来进入死亡分解。
  死了以后,还未投胎的这段时间叫“中阴身”,在“有”的阶段,不只种下来世投生
何道的因,还有中阴身的因。垂死的有情,所种下的因会导致两个果,一个是快一点的“
中阴身”,另外一个是决定下一辈子投生的地方。
  譬如一个人造下将来可能堕入地狱道的业,在“有”的阶段,中阴身就是将来地狱道
的中阴身。如果要堕入到畜生道,中阴身就是堕入畜生道的中阴身;人道也是一样,是堕
入人道的中阴身。
  人快死的时候有爱、取、有阶段,其中“有”又有两阶段,将会成熟两种果报,一个
是中阴身,一个是来世的报。
■缘起
  《善分别经》、《缘起经》佛都说了同样一段话:“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明
则缘行。”开示的就是“缘起”的教法。宗喀巴大师所著的《缘起赞》也讲到:“由于佛
陀开示缘起法,故而我向他礼赞。”佛陀因为如实知见一切法,对众生开示诸法缘起实相
,所以,宗大师说他真诚向佛陀礼赞。
  佛陀的教法里,他讲的不外乎行持无害行,不伤害众生,对众生慈悲,常常可听到:
“我们不可以杀生,我们不可以偷盗,我们不可以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妄语欺
骗别人。”这些作为都基于同一个理由,就是诸法缘起的见地。
  佛法有别于其他宗教,最大特色就是缘起。慈悲、断除伤害众生的行为、广大利益别
人这些行持,在佛法中强调的远比其他宗教深入,就是建立在缘起的见地上。
  例如我们伤害其他众生,一定是基于内心的烦恼:贪、瞋、嫉妒心、比较心等,烦恼
又来自哪里?内心的我执、无明。无明、我执引起贪瞋痴等烦脑,我们才会伤害别人。现
在,我们知道烦恼起源于无明,无明是颠倒的,引生出来的心念当然也一定颠倒。
  一旦我们知道起因在哪里,就能把颠倒的心念扶正过来,遇到颠倒的外境时,就知道
怎么对治,这种了知就是靠内在对缘起的了知而生起。由缘起的认知,断除种种伤害众生
的行为,有了对治烦恼的方法,在其他宗教是看不到的。
  了解颠倒的外境是因为内心种种烦恼,而烦恼起因于无明,明了这样的因果道理以后
,再从根本一层一层断除烦恼,就是修持佛法的特色。了解诸法因缘而起的实相以后,因
为知道错误行为的起因在哪哩,又会造成什么结果,自然会想断除烦恼、修持对他人的慈
悲心,这是自然而然生起的,不是教条式的行为。
  释迦牟尼佛曾说:“对我的教法,你应该像炼金的师父一样,去切、去烧、去磨,才
能试出是不是纯金。同样的,对于我的教法,你们也不要因为我是佛而直接相信。”意思
是他所讲的教法,弟子应该在心里推敲是否正确、磨练、测试,直到有正确的了解,功德
自然会在心里面生起,不是“因为我是佛,我说怎样就是怎样…”佛法里绝没有盲信盲从
的态度,应当要有智慧,智慧建立在对诸法实相的了解。了解诸法实相、缘起内涵,内心
自自然然生起信心,相信这样做是合理的,“这是我应该做的!”。
  很多宗教被当成过去的文化、老东西,对现代人没用,但在科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
知识份子的研究领域中,佛法与科学及人文可算是并驾齐驱,越显出不可磨灭的特质。这
个特质是什么呢?佛法的基础是内在思考、判断,不是盲信、人云亦云,因而博得近代知
识份子对佛法的肯定。佛法具有这种超越时代,不随时代褪色、淘汰的特色,是因为它建
立在思惟、分辨的智慧上,我们在此也应该要好好的转一转头脑,增长自己的智慧,努力
来多学一点才可以。
  所有一切情、器世间,这个环境、这个世界,以及生长在上面的所有众生,都是因缘
互相和合而成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明则缘行。”有些外道、宗教认为是上
帝创造,上帝想要怎样,就可创造出来,好像不需要任何的因。“此有则彼有”告诉我们
,在这个世间,自己好好观察就能了解其实是有“因”而生出来的,因缘会聚才能形成,
不是莫名奇妙突然冒出来的。
  “此生则彼生”,必定有一个因,不过这个因又不是固定的。有些外道也承认因是有
的,但因是恒常不变的,例如,人注定就是会当人。在佛法里,即使说有一个因,但因还
是有生、住、灭的现象,不是固定、恒常不动一直维持原貌的,它也是随因缘改变的。
  “此生则彼生”讲的是,现在某个东西能够生,接下来它一定会转变,转变是它的特
性,而非有人从中捏造,或永远不变。如果都不会变的话,就只有“此生”,而不会有“
彼生”,就固定不变了。所以这句话是说,因也是有生、住、灭,是无常,也是变化的,
靠种种不同的因缘汇聚而成。
  第三句话“无明则缘行”,任何一个因生出果,因果之间一定有关系,而且是同类的
关系。譬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到后来人就会有生老病死,起因是源自“无明”。如果
了证空性智慧,就不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它是不同类的因。比方如果你种的是稻
子,长出来的当然是稻子,不可能长出麦。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