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佛典三藏中,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佛性)论》专门阐释这方面内涵,藏文方面有《究竟一乘宝性论大疏》的汉译,可参考: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众生皆有离苦得乐的本性,小至蝼蚁上至天界的有顶天,乃至有的人想离开娑婆求生净土,都是为了离开痛苦追求安乐例如为何吃饭喝水,为了离苦得乐,改变坐姿、睡觉时翻动、梳一个发型等等,所有众生行为的推动力均来自为了离苦得乐,这是心的本性,由此推动造就了世间万法、能生森罗万象,这是心的世俗谛体性,虽然众生无一不想离苦得乐,但不了解确实的因果取舍,想要追求快乐反而招致痛苦,佛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断恶向善才能真正往究竟的安乐。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本具有离苦得乐的本性,若能依于佛法修行长养智慧,逐渐就能去向真实的安乐,究竟成佛,人身具有思惟抉择分辨善恶好坏的能力,如果能善加学习成长,能为自他带来利益与安乐,这都是心本具足离苦得乐的推动,这种内心具有离苦得乐的本能就是心性具有的增长性佛性,这是心的世俗谛体性,而心上的空性自性空是心的胜义谛体性。《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菩萨亦具有追求安乐离开痛苦本具的心性(佛性),透过佛法的修学了解善恶业的取舍,不独为己,为利广大众生的离苦得乐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