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闲聊] 六道众生皆有"佛性"。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47:44
※ [本文转录自 Buddha 看板 #1KOLmr0n ]
作者: ccclum () 看板: Buddha
标题: [闲聊] 六道众生皆有"佛性"。
时间: Tue Nov 11 08:45:37 2014
首先我并不怀疑六道众生有无佛性这个概念,倒不如说我相信无论是哪个界的众生
必定存在着善的本性,而这个善的本性出自于悲悯、同理心态。
但问题来了......
说地狱众生皆有佛性,饿鬼众生皆有佛性、畜牲众生皆有佛性。
如果我未处这三恶道之中,如何发现此三界众生皆有佛性呢?
靠如实观照(默照) 止观不二,请问如何靠实修去察觉这三界众生得如如本性呢?
闲聊闲聊,希望大家分享个人的经验跟心得。
by juicelover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3-11-11 09:01:00
有情众生为具有心识之六道有情,心上的空性是自性佛性。无余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时圆满证得心上的空性为灭谛修行者以止观双运缘无我空性慧,现证无我空性慧断除遍计我执烦恼,这时候是见道位,见道位为最初证得灭谛之圣者平常我们的心识较澄明时(心识的明分为心的世俗谛体性)会较能体会到佛说的四圣谛、众生轮回苦的现象道理。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3-11-11 11:17:00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长期几千年以来大家把佛性这种事讲的太玄以至于整个就像是遥不可及的神化一样事实上佛性是很简单的事 你我都做得到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往那个方向去走而已真正让体验佛性这件事情变得很难的是人总是放不下种种的欲望 执著 和压力就好像一个人讲了几年说要减肥 却还是向往能好逸恶劳天天大啖美食一样然后减肥成功就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像是神话一般的美梦每天只是少了半公斤就自己觉得又进步了不少真正的问题是 从来没有真心想往那条路上走因为有着无尽的 放不下的执著和欲望以及压力
作者: newpp (!!)   2013-11-11 12:12:00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3-11-11 12:13:00
佛陀在经典多次提到:三恶道众生苦多乐少。连行善都很难。何来体验佛性?倒是佛菩萨化身可以用三恶道形象来牵引提升此辈众生。先使脱离三恶道。再在人身时说法使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先抱歉。在下回复方向有误。续:佛菩萨首要任务是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这些修行者不一定要如实理解佛性。只要众生能脱离三界六道便好。个人是推荐读四本经透过空性来间接理解佛性。1,金刚经。(看成心经注解)2,六祖坛经,(看成金刚经注解)3,大珠和尚入道要门论(看成六祖坛经的注解)4,圆觉经。(看成佛性的注解)。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3-11-11 13:13:00
印度佛教佛典三藏中,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佛性)论》专门阐释这方面内涵,藏文方面有《究竟一乘宝性论大疏》的汉译,可参考:http://ttslecture.blogspot.tw/众生皆有离苦得乐的本性,小至蝼蚁上至天界的有顶天,乃至有的人想离开娑婆求生净土,都是为了离开痛苦追求安乐例如为何吃饭喝水,为了离苦得乐,改变坐姿、睡觉时翻动、梳一个发型等等,所有众生行为的推动力均来自为了离苦得乐,这是心的本性,由此推动造就了世间万法、能生森罗万象,这是心的世俗谛体性,虽然众生无一不想离苦得乐,但不了解确实的因果取舍,想要追求快乐反而招致痛苦,佛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断恶向善才能真正往究竟的安乐。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本具有离苦得乐的本性,若能依于佛法修行长养智慧,逐渐就能去向真实的安乐,究竟成佛,人身具有思惟抉择分辨善恶好坏的能力,如果能善加学习成长,能为自他带来利益与安乐,这都是心本具足离苦得乐的推动,这种内心具有离苦得乐的本能就是心性具有的增长性佛性,这是心的世俗谛体性,而心上的空性自性空是心的胜义谛体性。《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菩萨亦具有追求安乐离开痛苦本具的心性(佛性),透过佛法的修学了解善恶业的取舍,不独为己,为利广大众生的离苦得乐发菩提心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0:00
空性离善恶,不思善恶,不取善恶。佛性亦无善恶对立之别~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1:00
修行成佛为内心成佛,众生内心的佛性如来藏分两个层面,一为本具明而了别的增长性佛性,一为心上的空性自性空。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3:00
佛性空性不增不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3:00
前者是心的世俗谛体性,后者是心的胜义谛体性,在同一个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3:00
心上亦无此空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3:00
施设基上,世俗谛与胜义谛是一体两面的同体相属。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4:00
世俗与胜义亦非两种。无二亦无三。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4:00
万法皆有空性,此是无为法,任何一个有情的心续,乃至佛陀的心续,心法上亦具有空性;众生都具有离苦得乐的本性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5:00
能增长者非菩提性,非佛性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7:56:00
,不论三界六道、凡圣皆同,此追求离苦的佛性确实不因补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7:56:00
拨开即见,圆觉经云:离妄即觉,不假方便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1:00
佛性无增长减少的形容,概本无增减生灭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不应住增,亦不应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2:00
以上可学习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2:00
住减。说似一物即不中。此性本圆满,如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圆满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4:00
心无形无色、续流无始无终。心与境观待因缘而有,没有增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5:00
是故贤者不应说:心的自性空圆满,或增长佛性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5:00
的自性、也没有减的自性。众生皆有离苦得乐的本性,这是心的世俗谛自性,比如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为何要吃饭睡觉等等,都是为了离苦得乐,虽然不是佛法所说之究竟离苦得乐,然而其推动力都是因为众生自己本具离苦得乐的本性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7:00
离苦得乐,即觉幻离迷,不应有差别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7:00
《宝性论》说众生皆具有离苦得乐的本性,此为佛性,当一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8:00
觉者吃饭睡觉还是以吃饭睡觉为方式,只是与迷者不同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8:00
位补特伽罗为追求安乐离开痛苦,而遇到佛法时,若能依之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09:00
宝性论与cool大的解释不能全相同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09:00
逐渐就能往究竟成佛的方向。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10:00
吃饭睡觉,众生佛性日用而不自知,如b大说觉与迷之不同。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1 18:11:00
该吃饭了,请续聊。在下先吃饭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18:12:00
填饱肚子也是离苦得乐。虽然不是究竟的安乐,但至少暂时离开生理的苦苦,这也是需要照顾到的层面。能修行到四禅八定得生天界的众生,也是依于认为如此能离苦得乐,众生因为有离苦得乐的追求,将来会遇究竟的佛法坐久觉得累了,想站起来,是为了离苦得乐,各行各业的人为了自己认为的离苦得乐,而发展出社会的多样面貌,动物如大象至河边喝水,亦是为了离苦得乐,此是众生本具心性了解了这点,我们对他人就有多一份宽容,因为在我们认为看不惯的他者身上,他者也是为了自己的离苦得乐而有此行为,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其为无明所覆,但在离苦得乐这一点上,众生都是平等的,如果能尊重这一点就能多份宽容不论是心的世俗谛层面,如证得心性的光明,或心的胜义谛层面,如证得无我空性慧,都需要止、观的成就,虽然正式的止观要有初禅未到地定奢摩他摄持,若未到初禅近分定,随顺的止观也能有随顺少分的利益,依于正念正知而较能让易受烦恼迁扰的心安住于善所缘,止的行相是不分别不思惟,当达到欲界定九住心圆满后,依于止定会产生身心轻安,有些修行者因此产生空灵清净的觉受,而味着禅定之乐,如外道的修行者,但这并未破除乃至断除我执烦恼,只是依于止定的功德暂时降伏了烦恼现行,而让心的明分比平常的粗猛心识下明了,证得心的明分不是空性,佛法不共外道者,是依于证无我真实义之空性慧,可参阅之前广论奢摩他系列大小乘皆讲四圣谛,并非只有小乘才讲四圣谛,如《究竟一乘宝性论》以四圣谛作为修行的总纲领,大乘唯识法称菩萨的《释量论》以正理阐释四圣谛鉴别内外道,只是大小乘对于四圣谛的内涵有深浅的解说,例如对于烦恼集谛,小乘说到烦恼的根本为补特伽罗我执,大乘所说烦恼的根本除了补特伽罗我执还有法我执,小乘行者所修的道谛以三十七道品为主,大乘行者除了三十七道品还发起菩提心修六度波罗蜜小乘行者所证的灭谛以大乘观之为偏空涅槃,大乘所证的灭谛为无住涅槃,总之,四圣谛统摄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
作者: d8888 (Don)   2014-11-12 00:19:00
佛性解释需看前后文,有时佛性确实是指众生的成佛之性但如“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佛性另有所指:众生本自具有,自心如来佛之心性。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不适合当作同样东西解释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0:38:00
有情为具有心识的六道有情,心上面的空性即是佛性如来藏将来灭除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体性,圆满自性清净法身。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27:00
佛性非有非无。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31:00
没有有的自性、亦没有无的自性。佛法是缘起中道的智慧。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34:00
执有则取相分别。执无则取断灭。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35:00
关于非有非无、不生不灭等,有空末学再po摄类学相关内涵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36:00
小乘行者短时间内无法理想佛性。大乘学人不少亦误解佛性。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36:00
或可先参阅板上 香光庄严:《心经》 系列。(末学现在共修上课中,若回复稍慢请见谅)(这串相关讨论,日前法师刚与大家研讨过)
作者: buddhanature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14-11-12 09:38:00
用小乘思想欲了知佛性。并非易事。多半误以为有佛性是执我。或梵我。好好上课比较重要。否则是不符佛性。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9:42:00
有些上课整理的笔记,BBS发文予同修比较方便,fb有侷限.道次世界http://lamrimworld.org/有穹拉仁波切上的宝性论佛陀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养,恢复色身体力后于菩提树下成道果,也说明了佛法的修行具有缘起中道的智慧。恢复体力,能够有暂时增上的离苦得乐,后有究竟离苦得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