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入菩萨行论》讲授
雪歌仁波切
我们知道寂天菩萨他非常深入的自己去实修菩提心、自他相换,日以继夜的在实修,
也为了让我们这些后来的行者能够跟他一样很深入去实修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的缘故,所以
他就写了这一部《入行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跟他一模一样的来实修。现在
我们已经讲到《入行论》的第五品〈守护正知品〉,也就是来守护我们应该要遵守的学处
,这里面最主要也是讲到我们要去学习来守护我们个人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
第五品〈守护正知品〉前面的科判就讲到,我们应该要去守护我们的学处,这边的学
处,最主要是指三增上学而言。要去学三增上学,学习这些主要是要来守护我们自己的心
。那要守护你的心,你就必须要利用正知和正念。好像是说,我们(本来)有一颗心,然
后用另外一颗心来保护它,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身的行为,以及言语的行为,都来自于我
们意乐的发起,才会有这个身语的行为。那要去守护这个心,你一定要去侦查你的心,你
好像要去观你自己的心,要去观自己的意、自己的心的话,你必须要有正知,那还没有生
起正知之前,你还必须要知道如何来观察你自己的心、如何来守护你自己的心,你必须先
知道何者是好的,何者是坏的,先要了解他的情况,了解之后,你还不可以忘记。我们已
经决定何者是好的,要去使用它的时候,我们还不可以忘记,这就是要有正念。由正心生
起正念之后,才能用正知去观察我们的意。
就进入到科判(八十六页),“子一、守护学处之方便为守护心,子二、守护心之方
便为守护正念知”,以正念和正知来守护我们的心,守护我们的身语意的三门。
第一个偈颂:
“诸欲守护学处者,首须谨畏护其心,
若于自心不防护,必不能护其学处。”
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心,好像是用另外一个心来观察我们的心,那所用的另外一个心
是什么?就是正念和正知。正念要先,之后再正知。因为正知是去察觉到我们身语意三门
到底是趣向何方,正知是这样。那正念呢,就是要去了知我们的心安置于善品上的方法而
且又不忘记,这个就是正念。所以,要先用正念,再用正知。
这边就讲到,要先生起正念,也就是我们要先了解我们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的所缘境
上,我们心安置的方式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先要了解这一点,了解之后就不忘记,这个就
是正念。那就比如说,我们去随喜他人所造的善,那他人所造的善是我们善的所缘境。或
者说我们看到他人受苦的时候,那我们心生悲愍心,对不对?我们对他的苦心生悲愍心,
那等于他人受苦的情况变成我们善的所缘境。相反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处
的时候、善的那一面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生起随喜的心,有时候我们又会生起嫉妒的心
。生起随喜的心,他人的好处会变成我们的善所缘;生起嫉妒的心的时候,他人的好处不
见得会变成我们的善所缘。
同样的,见到他人受苦的时候也是一样,有时我们反而会更把他贬低了,那他的受苦
变成不是我们的善所缘;如果见到他人受苦的时候,我们心生悲愍的心,就会成为善的所
缘。
所以不论我们遇到任何的境界,比如说你遇到让你生起贪爱、贪欲的这种对境的时候
,那我们如果是去看这一个令我们生起贪的对境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苦相的话,那我
们心中生起来的是一种善,因为我们看到它是无常、无我、苦相嘛!所以在我们心中生起
来的变成一种善,面对这种对境的时候,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是一种善心,那这个对境会成
为我们的善所缘。那了解我们的心是如何安置在善所缘之后,就不要忘记它,这个“不要
忘记”的心就是正念。
当我们的心面对各种对境的时候,一定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对境,有一些对境会让我们
生起不善的心,也会让我们生起烦恼,这种会使我们生起不善或者烦恼品的这一类,都不
是我们善的所缘;相反的,就是我们善的所缘。那我们懂得去利用对境来转换我们的心变
成善,或者说转换对境变成我们善所缘的这一个心,就是正知。如果具足了正念和正知的
话,那一定可以将我们的心守护得好。
再来就讲到,如果没有正知过患是什么?看九十四页这边开始“丑二、别释分二,寅
一、不正知之过患”不正知的过患,也就你没有具足正知的话,它会有什么过患?如果没
有具足正知的话,可能我们做起事来就会力道不够,所以这边的偈诵讲到(卯一、离正念
知一切所作悉下劣无力):
“世人若为病所缠,于诸事业无能力,
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
这个人如果必须去做耕种等等农事,或者说去做其它的工作,如果他身体染病的话,
那他做起这些事来,一定会力道不够,没有什么力量、没有力气去做。同样的,如果我们
的心被烦恼所扰的话,当我们的心要缘念在善的所缘境时,那力道会变得很小,因为我们
的心已经被烦恼所扰乱了,而且是错乱掉了,所以你要去做这些善业,根本就没有那种力
量。“如是愚昧所缠心,于诸事业亦无力。”这边的“诸事业”就是指这些善业,而不是
指恶业,被烦恼所扰的心,做起诸恶业是非常有力的。
就好像说我们要去做闭关的话,都会有一个目标,希望透过闭关来成就一个本尊法或
者生起某种证悟。这个目标订定之后,你就要实际去禅修、实际去做,在做的时候,你要
自己先了解,你的心是如何来安置在你所要摆的目标–善所缘上,你先要知道那个规则,
你可以先透过仪轨或者一些解说,先了解你要去成就的规则是什么。你如果如理来做,照
著这应该要如何成就的这些规则来做的话,那你可能很快、迅速就可以成就了。否则,你
没有照着这些规则来做的话,那可能你身在关中心在关外,心到处乱跑。所以你要去了解
这些规则,之后要去实修的时候,也不可以忘记你所了解怎么做的这些规则,也就是你要
有正念,要先记住,要先有正念,然后真正在做的时候,你就去约摄你自己的心、去观你
自己的心有没有好好的安置在善所缘上,这叫有正知。否则的话,真的就像身在关中心在
关外,这样子你再怎么修,证悟永远生不会生起来,本尊也就不可能成就了。
就像《道次第论》里面,一开头的时候就讲到依止善知识的轨理,讲到体性如何、所
缘如何、数量如何、次第如何,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而且是要圆圆满满全部的悉数了解,
无错误的了解。意思也就是你要先去了解善所缘是什么,然后不要忘记善所缘。实际在做
的时候,你要用正知去侦察自己的心是不是有安住在善所缘上。所以,宗喀巴大师才说:
“前说者应该要配合到下面所说者来实用。”前面所说的规矩,应该把它拿到后面继续再
使用。所以,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在正念之上还要再加上一个正知来作侦察的工作,让我
们的心不外逸,在修任何法的时候让你的心不外逸,如果这样做的话,你想要成就本尊法
可以成就,你想要得到任何证悟可以得到。
古代的人,他们心涣散的情形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有些人在修奢摩他(止)时,在几
个月之内就可以成就,修本尊的闭关,他们也可以成就本尊法。可是,到我们这个时代,
好像心就没办法这个样子了,心呢,一方面正念也没有具足,那正知又没有观察自己的心
,所以,现在的闭关等于都是去计数而已,那个数目,顶多闭个关数目字唸完就这样而已
。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除了“于诸事业无能力”之外,你的慧也会衰退、你的般若也会
衰退,这边就讲到(卯二、般若不能清净):(罅:ㄒㄧㄚ丶)
“若时心不具正知,虽有闻思修等善,
宛如罅漏瓶中水,空劳汲引难贮积。”
我们虽然有了不忘记的正念,可是如果没有正知来补强的话,那你这个正念可能就会
衰退,正念会衰退;如果有正知来辅助的话,那你的正念会增长,正念增长的话,你的慧
也会增长。没有正知来辅助的话,正念会衰退,你先前已经了解的、已经获得的这个慧也
一样是会衰退掉。如果我们希望智慧增长,就应该要善为使用正知来辅助它。
再来就讲到(卯三、律仪不能清净):
“纵具多闻及净信,常时奋勉勤精进,
由不正知之过患,终为罪堕所染污。”
如果我们没有具足正知的话,我们所具足的律仪就会不清净,也就是戒无法守得很清
净,这边说到律仪,律仪就是来约束自己,要自我反省自己是落入到善业里面去还是不善
业里面去呢?这一点。如果你具足正知的话,就会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去遵守你曾经许
诺过的种种誓言,有没有去违犯,或者说你心是不是有落入到不善品呢,或者说你的心有
趣入到善品里面,你就会去自我反省,自我去侦察到。如果没有正知的话,可能你就不知
道自己有没有违犯自己的誓言了,那也会因此慢慢的你就会染犯种种的罪堕,所以这边说
:“为罪堕所染污”。
这边就说(卯四、失坏先所积之善法):
“不正知如诸窃盗,随于坏失正念起,
虽勤积集诸福德,如被盗劫趋恶趣。”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不但律仪无法清净,而且,正念将会失坏,慧也将会衰退,同时
你的心就会生起种种的烦恼,就会忘记你的善所缘,本来你是一个好人,可能因此渐渐变
成一个不好的人,先前所造过的种种福德也渐渐的会失坏掉,变成一个无福之人了。
再来(卯五、障未作善法成就):
“如斯烦恼劫贼群,常时乘隙伺人便,
遇隙乘机劫善根,能坏一切善趣命。”
如果没有具足正知,可能你先前的善将会失坏,未来你将不会再新造种种的善,不会
再新造善了,因为你的烦恼会非常强盛。所以这边将烦恼比喻成像窃贼一样、像强盗一样
,他会伺机来抢夺我们去造善的机会,同时也会坏了我们将来得到善趣的慧命。
如果没有正知的话,我们的损失将非常的大,那因而呢,应该要生起正知,所以这边
就说“故须”,故须的意思就是因而,因为没有正知有这么大的亏损,因而我们需要正知
,那要生起正知之前,必须要先生起正念,一定要先具足正念,所以这边才说(寅二…卯
一、总明):
“故须常以正念力,护意根门无暂舍,
若稍纵念急摄心,正念恶趣诸损恼。”
既然要先生起正念,而且也必须要先生起正念,只有心中生起正念,才能够不忘记先
前种种善的所缘。你心中如果生起正念,就应该要去守护你所生起的正念,而不要让它丢
掉。可是,有时候因为不在意,不会特别去守护我们所生起来的正念,因而会将我们所该
缘念的善所缘品,把它不经意的摆在一边。(应该要去缘念的这些善所缘,我们会不经意
的把它摆在一边。)如果发现到自己的心是这样子放纵,放纵了你的正念的话,应该要急
摄心,马上把你的心收摄回来,去思惟三恶趣的痛苦,由心生害怕三恶趣种种痛苦的缘故
,将你的正念再提携回来。
如果我们将正念和正知,把它取一个名字的话,它可以称为是我们内在的师长。我们
所生起来的正念正知这个内在的师长,我们应该跟它永不相离,就应该要时时刻刻跟它们
在一起,因为内在的这个师长,他会对我们的心有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帮助。那这些外在
的师长,我们偶而、时而会在他们的座前来听闻佛法获得利益,有的时候又不见得可以坐
在他们的座前来听闻佛法获得利益。如果你想要心相续迅速的生起种种的证悟,或者说想
要你的修行修得更上一层的话,那你就不可以离开内在的师长–正念和正知。
如果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有生起正念和正知的话,那一定可以生起我们所要获得的种
种体悟、了悟,一定会生起来的。就比如说,你希望能够获得念死无常的了悟,或者说你
希望获得暇满人身的了悟,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的话,这些都可以获得的。除了你要不忘
记善所缘之外,还要具足正知来侦察你的心。你要来使用正念和正知,应该要先知道它的
体性如何、次第如何、数量如何,先了解这些,然后再去利用正念,不忘记你的善所缘。
当你生起这个不忘记的正念时,你也要好好的把持住,不要让正念丢掉了。除了把持住不
忘的正念之外,还要利用正知去侦察你自己的心,如果发现心已经没有那么专注于善所缘
时,就要用相反的方式来作思惟。比如说你的心无法生起念死无常的时候,心安住于善所
缘的力量已经有衰退的时候,你就马上去想:“如果没有这样思惟的话,有什么过患?如
果没有思惟念死无常,有什么过患?如果堕入三恶趣,有什么过患?如果随着我执转,会
有什么过患?”也就是用正知来侦察出你心的走向之后,马上用相反的对治品来把心拉回
来,所以这边就说(卯二…辰一、外缘依止善知识):
“或从师长或善友,或复依止亲教师,
具足善根能畏敬,正念无难自生起。”
再来讲到我们要生起正念的方法,生起正念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依于外缘,一个是
依于自己的内缘。外缘呢,比如说你依于师长,有时候你跟着师长一起同行,或者说跟着
一些善友一起同行,那跟他们同行的时候,有时候你就不容易去忘记你的善所缘。另外一
个就是依于内缘,也就是你自己要生起惭和愧的心。这一些都是让我们生起正念的一种善
巧方便而已,有很多不同的生起正念的方法。又比如说,你可以去阅读密勒日巴的传记,
或者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或者说世尊等等,或者说有很多的行者,他们是如何的来修行的
典故传记,或者说你到某一位很好的出家众之前,然后去了解他是如何来用功的,如何做
功课、如何来修行等等,这些都可以提起我们的正念,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心不会忘记所
缘。尤其与人相处的时候,自然你就会很小心自己的言语、举止,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
会比较具有惭和愧的心,那这也会提起我们的正念。
再来讲到(巳二、由彼生正知之理):
“若为守护意根门,其时正念能安住,
尔时正知即现前,纵或暂失能复生。”
我们如果有了正念,就要好好利用正念来对治烦恼,要对治烦恼的时候,还需要正知
来协助它,正知可以协助我们来对治烦恼,所以我们需要正知。如果没有正知的话,你本
来已经有的修证、本来生起来的修证,将很难以增长,甚至因为没有正知的关系,本来生
起来的修证,可能就会衰退掉了。当衰退掉的这些修证,你想要让它再回复回来的话,再
把它叫回来的话,你必须要靠正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须要回头再把正知抓回来、再把
正念抓回来,才能够将流失掉的修证再取回来。所以对我们而言,努力于提升,或者说提
起正念和正知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让我们了解到,如果不生起正念正知,会有什么的过患,也让我们了解到,
要生起正念正知的这些方法。正念和正知是我们应该要具足的。你如果想要去学三增上学
,其中第一个的戒学、戒增上学,你想要把它修得好的话,这个正念正知绝对不可或缺的
,那更不用说定学还有慧学,也是一样,你要在定学上提升你的证悟,或者说在慧学上提
升你的证悟,一定也离不开正念和正知的。就比如说,你在修奢摩他,你成办了奢摩他的
那个时候,你已经圆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因为你在修奢摩他整个的过程,都要使用
正念和正知。所以你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你已经圆具了正念和正知的功德了,那更不用
说,你更进一步进入到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也要在修毗钵舍那的阶段,也来圆满正念和
正知的功德。所以善为利用正念和正知,尤其在修学戒增上学的时候,要去使用它、好好
的使用它。
一般而言,对我们这些初机者,都很容易落入外在的事物上,就会去着重外在身体的
行、住、坐、卧、吃等等,甚至环境上会很多让我们生起烦恼的事。比如说,我们的东西
太多了,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等等,都有可能会助长我们生起烦恼。所以,我们初机者
的话,对于外在的这些人事物,我们要很小心警慎。那有人说,外在不重要,以你的内心
、内在为主,说这样子话的人,如果自己又不去遵守一些应该要遵守的规矩的话,那可能
他就会胡作非为,所以就要很小心。
再来就讲到,卯二、观察意串习 分二, 辰一、系心善所缘境,辰二、观察于善法能
否专注一心。今初:
“心如狂象未调驯,正法于心如大柱,
云何系心令不逸,如是常时应练修。”
我们的心要拴系在善所缘上,不要让我们的心像精神错乱的疯子一样随着烦恼一直在
转,如果这样子的话,就好像这里的比喻一样,你的心就会像一头狂象一样到处乱走,这
就是我们没有用正念正知拴系我们的心在善所缘上的关系,才会变成这样。要以正念和正
知把我们的心拴系在善所缘上,所以说,正法于心就如大柱一般。
再来讲“辰二、观察于善法能否专注一心”
“若人勤修三摩地,终勿刹那纵放心,
今我此心何所行,应当如是勤观察。”
我们的心要安置在善所缘上,安置的情形就是要非常专注的安置在善所缘上,善所缘
并不是只有在我们的心中现起而已,而是更进一步的要让心紧紧的拴系在善所缘上。修三
摩地(禅定)者,当然一定要全心的放在善所缘上。可是,这边所谓的全心放在善所缘上
,并不是像我们所说的,在修奢摩他一样那样子,你的心缘在那上面一点都不动摇,不是
那个意思。我们这边特别是讲你心要拴系在各种的善所缘上,而不是只有一个像我们在成
办奢摩他那样子的。
藏文的三摩地称为(藏音),意思跟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止,是不会很一样的,所谓的
修三摩地,主要的意思就是要让你的心不涣散到其它的事物上,你的心要内住在你的善所
缘上。我们的心是否能够内住在善所缘上,或者说由我们的心所示现出来的身语行为,你
要去透过正念和正知去观察它,用这种方式来修行。所以要收摄身语意三门于善品上,不
要让我们的身语意三门落到造恶的恶品上。所以寂天菩萨先前有讲到,合掌,很殷重的去
告诫后来的学者,请他们务必依著正念和正知而行。当我们在念诵这些偈颂的时候,也应
该要回想起寂天菩萨他这样,这么殷重的谆谆教诲。
就像上一次所说的,我们要以正知如理的侦察我们身语意三门所有一切的举止动作。
要生起正知之前,要先生起正念,之后再以正念和正知两者结合起来,来守护我们的身语
意三门。
正念和正知有很多的比喻,当师长在解释正念和正知的时候,会用不同的比喻来解释
何为正念和正知,有时候他们说正知就如同绳子一般,有时候说正念就如同绳子一般。可
是,就一般而言,一般的论著里面,他们会说正念就像绳子一般,会这样子说。然后这个
正知是做侦察工作者,就会将外逸出去的心把它勾摄回来。在修的过程里面,正念和正知
两个结合起来,一起来修。
又有一种比喻,就比如说要去抓小偷,那去抓小偷者是谁?就这个正知,抓回来之后
,要把它关在哪里?关在监牢里面,用绳子把它绑起来,这个就是正念。所以,正知的工
作就是要去侦察你的心有没有涣散出去,一旦涣散出去,就马上要去把它勾摄回来。
在修的过程要正念和正知两个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你的正念拴系在善的所缘品上,或
是说绑在善的所缘品上。那要把你的念头绑在善所缘品上之前,你要知道要如何安立善所
缘品,要先了解这一点。了解之后,就把你的念拴系在善所缘上。如果你的念有所动摇的
时候,马上用正知察觉到,把它再召回来、勾摄回来,安立在善所缘品上。对我们而言,
要马上做到这一点是有点困难,所以,有时在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心处于平等舍的状
态,也就是像处于无记的状态,让你的心好像是处于休息、放松的状态,不是马上把心就
拴系在善所缘上,不是这个样子,先让心好像有得到一个休息。
你看有一些修禅、修行的人,他们在打坐的时候,好像都很轻松。他们就强调,你要
放轻松,这样子做也有一些好处,就是他们好像没有特别强调你要把念头拴系在哪一个对
境上,没有这样强调。他们强调你就把你的心放轻松,这样有一点好处是什么?就是我们
的心呢,因为一向在整天里面都是妄念纷飞,那在你修禅的过程,有机会让心有所休息,
心如果有所休息、放松的时候,气的运转也会比较平顺,等于气也会跟着休息,那血也一
样就会流得很顺畅,身体自然就会比较好,所以这个也有一些好处在。如果讲到说修禅,
然后去观气,或者说观身体的状况怎样,这一些修持的方法并不是把念头拴系在这些善所
缘上,只是让你的身心有所放松、有所休息而已。
就我们而言,现在马上将这些妄念制止掉、完全停止掉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从古来
就一直串习妄念纷飞的状态,所以,自自然然的,我们就是会妄念纷飞。既然要把这些妄
念减低,要先认知什么叫做妄念,先去认知它。可以透过禅修的整个过程去观妄念到底生
起多少次数,去算它生起多少次数。如果妄念一生起来的话,你就算,因为妄念生起来,
等于说心就涣散出去了,所以,生起来就马上把它抓回来、生起来就把它抓回来,用这种
方式不断的去做、不断的去做,那你的心就会越来越平静,心就会得到好像有休息的时候
,就会这个样子。所以,首先要先去认知妄念是什么,自己这样子修了之后,就会有一种
不同的觉受:有妄念的时候你的心觉受是什么?没有妄念的时候你的心觉受是什么?这之
间的区别,你就可以察觉得出来,你就感觉它不一样的地方了。
上次在讲《菩提道次第摄颂》的时候,还是《功德之本颂》的时候,有讲到奢摩他,
如何去成就奢摩他的部份。先讲到:要成就奢摩他,首先就试着先去成就些许的住分(另
一个是明分),从成就些许的住分开始来成就奢摩他,因为以前讲过,所以这里就不提了。
我们要善用正念和正知,用正念把我们的心拴系在善所缘品上,现在虽然做起来不是
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可以先让我们的心处在平等舍的状态,之后慢慢慢慢的,就可以
让心安置在善所缘品上,所以要加以串习,要以正念和正知来观察我们的身语意三门的所
有一切动作、一切行为。在观察的整个过程,有时候应该要用正念,有时候不见得要用,
所以时间的分齐,也要去了解,有时候就把它放任,不需要太过于造作,有时候却是要如
理如法的去做,所以那个分齐也要知道。
再来就讲到身的学处,我们要“守护勿失”,然后也讲到心的学处,也应该要“守护
勿失”(“寅二、守护勿失分二,卯一、身之所学守护勿失,卯二、心之所学守护勿失。
初中分三,辰一、勿随散乱自在,辰二、断无义行,辰三、作所作时观察发起意乐。今初
。”):
“戏笑谈论有多门,稀有奇观亦多种,
若时趣入此等事,于彼贪著应断离。”
对于那些无意义的言谈,或者说看戏剧,或者说眼睛乱看、耳朵乱听、身语的行为乱
做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心涣散到贪欲众多的对境里面去,这一些全部都应该要将它断
除。
有时候有那个必要性,因为你要利益众生,所以有必要性去做一些事,去做的时候,
在你的内心当中也不应该生起贪著的心,贪著的心应该要将它断除掉。有时候我们也难免
为了他人利益的缘故必须要外出,或者说必须要处在众人的聚会当中,或者说有时候要到
餐厅里面去。在这种外出的状态当中,可能你会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形,在这
个情形之下,你应在你的内心当中断除去耽着你所遇到的生贪的对境。要断除心中生起贪
欲的心,也不是只有发愿它就不会生起贪了,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像早上所说的,当你面
对这个对境的时候,应该要去看这个对境,要断除这种看法,就是断除对这个对境生起它
是无因生的、它是常的、它是谛实存在的,要断除这些。你如果能够断除这些的话,就不
会生起贪欲的心,没有断除这些的话,你就会对这个对境产生贪欲,贪著的心就会生起来
了。
仁波切叫我们各个都要去配一副眼镜来戴,这一副眼镜就是业果的眼镜、无常的眼镜
、无谛实存在的眼镜,通通戴上来,然后去看你所面对的对境。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