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大悲心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9-27 01:07:53
摘自:讲授《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台北2006/04/01
雪歌仁波切
 因为有佛,而有声闻与缘觉;佛,从菩萨而生;而菩萨,则由实践三法而有。这三法
的根本,即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实在至为重要。
◎什么是大悲心?
  大悲心,是“心所”,而非“心王”。它在心所中,属于“思心所”。大悲心有三:
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
  大悲心,亦即“以慈心做为基础,于一切有情如母爱子;并以此强大的慈爱为基础,
对于众生在轮回中流转受苦,生起无法忍受之心。”要生起这种心,一定先要在中士夫的
出离心上,有很好的学习,否则不可能产生。如果出离心的学习不够深刻,即使对于一切
众生有慈心,仍不会感到他们在轮回中受苦,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
◎先有“出离心”才有“大悲心”
因此,透过悦意慈,我们对一切有情生起如母爱子的慈心,接着,应将先前修习轮回
苦的学习,转移到一切有情身上去思惟,那么,其他有情身上的轮回苦,我们将产生无法
忍受的心。这种心,必须是无造作的、任运而生的。此时,即称此心为“大悲心”。
如果是造作的、刻意生起的,就不能称为大悲心。例如,以造作的大悲心来发心,就
不能算是世俗发心,必须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才能算世俗发心。当任运生起“但愿一
切有情都能远离苦及苦因,有情若不出离苦,是我完全无法忍受的啊!”这种心时,才能
说大悲心生起了。
中士道(出离心)的修心,必须好好学习,强力去持守。若出离心没修好,其后的大
悲心,也修不好。《菩提道次第广论》于“出离心生起之量”中曾讲过:“又此意乐如霞
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寂之灭,求解脱之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习解脱道心,亦唯虚言
。见他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
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
  苦谛看不清,离苦之心又生不出,轮回之因集谛的体会,只流于口头上空谈!希求灭
谛与道谛之心,也是如此。当我们对于自己在轮回受苦的情况,无动于衷,对于一切有情
之苦,又如何能有感觉?缘于一切有情而生的大悲心,自然无从生起。
  所以,这里宗大师提醒我们“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否则,大
悲心没有办法好好地生起。
  慈心与出离心的关联还不大,上士道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
乐、世俗发心……之中,大悲心与出离心关系最密切。
  大悲心,是一种无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要产生这种心,必须先能珍爱有情,视有情
更重于自己的性命,这是基础。不然,任我们如何努力思惟有情身受之苦,那种“无法忍
受的心”也不会产生。其他有情与我们还很有距离之前,他身上的苦,我们不但感受不到
,“无法忍受”又怎么可能?甚至,敌人身上的苦,我们还挺欢喜的呢!
  要生起珍爱有情的心,靠的是“慈心”,而方法则是修“知母、念恩、报恩”与“自
他相换”。慈心生起,能珍爱有情之后,再依自身于轮回中受苦的深刻体会(中士道修心
),才能接着生起大悲心。
  一般世间人,对于没有吃、穿的穷苦人家,也会心生悲悯,但这不是大悲心。所谓的
大悲心,是想要长远、究竟地利益对方,一辈子又一辈子地考虑对方长远利益的心。仅从
此生衣食上的困苦去考量,不能称为大悲心。
◎大悲心的分类: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
缘生大悲,即思惟有情在轮回中受苦的情况而生之大悲心。
缘法大悲,则再加上思惟有情“无常”、“粗分无我”等特质而生起之大悲心。此处
之无常、粗分无我并未触及中观应成派之细分无我(非从自己方面成立,寻找施设义不可
得),仅于有情无常、粗分无我的情况、世俗谛的情况去思惟而后生起“缘法大悲”。
  缘法大悲的“法”意指,虽思惟有情,但所思惟的只是“世俗的法”,而没有思惟“
法最究竟的自性”(若去思考,就成为“无缘大悲”了)。以“有情”为所缘,思惟世俗
谛的法,辅助生起大悲心。这种大悲心,就称为“缘法大悲”。
  说“于有情上的世俗谛的情况去思惟”这句话,是应成派的角度。若是下宗义者,会
认为这些思惟的内容,应是胜义谛,而非世俗谛。
  
  大家要注意,千万别把“缘法大悲”误解成“大悲心的所缘是‘法’”,也不要把“
无缘大悲”误解成大悲心的所缘是“无缘”,生起大悲心时,所缘是补特伽罗。
  简言之,思惟下部宗义所谈的究竟实相,对于大悲心的生起也会有帮助,但这种帮助
并不是最好的。最有帮助的,还是能帮助生起“无缘大悲”的思惟。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可以解释为“缘法大悲”,也可以解释为“
无缘大悲”。一般解释时,会在这句上面添加不同的字,而产生不同的解释,若加上“刹
那坏灭”或“无我”等字,变成“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刹那坏灭’”、“众生
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我’”,就是“缘法大悲”。
  若是加上“无自性”成为“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自性’”,此即应成派
见地中主张的“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
  大悲心是一种具世俗行相的心,是一种无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无缘大悲”也是大
悲心,它仍是一种对于有情受苦无法忍受的心,只不过这个产生无缘大悲的补特伽罗,所
看到的有情,是“无谛实的有情”。换言之,他见到生起大悲心的对境(一切有情)是无
谛实的。
  这个“看到一切有情是无谛实”的心,是另一个心,它能帮助生起大悲心,但不是大
悲心,然而,它仍属于同一个补特伽罗(生起无缘大悲的这个补特伽罗)的心。换言之,
深入去思惟有情“非从自己方面成立”、“寻找施设义不可得”而后生起的大悲心,就是
“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的生起,是在证得无谛实的心的摄持之下而产生,所以才如此命名。无缘大
悲,是最清净无染的大悲心!
  依“三轮体空”而生起大悲心,最清净。依“三轮体空”而布施,此即最清净的布施

  赞颂宗喀巴大师的《密集嘛》中,第一句是“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为什么要加“
无缘”二字?因为,一般的悲心都有过失,而无缘大悲,却是一切悲心中最超胜、清净、
无过失的悲心。
  证知“无谛实”后,会深深体悟“执有情为实有”的执著、无明、颠倒错乱,彻底愚
弄了我们,它是大谎言!大骗子!清楚这点,由此而生的大悲心会非常强烈。否则,不知
有情无谛实,就不会认为实执有多坏,悲心当然力量小。
  每一位有情,明明不是谛实成立,但却都认为自己是谛实成立,而被这种实执,骗得
团团转!也因此,已证知有情是无谛实的人,会一种特别想要去反抗、消除实执的心,强
烈认知到“要助有情离苦,一定要消除实执!”由此而生的大悲心,就更强烈了。
  证知有情无谛实的这颗心,不但会使得大悲心产生时,遮止了执实,同时,也令大悲
心变得更强而有力。平时我们都会说:“实执是错乱的,它是颠倒识。”内心其实不懂,
也没体会,有口无心罢了。
  生起大悲心,却未遮止执实,有何过失?实执本身是一种烦恼障,是第一个过失;再
者,未证知无谛实,就不会觉得实执有多坏,对于有情如何因实执而受苦,也就不那么了
解,当然无法忍受他们因实执受苦的心情,也就不可能强烈。因此之故,大悲心力道有大
小之别。
  无缘大悲的“大悲”,并不是以“无缘”作为所缘,它是一个具世俗行相(以世俗谛
作为对境)的心,但同时,也有一个证得空性胜义行相的心。为什么可以同时?因为,此
时证空性的那颗心,并不是现量,而是分别心,亦即靠思惟在后得位时产生的心。
  也因此,在大悲心现行的状况下,证空性的心也同时现行,这种解释并没有过失。
  这种证空性的心,有证空性的慧心所,也有证空性的心王(只要有慧心所,就一定会
有心王存在)。不过,不能说证空性的心与大悲心是“相应的心”。
  证空性的心与大悲心二者,并不是相应的。如果是相应,就必须符合“五种相应”,
凡行相、所缘等等全都要相应才行。虽然证空性之心与大悲心不相应,但这二种心,却同
时存在。
◎结论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于三种大悲心,个别礼赞:“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
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是缘生大悲;“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
刹那坏灭’,缘生兴悲我敬礼”是缘法大悲;“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自性’
,缘生兴悲我敬礼”则是无缘大悲。
  其他论典礼赞的对象,有时是声闻独觉圣众,例如小乘的论典;有时是佛菩萨,例如
大乘的诸多论典。但是《入中论》礼赞的对象,不是我们仰望的皈依境,而是对于皈依境
的“因”做礼敬。
  平常我们都会双手合十对皈依境礼拜。但若按照月称菩萨礼拜的方式,我们真正应该
礼拜的对象,是我们内心里小小的悲心!从“因”的角度去思惟而礼拜,能产生广大而深
远的利益。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