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摄类学》与《量论》的传承背景简介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9-23 13:52:24
台北市藏传佛典协会(Tibetan Text Society)
http://ttslecture.blogspot.com/
预计2014/10/01出版:摄类学精装本《理路幻钥‧小理路‧基成的建立》。
Collective topic: The establishment of estalished bases
.线上预订(缩址:http://ppt.cc/pPbN)(线上预订赠理路幻钥卡套)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5/2014-collective-collective-topic.html
───────────────────────────────────────
◆《摄类学》与《量论》的传承背景简介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51.html
洛桑蒋千法师
提到《摄类学》,必定要提到古印度的陈那论师。
陈那论师(公元五、六世纪),乃古印度极具盛名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的智者,师承世
亲菩萨,在量学逻辑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世亲。他广阅群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惊
人的智慧,观察出释迦牟尼佛于各处所说教法中的理路规则,并将这些义理系统化,著述
了有关《量论》的佛教典籍。
曾求学于那烂陀寺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到:“所行罗汉伽蓝西南行
二十余里至孤山。山岭有石窣堵波。陈那菩萨于此作因明论。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
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
业。仍匿迹幽岩迻神寂定。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是时崖谷震响烟云变釆。山神捧
菩萨。高数百尺。唱如是言。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说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来寂灭大义泯绝。今者陈那菩萨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1]。”
由此亦可知玄奘大师对陈那论师非常崇拜,亦可推知当时印度佛学家对陈那论师的尊崇。
在陈那的著作中,最著名的的是《集量论》,这是陈那将他自己许多零散的著作汇集
之大成。此典籍不但在当时印度为因明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西藏佛教中也极受重视,由于
该著作于在量理方面极具代表性,西藏的佛学家都惯称之为《量经[2]》。
尔后,此量理的传承透过陈那菩萨的弟子自在军论师,再传到法称论师(公元六、七
世纪)而发扬光大。法称论师极为聪慧,第一次跟自在军论师学习时,程度就与自在军旗
鼓相当,第二次就远远的超越了自在军,第三次教授法称时,自在军明显地了解自己对陈
那菩萨的观点有所误解,在理解上与法称虽非云泥之别,却也有不小的悬殊。由于传统上
弟子不能直接指正老师的错误,自在军心胸开阔地承认自己的论述有误,并且授权法称可
将自己的见解作为他宗见来破斥。
之后,法称造了有名的《七部量论[3]》。其中,《释量论[4]》、《定量论[5]》与
《量理滴论[6]》三部完整地叙述了八推理词义[7],属于躯干。另外四部《因滴论[8]》
、《观相属论[9]》、《成他相续论[10]》与《诤理论[11]》并无完整诠释八推理词义,
只在专门的主题上阐述,则属于如同四肢的支分。
在这七本著述中,《释量论》在抉择论述上最广大详尽,也是五部大论的其中之一。
之后,这许多有关于《量论》的著作从八、九世纪开始传入西藏,著名的译师如:玛
.善慧[12]、俄.磊悲歇饶[13]、俄.洛滇歇饶[14]等不断的藏译与研究推广,在量理方
面的典籍,藏译的数量远超过汉译,这对往后西藏佛教在《量论》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的影
响。更而甚之的是,于十二世纪,在量理上持有着俄.洛巅歇饶的传承者,也就是桑浦寺
的住持恰巴.却己僧给[15](法狮子),开创了《摄类学》的体裁,为后代众多学子开启
了学习《量论》的大门。
所谓《摄类学》的体裁,就是将《量论》中一些重要的主题摄集起来,分类为如:返
体、因果、总别、相系、现量、比量、应成、因相等等单元,以篇幅短小、简易扼要的方
式介绍,并且有明确的辩经语言贯穿全文。在个别理解这些基础单元后,学习《量论》的
门槛将大为降低。这绝对是法狮子论师深思熟虑,为了利益更广大的群众而用心开创出来
的。因为《量论》这门科目不但内容深奥、用字生涩、炼句强硬,再加上当中不易读懂的
理路,如果直接趋入,不要说一般人,甚至一些佛法学者可能都不得其门而入。这并非夸
大之词,法称论师当时写出《七部量论》时,当时印度许多佛学家,也无法一窥其堂奥。
法称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感叹,他所陈述的奥妙无人能懂,这些精华,也只能如川流回归到
大海一般,回流、融入到他自己身上。由于法狮子创立了《摄类学》的体裁,在高不可攀
的《量论》高墙下架起了层层的垫脚石,使得后代广大的僧众及学者有机会踮足一望。
此后,众所皆知的萨迦班智达贡嘎给参、以及之后的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主杰、
僧成等大师也对《量论》作了不少有名的注疏。宗大师更在学习《释量论》时,对法称论
师的思考惊为天人,感动到泪如泉涌,生起了无比稳固的信心与定解。这也是宗大师每每
在抉择正理、阐述难题时,总是能去芜存菁,辟出无误思路的主要原因。
《量论》的学习,本以萨迦派为优,后来格鲁派兴起,更系统化的在三大寺等寺庙中
广大的传承,三大寺各札仓也培养出一些通晓教理的祖师,在寺庙的学制中也不断训练出
众多通达理路的出家人。以三大寺的传统而言,从前在西藏时,三大寺各札仓每年都会在
冬季派出一群优秀的僧人前往藏地一处名为“绛”的地方,辩论《释量论》,此法会又称
绛衮却[16](绛冬季辩论会),为学习量学最重要的聚会。在这些西藏僧人流亡印度后,
此辩论会每年冬天则在南印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轮流举办,除了成千上万的三大寺
僧众,也有其它教派的出家众前来与会。最主要的学习教材就是贾曹杰所写的《释量论偈
品疏.无倒显明解脱道[17]》,这应该是目前有关《释量论》的注疏中,全世界最多人以
辩经方式学习的量论教材。
在法狮子论师之后,《摄类学》在单元上逐渐有更细的分类与探讨,目前已经有很多
《摄类学》的教材,在格鲁派中,早期就著名的是《惹兑摄类学[18]》,有些寺庙的《摄
类学》教科书由于过于简略,通常都还会参考《惹兑摄类学》的内容帮助学习。此外,近
代最有名的《摄类学》著作大概就是本书《理路幻钥》,也就是第十二、十三世达赖喇嘛
的经教师铺布究˙强巴嘉措[19]仁波切所著的《摄类学》,本书的发展已极为成熟,在分
类上几乎囊括了《摄类学》中所有主题,篇幅属《摄类学》当中较广的版本,内容也非常
清晰完善,是现今甘丹寺北顶寺札仓以及色拉寺伽札仓的正式教科书。
《量论》与《摄类学》,在西藏佛教世界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寺庙中的僧众一代
一代努力地的透过教学、辩经等方式,理路的传承不但被保存,甚至还有更蓬勃的发展,
此科目在西藏佛教中算是门显学。
在汉传佛教中,《续高僧传》中记载到玄奘法师在印度学习的情形“尔时四方翕集。
乃有万数。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陈供香花音乐
。请奘升座。即标举论宗擅雄辩咸称克敌。即标举论宗命众征覈。竟十八日无敢问者[20]
。”玄奘法师在印度戒日王所设的辩经会上立宗十八日,无人能破,可知法师在量理方面
的成就已属巅峰。法师回国后,除了译经大业,也将《量论》继续传承下去,其弟子窥基
、慧沼与圆测在《量论》上也有不小的成就,不过经过几代,传承似乎就整个中断。这可
能就是如前所讲的,《量论》的文字强硬难懂,又无如《摄类学》的基础教科书,学习的
门槛已高,再加上没有组织僧团创造学习环境,培养大量的僧才,确保当中有人可以无误
地延续传承,学习者若仅三三两两,也没有撑起传承的使命感,传承极易断绝,甚为可惜

《量论》这个科目,必须传承师长长期的引领问难,最好还有同侪学习切磋,方能了
解弟子是否已经融会贯通,是否有足够能力无误地将所学传承下去,这些顺缘几乎都要长
期仰赖寺庙学习环境,并最好有一定数量且全心投入学习的僧众,才能保证当中一直有人
可以担负传承的责任。否则,就算有大论译本在手,若学习者都仅是抱着听听就好,传承
责任不在我的态度,师徒之间的学问很容易就会产生断层,传承断绝也是迟早的事。
以藏传出家众延续传承的例子来说,甘丹寺北顶札仓的老一辈僧众,在五十年前左右
从西藏流亡到印度时,人数少得可怜,生活条件极为困苦,现今南印度的甘丹寺所在地在
当时本是一片未开发的森林,当时的僧众,从茅棚开始一草一木地重建寺庙,当时由于经
书数量极少,学僧必须轮借着背诵,而由于当时医疗资源缺乏,不少人只是害了点病,没
得医治,就这么走了。他们如此努力的付出,原因在于他们确切地了解必须要透过广大培
养僧材,创造学习环境,传承才能持续,在他们短短几十年的努力下,北顶札仓的僧众又
恢复到两千人左右,其他三大寺各学院及流亡到印度的各教派的情形也都很类似,他们对
传承断绝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会极力的在传承上做努力,这股使命感撑起了传承的命脉
,若往后量理之学有幸能在汉地广大复兴并延续传承,过去的缺憾与成功的例子或许可以
当作往后努力的方向及借镜。
学习《量论》及《摄类学》这门科目,最好能够发展一套决断问题的切磋模式,藏传
佛教就以辩经的模式在辩经场上培养出许多僧才,而《量论》及《摄类学》这门科目,光
以讲演的方式,很难将其中的诀窍及难处深植在学习者心中,在藏传的系统中,对量学有
一定了解的人,无一不懂理路的思考,若要在汉传中延续并发扬此学科,辩经的学习将会
是一关键。
量理学在汉传百废待兴,近一两百年来,已陆续有些许的汉地僧众及译家,从藏传寺
庙中学习《量论》及《摄类学》后,透过翻译或教学量学典籍,在这方面带来了不小的鼓
舞及曙光,也有一些藏系的法师尝试将这块领域的学习引入汉传。现今除了有少数的出家
众,甚至也有些用心的在家众,察觉其重要性,愿意来到三大寺等各处,进入寺庙的大环
境,透过藏语直接学习,虽说都还是微小的力量,若努力的方向正确,逐渐有更多人能在
辩经语言与义理上不断有所突破,长时间来看必会有更多的成果出现。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9-23 23:37: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