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雪歌仁波切讲授《菩提道次第摄颂》、《功德之本颂》:
对于这种修持菩提心的传承,在七支因果法叫广大行派行修持法,过去是由弥勒菩蕯
传给无著菩蕯,无著菩蕯依次由世亲菩蕯传给至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另外的自他相
换法是深观派所传下的修持法,是由文殊菩蕯传给龙树,一直传到阿底峡。在这修持上,
还有另一派别是由文殊菩萨直接传给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根据文殊菩蕯的口传教授直接传
下来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在藏文中叫传大行派,又名伟行派,因传承比较近,是由文殊
直接传给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是比较后代的人,所以,这种修持传承更具加持力,因年代
比较近,属近代传承。
修持“七支因果法”,次第有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
;若是修持“自他相换法”,后面也要接七支因果法的最后面四支,亦即悦意慈心、悲心
、增上意乐、菩提心。修持菩提心,不管是七支因果法或自他相换法,前面都要有一个准
备的修持,就是修持“平等舍”,之后才进入菩提心的修持。
如按自他相换法的修持,引生悦意慈的修法可分五种思惟:第一、由多门思惟我爱执
的过患:第二、由多门思惟爱他执之利益,即增爱他人的利益,此处的执不是执著的执,
而是我们坚持这样做;第三、思惟修持自他交换之利益;第四、思惟不做自他交换之过患
;第五、若思惟自他交换,应可生起。
想要生起菩提心,有一个关键,除了本身生起对轮回的出离心,还要对众生生起很亲
近的感觉,不管“七支因果”或是“自他相换法”,修持关键都是如何生起对众生亲近的
感觉。为他人着想,想利益别人,有这种心,才是真正值得钦佩的高尚品德。利益众生,
是不是只要有出离心知道轮回的痛苦,知道众生轮回的痛苦想要解脱轮回,就能够生起菩
提心?这样是不够,还需要一条牵连两者的线,就是悦意慈。
如果融合这两种修持的话,应该要怎么修呢?就是先修知母、念恩、报恩,在还没生
起悦意慈以前,就修自他相换,也就是刚刚那五个步骤,再接修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
乐、菩提心。
一般我们都是融合这两种(七因果、自他相换)修持法一起修的,这个传承是从阿底
峡尊者所传下来,也就是先修平等舍、知母、念恩、报恩,然后思惟我爱执的过患、思惟
爱他执的利益等等五个,然后再修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
修持自他相换时,身体要以禅坐的姿势坐好,顺着呼吸做自他相换的观修。观想所有
受苦的众生在我们前方,吸气时,观想众生受什么样的痛苦,把他们的痛苦全都吸进来;
自己的善根功德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呼气的时候,观想我所拥有的安乐全吹到受苦众生的
身上,让他们获得安乐。
不是只有吸气、呼气而已,最主要的修持要领是好好观想,按照刚讲的步骤思惟,一
边思惟一边观想摄取众生的痛苦,分散我的快乐给他们,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关于大乘菩提心的修持,先前已稍做讲解,以平等舍开始,再依次修知母、念恩、报
恩等。修“平等舍”时,先以中庸的人,不特别喜欢也不特别讨厌、或没有关系的人为观
修的对象,接着再以亲人、亲友等喜欢的人为观修对象,最后再以怨敌、痛恨的人为观修
对象。一开始,要先让自己内心凹凸不平的心态磨平,对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平等看待。
修持“平等舍”以前,须有相当程度的出离心才可以,内心里面对于中士、下士应该
有一些体悟,如此修行才会扎实。如果我们内心已经真正能够舍去对这一世的贪著,想要
追求这一世圆满的心已断除,接着也断除来世能够投生人道、天道过著更舒服日子的贪著
,往下修持大乘菩提心才会踏实。
现在所讲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等等的修行,听起来大概就觉得这种法是劝人
为善的,应该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地的修持,但这种劝人为善、心地要善良,跟世俗所讲的
心地要善良相比,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深广也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要一个人心里生起“我要去救度众生”、“我要让众生脱离痛苦”的念头,但他
自己却不了解痛苦,不想脱离痛苦,怎么可能想救度众生呢?因此,在一个人还没有生起
想要救度众生的心之前,势必要对自己受苦的情况有相当深入的体认,有了这种基础,才
会生起想要救众生的心。
一般世俗的爱心、善心、博爱,大多是看到一些众生在受苦,想办法用钱财、食物、
衣物等等去帮助他们,这一种善心的帮助,行善的层次只停留在这一生的帮助、这一生的
利益,对他的解脱是没有帮助的,更不用说像大乘所讲的度化众生成佛,现在所讲的大乘
菩提心的修持,跟世俗的博爱、爱心的修为,两个虽然外表的名相看起来一样,但内在深
广的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在这之前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根本不可能生得起来的,唯
有内心对于整个轮回的痛苦有所认识、有所体会,生起出离心,才有办法深入引发菩提心
。
-转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