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62(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4-08-27 02:04:44
(续:“佛”)
  智,“又云智者”,佛也翻作智,翻成觉,觉是它起作用,智是觉的体,觉是智起的
作用。所以它又翻为智者,智就是觉的意思。“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这个智慧
是自性本具的,这个智慧现前,叫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里头有二个意思,一个是一切智
,一个是种智。一切智,知法总相,总是什么?总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这个叫一切智,阿罗汉证得了,所以他能放下。种智,种智是讲现相,现相
太多了,无量无边,叫种种。这种种现相怎么来的?种种现相是怎么回事情?对于这个东
西要是懂得了,这叫种智。所以,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本体,种智是知一切法的现相、作
用,无量无边,全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这就叫觉满的意思,满是圆满,他的智慧、他
的觉是圆满的。
  在本经,这个地方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跟我们
是什么关系?这里说得很清楚,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上加个本,是根本的老师。佛教是
从他教出来的,他没有开班教学的时候,世间没有佛陀教育,佛陀教育从他开始,他是佛
陀教育里面根本的老师,所以称为本师。我们自己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
系搞清楚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什么?教学,里面有师生。我们跟阿弥陀佛也是称本
师,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师。无量无边诸佛,那是在无量无边刹土里面示现的那个刹土里面
的本师,不能不搞清楚,这要错了就错到底了。
  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什么意思?拜老师,我们中国讲拜老师,我愿意跟你学习,请你
教导我,皈依是这个意思。皈是回归,我以前在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到处流浪,现
在我认定了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我愿意跟他学习,我有了目标、我有了方向,是这个意思
。老师教我们什么?老师教我们三个原则,叫三宝,宝无比珍贵,他传授给我们,教我们
学习,这个三宝叫佛宝、法宝、僧宝。佛法僧宝要取它的意思,什么是佛宝?自性里头本
具的智慧是佛宝;什么是法宝?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是法宝;什么是僧宝?自性本具的清
净平等是僧宝。我们跟佛学什么?就学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在自性里头,开发我们自
性里面的三宝,智慧、德能、相好,清净是相好,三宝的意思。佛是自性觉,自性智慧,
法是自性德、自性能,自性里头本有的道德、本有的能量,现在讲正能量,自性本有的清
净平等心。这是佛陀教育里头三大纲领,学什么?就学这三样,学智慧、学能量、学相好
,相好就是幸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清净,清净平等是最高的
享受。
  佛门里面供奉的佛菩萨的像很多,这些佛像就是教具,教学的工具,让我们看到了,
知道我们学什么。看到佛就想到自性觉,看到法就想到自性正,正能量,看到出家人想到
自性净,这三个都是表法的,让我们时时刻刻看到它,不要忘记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从哪
里下手?从戒律下手,你看,三皈完了之后,落实在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没有做到,你没
有学佛,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拜了老师没有跟老师学习,老师给我们的我们完全置之
于外面,一样也没用上。这样的皈依是欺骗,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欺骗自己,这个罪
就重了。因为你欺骗佛菩萨、欺骗自己,让外面人看到,你这个佛弟子是这样的行持,对
佛教产生怀疑,对佛教信心丧失掉,远离佛教,不要再学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
。把别人的慧命断绝了,这个罪过是什么?无间地狱。
  我们在此地把这个佛字讲清楚、讲明白了,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要是遇到净土法门
,你这一生决定成佛去了,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习气再重,迷得再深,如果真正遇到善知
识,他一口气还没有断,都还来得及。有缘人是他信得过的人,这叫有缘;功夫再好,智
慧德能再高,他不相信,那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定要遇到他自己心里面最相信、最佩服的
这个人,才管用。我年轻时候就这样,一生最佩服的就一个人,方东美先生,其他的人我
不相信,我对你没有十足的信心,跟你学就得不到东西。方先生纵然不如你,但是我对他
有十足的信心,他的东西我能接受,我不怀疑、我相信,这才能有成就。什么叫善知识?
是你自己对他有十足信心,这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不是攀比外面的,是学生内心的问题
,它不在外。我对他没有信心就远离他,在他面前时间愈长愈浪费自己时间,学不到东西
。所以求学有求学的条件、有求学的方法,都离不开那个信字,离开信字无有一法可得。
  所以这个地方的佛字,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经过方东美先生的介绍,对释迦牟尼佛
产生信心,没有这个人介绍,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没有信心。这一生所得到的利益,念念不
忘老师的恩德,不是老师给我讲清楚、讲明白,我怎么会相信?怎么会有这一生这么多年
来,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是往下降?统统是
从老师那里得来的。人不能忘本,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没教,身体得自于父母,没有
父母就没有我这个身,身是更深的一个根,用这个身接受老师的教诲。恩人是两个,两个
是同等的恩人,一个父母、一个老师。我们这一生能成就、能解脱、能放下、能往生极乐
世界,这个恩人可不能忘记;忘恩负义,修得再好,不能往生,不能不知道。
(5)处成就:耆阇崛山胜余诸山,佛在于此说,显此法最胜
  下面这一段,“处成就”,就是这部经在什么地方讲的,这个有记载。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这是处成就。“王舍城古有二说,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这是旧城,“一曰
寒林城”,这是新城,“两说不一”,两种说法都有,到底是哪一种,那要考据了。“今
据《智度论》中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
。这是经典上有记载的,阿阇世王他的都城原来是大城,就是旧城,因为人民少了,舍弃
这个大城,更做一个小城。聚集人众,便于防守,这是在战争的时候一种手段。这些地名
,在这一段注解里头,地名很多,在我们参考资料里头都蒐集了一些,便于同学们自己做
参考,我们不必一一细说,耽误时间。
  “《甄解》云”,这是日本净宗祖师所作的《无量寿经》注解,“本王舍城者,上第
旧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是佛灭度之后,阿阇王建造的小城,换句话说
,佛当年讲经一定是在旧城,那时候没有新城,新城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建的,这就是
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在旧城讲的。《甄解》这里说得好,“此既佛灭后”,这就是新城,“
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这不可能在后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此说可
证,佛说此经是在旧城”。
  “《慈恩传》云”,慈恩寺是玄奘大师的道场,窥基是玄奘大师的学生,非常有成就
的学生,“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
。有称为上茅城,就是它这里有香茅,在这个地方出产品质非常好的香茅。“又日《望西
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这个宗家就是善导大师,如果是依善导大师所说的,是
指上茅城。望西师的意思,亦谓经中之王舍城就是上茅旧城。“此说可信,故不引异说”
,其他还有种种说法的就不必了。以上所举的《智度论》、《甄解》、《慈恩传》所说的
可以相信,相信就不必再去找异端了。
  下面,“《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这说的地方
,佛为什么在王舍城说这部经?在当时,佛讲经当时,王舍城是印度十六大城市之一,现
在讲大都会,大城市,文化水平高,物产资源丰富,有高度的文化,又是一个经济非常发
达的大城。在这个地区应当要说大乘经,应当要说最殊胜的经典,在最殊胜的地方讲的,
所谓时节因缘,都有表法的意思在里头。这个第二段就讲到了,《法华论》云,如王舍城
胜余一切城舍故,在当时印度所有大城里面,王舍城是第一。这个第一里头最重要的,文
化水平高。不像现在,现在是把经济贸易摆在第一,古时候胜、第一,都是讲文化水平。
佛在这里讲经教学,这不是普通地方。“五天竺”,天竺是印度,印度分为五个区域,东
南西北中,全印度“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十六大城里头王舍城最大。“故在此
城说经,以表此经之最胜”。
  “《大宝积经论》云:问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余城廓?”为什么不在其他的
城市,要在王舍城讲?“答曰: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
,叫王舍城。这解释这个法门是法王住处,这是第一,不是第二。比喻就好像皇宫,王舍
是皇宫,王所止住,国王住在这里,叫王舍。“此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今天佛住
在此地。“释成此义故”,解释成这个意思,“说住王舍城”,这个经上讲的在王舍城就
是住在王舍城。此经经中之王,取这个意思,确确实实是释迦如来出现在世间度众生成佛
道的第一经,所以必须是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来讲。佛住在什么地方、讲的哪些经都有用
意的,而且用意很深。人家问,释迦牟尼佛讲的,在哪里讲的?在王舍城。只要看到王舍
城三个字,这个经就不是普通的经,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里头最殊胜的经教。
  下面,王舍城什么地方?‘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王舍城外面有五
座山,其中之一。“《净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法华经》也在这里讲
的,叫灵山一会,灵山就是耆阇崛山。“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这个山上有仙
人居住在这里,我们讲神仙居住这里,所以叫灵。“亦有鹫居止此山”,所以叫灵鹫。鹫
是老鹰,属于鹰一类的大鸟。“又此山顶似鹫头”,这个山顶像老鹰的头一样,“又名鹫
头山”。《西域记》是玄奘大师游记,他到印度去取经,旅途当中的见闻,他写了一本书
介绍他所见所闻,王舍城他到过,灵鹫山他也上去看过。这个里头记载说,“北山之阳,
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
广说妙法”。这是玄奘大师记的笔记里写的,这个山在王舍城的北面,所记载的跟经典上
所说的都相同。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御世就是住世,四十九年,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就是五
十年。释迦牟尼佛灭度,中国人讲八十岁,外国人讲的是七十九岁,七十九岁过世就是四
十九年,八十岁过世那就是五十年。这是佛讲经教学,佛在世讲经教学五十年,在这个山
上讲得很多,而且都是很重要的大经。最著名的《法华经》,一乘圆教,会三归一,在这
个山上,释迦牟尼佛把他一生说法做总结,总结就是《法华》。《法华经》上佛才说出,
他老人家一生教学,“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过去所讲的都是方便说
,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都是方便法,最后,会三乘归一乘。为什么要说三乘?因为
一乘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所以教学从小学、中学、大学,最后到研究所,研究所
是真正要教你的,他的教学是顺这个顺序来的。法华会上回小向大,那些小乘统统发菩提
心,都入了菩萨的行列,世尊教学的本怀这才圆满。
  下面举《智度论》里头说的,“《智度论》曰: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王舍城外有
五座山,这个山最殊胜,他说出五种。第一种,“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佛所住的地
方最重视的就是这个问题,离城市不能太远,太远乞食不方便。虽近城难上,难上什么?
一般人不愿意去,出家人在那边就落得清净,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托钵容易
,“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出家人都愿意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寂静
。第二,“耆山福德吉处”,这是个很吉祥的地方,福地。为什么?“诸圣人喜住处。佛
为诸圣主故多住”。释迦牟尼佛一生到处流浪,但是在这个山上住的时间最长。这是福地
,福地福人居,释迦牟尼佛福德最大。
  第三,“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这就是久远劫以前,诸佛如来在这个地区度化
众生,都曾经在这个山上住过。古佛住世教化的道场,这是从历史上来说。第四,“是中
清净,有福德闲静故”。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福德,什么叫福德?闲静是福德,人住在这个
地方修心养性,远离烦恼,身心自在,福寿绵长,真正是福德宝地。所以,“一切诸佛行
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
。不是大福德之处所,怎么能感动佛在那个地方长住,为菩萨大众说成佛的大法?《华严
》、《法华》都叫一乘,一乘就是成佛的理论跟方法,都在这个地方讲。
  《法华论》里面也说,“耆阇崛山胜余诸山”,其他山比不上这个山,“佛在于此说
,显此法最胜”。故本经就在此山说。讲经的处所,这个处所不是最胜的福地,佛在这个
地方不说第一殊胜的经典。佛说一切经,地点要选择,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为什么
人说,这都是说法的缘,缘不具足佛不说,一定是众缘具足,法会才能成就,场地很重要

  世尊当年教化的地区是五印度,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只是车、帆船,旅
行是靠步行、骑马,是那个时代,没有现在交通这么便捷。唐朝时候,从中国走到印度,
海路是靠帆船,风力,一定要遇到季候风,风的方向不对就不能走,一定要顺风,陆地上
马车。释迦牟尼佛没有乘过马车,出家之后完全是行脚,出家人生活简单,三衣一钵,除
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世尊在世一生讲经教学没有书本,也没有讲经的笔记。所以经藏从
哪里来的?佛灭度之后,阿难尊者跟五百大阿罗汉他们发心结集的,把释迦牟尼佛当年所
说的,请阿难,阿难记忆力最好,重复讲一遍,五百阿罗汉作证。这样用文字写下来,留
传给后世,所以佛灭度之后,经典才出现。
  佛陀在世,佛的旅行很轻松,不带行李,就三衣一钵,非常轻便,晚上树下一宿,白
天日中一食。出家人为世间人表法的,表什么?万缘放下,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得大自
在。世间人过得很辛苦,为什么?求索的太多了,什么都想据有,什么都希求,希求的心
太重了。所以生活过得苦,有求不得苦。因为,求就不免竞争,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
提升就是战争。佛希望世界和平,佛希望人民安乐,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出家
人给社会大众表演这个,表法。
  释迦族被琉璃王灭了,释迦牟尼佛劝导大家逃难,这一族迁移。佛为什么不救他?佛
知道因果。为什么会有这个战争?为什么有这么一场灾难?是因为过去世中释迦族是一群
渔夫,打鱼的,琉璃王他前世就是那个鱼塘里头的鱼,鱼也有领导。他们打鱼,把这个池
塘水放干,把鱼一网打尽,人家怨恨在心。你灭了牠的族,现在这一世到人间来了,又遇
到了,他要把你这一族灭掉。这个事佛也没办法化解,佛只能劝族人逃难,翻过喜马拉雅
山,就是西藏。所以释迦族的后裔那个时候逃到后藏之后,就再没有回去,在后藏就落脚
了,变成西藏人。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所以佛教整个都到中国来,连释迦族当年逃难
逃到西藏没回去。
  说明人在世间,与一切众生不能结冤仇。这不是跟人结冤仇,鱼,要吃牠,会惹这么
大的灾难,释迦牟尼佛都束手无策,因果多么可怕。我们得罪人,跟人结怨,有意无意,
轻而易举,怨恨结下去,那个人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以后麻烦大了。这些事实就在面前
,稍稍留意你都能看到。真正学佛的人不敢,真正学佛的人宁愿受委屈,修忍辱波罗蜜,
绝不敢怨恨一个人,怨恨一个人会招来无尽的麻烦。不要自以为聪明,那真是愚痴到极处
,才跟人家结怨,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这个事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8-27 10:00:00
阿弥陀佛!
作者: cutekid (可爱小孩子)   2014-08-27 13:54:00
读经报到(Y)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4-08-27 15:0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aronEckhar (Aaron)   2014-08-28 09:30: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