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第一胜义菩提心 (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22 21:12:53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月称菩萨造论
宗喀巴大师疏
翻经沙门释法尊谨译
───────────────────────────────────────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二
子二、引教证。分二:丑一、引大乘经证,丑二、引论及小乘经证。今初
《显句论》引《增上意乐请问经》云:“如有人闻幻师奏乐,由见幻师所幻之女,起
贪心而为贪所缚。惟恐众知,深生羞耻,从座起去。到静处已,即缘彼女作意不净,作意
无常、苦、空、无我。善男子于意云何?当言是人为正行耶?为邪行耶?白言:世尊!女
尚非有,况缘彼女作意不净,作意无常、苦、空、无我。当言彼人是为邪行。世尊告曰:
善男子,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缘于不生不起诸法,作意不净,作意
无常、苦、空、无我,当知与彼无异。我终不说彼愚痴人是修正道,当说彼等是行邪行。
”此谓若缘幻女以为实女,即缘彼女作意无常等五相,与执五蕴实有,即缘五蕴作意无常
等五相相同。其执五蕴实有修无常等,乃于所著境错误之邪执,非量所能成。若未破实执
境,未得正见者,不分别为实为妄,但总缘五蕴修无常等,其所修义由名言量可容成立,
修习此义亦能生起如上所说之道。
又《显句论》引《静虑悭悋经》说:“曼殊室利,诸有情类由不如实见诸圣谛,以四
颠倒颠倒其心,不能出离虚妄生死。”曼殊室利问佛云:“世尊!惟愿为说诸有情类由缘
何事不出生死。”佛说:“由不如实了知四谛,故不能解脱生死。”曼殊室利又问:“于
何境,如何执,故不能解脱生死?”佛答:“若作是念:我当出离生死,我当得般涅槃。
以实执心修无常等,谓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我已获得阿罗汉果。由暂离烦恼现
行,即自谓诸漏永尽。临命终时,见生相现,遂于佛所而生疑谤,由此罪业堕大地狱。”
此约一类住此道者,有如是过,非一切皆尔。
前说要如实了知四谛方能解脱生死,故曼殊室利复问云:“如何乃能通达四圣谛?”
答曰:“曼殊室利,若见一切诸行无生,彼即知苦。若见一切诸行无起,彼即断集。若见
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彼即证灭。若见一切诸法究竟不生,彼即修道。”又说:“彼道能无
所取而般涅槃。”此说要见四谛皆无自性乃能解脱生死。则未离实执之道,决定不能出离
生死,亦极明显。故亦是说唯修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不能断烦恼种子。断彼种子,
必须通达真实义而修习。
有未善了别此等义者,妄谓声闻唯修无常等十六行相,更无余断烦恼之道,乃说声闻
圣者非真圣者,声闻阿罗汉非真阿罗汉,造毁谤圣人之重罪。作如是说者,若有菩萨戒即
犯根本罪,以《集学论》说“若执有学乘,不能断贪等,亦令他受持,即犯根本罪”故。
《能断金刚经》亦显此义。如云:“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能证
得预流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诸预流者,无少所预,故名预流。
”又云:“世尊!若预流者而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果者,即执我、有情、命者、补特伽
罗。”于后三果亦如是说。此谓若预流者,于能得人及所得果执为实有而作是念:我能证
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盖执补特伽罗实有,即补特伽罗我执;执果实有,即法我执。所
言诸预流者不执实有能证果者,约彼无有实执所著之境,非说彼身全无俱生我执也。于后
三果亦应如是知。自续中观师虽于此文有异解,然慧生论师引此文以证,证二乘菩提亦须
通达空性,极为善哉。
如是诸教皆显示,若离真实义见,则不能解脱生死,要脱生死,则必须彼见。若说二
乘阿罗汉未能解脱生死系缚,非诸智者所许,亦不应理。故是明说二乘亦证法无自性。《
般若经》等可引证者尚多,恐繁不述。
丑二、引论及小乘经证
《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从彼起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无初后
,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彼于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及
生亦尔。”
初二句显示,若时于蕴有实执,即从彼执而起我执萨迦耶见。故断尽萨迦耶见者,必
须于蕴断尽实执。由此可知二乘阿罗汉,亦于蕴断尽实执。是则未破实执所著之境,即不
能破萨迦耶见所著之境。故知大小学派共许之补特伽罗无我,但破粗分补特伽罗我,非是
微细补特伽罗无我。是故有人见此论师或说二乘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与他宗相同,须说与
他宗不同,唯在是否通达法无我理,实系未解此宗正义,以《释论》说,若离真实义见,
亦不能通达微细补特伽罗无我也。
次二句说,以有萨迦耶见增上力,便造系缚生死之业,以此业力复受生死。此亦约未
破实执所著之境者说,非谓凡有萨迦耶见皆尔,以至七地犹有萨迦耶见,而初地以上即不
由业力受生。此诸教证,并明若不修真实义见,则不能断尽萨迦耶见。故亦即是说,但无
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不能断尽烦恼也。故凡许此不共补特伽罗无我之理,而犹依于共许之
补特伽罗无我,而明萨迦耶见,许彼烦恼建立,是未了不共宗义,成大矛盾。岂此大论师
而有此失。故知本宗学者,若许二乘证法无我,然于烦恼建立,全不思惟不共之理,是仅
有信仰本宗之名而已。
言“三道”者,谓烦恼、业生三杂染。“无初后”者,谓由烦恼造业,从业感苦,复
从于苦生同类果及烦恼等。由彼此更互相生,故前后次第无定,即“更互为因果”之义。
又彼缘起,不从自生、他生、共生,其自性生于三世中俱不可得。见无彼故,或不可见故
,即能断尽我执萨迦耶见。故亦能灭生死流转。
抉择蕴等皆无自性已,又云:“如是如实知,无实众生义,犹如火无薪,无住取涅槃
。”此说由见真实义故而般涅槃。此非但依菩萨说如是见,乃依二乘说。又彼“涅槃”文
后,复说“菩萨亦见彼,决定求菩提,然由大悲故,受生至菩提”故。《释论》所引《宝
鬘论》系旧译本,译文欠善。
声闻乘经亦有此说。诸声闻为断烦恼障故,“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燄
,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以五喻观察诸有为法皆无自性。虽《释菩提
心论》云:“佛于声闻宣说五蕴,于菩萨众说色如聚沫等喻。”然彼论意,且约暂时不能
了达真实义之声闻而言,非指一切声闻。以彼论亦云:“若不知空性,即非解脱依,彼愚
者流转,六道三有狱。”
又声闻藏中亦说诸法无自性义。如《宝鬘论》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
生义同,是故应忍许。”此谓大乘经中说无自性生为空性,余小乘经中则说有为尽为空性
。以二种空性义同,故于大乘空性,应信可勿疑。
此二空性义同之理。有说:诸声闻乘许有为灭尽。若有自性则灭尽不成,既许灭尽,
则应先许无自性,故说彼义同。此不应理。若如彼说,则凡中观师所许苗芽等法皆有此义
,则应许苗芽等一切法皆与空性义同。《宝鬘论疏》谓:“无生与刹那义无别”,亦是未
解论义。此当如《六十正理论疏》说,先引小乘经云:“若于此苦,无余断、决定断、清
净、永尽、离欲、灭、静、永没。不生余苦、不生、不起、此最寂静、此最微妙。谓决定
断一切诸蕴、尽诸有、离贪欲、息灭、涅槃。”次解此义云:“言此苦者,唯依现在身中
苦蕴,说无余断,乃至永没。依未来苦,说不生余苦,乃至涅槃。”若谓“此苦”正诠烦
恼,是总名诠别也。此不应理。若时总名不可作总义解者,乃可作别义解。此中可就总名
解故,不应作此说。若必如彼实事师说,则《宝性论》之“烦恼本尽故”,不应释为诸蕴
本来无自性生名为本尽。若必释为由修道力无余断者,则有所证涅槃时,已无能证之人,
有能证人时,蕴未永尽,则无所证之涅槃。故彼不能解说经义。若如吾等所许,此言永尽
非由对治而尽,乃本来尽故名尽,则于经义善能解释。龙猛菩萨谓经中所说之永尽,即苦
蕴寂灭之灭谛涅槃,与无自性生之灭谛义同。释者多未能通达,故今详说之。《中观论》
云:“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此亦显示小乘经中双破二
边者。此经出《杂阿笈摩》(杂阿含)。上来仅略举少分,余《宝鬘论》、《六十正理论
》各种赞文中,犹多可引者。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22 22:01:00
随喜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23 10:31:00
此段说明二乘行者亦证法无我,有说声闻、独觉二乘行者只证人无我未证法无我,佛典有些说二乘未证法无我为不了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