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53(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4-08-09 02:21:47
(续: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以上,连现存者,总共八个朝代十二次翻译。“《甄解》云”,《甄解》日本净宗祖
师的注解,“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经,十二次翻译
的大概只有《无量寿经》。有多次翻译的,像《金刚经》六次,但是是同一个经本,内容
大同小异,跟我们这个经不一样。我们这个经差别非常大,特别显著的是愿文,这是绝对
不应该翻错的。你看,有两种二十四愿,有两种四十八愿,还有一种《宋译》的,《宋译
》的三十六愿。就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差误,任何翻经的人都不可以这样,哪有这么大差别
,这肯定是梵文原本不同。那就说明世尊当年宣说多次宣说,不是一次。特别看到,就是
带说的,说《华严》的时候说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说了,在
说其他经部里头常常提到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种事情很多很多,古人统计
,应该有两百多种经论里头有这样的经文。无如今经,传翻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
出世正意,利益无边”,这是真的。《会疏》里头说:“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
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这两个注解都是日本古大德著作,两个人对于这
个看法完全相同。
  最后这一段说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
“存”是留下来的,“没”是失传的,“详略不同,梵䇲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
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䇲”,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
原梵本不同”,才有这样的差异,“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这是我们节录念老注解
里头重要的文句,在一般场合介绍本经。
  下面是念老注解的原文,我们看他的原文。“存世五种,差异较著”,著是显著,非
常明显。“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
译过,姚秦时候。唐朝时候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带的有梵本的《阿弥陀经》,他也
把它翻出来了。所以《弥陀经》有两种不同的本子,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能够看得出来罗
什的译本跟玄奘译本是同一个梵本。《大藏经》里头现在《金刚经》有六种翻译,“其文
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金刚经》六种的译本,原本大概是一种,六个不
同的人翻译,当然文字不完全相同,里头说的意思完全一样,证明他们使用的是一个梵文
本。
  回头再看《无量寿经》,“今经”就是《无量寿经》,五种翻译本“不但文字详略差
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下面举最明显的例子,“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译、
吴译这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宋译的是三十六愿,魏译的,康僧铠,跟唐译的《大宝积经
.如来会》,这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
这就出入太大了,不像是同一个原本。“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现在流通的,就是五种
原译本流通的,康僧铠的本子最多,大家喜欢看他的本子。“《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
,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最明显的八种很大的差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
七异。今不详录”,这就没有写在此地。“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它的愿文只有
三十六。
  下面这就大家来研究这桩事情,“诸译何以不同?”留下来这五种原译本,为什么不
一样?清朝沈善登居士《报恩论》里头有段话说,“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
端”,第一个,“译手巧拙不同”,翻译的人程度不一样。第二,“梵本传写不同”,古
时候经都是手写的,手写的,有的手写漏掉了,这个很有可能。还有梵本是穿线,很容易
断,断掉之后那个贝叶失掉了,丢掉几片,这也常有的现象。第三种,“本师前后多次宣
说不同”,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听众,看到众生里头有这类根
机,就是说他能信、他能愿,真正能信、真正发愿求生,佛是决定要把这个法门告诉他。
为什么?这个缘分太难得了,这是当生成佛的佛法,跟其他的经不一样,其他经你学了未
必一生能成就,这部经一生决定成就。所以遇到根熟众生,佛一定会说。纵然一、二个人
得利益,大众都听了,都种善根了,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是多次宣说。“
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每次说的不尽相同。“而亦随
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这个推理很正确,符合逻辑,正确的推理
,一定是世尊多次宣说。
  “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阿难结集,“梵本不一”,每一次宣讲的做
一次结集。“译者”,翻译的人所据版本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
”。这是我们,特别在《金刚经》六种翻译里面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它是同一个底本,
梵文的原本同一个,六个不同的人翻,翻的文字不一样,但意思大同小异。
  “沈氏”,沈善登居士,“复明梵本易误之因”,说明梵本容易差误,什么原因,“
盖梵䇲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经文
的意思不能连贯下去,当中断掉了,这什么原因?贝叶经可能丢了一页,当中有一页不见
了。那个时候的贝叶经,大概是一片上写四行,贝多罗的树叶,不是在纸上写的,我们在
故宫博物院能看到,看到贝叶经。一部经用个布包起来的,两面打洞用细线穿起来,那个
断掉之后,一散开就很难把它兜起来,所以有这个问题在。“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
刻赵文敏写本”,就是赵孟頫写本,“及藏外”,《大藏经》没收的,“流通各本,章节
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这是我们很容易看到的,《四十二章经》最初翻译的,“而与《法
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
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因为都是手抄本,我借你的本子来抄,可能漏掉几个字,可能写
错几个字,这都很难讲的,而且很普通的事情。何况在那个时候,经本全是手抄的,宋朝
以后才有木刻本出现,宋朝以前全是手抄的。“又曰”,这也是沈居士的话,“《甄解》
云:以审诸译”,审是审查,《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
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对这个问题看法,他们的意见是一样的,
有相同的看法。“梵䇲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就是很多差异地方。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日本这些法师都是在隋唐时代在中国留学的,他们大
多数是善导大师的学生。回国之后,把净土宗带回去了,所以现在日本的净土宗派别很多
。他说,“异译文句,与今经”,他们现在所采用的经就是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跟这
个本子来对照,“稍差异者不少”。这什么缘故?“思夫”,思夫就是想想,我们想到,
“多异本”,异是不同的版本,每个人抄的都不一样。有些人抄的时候,不知不觉加了几
个字进去,有时候漏掉几个字,这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抄过书,把我们所抄的抄完了之后
,再去跟原本对照一下,里面就有差错,有多了几个字,有少了几个字,所以这都很平常
的事情。“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这也有想到的,也有可能或者不
是释迦牟尼佛同时所说的。“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
此大悲之极处也。”这个意思讲得好!
  为什么?这部经、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本怀,怀是希望,佛希望什么?佛希望众生
一生圆满成佛。就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希望他拖很长时间,愈早愈好。这部经可以叫
你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但成就,是圆满的成就,太稀有、太难得了。佛遇到众生,不说
这个经说什么经?不说这个经说别的经,是那些众生跟那个经有缘,是这个缘故。过去生
中他曾经学过,现在再讲这个他一听欢喜,他听得懂,很熟悉,这是佛应机说法。说净土
他不相信,难信之法,那不相信就不说了,你喜欢的我就给你说。八万四千法门是这么回
事,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不是如来的本怀,如来的本怀就是这部经。
  阿弥陀佛看到如来本怀的经出现了,会有这么多人怀疑,会有这么多人来反对,怎么
办?所以说海贤修得好,什么叫修得好?他老实,别人相信他,他来给大家做证明,大家
没话说。所以用他来表法,用他来作证转,三转法轮他来做证明。证明会集本是真经,大
家不怀疑了;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是没有错误的,是可以信受的;再证明依照这个本
子、依照这个注解修行,没有走错路,信愿持名,必定往生。这是如来本怀,我们要知道

  所以处处异说,异说是说的不一样,但是劝你往生念佛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无
量寿经》各种版本差别这么大,所以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释迦牟尼佛大悲心到极
处,希望众生一生得度。不管怎么个说法,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叫你信、发愿求生、执持名
号,这是最重要的,这个决定没有错误。
  “以上诸德”,上面所说的这些大德,中国的、外国的,“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
之法,实有所据”。很多人有这个看法,释迦牟尼佛在世,劝人修净土绝对不是一次,常
常劝人学净土。所以阿难的结集,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说法,他全部都把它集成经藏,提供
后人做参考。这个里头还含着一个密义,这个密义是什么?这个地方揭穿了,佛陀大悲极
处,看出佛陀度众生的心切,处处宣说。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一句是主轴,千变万变
都不离这一句话。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它约为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就是净
宗无上法门,这就是净宗圆满成就。下面他举例,“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
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佛讲《大宝
积经》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把西方极乐世界做详细的介绍,这就有例子,证明说《宝积
经》时说了这部经。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这是说康僧铠的译本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外国讲《无量寿经》的都采取这个本子。就是这个本子翻得好
,文字翻得好,在这五种本子比较,你一看就晓得,无论是讲理、讲事都讲得很圆满,圆
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所以大家都用这个本子。“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大宝积
经》里面所说的,跟康僧铠的可能是一个原本,为什么?里面的义理大同小异,这就说明
是一个本子。“宋译亦甚明畅”,最后这个本子,“而辞句前后大异”,差别太大了,这
是另一个本子,不一样。汉译、吴译二译,文辞比较拙涩,不好读,“而义有相补备者,
则又一梵本”。这是古人的看法。所以,“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䇲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
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䇲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沈居士在佛门也是知名的学
者,他这个说法可以相信。
  “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祗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祗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
。这个说法一般人不服,说得太牵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
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这举个例子,《弥
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跟罗什大师的本子是同一个底本。但是罗什大师用意
译,你看十方佛,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他只说六方,东南西北上下。玄奘大师
的本子直译的,除六方之外,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十方。这个是文字不相同,
但是意思是圆满的,六方就是十方,十方就是六方,所以这是应机之妙,经义不失。“是
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这是对于中国人爱好了解,对于中国文化他深入了,他了解,
才能翻得出来。意译最好的,前面是安世高,后面是鸠摩罗什,安世高是汉朝,鸠摩罗什
是六朝时代姚秦。“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跟前面所举的例子不一样,且义
理之深广也不相同,“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不应该这样看法。
  “例如弥陀大愿”,这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
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精髓。这个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当中没
有,这个不应该没有的。“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祗是译笔开
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
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给删掉了,这个翻译,古人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
这样翻译是堕无间地狱。这么重要的经文怎么可以把它漏掉?这是决定讲不通的,念老在
此地给我们把这个问题讲透了。“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换句话说,
决定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多次宣说。佛宣说是因人而异,佛是应机说法,一定是让听者生欢
喜心,让听者生信发愿,求生净土。根性不同,佛说法不同,譬如《论语》里头孔子讲孝
,学生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答复每个人讲的不一样。这就是什么?应机说法。孔子一生
提倡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怎么个讲,什么意思?学生问他,他的答复也不一
样。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无有定法可说。
  中国古时候的教学,老师教学生是一对一,完全契机,所以学生有成就。现在的教学
,古时候教学是纵的,像竹子一样一根一根的,能出人头地。现在教学是一刀切,横的,
一班几十个人,程度是一样的,就一刀切了。一刀切什么?那个苗子能出头的糟蹋掉了。
所以想想中国从前东西它真有道理。私塾学生,一个老师教二、三十个学生,这里头有悟
性很高的,我们讲反应很快,人很聪明,这种反应快、悟性高能成就圣贤,要帮助他提升
,成圣成贤;迟钝的、笨拙的,不能举一反三的,这个人就不教了,知道什么?他提不上
来的。只教他认字、读书、写作,将来他可以学手艺、学经商、学务农、学工业,可以养
家活口,他走这个路子,不是各各人都能成圣成贤的。所以老师高明,学生当中哪几个看
中了,要好好教,这人有出息,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个别教学,顶多程度差不多的,两个
人,不可能有三个以上的。两个人,从前坐方桌,老师坐当中,一边一个。中国古时候的
教学符合人性,性是根性,容易成就。真有好学生老师是真教,老师没有嫉妒心,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老师可高兴了,学生出人头地,超越自己。自己一生是秀才,学生中了状元
,他老师最开心。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
吴译》的本子。“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没有这两句,国无女人、莲花化
生,没有这两句。“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
?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䇲不一。”这是很明显
的证据,就是他们用的原译的底本不一样,都是《无量寿经》,底本不一样。证明这么多
的底本,阿难结集时候,都是照佛在什么地点讲经,在什么处所对哪些人讲经,不一样,
佛说法也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不同的原本。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这个状况古人就有,佛经从印度传到中国
,早期翻译的时候就有这个情形出现。这个译经大师怎么样?把几种经合在一起,就等于
说会集,合在一起,有用原经题,有用会一个经题,另外用一个经题。像我们这个本子,
经题是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宋译本,“清净平等觉经”是汉译本,你看两
个经题合上,把里面重复的去掉。连经题都是原译本的经题,这个会得好。很多会集本把
题目改了,像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叫《大阿弥陀经》,他把经题改了,经题上没有“大阿
弥陀经”,他称“大阿弥陀经”。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
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士”,这些人统统都是在家的,都不是出家的,“先后
均曾校会本经”。校是彭际清,节校,王龙舒、魏源(魏默深)、夏莲居这是会集。
(二)四种会校之本
  有四种,会校的本子有四种。第一种,“《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这个国学
进士,他的学位,像现在的博士学位,这是最高的学位,“龙舒王日休”,龙舒就是现在
安徽舒城。舒城、桐城,我们那个小县叫庐江,这三个小城距离很近,明清桐城派的根据
地,桐城派就从这个地方发扬光大的。王居士他校辑。第二个,“《无量寿经》,清菩萨
戒弟子彭际清节校”。第三个,“《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第四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这是会校本有四种,我们今天所选择的就是最后这一个,夏莲居的会集本。为什么要选
这个本子?后面黄念祖老居士有详细说明。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8-09 17:44:00
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4-08-10 01:43: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