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摄持六度决定 (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05 08:16:1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学菩萨行〉 pg260L8~pg261L3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子一、正义数量决定}
───────────────────────────────────────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
舍离彼贪故。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
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增善方便
,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
。故六度决定。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
非义散乱。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净
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暂伏烦恼,须修
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
.午五、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对已获得的境界受用心无贪欲的方便(道),即
是行持布施,通过修布施便能舍离对受用的贪欲之故。为了追求未得到的境界受用,而引
起勤作的散乱,能防止这些散乱的方便,即是持戒,因为若能安住比丘律仪,一切事业的
散乱都不会产生。不舍弃有情的方便,即是能堪忍,因为修习安忍便能不厌离怨敌损害等
一切苦恼之故。增长善根的方便即是精进,由发起精进能令善根辗转增长之故。净除二障
的方便,即是后二度——静虑和般若,因为以静虑能压伏烦恼障、以般若主要能净除所知
障之故。一切种类的方便,都包含在六度中,因此六度数量决定。如《大乘庄严经论》所
说:不贪五欲境界的正道即是布施,因为舍与贪相违,施舍了一切所有,心也就无贪无执
了;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内心散乱的正道,即是持戒,因为持戒可以约束自心,不令心趣入
追求、经营世间琐事的散乱中;当有情以各种邪行损害自己时,能够不舍弃有情的正道,
唯一是安忍;令善根不断增长的正道,即是精进;剩余的静虑和般若能清净二障,大乘静
虑是压伏二障的正道,般若为根断二障的正道。不随已产生的欲尘散乱,自在而转的方便
,即是无贪的布施。尚未产生之前,若要预先遮止、息灭,则须以戒律防止无有实义及具
有邪义的散乱。行为恶劣的有情数量众多而且容易值遇,菩萨往往因此退失或舍弃利他,
对此能对治的方便,即是修习有力量的安忍。对于众多清净的善法,要由长期修持使其增
长,必须依靠思惟此善法的利益等,以发起恒常猛利的勇猛精进。暂时压伏烦恼,须依修
习静虑。摧灭烦恼种子和所知障,须依修习般若。思惟这些道理,能给予学人应修六度的
最大定解。
■ 解说──
请看文,“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这是第五点。“道或方便”二者同义,可择其一:道之一切相或方便之一切相。虽有
很多方便,主要是能修六度之方便。有哪些方便呢?第一“无贪欲道或方便”是布施,第
二“防止散乱方便”是持戒,第三“不舍有情方便”是忍辱,第四“增善方便”是精进,
第五﹑第六“净障方便”是净化烦恼障和所知障之方便,即静虑度和慧度。我们修行欲证
圆满佛果之方便有很多,如前说的无贪欲方便﹑防止散乱方便…等六种方便,都含摄在六
度中。不论任何方便,没有不在六度中者。因此,称为“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量决定”。
在六度之外无余方便。
请看文,“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第一,为去除贪著故,将已得的受用布施出去,会使贪欲越来越小,因为串习能舍贪
欲故。
请看文,“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比丘律仪,一
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第二,会产生散乱,主要由贪产生的,贪是一颗欲得未得之欲求心。为得到故,想尽
办法,心自然就散乱掉了。那么,要怎么防止呢?守持净戒,少欲少事,严守身语意三门
,不接触贪欲境,就可防止产生涣散﹑散乱。故“安住比丘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
生故”。
请看文,“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第三,会舍弃有情是因为无法忍受有情的伤害,心中一直记着他曾经讲过什么话﹑他
曾经怎么加害过我,因而产生难以容忍的心,然后想着:“从以此后我不再理他了,甚至
生生世世都不要再见面了。”心舍弃有情,要防止心舍有情,须要修忍辱。故不舍有情的
方便是忍辱。遇到任何苦﹑任何伤害,心不生厌离。
请看文,“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第四,要使善增长不容易,因为不习惯故,但是,恶却自然增长,很容易增长。要增
长善业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否则善不会增长。有些修行人会说我没有因缘听法,或说听了
法后没有感觉,或修了某法后没有感觉,这都是过去的恶习。若于善品说没有因缘就放弃
的话,是错误的,反而应该更努力,否则任何时中于善品都会没有因缘,故应发精进。
请看文,“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
第五﹑第六,净障方便是后二度:静虑度和慧度。由静虑度净烦恼障,由般若(慧)
度净所知障。“静虑伏惑”不是指灭除烦恼根本“执实”,而是灭除由执实产生的贪瞋痴
三毒等烦恼。灭除烦恼根本“执实”是由般若(慧)灭除的。
在此没有特别从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讲,若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解释,执著心(实有执
)也是属于烦恼。若从自续派以下解释,实有执﹑法我执是属于所知障,而不是属于烦恼
障,从法我执之上产生出来的贪瞋等烦恼是属于烦恼障,它们的根源(法我执)则不属于
烦恼障。以应成派的角度来看,法我执也是属于烦恼障,这里的根据是《庄严经论》,所
以不会从应成派的角度解释。
请看文,“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因此六度数量决定,原因是引《庄严经论》的这个偈颂。宗大师立的标题为“依一切
种道或方便”的“道和方便”是相同的意思。“不贪诸境道”的“道”主要指不贪著对境
之“方便”。前面提到“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虽然词句中有“道”字,
但当宗大师解释时,认为“方便”更易理解。若照《庄严经论》说的“道”一词,配合第
一“无贪欲道”还可理解,但配合下面“防护道”﹑“不舍有情道”就有点别扭,不易了
解。若改为第一“无贪欲道或方便”,第二“防护方便”,第三“不舍有情方便”就比较
好了。实际上,“道”是方便的意思,因此,宗喀巴大师在标题使用“道或方便”,用“
方便”一词会比较好了解。
“不贪诸境道”是不贪著对境之方便,即布施度;“余防为得散”的“余”是持戒度
,是防止为得未得之受用而涣散;“不舍有情”是忍辱度;“增”是增善,是精进度;“
余二能净障”的“余二”是静虑度和慧度。
到此是宗喀巴大师对《庄严经论》的偈颂解释后,又讲到:依于《庄严经论》的词句
,我们应于六度得决定解,六度对我们有何益处应当了解。《庄严经论》说任何方便皆摄
于六度中,之后,宗大师说应当了解六度对我们有何益处,对此应得定解。
请看文,“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
布施度对我们有何益处呢?有助于不随妙欲转。当拥有某件很难得的东西时,心就贪
著,在此上随着它转,例如某人有几百万﹑几千万…很多钱时,心就随着钱转,要防止心
落到这种地步,须要靠无贪的布施。
请看文,“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
持戒度对我们有何益处呢?持戒度可防止涣散。先前未得的受用,为了得到会做一些
无意义的事,因此心涣散,要防止心涣散到这些事上,必须由持戒度防止。
请看文,“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
忍辱度对我们有何益处呢?可防止心舍有情。一般遇到的都是不怎么好的有情,遇到
的都是凡夫,凡夫都是恶行恶状,因此会有心舍有情的危险性,要防止心舍有情,须要修
忍辱。
请看文,“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
精进对我们有何益处呢?没有精进是不可的,因为要修的善法非常多,不可计数,又
必须长时间修才能使善增长,因此就一定要有精进。
请看文,“暂伏烦恼,须修静虑。”
静虑对我们有何益处呢?要镇伏烦恼,必须修静虑,我们的心一向随着烦恼转,为使
心不随烦恼转,必须修静虑。暂伏,有压住﹑镇伏﹑不随着转的意思。若不把烦恼镇压下
来,烦恼会越来越高涨;要把它压伏住,就必须修静虑。
请看文,“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
般若对我们有何益处呢?不只把烦恼镇压下来而已,应当灭除烦恼的因或种子,烦恼
主要依于不了知对境实情的所知障而生起。要灭除烦恼的种子“所知障”,必须修般若(
慧度)。烦恼种的“种”是能生烦恼的“能力”。
请看文,“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此于六度”的“此”是《庄严经论》的偈颂:“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
情增,余二能净障”。解释此偈时,有两种解说方式:第一任何方便都摄于六度中,第二
修六度有如是功德利益。在此阶段是谈到第二点,故应于六度得决定解。
“决定知解”有深入了解的意思。以布施度为例,深入了解布施度,是对已经拥有的
受用物质心不贪著,这样已有撷取到布施度的要义,否则会以为布施只是把现在拥有的东
西布施出去即可,这样并没有真正撷取到布施的要义。若有撷取到它的意义,就不会有误
解,而且心会改变。决定知解﹑深入了解的方式即此。
于布施度的认识要有深度,一般于布施度的认识不是那么深入,一般认为我把东西给
你就是布施,实际上,这边讲布施的意义是“我要去除我自己于拥有的东西的贪心”,了
解之后,原来布施的意义在这里,所以,在布施时应该有的心态,做布施才能调伏心。
下面的持戒度也是一样的道理,布施度会减少或除掉“在所拥有的东西之上”的贪心
,持戒度是于没有的东西上面的贪著有防护,心会散乱主要是因为贪心的关系,贪心会带
着我们的心到处乱跑,为了要达到某目标就要追求这样东西,贪著的东西越来越多,心就
散乱了,持戒度会对此防护。
在受戒之后,一方面不允许做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一天到晚都要注意身语意三门
,守护根门。这样做之后,我们的心就不会一直想“我要这﹑我要那”,因为本身跟境没
有接触,以就不会想,所以,持戒度里面也会防护心的散乱。
总结两个来说,布施度是使我们的心不会被本来拥有的东西拉走,另外,持戒度是使
我们的心不会一直跟着没有的东西走。两者都没有问题之后,我要做的事情是跟人接触,
要利益更多的人,我自己也要努力的行善。在我跟人接触时,若没有忍辱度,就没有办法
一直跟人接触及利益他人,因为要利益的对境都是凡夫,所以就一定会烦,此时若心里安
忍的程度不够,就会容易舍弃他们,比较糟糕的是心想生生世世都不要跟他们接触,这是
没有修忍辱度带来的。所以在利益众生时一定要心胸扩大,肚量必须大。
在行善时,自己也是在累积福德,不管是做七支供养或其他的功课上的修行,刚刚说
过:“我听一听东西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我没有因缘,我要跟着因缘走,不要听了,不
要学了。”当然没有因缘,在善根上面有因缘就已经是菩萨了,不可能是有因缘的,这是
因为没有因缘才要读,要具足资粮或因缘,所以就要认真学习。常常说没有因缘,这种想
法在修行上是很大的障碍。这边说增长善根要精进,意思是没有因缘所以要精进,有因缘
就不用精进了,所以是要努力的意思,闻思修一定要靠精进。
接着更进一步就要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前面有精进的闻思修,也有做利益众生的事
,还要再继续往上走,不只是行为上面表现很好而已,连自己的内心也不可有杂染的心,
此时就要修奢摩他(禅定度)。禅定度只是使暂时离开烦恼而已,还没有办法对治烦恼的
根(执著心),要用毗钵舍那(慧度)来对治执著心。在对治执著心时,同时也会去除烦
恼的种子,因为烦恼的种子依靠的是法我执,只要把法我执除掉,烦恼的种子同时也就可
除掉,所以就需要毗钵舍那(智慧度)来对治所知障跟烦恼的种子。
这就把六度的整个修行方法讲出来了,自己就会知道六度是非常殊胜的,六度的作用
很清楚,就会觉得它是很殊胜且对我们帮助很大的,这里说的“定解”就是这个意思。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讲授 法炬法师翻译
此文稿为自他学习而做,仅供参考,容有疏失,恳请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05 17:55: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