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摄持六度决定 (6)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01 21:09:24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学菩萨行〉 pg259L8~pg259L11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子一、正义数量决定}
───────────────────────────────────────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
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
满之体,当求定解。
───────────────────────────────────────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之时,修习施舍饶益他人;又以持戒不
损害有情;他人损害也不报复,仍然以安忍而作利益。因此,成办利他必须依赖前三度。
修习静虑,令心安住所缘;依定修持智慧,令心解脱;利他与自利二者的根本或所依即是
精进。以自利而言,首先智慧决定,因为唯有智慧才能得解脱,即使有智慧,若心散乱也
是没有用,需静虑令心住定,才能随心所欲地安住在善所缘上,为了获得禅定,精进是很
重要的,所以就自利而言,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度决定。所说的“住”和“脱”,应当
辨别其各是何者的结果:心安住所缘是修习静虑的结果,解脱生死是修习智慧的结果。若
能辨明这二者的差别,就不致于把寂止误认为胜观。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护持心的程度很
深,其实这也只是静虑的一部分(尚且不圆满静虑度,何况圆满六度)。因此,应对六度
圆满之体性求得定解。若对六度圆满的体性获得定解,则不会产生各类修行上的偏差,即
不会把寂止当成胜观,不会以智慧而舍弃方便,不会偏于自利,也不会忽视前前而只重视
后后等等,有很多必要。
■ 解说──
《庄严经论》说成办二利,六度决定。成办究竟利他,必须修布施﹑持戒和忍辱;成
办究竟自利,必须修静虑和慧度;要成办究竟二利,必须修精进,前已详释。“故”是作
总结,以前述为理由,成办二利,六度决定。其根据是:
请看文,“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由此成立前述意义。“利有情”是利他,必须修布施(舍)﹑不害(持戒)和忍(忍
辱),要成办利他必须修布施﹑持戒和忍辱三者。
“住”是静虑,“脱”是慧,“根本”是精进,由此三成办自利。
字面上看不到“精进”二字,和前面的“此即彼等一切根本”,字面上也没有“精进
”的字眼,可是,它的意思是“精进”。精进可成办自利和利他。
请看文,“此中利他非一切种”
“利他非一切种”应该译为“利他无一切相”。言:“利他无一切相”,义指:自利
有一切相,利他无一切相。《庄严经论》说“一切自利行”指若这样修持,利他将无一切
相,自利则有一切相。“一切相”是究竟利他,例如自心续已解脱我执和我爱执,这是究
竟自利。只修布施﹑持戒﹑忍辱,这三者虽是利他,却无法安置他有情于解脱和遍智果位
,故利他不是一切相。所以,只有这样修持,则利他将无一切相。
这里的“相”的意思是“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圆满的”,所以,“一切相”就是
究竟圆满,无论是自利或利他,究竟圆满的角度自利,究竟圆满的角度利他。前面这样的
修行对自利来说是究竟的,它有去除我执和我爱执的这种利益,透过禅定度和智慧度去除
我执和我爱执来利益自己,所以是究竟圆满的利益。利益他人是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
,透过这三个来利益并不是真正究竟圆满的利益。
所以,“此中利他非一切种”就是在前面的修行中并没有究竟圆满的利益他人,对其
他人没有究竟圆满的利益,对自己有究竟圆满的利益。所以,第三个数量决定就是讲怎样
才可以究竟圆满的利益他人。所以,自己要先成佛,然后再把其他众生带到佛位,或者是
自己要先了解空性的道理,然后才可以讲给别人听,自己要先修得好,然后才可以帮助别
人。所以,第二个阶段数量决定就是说到对自己究竟圆满的利益,然后第三个数量决定才
是讲到对其他人究竟圆满的利益。
《庄严经论》的最后一句“一切自利行”,宗大师将之解读为“一切无利他行”,故
说“此中利他无一切相”。要这样了解“一切相”的意思。
另外《庄严经论》提到“住脱”利益,即静虑和般若的利益。
请看文,“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是寂止
,不致误为毗钵舍那。”
使心安住于所缘境,这是静虑的行迹;解脱生死是慧的行迹,静虑和慧的行迹不一样
,故二者不同。一般禅修,是要止观双修的,但有人会自以为是止观双修,这是将奢摩他
误为毗钵舍那。若能分辨二者差别,就不会把奢摩他误为毗钵舍那了。因此宗大师针对《
庄严经论》的密意加以解释。
请看文,“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如是”是总结。由此可知六度可成办自利和利他,要成办自利和利他一定要修六度
。有人认为修行主要是打坐禅修,而且认为这才是最甚深的修行。实际上,从大论著的论
义看来,那只是静虑的一分而已,没有圆具静虑;如此怎能圆满六度呢!故于为何须要圆
满修持六度应得决定解。
要成办自利和利他,一定要圆具六度,对此一定得决定解。
介于第二点和第三点之间并没有一段明显的衔接文,但从《庄严经论》后面的“此中
利他无一切相…”到最后的“…当求定解”,有衔接文的意思在。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讲授 法炬法师翻译
此文稿为自他学习而做,仅供参考,容有疏失,恳请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02 00:14: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