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云栖祩宏大师[禅关策进]讲要02-果如法师

楼主: poohkoala ( \^0^/)   2014-07-17 18:39:56
四、鹅湖大义禅师垂诫  
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瞠却眼兮剔起眉
,反复看渠渠是谁。若人静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
〔今译〕
参禅人若执著于“忘形”与“死心”,那是最难医治的禅病,要赶紧提起话头,睁大眼睛
,扬起眉毛,反复用心的参。如果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驴年也难以参透。
“忘形”与“死心”,指有些人打坐,一坐下去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什么念
头也不生,禅宗称之为“黑山鬼窟”,法相术语是“无记”,他的心识没有活动,连善恶
都不知道。我们禅坐的时候,心必须清清楚楚,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心的任何变化
,昏沉时要懂得如何恢复清醒,散乱时要懂得如何安定下来,随时用方法对治;甚至知道
自己现在工夫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周遭发生什么事情,只是不会攀缘它们。
鹅湖禅师以“吹毛利剑”形容观照的智慧,要大家用它来斩断一切妄念,参究达摩祖师来
到东土的真实意义。要用心的参话头。睁大双眼,打败昏沉,尽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反
覆看着话头:清净的自性在哪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
五、永明寿禅师垂诫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
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
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
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今译〕
修学佛法这条路没有特别的地方,只不过要洗净我们无始以来六根攀缘六尘时所生的染污
业识种子罢了。若从消除情念、断绝妄缘着手,对世间种种五欲爱憎境界,内心好比木石
一般不动念,虽然一时没有明心见性,也能得到身心的清净安然。
遇到真正大善知识时,一定要殷勤诚恳的亲近,即使还不能参透或成就佛法,但善知识的
谆谆开导,经过我们的耳根直达心底,永远成为修道的种子,让我们生生世世不会堕落三
恶道,再生为人时,一听到这个法门,就很容易契入了。
我小时候看出家人盘腿打坐、眼睛闭着很像佛陀,所以在参加念佛会的场合,止静时也学
著盘起腿,甚至念佛、绕佛时我都不起来。念佛会的老菩萨们年纪都很大,很难盘腿坐。
他们就赞叹我:“好棒喔,好乖喔!”,其实我只是装模作样的坐在那里,心根本不在打
坐上。当时我虽可以撑很久,但没有把心用在方法上,对修行一点用处也没有。诸位在打
坐时,一定要把世缘放下,好好的参话头。
参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要生起杂念。知道自己心在攀缘、有杂念,只要举起最厉害的吹
毛利剑,拿起话头好好的参,就能洗涤我们无量劫来六根六尘的业识种子。若继续把心念
放在疑情上,不管身心有什么状况,马上提起话头,不必再用别的方法来观照或修行。要
知道,所有的妄缘、情念,以及对世间的五欲爱憎等种种心念,都是我们当下心的攀缘,
只要放下攀缘,不理它,不追究它,不管过去或未来是什么情形,也不管现在的身心状况
如何,只抱定话头,一心一意的参,杂念妄想自然就会掉落,心也自然会慢慢清楚了。
有机会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要发起殷勤、恭敬的心去亲近他,并向他学习。有些人对佛法
什么都不懂,但第一次参加禅修,就比我们努力多年还要受用。你不必比较,也不必羡慕
,这很可能是他多生累劫用功的结果。此外,禅不像一般知识是用堆砌的方式而成的。越
是心境简单、不会攀缘的人,就越能得力,因为他们心里能够确实的放下。
人的心境越单纯,越不容易沾染境缘,叫他参,他就毫无疑问的参下去。他悟了以后,可
能也不会教导别人,但他的心轻安自在。问他佛法,他可能说不出来,或以一句话或一个
动作来表达,但是他确确实实能得到修证的利益。因此,我希望所有修学的僧俗四众都要
发愿:“今生能够遇到这样的无上大法,因缘真是殊胜无比。我一定要好好的努力修行!

我一直非常感戴家师的恩德,否则虽剃了头,书读得再多,经教懂得再深入,但对心性如
何落实或安定自在,可能毫无所知。若没有家师教导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我
一定抱憾终身了。自己用功的态度,决定自己是否能有所成就,所以大家要依照永明延寿
禅师的开示,放下万缘,一心一意,真切的参下去。
六、黄龙死心新禅师小参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
是放下著。放下个什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
看是什么道理。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
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
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
〔今译〕
诸位大德,常言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及“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参禅人哪!首先要学会放下,放下对四大五蕴色身的执著,及无量劫来八识田里分别妄想
的业识,将一句话头切切实实的彻底推穷,看看它究竟的道理是什么。参来参去,有一天
豁然心开,照耀十方宝刹,随拈一物都是宝,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到那时节,岂不是一
生中最畅快的时刻吗?
不要管经典、禅书或语录上写些什么,真正的禅道不在语言文字上。即使看完三藏十二部
的经论,乃至于诸子百家等典籍,那也都是多余的废话,临死的那一刻都没有用处!
我们要珍惜现有的色身,以及修学佛法的因缘,认真的修行。参禅首先要放下对身心的眷
恋。怕痛、怕死,贪着色身,不肯真正精进用功,是参禅者的一大障碍。其次,要放下无
量劫来的许多业识,及心中的种种思惟分别。许多人一打坐,便有许多妄想,思考这话头
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己找出好多答案。比如参“什么是无”,立即联想到“无就是缘起空
;无就是《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就是我们的清净体性…。这些分别思量,
都叫做业识。要将色身及无始劫来的业识全都放下,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问个话头,例
如参究“无”到底是什么。不要找答案,或找里面的理论。参来参去,有一天便会豁然心
开,明心见性。
禅道不在语言文字上,纵然看完所有的经律论佛典,历代祖师对于经教的阐讲,甚至于诸
子百家的典籍,平常自己好像觉得有点体会或受用,但那些由知解而得的东西,任你再怎
么了解,永远都掌握不住真正的实相,而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完全无法发挥作用。
我早年就读佛学院,有个马来西亚的同学说,最好吃的水果是榴莲,号称水果王。我们问
他榴莲长得什么样子。因为没有实物或图片可以参考,他就给我吃了几个榴莲糕。榴莲糕
味道闻起来怪怪的,但吃起来很特别。他还说:“榴莲长得圆圆大大的,外面有很多刺。
剖开来里面的果肉是一瓣一瓣的,吃起来很甜。每一瓣果肉包著一个果核,有的比较硬,
有的比较软…。”他讲了一大堆,我听完了,从知识层面去理解,从我吃过的水果去类推
,但还是不清楚。直到大学毕业后,我有机会去马来西亚,看到并吃到实际的榴莲,发现
跟我心里描绘的图像完全不一样。可见从言语文字所得到的理解,跟自己实际得到的体验
,差距太大了。
﹝评曰﹞
不可见恁么说便谤经毁法,盖此语为著文字而不修行者戒也,非为不识丁者立赤帜也。
〔今译〕
不可以看到黄龙祖师这么说,便抛弃经教,谤经毁法,因为祖师这几句话,是为那些执著
文字而不真参实修的人说的,并不是为那些不研习经教的人立下的标竿。
大家一定要实地去用功,但不能说经教没有用。若照着经教所说的正知正见修学,就能获
得很大的利益。不过禅宗是要我们亲证本体,怕我们落在分别知见上,所以叫我们用功的
时候,要把经教及知见丢在一旁,才能亲身实证。祖师大德也怕我们将知解当作亲证,参
话头时起心动念,把读过的经教当作真实法。
此外,跟随善知识修行的时候,一切的身心行为都有善知识随时鞭策及照顾,大家只要照
著方法实修就可以了。如果因缘使你不能整天修行,而且容易起心动念与攀缘,那么经教
还是有相当的作用,你还是要用它。不要看了黄龙祖师这些话以后,就认为完全不需要了
。那是谤经毁法。祖师这几句话,是用来警惕那些只在文字上学佛,认为只要深入经藏,
自然智慧如海,而不肯实修的人,并不是给不研读经教的人做为免读经教的护身符。
七、东山演禅师送徒行脚 
 
须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讨取个分晓。如只随群作队,打哄过日,他时阎罗老子打算
饭钱,莫道我不曾说与尔来。若是做工夫,须要时时检点、刻刻提撕: 那里是得力处?那
里是不得力处?那里是打失处?那里是不打失处?
有一等人,才上蒲团,便打瞌睡,及至醒来,胡思乱想。才下蒲团,便说杂话。如此办道
,直至弥勒下生,也未得入手。须是猛著精彩,提个话头,昼参夜参,与他厮挨。不可坐
在无事甲里,又不可蒲团上死坐。
若杂念转斗转多,轻轻放下,下地走一遭,再上蒲团。开两眼,捏两拳,竖起脊梁,依前
提起话头,便觉清凉,如一锅沸汤,搀一杓冷水相似。如此做工夫,定有到家时节。
〔今译〕
要将“生”与“死”两个字,贴在额头上,随时随地认真参究:到底什么是生死。过团体
的修行生活,如果只是随着大众作务,忙东忙西的,在法上毫不用心,让光阴虚度,等到
阎王老子跟你要吃饭钱时,可别痛哭流涕,说我没有教你。要时刻提起话头,清楚什么情
况下工夫用得很好、或使不上力,什么时候话头不见了、或打不散了。这些都要知道。
有一种人,坐上蒲团就打瞌睡;睡饱醒来就胡思乱想;下了蒲团就找人聊天,说东道西的
。这样的修行人,纵然修到弥勒菩萨出世成佛,也连个入手处都找不着。一定要抖擞精神
,勇猛精进,和话头打成一片。既不可落到无记状态,也不可呆坐在蒲团上,都不提话头
。如果杂念越来越多,可以下座走一走。再坐上蒲团时,要睁大两眼,捏紧拳头,挺直脊
梁,提起话头,就会觉得像一锅热水里倒进了一瓢冷水,获得片刻清凉。若像这般反复的
做工夫,必有明心见性的一天。
这是东山法演禅师的徒弟要去行脚时,师父对徒弟开示的一段话:“到外面参访,要认真
的参:生死究竟是什么?如何了生死?在团体中参学,如果只是机械式的听到打板声就起
床,听到钟声就出坡,随着众人在队伍中一下子拜佛,一下子演礼,忙进忙出,煞有介事
的,那是毫无用处的。等到将死的那一天,阎王老子考你工夫时,才埋怨我这个做师父的
不曾教导你怎么修行,把罪过都推到师父头上。你绝不可以这么说,因为我现在已经嘱咐
你,要把生死二字贴在自己额头上,好好的用功了。”
祖师这几句话不仅是对他的徒弟说,也是对我们说的。大家有没有将生死贴在自己额头上
?如果没有的话,你来道场做什么?这里的斋饭又没比你家里的好吃,还要一天到晚坐着
不能动,坐到腰酸背痛,何苦呢?所以一定要将生死二字贴在自己额头上,跟善知识们共
同发心用功,互相鞭策勉励,不要懈怠,这样才真正有用。若只是时间到就坐下,起来就
按摩、跑香、吃饭、听课,随着队伍闹哄哄的过日,糊里糊涂的过了一天又一天,那是没
有用的。
要认真做工夫,时时检点自己的身心,把话头提起来参究,不要让它跑掉了。参的时候,
如果觉得身心状况很不错,要知道如何继续用功。如果参到好像碰到铜墙铁壁一样,一点
作用都没有,甚至于烦恼也起来了,身体的障碍也起来了,就要知道如何改进。然后要清
楚:按摩时,话头还在吗?喝水洗手时,话头还在吗?慢步经行、快步经行时,杂念少,
话头比较不易掉,而吃饭、出坡时,话头都可能不见了。话头在哪里跑掉了,自己要知道

共修时,我会要求大家禁语,因为想要讲话的念头一起,正念与话头就全部不见了,这就
已经是“打失处”了,又找人东讲西讲的,话头更是跑到十万八千里外了。更糟糕的是,
我们讲话还会影响别人。所以一定要约束自己不讲话,把自己的话头照顾好,除非有问题
需要小参。
做工夫要振奋精神,勇猛精进,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话头的参究上,与话头抱在一起,时时
刻刻都不分开。不可以脑袋空空的坐在那里,进入无记状态,什么方法都不用,只是发呆

打坐时,如果比较用力参话头,想要用话头制止杂念,杂念可能反而越来越多。此时不一
定要为了跟杂念博斗,而逼着自己用心的参,可以轻轻的提着话头、看着话头,心仍然和
话头合在一起。然后再轻轻放下腿,站起来活动活动。休息过后再坐上蒲团,继续全心全
意的参。这是权宜的方法,如一锅沸汤只搀入一杓冷水,只可暂时将杂念抛开,获得短暂
的清凉。要真正将杂念除掉,只有话头成片时才能做到。像这样努力不懈的做工夫,总有
一天会明心见性。
八、佛迹颐庵真禅师普说
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可将平生所见所闻、恶知恶解、奇言妙句、
禅道佛法,贡高我慢等心,彻底倾泻,只就未明未了的公案上,距定脚头,竖起脊梁,无
分昼夜,直得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有气的死人相似。心随境化,触著还知,自然念虑
内忘,心识路绝,忽然打破髑髅,元来不从他得。那时岂不庆快平生者哉!
〔今译〕
对祖师禅法不可有丝毫怀疑,要有十足的信心,如此对话头便会生起强烈的疑情。参的时
候疑情有十分,开悟就会有十分。将以前经由见闻觉知得来的知识,彻彻底底抛开,只是
提起话头,全神贯注的参,参到死去活来,虽然内心清楚,但是外表呆滞,不会分别,不
会攀缘,甚至于自己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就像只有一口气在的死人。遇着机缘,忽然见
著本性,便知原来一切本自具足,都不用别人给我们。那才是平生最痛快的事呀!
一般说来,“普说”是寺庙里早晚固定对大众说的开示或教诫。以前的寺庙没有固定的禅
堂,早晚课以后,大家来到讲堂或丈室内,老和尚会讲一些修行上的观念与方法,然后大
家各自回去照着修,这叫做普说。此外,法会有人打上堂斋的时候,长老或住持就要说一
堂普说,称为上堂普说。
大家对祖师禅的教法,要确确实实、完完全全的相信,相信它能让我们了生脱死,不要心
生怀疑。如果对这个法门怀有疑问,就很难从它的修行中得到利益。“信”,不只对法要
有信心,还要对教导的善知识有信心,以及深信自己这样的用功必能真实获益。但是对话
头本身反而要生起最大的疑情,因为大疑就能大悟,小疑就能小悟,不疑就不能悟。
做工夫的时候,要将你原来从见闻觉知得来的知识见解,不管好坏对错,全部彻底抛开,
然后把未明未了的公案,拿起来当作话头,立定“一定要明白它”的志向,提起全部的精
神力量,不分昼夜努力的参,用功到东西不辨、南北不分的程度,外表像个呆瓜一样,但
内心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不会去攀缘而已。吃仍然会吃,睡仍然会睡,冷热也知道,只
不过自己的心跟境已经融成一片,虽然全部知道,但不会再继续分别。
修到这个地步,心中的念虑自然就丢开了,所有心中的分别与想法也都不见了。遇着机缘
,忽然打破对臭皮囊的身见及原来的种种知见,便清楚知道,原来一切万法并不是从外面
来的,而是本自具足,本自如如的啊!
楼主: poohkoala ( \^0^/)   2014-07-17 18:43:00
个人心得:与念死法门相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