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伦珠梭巴仁波切:止观双运 (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7-13 21:07:34
烦恼(Passions,Klesa)这个词在此应取较宽松和语源上的意义,它不只表达一种
对事物的强烈执著,还包含所有会障碍解脱的情感,像恨、怒、骄傲以及色欲、贪婪、妄
想等。Passion 这个字是从拉丁文 Passus(受苦)衍生出来的,也应于此事带受苦之语
源上的意义。 对佛教徒和许多其他古代伦理哲学家们而言,烦恼是痛苦,同时把梵文(
Klesa 和藏文 nyon-mongs)在此都翻译为烦恼,都强烈地含带着痛苦的解释。
  这些烦恼的清净之道,依次,若非世间的,就是出世间的。对烦恼消除效用,也分别
为暂时的或持续的。世间道带来的是对烦恼的暂时压抑,出世间道则造成烦恼的连根拔起
或完全终结。
佛教认为世间的秩序是种从头到尾都由无常和受业及烦恼控制的不断流转所构成的因
缘条件,在业与烦恼的影响下,所有居于其中者,其结果都有是变化不定的。从世界的最
高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世间最下贱的。因此“上善”(the highest good)不可
能受业与烦恼的控制下不断变化的因缘条件中求得,如同哲学也常提到:“人不只希望拥
有好的东西,更希望永远拥有它。”如此,佛教认为世间法所提供的上善是不稳定的,因
此,佛法之道就特别朝向出世间法,在出世间法中,业消灭了,且不留据点。
  “道”,如果这里我们指的是去除烦恼的世间道,而非佛法特有的修行,此与外道的
禅修体系和瑜伽是共有的,如数论派(Samkhya)也有修行道,这个瑜伽修行的体系,是
释迦牟尼佛自数派的哲学家的修行者嗢迦遏罗摩(Udraka Ramaputra)那里学来的,小乘
佛教的追随者修习它,特别是借由暂时性的压抑,可带来相当快速的烦恼减轻。其后,在
这个世间道完成后,他们开始进修出世间道,这包括了所有烦恼的消除,依其后的出世间
道,他们达成了正灭的完全根绝。
大乘佛教的追随者也同样修习世间法的某部分,不过修的较少,因为由它压抑烦恼上
所具有的价值,就等于精通有关烦恼之种种知识,以及它能增长对禅修或瑜伽的技术性掌
握,这些术语恰巧是同义的。
  去除烦恼的世间道是色界四禅(Catvari dhyanani)与四无色界定(arupyasamapatti
)的瑜伽修行。基本上,这是一种意识经由逐渐减少后的升华,这里,“执著”特别是指
心受某种错误的精神活动牵绊而被某个对象吸引,例如对对象的自性的性质无知。因此,
这个修行的主要方法是降低执著本身。而且,既然其他的烦恼生起时,同样地渐渐去除执
著的的生起。熟练了较低层次的禅定修行,会有力量控制紧接其下的那个禅定,一直到叫
做“世间顶”(the mundanesummit)或“非想非非想处”的无色界最高定都是这样的。
因为此处是世间道的顶端,已无地方高于它,可以控制属于“世间顶”的残余执著。为了
要去掉这个残余,只有采用出世间道,才有可能成功。
  有关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的修行,止的成就是初禅的门槛。但是初禅的真正精通,
还需要观比欲界庸常心更高的初禅心之所缘境。
于此,禅修者除了反省五根受外物吸引而生起执著的过患及恶果,更要冥思自己从研
读和反省学到的有关初禅的相对优越性及明静的特质。其后,会渐渐地停止不善之行及属
于欲界最粗的执著,接着中度的执著,最后连最细的执著也去除了。
当连最小的执著也根除时,初禅心就全然地达到了。初禅的精通是开发天眼、天耳等
五种神通的基础,每种神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加行和精通。
至于二禅,禅修者开始冥思较之初禅二禅的相对优越性和明静特质,再次地,逐一去
掉初禅粗、中、细特质的执著。
对色界其余的两种禅定和无色界四定,这个过程是重复的,每一禅定的修习,皆以在
其前的那个禅定为基础。经由每个续接的禅定,意识会变得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少的感官
意识继续在运作。
在无色定的最高处之外,还有一个不属于世间道的定,但只有已到达“见道位”的圣
者,在精通四无色界定的最高定之后,才可以进入。这个定叫“灭尽定”(cessation
trance,nirodha-samaatti),意识变得如此微细,可说明无意识状态,因为所有的感官
和精神意识似乎像停止作用一般。相似地,在色界四禅时,也有另一个叫“无想定”(
nopereep-tion,asamjhna-samapatti)像这个灭尽定,不过属于较低和较浅的层次。
有关这二个定,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才能完全处理这个主题。一些外道修行者,认
为无想定就是一种解脱的状态。一些小乘佛教的宗派,曾认为在无想定与灭尽定中,意识
事实上是暂停的。大乘宗派中如唯识宗,也曾使用这些定的状况,做为支持他们“阿赖耶
识”理论的一种论证,以便解释个人意识在此二定之前与之后的连续性。
另外,像中观学者以为在此二定中,有一种非常非常微细的精神意识形态仍然保持活
动。不管如何,有人这样解释无想定与灭尽定的身心作用,在“世间顶”(即非想非非想
处)的这个定时,清净烦恼的世间道已完成了,能以世间道去除已生起的烦恼已完全消灭
了。但是他们的种子还是没有消灭,因为如此,并非所有的执著都消灭了,如我们先前解
释过的,已无更高的禅定之处,可以控制这些属于“顶端”的执著。
再者,无法去除的已生起的执著残余,仍然像种子或根一样的保留着,层次较低的执
著可能会再次从这里成长出来。因此在《习定次第首卷》(First Bhavana-Krama)中曾提
到:“虽然人已从禅修中发展出禅定功力,但这并没有摧毁自我的知觉认识,烦恼还是会
再次地成就,就像迦遏罗摩(Ramaputra)所修习的禅定一样。”
  讨论至此,几乎每项都非特别地属于佛教禅修,因为止、观、止观双运、色界四禅与
无色界四定的世间道、五神通等等成就,都是与外道瑜伽共有的成熟。因此,以下的讨论
,我们将试图概要地说明,与外道不共的佛教特有的禅修之道。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见)   2014-07-13 21:26:00
随喜赞叹!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7-13 21:46:00
随喜
作者: woeshit ((*_*))   2014-07-14 16:56:00
随喜赞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