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雪歌仁波切:《心经》讲授 (1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14 19:47:48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
。”此中“空相”在藏文版分为两项:“空性、无性相”。因此,从第一体性空,第二性
相空,第三无所生,直到无损减,计有八项无自性等八法。
之前仅由五蕴理解空性义理,此处更深入探讨;不仅五蕴,而是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意即万法的体性皆空,何以万法都无自性、都非谛实有呢?此处
就更深广的加以探讨了。
“无性相”是从法的性相,无论是个别性相或总性相都是空性,而且此法生、灭的情
况,也都是空性的,所以说“无所生,无所灭”;以所断角度而言,也就是任一法不仅体
性的过失部分是空性的,优点的部分也是空性的,所以是“无垢染,无清净”。而不仅垢
染清净后的清净分是空性的,优点的增长也是空性的;过失的损减和优点的增长二者都是
空性的,所以是“无增长,无损减。”
为何必须一一从不同角度理解一法的空性呢?因为我们执著一法是真实存在(谛实有
)的方式很多;不仅从此法的体性是谛实有而产生执著,也会从性相是谛实有产生执著,
同样的,执著生是谛实有,灭也是谛实有,过失的部分是谛实有,功德的部分也是谛实有
,过失慢慢消除的部分是谛实有,优点增长的部分也是谛实有。我们对一法产生实执的角
度真是无奇不有。
我们无论见到任何一法,譬如五蕴,或是一切法,我们都会执著是真实存在(谛实有
)的,然而任何一法都不是我们所见般真实存在,都是不可得的,这就是“此一切法如是
空相”的解释。而我们除了执著一法本身是谛实有以外,也会执著此法的性相是谛实有,
比如火是色法,色法是火的总性相,热且燃烧是火的个别性相,我们会以为色法和热且燃
烧都具有自成的能力,也就是同时对火本身和火的性相二者产生谛实有的执著。
同样的,生也并非本身就具有生灭的能力;灭,也并非谛实所成。当一法灭时,为什
么我们会不相信、会哀伤呢?因为我们以为此法的灭是突然的,不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
以会感到惋惜、若有所失,如果了解此法的前后因缘,当此法灭时,就不会伤感。
何谓谛实有(真实存在)?一法从本身的角度就可成立,而不须依其他因缘和合方能
成立谓之谛实有。(翻译补充说:“真实存在”,是口语的表达方式,佛法名相上是“谛
实有”或“胜义有”、“胜义所成”。)任何一法都有过失和优点,当我们口说这个人的
过失真是糟透了的同时,我们心中便无法接受这个人的过失,会觉得他的过失是真实存在
的,因而无法接受。同样的,当我们看到优点的部分时,譬如想到佛或净土时,就有另外
一种奇异的心情生起,心无法安住于本然被境所转,这也是一种错误;《金刚经》中阐释
无菩提、无佛、无佛功德等等,一再开示万法皆非谛实有。又例如一提到圆满菩提、佛果
位时,我们就会深心期待,在此内心深处有错误的认知(实执),此种错误心态就容易引
生问题;譬如喜欢自己的上师,认为上师是谛实有,当执著一法谛实有时,就会引生烦恼
,造成精神上的困扰,产生不舒服的感受。
面对自己的过失和优点,属于过失的部分,我们确实应设法努力断除,但是切莫以为
“断除”是谛实有的,一位菩萨行者,一位修行者会想减少过失和增长功德,这是很自然
的,这样的心念也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执著过失的“减少”是谛实有的,也千万莫要执
著功德的“增长”是谛实有的。
甚深特别八法就是于任何一法上,较甚深四法更深广的理解空性,由一切角度遮破谛
实有。如何能全方位的遮破谛实执呢?也就是从一法的总别性相、生灭、优劣,以及优劣
的增减等等,都不要有谛实执的心,也就是心中对此法和此法的万相都莫存谛实有的执著
;若心不被实执所牵引,自然能产生殊胜智慧;如果心被实执所左右,就会趋于狭隘片面
,一旦狭隘片面,当然就昏昧愚痴。
心既为实执所转,就会强力执著境是自成的,这时心就落于偏颇而不正直,心偏颇自
然就无明愚痴,心既被无明所转,自会见不到境的实相;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
放任心随执著而转,心随执著而转就会愚笨,就会不知如何观察境,心若不被执著唆使,
就会懂得观察境,就能明见境的真相,殊胜智慧于焉产生。一旦心不被执著所转,自然澈
见境及境的各个方位支分皆非谛实有,能明见境的实相,圆满完整无余的证得境及其各个
方位支分上的空性,这就是见道位行者所证得的空性,此时已是现证空性,再无余留未证
的空性,这一单元就是在阐明见道位。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