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25(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4-06-13 01:44:10
(2)方便有余土
  我们再看方便有余土,我们还是看念老的原注,一百八十六页倒数第四行,“二、方
便有余土。若人念佛功深”,这讲功夫。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决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功夫的浅深,现在讲功夫。生凡圣同居土的
功夫浅,只是把烦恼伏住,没断,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日常生活当中自己要提高警觉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生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念头起来阿弥陀佛,念四字、念六字没有
关系。有人问过我,到底是念四字还是念六字?都可以。莲池大师当年在世,有人问他老
人家,你老人家教人念佛怎么教法?他说我教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问,
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个字。为什么?我决定要往生。决定往生就不要客气了,经典上讲
的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听话。南无等于说客气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
、归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这不必加了。劝人为什么加?因为他未必求往生,不求往生
加这两个字好,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缘,不一定
这一生能去。假如真正发心这一生要去就学莲池大师,四个字,不念六个字。愈简单愈好
,大道至简,就这四个字就能出离六道轮回,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给我们表法,这还能错得了!第八代的祖师,净土宗。蕅益是他的学生,是
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是莲池的私淑弟子,他修净土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怎么
办?莲池大师有留下来的《疏钞》,他也是一门深入,依莲池大师的《疏钞》。他自己也
写了一部《要解》,那是《疏钞》的精华篇,太难得了。《疏钞》的内容非常丰富,《要
解》的内容非常精彩。所以印光大师说,即使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写一部注解,也
不能超过其上。你看,像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没人说过,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这个说法。
我们都疑惑,很多人是念佛,没发菩提心,那不能往生;但是也有看到很多瑞相,就有疑
惑。他这一解释,我们疑惑没有了,原来真信、真愿就是发菩提心,解得多好!有真信、
有真愿,然后一向专念,净宗的行门圆满具足,没有一个不往生。我们自己好好修学这个
法门,我们也劝人修这个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思,有经典、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依据
,给我们做证明。这是念佛功深。
  下面说,“以离杂乱之心”,这个离很重要,“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心里想
著佛,口里念佛的名字,或者心里面也想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很好。心里想着字,口里念
著佛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
,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见思烦恼念掉了,怎么知道念掉了?你看这里写的,心不离佛,
佛不离心,心上真正有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大势至菩萨教导
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见色闻声,六尘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
你不看、不听,你能看,你能听。凡夫把看到、听到都放在心上,这就错了,被染污了;
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没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
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事一心。
  念佛没有间断,工作的时候需要用思惟,就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之后
佛号就提起来,这都叫做无有间断。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我们非常适用。他教锅
漏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
候休息去,什么时候休息好了马上接着再念,他念三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没有病痛
,站着走的。走了之后,这寺庙周边还有一些念佛居士,帮他到观宗寺去报信,请谛闲法
师来替他办后事,这一去一来三天,他站三天。站着往生我们听说过,古来传记里头有记
载过,但是往生之后站三天没听说过,大概他是第一个人。往生之后还站三天,真难得!
锅漏匠不认识字,一生过著非常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他是怕苦,出家念佛,也不知道
有这么个好处。谛老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将来准有好处。这个人
老实,他也不问,反正师父说有好处,大概一定有好处,不问,就老实念。如果我们学锅
漏匠,心也是定的,绝不听外面人的闲言蜚语,你一听别人的心就动了、乱了,那就毁掉
了。锅漏匠老实,三年不出庙门,就像闭关一样。他那个庙是破庙,没人住的,是个小庙
,乡村里头的,也只几间房子而已,应该都很破旧,住在那里仅仅可以遮蔽风雨,一个人
修行足矣。一句佛号,太方便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
  “若达此境界”,达到这个境界,“虽不求断惑”,没有想到断惑,“而见思烦恼自
然断落”。真的,念佛往生的人念到这个功夫,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
佛放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
,说“一心不乱”是非常有道理的。梵文原文上没有这个意思,梵文的原文是“一心系念
”,不是一心不乱。有人看到一心不乱,觉得这个太难做到,大概我做不到;一心系念,
这就比较好一点,想想我可以做到。实际上做到一心系念,佛来接引的时候光一照就把你
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鸠摩罗什大师没翻错。玄奘大师是依照经文,是因上说的,罗什大
师是果上讲的,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玄奘大师翻的本子虽然
忠实可靠,可是中国修净土的还是念鸠摩罗什的《阿弥陀经》,没有人念玄奘大师的。这
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
极乐方便有余净土。”见惑断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断了生上品。这是给我们介绍极
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3)实报庄严土
  下面再给我们介绍实报庄严土,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境界。念老介绍的文字长,
我节录的也不少,为什么?他东西太精彩了。我们还是看他的原文,一百八十七页倒数第
五行。“三、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
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这是生方便有余土的。这都是要勘验我们自己的
功夫,我们自己在现前就能够估计,我到极乐世界大概是什么样的品位,完全看现在的功
夫。“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智慧没开。他是属于念佛三昧,念
佛三昧功夫浅深也是千差万别,我们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断向上提升。在
什么地方见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眼见色、耳闻声,看到外面境界会不会起心动
念,会不会对外面境界生起贪著。会起心动念,没有贪著,这功夫就不错了,顺境没有贪
著,逆境没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别人毁谤你,别人侮辱你,别人陷害你,你听到
了,你看到了,心里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转了,你生烦恼了。喜怒哀乐都是烦恼,中国人
讲七情五欲,接触境界会生七情五欲就错了;能不生七情五欲,这就有了一点功夫。功夫
深厚的人无论什么境界,顺境逆境如如不动,不为境界所转,不受境界的干扰,这个人有
功夫,这就是念佛三昧。
  得念佛三昧时间久了,不但不生烦恼,生智慧,顺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
什么?照了事实真相。照了事实真相之后会生起大慈悲心,怜悯那些造罪业的众生,为什
么?看到他们的果报。你不但不怨恨他,你还会发心怎么样救他,怎么样让他少受一点苦
。有人造作重业,他自己不知道,造得好像很少,没有什么,小事情,但是影响很大,最
大的影响无过于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你看看造谣生事,念佛劝人要在佛号上加个什么天元
太保,这好像很容易、很浅显,可是你把那个人,本来念佛是如法的,现在变得不如法;
本来可以往生净土的,现在又搞六道轮回,这个责任谁负?断人法身慧命比杀他的身命的
罪还要重!为什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得人身闻到正法,你把他改变走邪道,这叫
迷惑颠倒,自己迷了还害别人。所以生智慧就能看到前面的果报,如何帮助这个人回头,
这是功德事情。什么叫老实?什么叫听话?遵循经典上的教诲就是老实、就是听话。自己
自作聪明要想一套方法,那是错误的,那是决定不许可的。所以“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经典,五种翻译不一样,三种会集本也不一样,看它经文的意思,
意思一样,语言文字不一样没关系。古大德看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里面有很大的
差别,这些本子都是从梵文本传到中国来的。最明显的愿文,五个本子里头有二个本子四
十八愿,有二个本子二十四愿,有一个本子三十六愿。这就是说明,翻译决定不能翻成这
样的,这太明显了,而且是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经文。所以古大德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
世,讲《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这三遍都被记录下来了,所以才有这样的差别。那么
会集就有必要了。会集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要把四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合起来看
,有相同的、不相同的,重新,相同的三个本子取一个本子,另外两个本子不取它;不相
同的,那个地方不相同再加上来,要做成一个完整的本子。要知道世尊当年讲经,时间不
一样,听众不一样,处所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所以他讲经的时候就有差别。不是每句话
完全相同的,可是意思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意思相同就可以,语言不同、翻译文字
不同没有关系,最重要的经的义理。
  第三个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能帮助我离开六道轮回,帮助
我证果,这是了义,我学这个法门我能够得到,这叫了义;我没有办法做到,对我就是不
了义。所以了义、不了义因人而异,上上根人《华严》、《法华》是了义,下下根人一句
阿弥陀佛是了义,这就是了义没有一定。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我用这个方法,我一定会
成就,这对我就是了义。第四个,“依智不依识”。智是我们今天讲理智,识就是感情,
对人对事对物,对佛法的选择,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他学这个,我要跟他学
,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这就错了。他学那个法门能成就,我学这个法门能成就,各人
都是了义。
  四依法,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告诉我们的。还有总的纲领,以谁为师?以戒为师,
以苦为师。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持戒,要不怕苦。苦有什么好处?出离的心强,不
想在这个世界上住,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如果这个地方的环境太好,觉得还不错,极乐世
界我还没看见,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那就错了。所以世尊在世为我们表法,一生没有道
场,过游牧生活,而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只住一晚上,明天换一棵树,不要以为
这棵树很大、很阴凉,天天都到这来,你对这里起了贪心,舍不得离开。所以戒律规定只
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定要找别的地方去。这就教你什么?没有贪恋,真正叫人自在随缘,
做出最好的典范。衣服只有三衣,在印度,印度属于热带,三衣足够了。晚上三衣可以当
被子盖,有一个具,叫尼师坛,那个就是垫被,垫在下面的,这么简单。
  印光大师是现代人,知道现代人的体力比不上从前人。佛陀在世都能够露宿,在野外
过日子,那个身叫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要学他,晚上到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加护
病房了。体力不许可,做不到,不能学。那怎么办?我年轻的时候想到住小帐篷。学校念
书的时候,童子军有帐篷,那个小帐篷可以遮蔽风雨,还可以。常住,养成习惯,能适应
了,身体一定能健康,我们相信有三宝威神加持,问题是你有没有真信,真正发愿得佛力
加持。过这样的生活,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出离的心很强,念念都想往生极乐世界,这
个就是道心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念头全没有了。我们跟世间人走两条路,他们
走六道轮回,我们走西方极乐世界。
  “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
恼诸念之所杂乱”,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这是得念佛三昧,没开悟。“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
无念”,这是什么?这是从念佛三昧上开悟了,开悟是理一心。开悟必定通过事一心,事
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开悟,开悟就是见性。所以我看海贤法师的光盘,我的判断
,他具足念佛的条件就是老实、听话、真干。而且是真精进,从二十岁接受老师的教诲,
到一百一十二岁,九十二年不间断,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念到功夫成片,三年他就
得到了,这是一般讲法。三年能得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还有寿命可以不要了,阿弥陀
佛为什么不带他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见佛,念佛三年,他有资格见佛,众生有感,佛
就现形,感应道交。这个不是在佛那边,在自己这边,我想见就见到。你想见见不到是你
用妄心,用真心就见到。也不是纯正,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恭敬,有这三个心就能见
到佛。那见不到呢?见不到,这三种心分数不够,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应,如果有七、
八十分肯定有感应。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
,完全是我们感,自自然然的应。
  阿弥陀佛在哪里?没有离开我们,法身佛,法身弥陀是常寂光,遍一切处一切时,我
们都在他光中。就是我们的心真诚不够、清净不够、恭敬不够,所以没有感,他就没有应
;如果有感,分数够了,肯定就见佛。见佛的时候就面对面谈话了,佛一定会告诉你,你
还有多久寿命,一定会讲,等你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等于来给你授记,你晓得什么
时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寿命不要了,马上就带你走。带你走一定留几天,为什么?提
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时候,别人知道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就是功德。你让很
多人生起信心,你让很多人发愿求生净土,这是功德;如果当时带你走,这个功德你就没
办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会给你三、四天,让你去宣扬。尤其你没有生病,身体好好的
,怎么说走就走,哪有这种事情?到时候真让你看到,这才佩服,这才知道不是假的。
  更进一步就开悟了,根性利的,根性利钝与识字不识字、有没有学经教没有关系,这
一点要知道。海贤老和尚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他能够老实念佛,我们这经上所讲的,理
事他全做到了。所以我们的判断是三年,二十岁到二十三岁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一心不
乱,事一心;再三年,换句话说,他应该三十到四十之间,他就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
不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要生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他可以示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要是活在中国隋唐朝代,他可以以祖师的身分出现,那个时候
中国佛教是最盛的一个时代。今天佛教衰微,社会大众都认为是迷信,所以他示现一个老
实念佛。一生什么身分?农夫的身分,种田的。也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表演
大乘佛法理事相应、理事不二,演出三福六和,演出三学六波罗蜜,演出普贤十大愿王。
最后拿著书照相,那是演出六和敬。世出世法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不和就要崩溃,同归
于尽,必须要和睦。最后表法劝导僧团、劝导社会、劝导国家统统要和。人民和睦,国家
兴旺,长治久安;家庭和睦,这个家一定兴旺;公司行号,老板与员工和睦,这个企业一
定成长、一定兴旺;世界各国、各族群、各宗教和睦,天下太平,地球上出现盛世。你细
细观察这个老人,他表这些法。他说他什么都知道,我相信,大彻大悟哪有不知道的!所
以他的心清净,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佛号不间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
他到这个境界。
  “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
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我们今天用海贤老和尚所表现的这
个境界,跟经上相应。“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这就是不可思议
,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也没有办法能说得出来。“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自性的理
体他见到了,“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一定有定,定
才开智慧。“念佛若达理一心”,这个时候“破一分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起心
动念一般人做不到,这个境界见到了,见到什么?微细的念头。用什么见到?定功,甚深
的禅定见到,大乘经教上常说的八地以上,也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是大彻
大悟,不是一般的觉,八地以上的觉,他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我们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
,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科学家称这三个,业相是能量,转相是信息,科学叫信
息,境界相是物质现象。这三种现象科学家看到了,在八地菩萨也见到,比科学家讲得更
清楚、更明白,破无明才能见到。“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没有完全证
得常寂光,所以是分证。分有少分、有多分,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常寂光净土里面,四十
一位法身大士都住在常寂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我常常讲的常寂光习气
没断,无始无明,无明断了,无明习气没断。习气很难断,没有方法断,必须长时间它自
自然然就消失了。要多长时间?三个阿僧祇劫,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说的。我们相信,在极
乐世界一定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大幅度的把时间缩短了。所以他从分证常寂光,最后他
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就是证得妙觉果位,圆满成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
地。
==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nsha   2014-06-13 03:1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6-13 09:01:00
阿弥陀佛!
作者: Anor (见吾过者是吾师)   2014-06-13 09:41:00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净空老法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