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雪歌仁波切:《心经》讲授 (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09 20:40:54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
。”这个部分是八种特别甚深。(藏文在“此一切法如是空相”之后,还有“无性相”)
“一切法如是空相”,就是说一切法的自性是空性,其实任何一法都有总性相及个别性相
。例如色的个别性相是变动坏灭,总性相就是所知、有、实有法。以火为例,属于火的个
别性相就是热且燃烧,总性相是有、所知。
讲到一切法的自性是空性,譬如火,火不是谛实有;同样的,火的性相也不是谛实有
,这就是文中提到的无性相。我们执著火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谛实的实执,产生实执的
情况很多,或者执著火本身是谛实有,或者执著火的性相,视热且燃烧为真实存在,或是
认为火的总性相实有法、有、所知这部份是谛实有,从各种不同角度执著火是真实的存在
(实有、自性有),以为火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一直都是如此执著万法具有独立自
主的能力。
各种角度都可能引生我们对万法产生谛实有的实执;就以补特伽罗的命名处五蕴而言
,我们可能从补特伽罗是真实存在的角度产生实执,也可能从色、受、想、行、识等补特
伽罗的施设处执著补特伽罗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一:早上在解释的时候,关于“行蕴”的行,和十二因缘中的“行”是同一个字
,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回答:五蕴中的行蕴和十二因缘中的第二支“行”两者间有很大的差别。凡是补特伽
罗都有五蕴中的行蕴,无论佛、菩萨、阿罗汉或凡夫都有行蕴。而无明缘行的“行”所指
的是能引业的行,那是凡夫才有的,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都无十二缘起里的无明造业
等。
问题二:早上潘师姐翻译行蕴的时候,例子中是以一般的工作行业来说明。而现在我
对无明缘行之“行”的理解是造作的第一个心念,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
东西,我这样的认知对吗?还是早上潘师姐翻译时的例子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
回答:所谓“行蕴”并不属于心的种类。一般所谓的“行”是动作、行动的意思,有
多种含意,例如摇手的动作也是行。十二缘起中的“行”是指造作引向来世的业,虽也是
动作之意,然其所指动作,乃指“造作”引向来世的动作,故名之为“行”。而行蕴中的
行,也是动作的意思,像木工、铁工等的工作,各种不同的工作。若要说是(当下工作时
)的“心”(的造作)也可以。总之,补特伽罗的行为,皆可谓之“行”的范畴。例如,
这是菩萨,即是菩萨造作希求解脱的动作。无论心或身的行为皆名动作。总之,从行为动
作而认知其为补特伽罗者,就是依五蕴中之行蕴为施设处以认知补特伽罗的。
问题三:刚刚仁波切说过,观五蕴自性皆空的这个修法是属于资粮道和加行道主要观
修的,其他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分别是在哪个阶段观修的?
回答:观修空性首从五蕴入手,但学习内容非仅五蕴,而是将四种甚深应用于五蕴上
以观修。这是资粮道位及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而见道位行者观修的内容较此为深,即于
一法上知其无自性、无性相、遮破其非谛实有的角度及方式更广更多。例如之前提到火非
谛实有,火之热性,火之“有”(与所知同义)之自性皆非谛实有,可见得执著火为谛实
有的角度很多,但都能遮破。这是见道位行者所修,即八种特别甚深,但之前我们只讲解
其中二种。随后心经本文中又提到无色、无受…讲了许多“无”,此中所谓的无,是指修
道位之所断被逐渐破除之意。可能大家不清楚上午所讲解的内容,心经里所说的“当观五
蕴自性皆空”,这是一一于五蕴上观修四种甚深,亦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具体
涵义。
问题四: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中集资粮”是否如同仁波切早
上所说的集资净障?我们平常应该如何集资净障呢?
回答:其实在未生起菩提心之前,也是需要净罪集资,像佛在未发心之前,一样也做
净障集资,而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为了要达到成就佛果的目的,更是苦行积资净罪以成就
菩提。而我们需不需要集资净罪呢?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已生起菩提心了,此时正是应如世
尊般为圆满菩提而力行净障集资的时候。若未生起菩提心,此时也正是应当开始净罪集资
了。无论生起菩提心之前或之后,都应净罪集资。所以,集资净罪不是只有发心之后才要
做。积集资粮指的是积集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以福德资粮来说,七支供养是最好的积聚
福德资粮的方式。如果要积聚智慧资粮,就是要观修无常、无我的意义。要透过学习空性
、观修无常及空性以增长智慧,这就是积聚智慧资粮。智慧资粮如果没有福德资粮做为辅
助的话,那是很危险的;有些人深谙经论,对于空性也能宣说,可是,内心却没有丝毫感
受,这就是没有福德资粮作为辅助的象征。修学佛法主要还是内心要有所感受,如其对义
理的理解般,内心应有所觉受,若内心丝毫不为所动,则学法就无意义了。
问题三:观自在菩萨不是已能观修五蕴自性皆空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须要世尊的
加持力让他能说法呢?
回答:此处所说世尊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及观世音菩萨在佛力的加持下跟舍利
子有一段问答,这有共与不共的说法。若从不共的角度来讲,佛并无等持位与后得位(入
定与出定)的差别。观世音菩萨也早已成佛了,他们之所以分别示现为导师及眷属,是为
了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而如此示现,并非观世音菩萨不具能力而须由佛力加持方能说法;
或是佛原本不在定中,此时特别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不共指的就是实际真相。共的部份
是指大众共同所见。
作者: skyblue19 (386)   2014-06-17 08:42:00
随喜感恩分享 可以请问什么是七支供养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