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想起小时候,是无我没错

楼主: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23-11-13 07:51:13
: 推 jksen: 商羯罗是假面的佛教徒吗 https://reurl.cc/7MNnNy 11/09 20:57
其实有几份资料可以合起来一起看,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 :
这篇是孙晶先生研究 乔荼波陀与佛教关系。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833.html
商羯罗是乔荼波陀的再传弟子,印度教当中吠檀多派算是影响最大的,
吠檀多派以不二论的哲学来解释奥义书,主要的开山祖师就是贤者 乔荼波陀。
文中有几个资讯可以参考
(1) 印度哲学家评论
印度著名哲学史家达斯笈多(S.Dasgupta)认为:
“乔荼波陀兴起于所有佛教大师之后,如马鸣、龙树、无著及世亲,且笔者认为在其所著
之颂中有足够之证据使人认为他可能是佛教徒,并认为奥义书教义符合佛陀之教理。”
[1] 印度著名梵文学者帕塔阇夜(V. Bhattacharya)是《圣教论》一书的梵文校订者,
他甚至认为乔荼波陀就是一个佛教徒。
(2) 乔荼波陀 对于 佛陀 的礼赞
文中 :
无著特别是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确立了“唯识无境”的理论,
陈那的《观所缘缘论》丰富了唯识学,使唯识学发展到了经典阶段。
于是,此时的乔氏接受了佛教大量的影响,在其著作《圣教论》中(特别是第四章)用了
大量的佛教思想和术语来论证他的“不生说”与不二一元论,并且表现出他对佛陀的尊崇
,例如,他在第四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两个偈颂来向佛陀表示敬意:
jJAnenAkAZakalpanena dharmAn yo gaganopamAn /
jJeyAbhinnena saMbuddhas taM vande dvipadAM varam // IV,1. GK
能知智慧如虚空,所知境界无差别,
正觉诸法如空者,礼彼二足中最尊。[2]
durdarZam atigambhIram ajaM sAmyaM viZAradam /
buddhvA padam anAnAtvaM namaskurmo yathAbalam // IV,100. GK
难遇甚深与无生,正等无畏及非异,
如是道理悟知己,我等如力致敬礼。[3]
这篇是孙晶先生的老师 巫白慧老师的研究 :
(二位主要都是研究印度哲学的专家)
http://www.zhexueshi.com/paper/2202
里面也提到 乔荼波陀 吸收了佛家对幻论的较为合理的解释。
文中 :
乔荼波陀在这里提出“心动说”来说明有二境界(能见度、所见) 产生的原因在于“心动”
心动,即意识的思量(分别) 。思量若不起,能见所见的差别不可得。
他特地引用佛家唯识宗的“唯识无境”的理论来论证他这一心动说的观点:
“犹如火炬被摇动,仿佛似直又似曲;如是唯识起变动,似有能执与所执”
(同上书,章,第47颂) 。
这颂意显然来自世亲的《唯识三十颂》 (第17颂) :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彼此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里的“分别、所分别”即《圣教论》的“能执与所执”。
这边可以有个简单的小结 :
所以可知印度吠檀多派的不二论,实质上以大乘佛法的唯识以及中观重新诠释梵。
而商羯罗是继承了这样的哲学解释的集大成者。
从这个历史脉络可以知道,并非大乘佛法吸收了吠檀多派不二论,
实际上却是不二论正是大乘佛法的教义延伸至印度教。
曾看过一些资料,学者认为唯识真如很像印度教的梵我合一之说而批判,
而这也是某些学者误判认为大乘非佛说的一个主要论述之一。
然后另外一份资料跟南传有关 :
玄奘法师 译《成唯识论》卷3: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谓大众部阿笈摩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
是眼识等依止故。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
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
世亲菩萨《大乘成业论》提到 :
“有如上说持种识体,即依此识。赤铜鍱部经中建立有分识名,
大众部经名根本识。化地部说穷生死蕴。”
现代南传上座部,其实就是赤铜鍱部(分别说部)。
而在南传的《阿毗达摩》当中,确实有 有分识的果报心作用。
解释为 :
在一生中的第一个心识叫结生识,最后一个心识叫做死亡识,
在结生识和死亡识之间,会生起很多心路过程。
比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撞击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时,
就会生起六门心路过程。
当六门心路过程结束,另外一个心路过程还没有生起之前,
中间有一个空档,维持心流不中断,就是有分心。
( 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都是同一个果报心。)
从上面这些资料可以粗略的知道一件事,
1.大乘唯识学的祖师认定本传承自佛菩萨,如《解深密经》。
2.印度主要教派吠檀多派的不二论,很确定就是吸收唯识中观学说重新诠释。
3.南传虽然没有在有分心识的细部去论述,却同样以这样的心识来解释轮回中心流变化。
唯识与中观是大乘菩萨道核心论述,
而唯识论不属于印度任何外道,南传又不可能收录外道核心论述,
三方交集,除了佛陀,末学想不出来还有谁有这等本事。
弥勒菩萨曾以七中因证大乘为佛说,其中一种是 :
非余境故 :
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
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
心得 :
末学也读了一些吠檀多派的资料,不得不说印度其他教派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索
也是非常高竿,也难怪佛陀会出生在印度,印度哲学确实到了接近超越轮回的阶段。
但与佛陀的经论智慧相照之下,佛陀智慧真的如海一样深广无尽。
不得不让人顶礼赞叹佛德。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