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为改变命运平台-福报与改命

楼主: APttUser (功德随喜)   2023-08-07 16:36:15
我接触大福报的人后,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改命的真相:财不入门,任何事都不顺?原因都在
这里
我们要想大幅增加自己的福报,无非是把自己的薄福之相改为厚福之相,除此之外的一
切途径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的,根本的改变我们的命运!
01 一切病从心根除
我有个朋友,身体相当瘦弱,看起来很没精神。 周围不少人觉得是他吃得不够好的原因
,都劝他改善下伙食,还有长辈建议他去吃肉补身体。
其实据我所知,这个朋友脾胃一直都比较差,吃饭要么没胃口,要么挑三拣四。
其实这还算其次,更糟的是,他读初中的时候,又染上了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的邪淫恶
习,身体更是惨遭摧残。
这种情况下,他的身体怎么健康得了? 又岂是吃肉就能补得过来呢?
有个90多岁的国医办过一次讲座,在讲座上,他说,我这辈子治好的病人很多,但是我
治不好的病人更多。 治好的,只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
有人可能会纳闷,国医的医术应该算顶尖水平了吧,为何治愈率这么低?
那是因为健康的根本从来都不是医者的医术有多高明,也不是药物有多神奇! 很多时候
,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豁达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根本。
对很多人来说,心病不除,不良生活习惯不改,吃药最多起一时之效,治得了标治不了
本! 其实,想要增福改命也是如此。 在生活当中很多问题。 99.9999%的问题和烦恼
,都是因为你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所以你痛苦,所以你不顺,所以活成你连自己都讨厌
的那个样子。
02 自命自修
网络上,似乎只要有人吐槽自己生活不顺,福报不够,就会有人出来“开出药方”:快
来做功德,福报大了就什么都好办了!
要么就是:快来修这个法门,这是增福的捷径。 很多人听得也是兴奋异常,似乎马上就
能改变命运,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说:福报不够,通过做各种功德、修各种法门培福,难道有错吗? 没错,但
并没触及到问题的根本!
有人可能会觉得可笑,对一个福分薄的人开出增福的方子,难道还没触及到根本? 不要
急,先来听下了凡先生的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了凡先生的命运被高人算得一分不差。 直到遇到云谷禅师,才有了一
段精彩的对话。
云谷禅师问:别人算你的一生怎么样呀?
了凡先生就如实说了:不仅一生无子,还考不上科第。
云谷禅师就说了:你自己想一想,你应该考得上科第吗? 你应该有小孩吗?
了凡先生反思了很久,终于说:不应该,能考上科第的人都有福相,我福薄,又不知道
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心量小,容不下人;经常仗着自己才智过人,每每跟人聊天都要压人一头,想说什么就
说什么,轻言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么会考得上科第 呢?
然后又把不应该得子的原因一一反思了一下。
看到了凡先生的反省很到位,云谷禅师这次开始指点:
你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自己不发科第,命中无子的原因,就要好好改正,以前没积功累德
,从此一定要多积德;(了凡先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而一般我们很 难对自己有这样
的认识)
以前不能容人,从此一定要多点包容;以前脾气暴躁,从此一定要多点和气;以前不爱
惜精神,从此一定要多爱惜自己的精神!
很多人说,云谷禅师是大德、得道高人。 我是认同的,仅从这段对话就能看出来,云谷
禅师确实不一般,很有智慧。
当了凡先生说自己的命运被算定后,云谷禅师并没有一上来就跟他说:你要多行善、多
积福报,也没有一上来就推销哪个法门。
而是通过提问“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来激发他自己的智慧和反省;
当然,了凡先生也很有慧根。
为啥说有慧根? 假设这段话发生在现在,估计会是这样的画风: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
顺风顺水吗? 你觉得你应该发财吗?
有的人可能会回答:怎么不应该? 我念了这么多经! 明明是老天不公,好吗?
有的人可能会说:不应该,为啥呢,因为我福报不够啊!
如果再深问一层:那你为啥会福报不够? 很多人可能就会支支吾吾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了

所以说,了凡先生能把自己身上的薄福之相一件件反思出来,是有大慧根的表现。 一直
以来,了凡先生至今都是改命的一面旗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03 改过培福之道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同样的道理,福薄之人必有薄福之处!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平时有接触的人,福报一般或较薄的人,身上一定会有很多大大小小
或行为或心性的薄福之相,不会有例外!
有的人会说,福薄之人是因为上辈子没积德,搞不好还造了孽导致的。
你说的可能没错,但有没想过,为啥上辈子会没积福报反倒可能造了不少孽?
背后还是因为我们的自私,我们的冷漠,我们的好色,我们一些不好的习性(薄福之相
)。
很多人都熟悉这句话: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以前的这些业力不仅导致我们的先天
福报没别人多,还在不断折损着我们仅有的这些福报。
不正视这些业力,不正视这些薄福之相,请问命运要怎么彻底改变? 这就是命运的真相
与规律!
为啥说福薄的人光是读一些经典、有一搭没一搭地做一些自认为的善事,其实并没触及
到问题的根本? 福薄之人为啥会福薄?
是因为没有做功德,没有修哪个法门,所以上天罚你没福报? 绝对不是! 否则的话,
你让那些没信仰的人怎么办?
问题一定是在于你身上有薄福之相,有折福之处,有不好的念头和恶习!
(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意恶是最大的恶)
我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过很多人,有身价不菲的广告公司老板,有地方银行的管理层,有
小学校长,有在学校炒菜的厨师,有农民工,有保安。
观察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福报如何,一个是子女的福报怎么样。
在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一点:那些福报较大的,身上的厚福之相一般都要比福报较小的
人多;
福报小的,身上的薄福之相一般都要比福报大的人多! 什么是福薄之人? 福薄之人就
是福薄之相多,厚福之相少的人。 而福报较大的人则恰恰相反!
我们为啥会福报小?
就是因为生生世世那些不好的习性实在是太多太严重:自私、吝啬、悭吝、嫉妒、刻薄
、急躁、杀生、好色、不孝、邪淫等等。
(可参考《了凡四训》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本经典是改过的典范之作,对我们
的善恶,身口意中具体的习气说得很仔细,可以对照去改变我们自己身上的习气和念头)
这些习性越多越严重,我们的福分就越薄!
反观那些福报好的,当然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这些薄福之相,只是相较而言没那么多没
那么严重。
很多时候,他们身上还有或多或少的厚福之相。
我从很多身边人身上发现,那些生活中慷慨大方的人赚钱一般都会容易顺利点,而小气
吝啬甚至一毛不拔的人也不见得就有多赚钱。
我一个发小就是这样,我跟他在外面吃过几次饭,他一般都会主动买单,跟他大学同学
在一起也是这样,不大会去计较这些,也不会老想着吃没吃亏现在他 在我们几个发小当
中算是混的最好的,赚钱最多!
还有一点,生活中那些福报好的,脾气一般都很好,不会轻易急躁上火。 当然,可能会
有人说那个谁谁谁平时也挺抠门的,那个谁谁谁脾气挺差的,怎么他还是富得流油?
要知道,凡事都有例外,我说的是多数人都通用的规律性的东西。
而且那些所谓的例外,不是因为抠门吝啬才富得流油,更不是因为脾气火爆的原因,背
后肯定有你没发现的因素——
说不定别人孝道做得好呢? 说不定别人洁身自好,在诱惑面前把持住了自己呢? 又说
不定别人无意中积过大的阴德呢? 毕竟,这个世界哪会有无缘无故的福报? 人的福报
在出生的时候有个大概的数字,绝大部分人的福报从此就在这个数字上下略微浮动。
想要大幅增加福报,本质上一定是薄福之相的减少或减轻与厚福之相的增多;很多人福
报大幅削减,本质上一定是薄福之相的增多或加重。
很多人一有钱后就开始奢侈浪费,目中无人,乱搞男女关系,你就知道他的福报正在走
下坡路了,福报削减到一定程度,就有得苦果吃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即使福报大幅削减,也依然比绝大多数人要大!
我们要想大幅增加自己的福报,无非是把自己的薄福之相改为厚福之相,除此之外的一
切途径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的,根本的改变我们的命运!
04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有人可能会疑惑,到底什么是薄福之相,什么是厚福之相?
如果你有学习善法的话:信念坚固是厚福之相,半信半疑是薄福之相;勇猛精进是厚福
之相,懒散懈怠是薄福之相;宽宏大度是厚福之相,心胸狭隘是薄福之相; 清心寡欲是
厚福之相,淫欲炽盛是薄福之相;常念旧恩是厚福之相,薄情寡义是薄福之相;无我付出
是厚福之相,自私自利是薄福之相;慈悲喜舍 是厚福之相,冷漠贪吝是薄福之相;精进
利他是厚福之相,精致利己是薄福之相…… 薄福之相改变的越多,命运的改变就越大;
厚福之相培植的越多 ,福报就越大!
如:
1.生活当中日行三善,日行一善不够,比如孝顺父母、好好工作、开车上班遵守交通规
则不给别人添乱、在生活的小区做贡献、给别人让个座、扔垃圾扔在垃圾桶不 给环卫工
人增加劳动量等等。
其实,起心动念就是在种善恶因。 比如住宾馆离开之后会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给服务员
增加劳动量,虽然是服务员的本职工作,但这是举手之劳。
2.如果自己是一个索取性强的人,那么在生活当中一定是一败涂地。
索取型的人,只为自己的,不懂得感恩,总觉得必须、应该怎么样,自以为是。
越索取就越自私,越自私福报就越小,福报越小就越自私,恶性循环就完蛋了。 自己给
自己画个了圈,自己把自己圈死。
3.把索取心的性格变成付出心的性格,福报、智慧就会同步增长,人生将会360°全方位
发生大翻转。
4.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就是说我们在心里动的念头和我们的行为,对方是能感觉到的

比如我网上买东西下单的时候会备注:快递小哥,我不着急,您慢慢地送过来就可以了

所以说做一个付出型的人,智慧是会增长的。 付出的过程就是积累福报,在生活当中积
累福报非常容易。
5.发生任何事情,不要问苍天:我为什么要经历这个事情?
我们需要想的是这个事情给我带来了什么? 让我得到了什么? 让我反思了什么? 这就
是事情发生的意义。
我们背地里做的所有事情,早已标好了价钱。
可惜的是,很多人嘴上在说修行,薄福之相却没改掉多少。
我留意了一下身边很多人,即使学习了善法,懂得了道理,大多数人也只会小小的改变
一下身上的薄福之相,只有少数人能以顽强的决心改正自身一个又一个的薄福之相 ,从
而大幅改写自己的人生!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3-08-07 17:45:00
随喜
作者: ykkdc (ykk)   2023-08-07 17:48:00
佛教提到七圣财(七法财),《大宝积经》:“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外财,世间财富也是需要,乃至一般人说健康是财富,这些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心态,世间很多恶业是因钱财而起乃至谋财劫色害命等,这种东西不需要太多,太多反而麻烦,如圣严法师常说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要节制欲望,而转以道业为重,如古人也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佛教说布施得财富,财富也是需要的福德资粮,但要观无常,佛典说五家共有,如强制征收共同富裕。佛教更重法财。前一篇po文,杂阿含经也有提到戒、施、闻、舍、慧的法财。)(佛教提到,慈心、悲心、布施、持戒、忍辱等都是福德资粮)补一个,推文提到的七法财,和上一篇po文里信至慧等五者,后者少了惭、愧两个,在其他杂阿含经也有提到惭、愧的重要惭、愧这个心所法,是属于与我们内心第六意知相应的善心所《心类学》提到:“惭、愧能保护我们身语意三门,防护我们身语意三门,《中观宝鬘论》:维护世间有二,即惭、愧。”在杂阿含经当中,佛陀也有提到惭、愧二者对防非止恶的重要又及,佛教大乘道提到菩萨修行六度四摄,四摄里有一项爱语佛典提到爱语是随正法教语,而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之语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23-08-07 21:51:00
转贴请备注出处。也请补充心得
作者: luciful3 (阿源)   2023-08-08 01:37:00
推了凡四训
作者: ykkdc (ykk)   2023-08-08 07:04:00
原po补上的感想,这种发心欲求非常好很有善根 很随喜^___^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8-09 15:35:00
戒的根本精神是为了得定。得定是为了得慧。别乱塞东西。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3-08-09 17:04:00
末学觉得其实都可以,不侵犯别人不也是才能真正的心安吗?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3-08-09 20:25:00
《十诵律》卷十一,记载佛陀亲自为僧伽的床褥除虫。《十诵律》卷三十七,因为浴室之中,湿热生虫,佛说:“应荡除令净。” 照你说法佛岂不是侵犯了虫的生存权。以前外道为了怕踏到蚂蚁而举步维艰,佛教可没这样搞。agama.buddhason.org/MA/MA042.htm 10.1 为了什么目的经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3-08-10 05:55:00
阿弥陀佛,末学只是认为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跟持戒是为了得定,这两者并不互相违背。(法苑珠林有入大藏经)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3-08-11 09:22:00
戒的用意表面是禁止,实质上是保护修行人,让修行人避免放纵身语意,更进一步在于透过戒的串习,培养出能够进一步修行身语意的基础品质,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修定,从修定的功夫中,开发出深入觉察身语意细微变化的能力,逐步提高认知层次,从而逐步开启智慧。其实蛮不喜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我见可怜人生慈悲心拔苦与乐是我的事,可恨之处乃其个人造作是他自己的事。不要把别人的业果当作当成自己的事,毕竟业力难改,何苦因此灭己长养慈悲心?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3-08-11 15:37:00
戒是为了相应。有没有看过书法描红,我们都会拿大书法家的来临摹。透过圣者的清净梵行,来与圣者相应、与自性佛相应,也就是为了明心见性啦~并不是真的有一法可得因为本自俱足透过圣者身语意的清静梵行来与自性佛相应。
作者: chihnan (不染红尘)   2023-08-12 15:44:00
推,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作者: tzboy (tzboy)   2023-08-28 16:4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