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问题以我目前这不足道的实修程度也没啥好再能说的了。
但还是有一点想法觉得或许可以提出来让大家笑笑,所以再来扯些。
说话之前先引段经文,
省得那些寻章摘句拘泥不通的家伙又来自以为是。
(佛曰)
“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
乃至百八受”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85经》)
Dve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tisso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pañca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cha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at.t.hārasā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chattiṃsā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at.t.hasatampi mayā
vedanā vuttā pariyāyena.
(《相应部尼柯耶‧受相应‧第20经》)
佛法的重点在离苦,在慈悲,不在争论名相。
诚然辨析清楚佛法与其他诸说的差别很重要,
但佛法名相应情况施设,虽有条理架构,却也不必然死板板地僵硬固定。
重点是因个人的实修情况因种种感受而分析找出苦的原因找出对治的路线。
但有些死脑筋的家伙但凡听到不同的说法就觉得非得反驳非得炸锅,
宁不知“我不与世人诤”?
就连《阿含》里面释迦牟尼虽有反驳当时诸种见解
但仍强调对一般沙门、婆罗门保持尊重,
六随念中连天界(佛弟子所不应向往的,并非涅槃之处的)也应敬重。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141.htm
(注意含他化自在天 devā paranimmitavasavatti 这个魔王所居之天)
这又岂是那些执著名相的家伙所能体会??
在那争吵鲸鱼是不是鱼蝙蝠是不是鸟,
但谁在跟你搞生物学解析?
功能上鲸鱼在海底就是与鱼类有许多趋同演化的特色,
蝙蝠为了适应飞行也与鸟类有趋同演化的特色,
“在一般口语中”就是可以说“鲸鱼鳍”
你在那跟我争吵说鲸鱼不是鱼那是前肢不是普通鱼鳍是怎样?
好了,回到本题来。
“主体”这个术语来自西方哲学,
指的是知识论上主观经验的不对称性:
“我”能感知到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乃至想到的,
但“我”无法确定看到的其他来来往往的人、动物、
乃至草木山川是否有此经验。
极端的情况可以推论出一种唯我论:
只有“我”自己才是真实的(cogito ergo sum),
其他看似有生命的家伙都是NPC都是摆设。
(当然笛卡儿借由“上帝”来硬抝说人类皆有心灵,可动物他就不承认了)
即使不那么极端,也能让人怀疑那直觉的感受“他/她/牠们与我有同感”
到底是否真实。
(庄子对惠施就不是从理上去辩。他知道这个循环绕不完。所以诉诸直觉:
我就是直接知晓鱼与我一样拥有快乐。
你要否决,那你连与我讲话都不能成立,毕竟我对你而言也只是NPC。)
很清楚“主体”(以其西方语言很强调的很有分析力道的“主词”)
这个概念自然而然会带出一种,佛教术语的“我见”
与之相应的“他者”换言之“人见/众生见”也相应出现。
“我”与“他者”的经验上的不对称造成西方哲学的一大难题。
却也引发出许多相当有深度的思考。
可是佛教不是来搞哲学搞知识论的(虽说为阐释现象也发展了些),
佛教的重点是要离苦的。
(这含了慈悲:不只我苦也有众生苦,嗯嗯我见众生见出现了,很好。
顺带提,佛教可不是只为人类,打开始佛教就反对杀牲祭祀邪盛大会,
还包括《勒叉那相应》里明白反对杀戮虐待许多动物。)
不搞那么多迂曲路线不去探究“物自体”是啥(当然某些大乘某种意义上有论述)
不玩些“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的概念,
而是直接告诉你,
如何从你的日常经验“色声香味触法”中脱离对乐受的贪对苦受的瞋,
如何从生命必然的结果:老病死忧悲苦,追溯回去找回那痴源并断绝之。
对许多问题,佛教不作解答,认为许多说法都有问题:
这包括了常见与断见。
但显然佛教认可“一般而言”生命不只一期(除非你到达阿罗汉)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745.htm
“Evaṃ adhiccamidaṃ… yaṃ manussattaṃ labhati.”
获得人身是偶然的(adhicca)。而还有许多其他可能。
换言之佛教似乎并不反对狗狗一期形寿终后变人,
或人一期形寿终后变狗。
而这个因缘锁链下之业报产生的主观经验则仍然存在,
也就是修行所要破除的那个“我 — 主体”
只要痴愚未破,就仍是可感知可受苦的。
那么以下我来扯些自己的主观经验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铭言:
: 如果一个人前世是一只公狗,看见其他的狗就想闻牠们的屁屁。
: 一样的灵魂转世投胎成人以后,这个灵魂是一样的吗?
: 那只狗和这个人如果有同一个灵魂,不就产生很多冲突,
: 如果前世是母狗,今生是男人
: 怎么办???
: 佛法不讲灵魂主要是因为佛法讲寂灭法,
: 有个轮回主体又讲寂灭法会冲突的。
: 毕竟就是要脱离轮回阿~
: 你终将脱离轮回的话那灵魂如果不灭要怎样脱离轮回???
: 那就一开始不要说灵魂。
: 就跟我上面举的例子一样,如果有同一个灵魂,
: 这个母狗的灵魂变成一个男人以后,
: 灵魂本身是狗狗的性格还是人类的性格???
我想这位板友或许心性很高尚,没有任何龌龊的想法,
或许是天界习气?
(不过我倒觉得好些优秀的西方哲学家是带天界习气:
他们重点在解释世界探索世间的奇妙,而不在体会生命的苦。
当然啦想“改变世界”的卡尔马克思又不同,
他同情劳工的苦但显然人类以外的生命在他看来就只是物,是财货。)
我自己坦承,
我接近青春期的时候,好些龌龊的想法或姿势自然在我脑中生成,
是我那时萦绕许久的一些妄念。
但我出生的家庭,乃至我自己受教育与主观观念都很保守。
那些莫名其妙的姿势,我不觉得是受外界教导才得知。
或许我前世就曾经是狗狗?
(当然另一个可能是婴幼期曾经看了父母的不该看的 造成残存的潜意识。)
这你可能会反驳:狗狗闻屁屁是社交功能又不是你说的那样。
但嗅异性犬尾部确实就是狗发情的特色之一。
而且生命的许多现象是会交互影响的。(或说 色受想行识交错立体影响)
佛洛伊德的口腔期肛门期之说,虽然很可能有问题,
但这思路 —— 各种感官欲望会交互影响变形,
至少我相信非常有可能。
(说到坦承忏悔,
卢梭这个抖M回忆他小时候被女教师鞭打让他有快感,
倒也是苦受乐受的复杂景况之一例。)
不过要说狗狗,我自幼孤僻不像狗狗有社交性格,
也很难说我就必然与狗狗有关。
但每只狗狗的个性也未必相同,
“不一不异”,
世间万象万法你可以作种种分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未必那么单纯。
不认识鸭子之前可能你会觉得每只鸭子都一样,
看了鸭子宠物频道才会发现个个鸭子都有不同个性,却又有鸭类通性,
不那么简单。
(顺带提,鸭子也有强暴与抗拒,也有奸尸、同性恋,
鸟类世界的性欲与审美真可谓多采多姿眼花撩乱,
“雀鸽鸳鸯之报”其此之谓?
但还是那句话,“不一不异”,冷感的鸭鸭照样有。
不是每只公鸭都冲动乱来。)
说这你可能会觉得牵强不可体会
“我们人类就是与狗狗不同,你在那鬼扯啥你可能有狗狗习气?”
那就说人吧。
许多习惯喜好乃至想法也是会改变的。
这才是“无我”的真义。
而不是认定佛教说无我然后落入断见去:哪有狗变人人变狗的没有灵魂啦!
说个我一直感到很惭愧的事。
有个对我很好的长辈,在我小时候喜欢吸菸。
幼年的我不懂事,只觉得吸菸不好,就用很激烈的手段向那位长辈抗议。
那位长辈还真因为我的抗议而戒菸了。
但戒菸之后,开始喜欢吃零嘴,本来适中的身材则逐渐发福。
后来身故似乎是心血管疾病,也许与发福有关。
这真让长大后的我感到惭愧。
不过幸而那位长辈过世很迅速,不是病床上受尽折磨那种,
而是短短瞬间没注意就没呼吸了。
或许这也算好吧?
但我要说的是,这种喜好也会变形换样,
你怎知道前世狗狗的习气今生换了色身不会转换个方向去发挥?
也许喜欢乱咬东西转成了喜欢拆机械研究,
护食变成财务上很谨慎,
忠心则变成认真爱家?
题外话,google 搜关键字 小孩 玩大便
你会发现真有父母有此抱怨。
但教育之后会改善。
你怎知道不是有些人是狗狗变来只是新的脑新的教育让他变了?
当然或许你太纯净都没这些坏习惯吧?
倒是佛洛伊德口腔期之说,再说个丢脸的事。
我有印象我一直到上小学时还喜欢咬奶嘴。
但今天我对奶嘴可没半点欲望了。
虽喜欢某些零食但一为修离欲法二为健康,
其实也控制住了。
(另外我曾经非甜饮料不可,现在每天白开水都好。)
光是一个人一生之中就有这许多转变,
经历色身坏灭意识转移之后你怎知不会有许多变化?
但当然,有些情况一期之内会持续较久。
蝌蚪是蝌蚪青蛙是青蛙,毛毛虫是毛毛虫而蝴蝶是蝴蝶,
虽说青蛙是蝌蚪变来的而蝴蝶是毛毛虫变来的,
但中间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断裂变化,
而前后两期则各有食性各有特色。
或许有些人一生都没太大变化,比较不会觉察到这种自我的变形?
顺带提一点我自己对“业 — 行为并其后续结果”的想法。
在我的想法,业就是一切行为,并非只是道德的善、恶、无记。
我小时候因痴愚(?),
某天晚上(其实我现在记忆都很模糊了)
在那玩某个很像是荡秋千还是摇摇椅的不知啥鬼。
然后一个不小心摔了下来,被那器械的木头撞到脸,
一颗牙从此长歪,矫正不回来了。
虽说也没其他痛楚,
但一直到今天每每舌头碰触或用牙线时都觉得怪怪的不舒服。
这痴愚行为似乎没任何道德上的恶吧?
但就这蠢嗜好与调皮不老实(似乎是我荡太大力?),
造成了直到今天我都能感受到的,虽说影响不大的畸形成长。
甚至如今我对那时期的记忆都模糊了,
我也根本对这些秋千啥的没半点兴趣了
(宁愿打电动 —— 好吧我承认这也是痴愚),
但我也不能说
“今天的我根本跟那个荡秋千不老实的屁孩不同。
这牙你给我好好转正别歪在那!”
没办法的事。
行为造成的影响就那样发生了。
即使一切都变了,除非因缘尽(在我可能就是死亡,或者烂牙或掉牙),
否则这“业”的果就在那儿。
我是觉得业并不只是道德上的而是一切行为的。
只不过由于教学上乃至实践上的方便,
教人实行善法远离恶法,
“先为不可胜”(先做到能控制的变因)才成为强调点。
毕竟那些不可控制的蝴蝶效应或者痴愚行为要一一处理是太难了。
最后提一点我对《阿含》实践的理解。
当然勤修戒定慧三十七助道品等等就不说了。
一个基本的点是离欲,不去对欲味生爱染瞋恚。
举例来说吧,饮食就不是依欲望而是走健康饮食风,
例如不吃炸鸡排而吃水煮鸡 —— 成本上健康上都较好,
除非你只有这个鸡排别无其他可吃。
但我坦承我自己目前也并未能做到。
我吃青菜豆腐还是加了或许过量的盐巴,吃燕麦还是加了糖。
这当然是修行实践不足所致
—— 不是指苦行而是指修心以脱离爱染而走健康风。
当然知道目标就该尽力去实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