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慈济瓦法师 近行定与安止定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12-20 00:12:50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16
近行定与安止定
慈济瓦法师讲
郑栢青译
  按:慈 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
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 受教于多
位禅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
苑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
,以及如何培育观智,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修方法
  有两种禅修方法:第一种,称为止观禅 法。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
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止禅如遍处〔kasinas visualisation〕)、不净观,在《清净道论
》里列了四十个起观对象,他们通常修习到至少达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或达到
某一禅那,即安止定。当他们达到此定力后继续向前,修习内观。
  第二种称为纯观禅法(suddha vipassana yanika),即纯内观修习法,这类修习者
不经由纯寂止禅的修习,既不进入近行定,也不进入安止定,修习者直接进行观照(
Contemplation) 心与身,从这里修成内观刹那定,这种定力相当于近行定,依此定力,
也能证得道与果(magga-phala),即开悟。
  另外还有一类,止与观共同发展,修习者 不单独修成其中任何一种,而是交替的修
习,端视哪一种更为合适。通常情况下人们谈论前两种禅法:即止观禅法和纯观禅法。你
可发现以上两种禅法,佛陀都曾教 导过,可在三藏经典里找到这些教导。对有些人,佛
陀教导在修内观之前修寂止禅,对其他一些人,他教导直接修习四念处,而不经由禅那。
有许多上述的例子,可 在三藏经典找到。
  假如你问该修哪一种,按理说你知道得更 清楚。最好是你知道所有四禅八定以及所
有道果,但这通常是不可能的。第一点,你必须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他能教导你所有这
些。第二点,你要有时间去实践。 同时还有不同的修法。有时候,你能够修一段时期的
内观,就像我们在此修的一样,尔后,在合适的时间也修习纯寂止禅。有些人发觉,内观
已经够好了,这意谓 著,他们持续修习且获得进展。而他们全然不需修寂止禅。某些人
发现,在修习内观之前,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修寂止禅,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必需经由内观而
获得开 悟,无论何种情况,你要多修习,多花时间。
  当然马哈希禅法的传承,是强调内观的, 并非这些老师不懂寂止禅。从我在缅甸修
习了解到,有许多老师可以教导四十种寂止禅业处,多年以前我在那里的时候,我问他们
:“为何你不教我寂止禅?我也想 学习寂止禅。”他们回答我说:“内观更重要,当你
成就内观,而后你可修习任何寂止禅。”理由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修
习各种禅定,即使你是 一位比丘,你也没有全部的时间去修习,你会牵涉其它事情。重
要的是,在佛法住世期间,我们要尽可能的学习内观。据我们的了解,内观密集禅修建立
起的定力会 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这里只强调内观。况且一般在家人比出家比丘更少有
时间,所以他应修习最重要的。同时依照我们的了解,要成就寂止禅,是非常的困难。此
外,如果你要成就寂止禅可能需要相当时间,而且禅修业处必需适当,你也须有这方面
的潜在能力才行。
  现在,我们来谈禅那的主题。当我们提到禅那,不必意谓著单指发生在纯寂止禅的奢
摩他等定境,它也可指内观禅的禅定经验。所以有所谓的奢摩他禅那,这种禅那或禅定发
生在纯寂止禅中,以及内观禅那,另一种禅那或禅定,它发生在内观中。
禅那的定义
  对于禅那的一般概念是什么?禅那普遍的解释是:固著于目标上的强力专注。这里,
我们引用马哈希法师所著的《法轮》(The Wheel of Dhamma)一书中所说的:
  “禅那的意思是,以固定的注意力密切观 察一个目标。集中的专注于一个选定的禅
修目标如呼吸以培养寂止禅,会生起奢摩他禅那﹔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观照他
们的无常、苦和无实质性,则生起 内观禅那。有两种禅:奢摩他禅那与内观禅那。固定
的专注,发展趣入寂止者,称为奢摩他禅那。观照三相则成为内观禅那。也有三种三昧(
samadhi,或称 为定):刹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另外一本班迪达法师(Sayadaw U Pandita)的著作中指出,禅那就好像心黏着在目
标上,就像是拿一根细木棒去刺穿一片树叶,或者粘住某个柔软的东西,移近看看它是什
么。因此,当心固 定于一个目标时,它像穿透目标,趋向它,黏住它。这是禅那的特性
,这是一种固住的、深的定。
  端视你如何的使用它,禅那指谓不同的东西,就像你说到定,就有正定与邪定,它一
样是定,只是有不同的经验。
  首先根据经典,我们看看一般所说的奢摩他的意思以及它如何生起。寂止禅可分为两
种定:一种是近行定,另外一种是安止定。在这里禅那和三昧是同一个意思。“安止”的
意思是固住不动的定,意即心与目标合一,“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意即接近安止定。
近行定
  我们需要了解,近行定的范围是很广的, 很广的层次存在于近行定,它涵盖了许多
的经历体验,随着不同的目标而有不同的体验。一般而言,当一个人达到了近行定时,五
盖就被抑制住了,就是说当定力达 到这个层次,贪、瞋、昏沉睡眠、掉举、疑不会升起
。当定力达到这个阶层,五盖被推到一边(虽然他们在出定后,又会回来),这样我们可
以说,已初入近行定。 因为推离染著或覆蓋的功能获得满足,假如你想进入内观,你能
够以敏锐且平静的心去观照。
  当五盖被推到一边或是被抑制住了,这并 不表示已达到近行定的最深层。在这一刻
前后,时而仍然听到声音的来、去。此刻仍有些身体的形状概念。比方说:假如你在观照
出、入息,达到五盖不存在,心很 清晰且安宁,在这阶段里,你仍有身体的形状概念。
当声音来时,你仍听到他们,虽然可能不响亮。或有时很响亮,有时模糊不清,这是低阶
的近行定。
  但是你可以进一步提升定力。当你说近行 定已接近入定(absorption)了,不意谓
近行定是弱的,而是可以很强。例如,一个人或是观照出、入息,或是内心吟诵〝
itipiso…〞或是作慈 心观散布慈爱给某人,一段时间后当以正念,以慈悲观,以察觉的
心去修习,他的心将愈来愈宁静,当心变得愈来愈宁静,他会忘掉其余的一切,心变得很
柔软、很 寂静、很专注,在一些时候会变得很光明,他会忘了他的身体,他全然不感觉
到他的身体的存在,也全然听不到声音,他只知道心安宁且平静,安住于呼吸上、或送
慈心给某人、或一种视相(visualisation)上,如光明。心没有移动,心很安宁,很平
静,他不能听到任何声音,他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但他知道他 是在专注于目标,假如他
想要思考,他能够思考,假如他不想思考,他也能够不思考。通常在这一阶次,心就像漂
浮着,像半醒半睡状态,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睡着 了,这种平静的状态构成了近行定。
  因此,在定的发展过程中,在达成近行定 之后,五盖被置于一边,但你仍须在提升
定力方面走很长的路,才能达成真正的入定正受,即所谓的安止定。以某些目标为观照对
象,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它们变得 愈来愈细微。举个例,入初禅之前的近行定与入二禅
之前的近行定,两者都是近行定,但却有不同的体验。同样入三禅、四禅之前的近行定,
也是不同的经验。定力 会愈来愈细致且平静,目标也愈来愈细微。所以我们可以经历不
同层次的近行定。
  我们以修习遍处禅的目标为例,如色遍、 地遍等等。比如有人修持水遍,涉及水在
心中观想水的相。在达到入定之前,会升起“禅相”(nimitta),一种内心的相,称为
“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是“抓取的目标”,意思是它直接复制你所见的水相
。当你能做到这点,你的心已经很平静了,通常在这阶段,你不能想这想那的,这是因
为当你想这想那的同时,你不仅看到了水,也同时看到其它东西了,你可能看见鱼在水里
游,甚至看到虫在里面动,有时你可看见你的朋友在水里游泳。假如你的欲 念升起,你
甚至看到妇女在水里游泳,你可清晰的看见她们。
  当你有取相,你可清楚的看见水相,但水 可能在流动,你看见水在动,而心与水合
而为一,就如同心为水,水为心一般,而且它会流动,这时还没有接近喜乐专注(
blissful absorption),仍有些距离,但心几乎能与水合而为一,并且黏着在水的表面
上,你不能够想任何东西,你没有身体的概念及任何东西。你听不见外界的 声音,你也
无法知道你在哪里,这时的相称为“取相”,抓取的相。它是近行定,但还不是个很接近
禅那的境地。从这里你会明白,即使还未达到接近禅那的程度, 寂止禅的定力会很深了

  如今如果一个修持水遍处观的人,当取相 升起时,心与相是一体的,心是水,水是
心那般,这时的心还未完全静止,还会移动。这意指是心的水、是水的心仍在移动。此时
你会发觉,这有点像内观的经验, 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另外的例子,当我们做风遍处观
,达到这阶层时,心就像风,风就像心,心能够移动,如同风会吹动,有点像内观的上升
与下降的观照,风吹上 升与下降,但是如果你够敏锐的话,你知道那是不同的体验。
  当你继续进步定力深化,任何伴随移动的 目标将会停止,是水的心和是心的水将变
得非常静止,非常清澈,完全的透明,非常明亮,在这点上的心,将达到一个极清澈,极
明亮的阶段。有时发生兴奋的波 动,定力就被打破。在这点上的心,进入所谓的“似相
”(patibhaga nimitta)即“镜像”,非常的纯化,现在更接近喜乐专注,初禅。但仍
未进入。
  你会发现近行定的发展达到初禅之前的状 况,与第三、四禅之近行定不同的是它的
细致程度。例如,当趋向初禅,它像水流动,水是心,心是水,然而,正要进入初禅前,
水可能像清澈的圆池水,但如果趋 向更高阶禅定,它会发生在更微细阶段,它不只是流
动的水,而且是非常细的小水珠,像雾状,漂浮着,在禅那正受之前,目标变得更细,针
点状的水珠,并且可觉 知这些水珠的潮湿感,它是如此非常非常的细微,而心也愈细且
愈轻安。
  近行定能够持续长时间,你能坐上数小时,似乎有些人能坐上数天,但它仍然只是近
行定。在寂止禅里,你得到很平和且很好的体验,这是无疑的。没有人说寂止禅不好,只
有赞叹寂止禅。不过只有得当的学习它,否则它可能带来某些困境。
  在近行定的层次里,因为它是如此的平 和、安静、幸福、愉悦,许多事情可能发生
,并且因为不是像安止定那样那么固定不动,它有时会断一下,因为如此平和,可能滑入
睡眠。例如,有一次当我修习寂 止禅,心非常的静且我知道我正坐着,我想我已坐了五
分钟而已,并且所有的时间内都是察觉的,但当我转身去看时钟的时候,它已经过了好几
小时了。或许是坐得 很平和,或许堕入睡眠状态。有时是如此的平和,而心是如此微细
,以致察觉或不察觉已没什么不同的了。它就像你仅仅阖眼一会,而已经过了数小时之久
。像这一 类的寂止禅,非常容易滑入睡眠,而实际上你是进入非常非常深的睡眠,而当
你出定后,如果你不仔细的话,你可能甚至想,那是涅盘,因为你可能说,它什么都灭
除了,有些像你曾入空(void),那儿什么都没有,或者,你可能想它是禅那,初禅,但
实际上是睡着了,睡眠并没有什么错,仅仅当你开始黏着它,而后问题 来了。
  除睡眠之外在这里有其它事情会发生。譬 如,这时可能有强烈的喜悦,使你感觉像
在漂浮,巨大的喜乐和轻安感包围你的身与心使其似乎都消失了,当你恢复意识后,你可
能回顾,噢!你已经入过一个非常 和平又幸福的境界。这不是禅那,这仍是一种近行定
,一种完全包围你的喜悦或幸福感。再说一次,假如你不仔细分辨,你会执著它,以为是
涅盘或禅那定境,幸福 感或和平感并没什么错,仅仅当你执著生起时,问题跟着来,而
一个人非常容易去执著像这类的事情。
  在这种近行定中,对某些人和某些方式的 禅定,许多相会生起,它们被称作“影像
”或“形象化之像”。可能是以前你见过的东西,也可能是无意义的,也可能是所谓的前
世的事物,可能很精彩。但通常目 标很清楚,因为心很宁静、很和平,特别在初始阶段
,他们很清晰而美好,事实上,当中有些可能是真的。但是没有经验的人,不能分辨得如
此清楚,因为这种定还 未达真正有深度,细小的、微妙的烦恼伴同影像迅速升起,而如
果你开始去执著它,“我有超能力”、“我有天眼”、“我能看到我的过去生”、“我过
去是印度的 王”、“我过去是中国皇帝”,而后麻烦就来了。假如你不去执著,那么这
些只是内心的影像的升起,没什么错,它们会来来去去,它们只是从各处来的印象而已,
但是只要一执著,或者恐惧升起,这些影像就不停止,他们将持续而来,最终你会陷入
全然的幻觉。所以你入寂止禅,绝勿去攀染这些,直到你能完全控制你的心, 能百分之
一百确定这些影像是真、是假,从这里你可看到,近行定并非只是单纯的经验,而是确实
涵盖很广的经验。
安止定
  当定的发展够深,而达到专注于一境时, 会进入所谓的安止定,喜乐的专注或固定
的专注。当这发生时,心会改变,进人一个不同的阶层,称为色界,这是禅那界,这类型
的心是完全切断我们的看、听、 嗅、尝、触等觉受,事实上,也切断正常形态的想和警
觉。它曾被某些人描述为,如同一种熟睡的状态,但是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心如何沉入目
标得到完全的专注, 一旦心专注的进入目标,这时他们是完全的无知觉意识的,然而当
他们从这种状态出来的时候,他们将会知道刚才心的状态特征以及所专注的目标。甚至假
如你进入 初禅一秒钟,你将会知道这一秒钟你是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只有当你从这
定境出来时,你才警觉在这一秒钟待在充满喜悦状态的禅那境地里。即如你进入半秒,
你知道这半秒内,你是完全的被切断于整个欲界之外的,只有当从这半秒钟的定境出来时
你才知道心的状态是如何。
  当你进入禅定正受,这里发生完全不同阶层的意识状态。因此,假如你正在禅修,你
可能忘了身体的形态,无念头,心很静,且充满喜悦,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禅,但这
并不意谓这是坏的境界,心仍处于好的且和平的状态。
  很清楚在定中你有正念。出定后迟早你会 知道目标的性质,因为入定意即你的心沉
入此目标。当心全然沉入目标时,你知道目标是什么!当然有某些类型的寂止禅目标是非
常抽象的,而当你初入禅那,它们 可能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是很抽象的目标,只能持
续很短的时间,但当你经常的进入并上到第三或第四禅,它们也会同样清楚。
  某些禅定,像遍处观、呼吸禅,在入定之 前这些目标很清楚而且明亮,而你入定所
缘的目标还是很清楚。就像水遍处观在初禅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静止的
池水,当你进入专注正受即(初禅 正受),它就像渗透进入水中,如同你跳水最后停留
在水里。你在水里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状况,你在水底下
是如何,所以可以说出 来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满喜悦的经验,但只有在你从定境出来以
后,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与喜悦。
  就这些类型的寂止禅而言有四种色界禅 定,即四个层次,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特性。
在经中很清楚地说到,禅那的差别在于禅支的不同,而禅支被称作禅那要素。这些禅支是
心所,是呈现于相应的禅或定中 的特定心理状态,它们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说在初禅里
,这些要素包含:寻、伺、喜、乐、一境性。“寻”是把心最初投到目标上,是把心带向
目标的力量,这是一 种心的力量﹔“伺”是继续保持在目标上,是一种把心维持在目标
上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心的力量,象似一种能量﹔“喜”是欣喜或感兴趣﹔“乐”是很愉
快的感觉 ﹔“一境性”是心指向单一目标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此时心与目标好似合而为
一。这些呈现在初禅中的心所起着重要作用。
  但不意谓著,你具备这五个因素,你就在 初禅里。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这五个精
神因素都已经具备了。当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槟城米粉(Penang Laksa),同
样有这五个因素呈现在这里。因为心跑去米粉,它会停在那里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
”而后,当你想到米粉,你已经享受“当我有米粉多好, 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
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确实如同你能尝到米粉似的,此时五种因素都具备。但它更像邪定
、贪婪。
  你必须知道五个禅支是什么才会了解各种 禅定,至少你须知道一些阿毘达摩,你才
能有较清楚的概念。这五个因素其实是描述一种意识状态,一种心的状态,当你知道什么
因素的呈现,你就知道在什么禅里 了,例如:在初禅里,你有全部五个因素的涉入。在
第二禅,你没有寻及伺,仅有喜、乐、一境性,在第三禅,仅有乐及一境性,在第四禅,
只有舍及一境性。从这 些叙述,我已经给这些定一些说明,当你进入禅那,你绝对不能
知道它,当你入定时,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还深的状态中,所以在定中怎能
知道它?只 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为在你进入之前,心会清楚哪些因素会强些,
哪些因素会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出定之后,透过适当的决意来反观这些呈现的因素。我
们将不讨论这部份,因为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
辨别禅那以防邪见
  我想讲的是给你们一个关于纯寂止禅的近 行定和安止定是什么的清楚概念,这里我
们谈到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为寂止禅。依照我们的经验,某种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
的,因为缺乏这些了解,邪见会升 起,你可以在《梵网经》这部经里看到,关于邪见的
叙述,大量的邪见不是透过思考或哲理而来,他们多数来自禅定经验。因为人们执持他们
的禅定经验,就如同这 些是真实而美好的,然而事实是非常的错误。它会升起各种形式
的邪见。例如其中一个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盘)你们了解,
dittha dhamma 是“见法”或“现前”,vada是“说”,这是认为“当下即涅盘”的见解
。例如:一个人执著了禅那就是涅盘,那他就走入邪见。当然,没有人能同他争论。因
为他想:我有此经验,而你没有。某些时候入了定,好像进入空(void),目标变得微妙
,假如没有合适的老师的话也是非常容易堕入邪见。即使在入定之前, 也可能经历许多
可能被误解的微妙的境界。
  所以今晚的谈话,是给你们一个概念,如 此你们不会去执著这些经验,假如你们不
能分辨近行定与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误解,什么是涅盘,什么不是涅盘,因为涅盘是比
禅那还要深奥、不可思议。例如, 当有些人修习禅定而每个人开始说:“我已达初禅、
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们不说他们是错的,因为我们
不确实知道他们的经验 是什么。但事实是,他们说所有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并且如此
的快乐。明显的是,执著已经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时侯,当他们提及它时,他们是非常的引以为傲。假如他们确
是执著邪见,那就更不好。我们希望这些不会发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个已经如实的修习过这些禅定的 人,他将会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达
这个禅那或那个禅那,这个道果智或那个道果智,一个智者应该很保留这种论述。因此,
假如某人太随意说这些事,我们 不直接说他是错的,我们说:要小心的跟随他,你可能
走入邪见。(本文承Sujiva法师过目,谨此感谢法师。并迥向有缘同修,法喜充满,共证
菩提。) (《嘉义新雨杂志》第19期) (此处的版本是汤华俊2013年校对后的版本)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0 05:09:00
这里只讲到定,但就在这定中是能观慧就入解脱门的,不过只在前面很简略的带过,反而没讲怎么观慧但就止观修习方法的描述,其实根本就是话头禅和默照禅但默照不是全然的止(以为只有止批为默照邪禅,这是错的)阿含经理佛陀有讲止观分开修,还是会自动变成双运的其实这是人脑的生理自然运行模式,六祖用[不断百思想]带过,至于为什么要提这两种定,最重要的是这种浅定能观慧解脱,要把握,不要沉溺执著于定的舒适感快乐感,反正我现在身体也不能搞什么太深太久的修禅定了弄下去出来后身不由己好几次了,要活就要动,动禅也很好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1-12-20 11:00:00
六祖说禅为外离相,意思是了解外相皆为缘影;内不乱则为定,因为知道所有相皆是缘影、虚幻、假的,内心不受影像干扰。思想不用断,因为真如有念,是佛性自然在运作,不执著思想就好。要如何不执著?彻底知道那个念头也是缘影、假的,自然就能够不执著。就好像看3d电影,看起来很立体很真实,但我们知道是假的。以上心得跟各位分享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20 12:54:00
我记得看圣严法师的书,是四禅八定都有近行定,并非色界初禅之前才有近行定。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0 16:01:00
是四禅正受前都有这两种没错,但郑寿时无法慧观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0 21:23:00
米粉邪定的理解好像怪怪的,不过就是常人入初禅又掉回欲界的过程,称为邪定好像怪怪的。经由禅定而获得神通的人,在欲界享受神通的成果也常见。另外,坐几小时以为五分钟,视为进入睡眠,而非正念进入睡眠,那念根跑那去了。应该只是高阶禅定而非睡眠。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0 21:45:00
米粉譬喻那是在说五禅支作为心所是很常出现的。那未必是与善心相应。至于坐几小时以为五分钟,那并不是睡着或是堕入有分,是真的时间感的差异。昏沈睡着、堕入有分、时间感差异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有经验的禅修者都应该能分得出来。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0 22:16:00
所以慈济瓦法师到底是有没有分出来?还是翻译的问题?阿含经有提到邪慧、邪定,很明显不是慈济瓦法师所说的。邪定是在定中观得邪慧,而非掉回欲界享受叫做邪定。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0 23:52:00
六祖那是不落次第,不讲禅相,只讲心态,可是若没有亲身体验过,怎确定自己心态正确呢??汉传又会说[贵知见,不贵行履],那好,现在隔壁出现了知见不正的,也没禅修经验的却吊书袋引经据典说食数宝的,觉得自己完全没错自满自大的,这时候当然也是要验证行履了口头禅谁都会讲啊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00:50:00
翻译的问题也是有。在面对这些南传法师的著作时要知道,很多著作原文可能是缅语马来语泰语,通常会先经一手翻译成中文,再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我们在翻译这类著作的时候就会很头大,因为很难去对照原文以及三藏做出精确的翻译,除非英译就有把一些重要的名相的巴利文附上,那才可能精确翻译。其次,这篇文章那个段落是在告诉你并不是说有五禅支出现就叫做禅那。这也是很多禅修者的共同经验。首次发现到自己的观照是带着五禅支,和真正建立稳固的五禅支进入毘婆舍那初禅那,那是很不一样的体验。禅师要讲的是这件事。当然他用了更加极端的例子,就是与不善心相应的寻伺喜乐一境性来说。这就与禅那差得更远了。但他也只说这"更像邪定"并不是说这就是邪定。我常拿来举例的是精神时光屋文明帝国,很多玩家共同经验是只是想说再玩几回合,结果就是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浑然不觉。这时寻伺喜乐一境性都很明显,但这当然无关乎禅支更遑论禅那正定。总之这些禅师谈的都是很明确的禅修经验的时候,最好还是要用实际体验来去理解,而不是去考究字句,锱铢必较去挑惕文意,那样考究到头也是无助于进入禅那正定的。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1 01:08:00
快乐时时间过得很快,痛苦时时间过得很慢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01:11:00
正是如此。喜乐禅支明显时一炷香咻一下就过了。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1 01:13:00
可是进入正定无法观慧,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和话头禅都不鼓励进入统一心(深定)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01:16:00
正定也是有分是奢摩他禅那或是毘婆舍那禅那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1 01:16:00
而是要把握本文章内提到正定前的这两种就用来观慧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01:17:00
毘婆舍那禅那的本质是刹那定,这是从每一次的观照中建立的。
作者: Daehunny (大哈霓)   2021-12-21 01:17:00
特别是话头禅要练到在动中也能用,这不可能是深定我看到某位在斯里兰卡出家的台湾八戒女说她出家前就有四禅,蛤?????????????为啥有机会不好好把握?没教吗??斯里兰卡某树林
作者: OnlyJun17 (All Money Back My Home)   2021-12-21 01:57:00
啊,我名相经论什么都忘光了,忘记毘婆舍那用刹那定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1 09:43:00
和稀泥,用没适当校正的讯息传递偏差见解,对南传是有害一个久修禅师的著作连进入睡眠都不知道,只会让外道笑话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1 10:28:00
没说不代表不知道,睡眠的征象和入定,有经验不难区分。对实行者来说,初学很常见,因此有可能认为是基本判断而没说。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1 10:38:00
Van...看内文一下,内容就是连自己都搞不清楚。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12:29:00
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教认识与禅修经验就乱炮一通,这恐怕才是对教法是有害的吧?内文是说修止禅在近行定阶段心很微细的时候,入深定与睡眠有一些很像的成分,没经验的人可能分不出来。至于那些不是真的禅那的非正定,到底是不是符合邪定在经教中的描述也根本不重要。没有禅修者会想去修不正确的方向,开示的重点是指出正定的方向。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1 13:09:00
"以致察觉或不察觉已没什么不同的了" 这是修什么定?承认他著作把深定认作睡眠,又不是圣经,修正不得?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12-21 13:17:00
其实我觉得尊者可能在说那是一次滑入睡眠的经验从上下文句看起来 他觉得很难分也很容易滑入睡眠当然他之后思维判断会分了 不然不会有这篇文章呀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1 13:21:00
只要念根没断,就不是滑入睡眠啊!?yogi 你也太小看教诫神通,如果你认为没经验的人就能说嘴,普传的时候只会遇到更多阻力而已。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12-21 13:29:00
很难判断那是不是念根了
作者: OnlyJun17 (All Money Back My Home)   2021-12-21 13:48:00
1993年的演讲,1996年的翻译文,上面网友是要28年前的人讲得多精准啦?以前没有那么多考据工具或核对资料28年前耶~~~~~~~~~~~~~~~~~~~~~
作者: yogi (Yogi)   2021-12-21 14:09:00
要谈教诫神通的话Sujiva禅师可能还是当代南传禅师中少数能够广传教法到非英语系国家的。在缅甸的森林道场中多的是受他引领入门而决心精进求道跑来的欧美行者。要说普传会受到什么阻力嘛…(笑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21 14:14:00
pro, 个人以为那是指伸入禅定中的身心止息状态,具体深入类似呼气和吸气的动作已经细微到难以区分,这个倒是有类似经验这个很细微心念状相,所以会说觉察与不觉察难以区分吧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21 15:05:00
对事不对人很困难吗?中文著作影响它的受众,不须掺入嗔
作者: SariNetra (ucchusma)   2021-12-25 02:20:00
忏悔贪求禅定神通,忘却释迦大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