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3:23:02有法友来信讨论,把止观的观定义成佛教特有。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5020489.A.0DA.html
cool810: [法义] 止观禅修:“闻、思、修”次第一贯
提到:佛法的止观修习(止修、观修)有别于外道。
文字上并非限缩外道只修止,不修观。
最容易的反思:耆那教经典 藏外佛教文献 第02册 No.21 谛义证得经 (1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W02n0021_001
§1.6 本节论述证得(学习)谛义的方法,即可以通过量及观察法这二种方法来证得
可以清楚了解跟佛教有渊源的耆那教一样有观察修的部份。
以上,作为反例,希望法友不要自我侷限,对外道的了解也能突破自己思考误区。
学习正法就可以证果了,思考误区通常是持戒没有摄心止或观要以十善业为根本再修习,会比较不出差错不贪不嗔不痴只有佛教才有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14:52:00佛陀本身就是从学于外道。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5:25:00守五戒少烦恼就可以修习。多一分薰陶少一分烦恼。
对啊,五比丘的憍陈如原本也是外道,悉达多也曾拜他为师成佛后就反过来了呢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12-17 16:49:00止禅只有灭尽定和五不还天不同。观禅也是和外道有相同或不同。要分辨是否外道以三法印分辨即可。没看过有外道敢说无我的,吓死人了。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6:56:00
从连结看来这里说的观都在用概念法来观察对象。佛教的观是谛观,所观的是究竟法目标,也就是名色法的本质,而不是从概念法来认知目标。不从究竟法来认知目标的话就看不到目标的生灭,就更不用谈无常苦无我等共相了。
人类的笑,去区分黄人的笑跟白人的笑有意义吗?就自己研究的经历,藏传、东密、道藏其实都有止观,不要以为只有佛教有。同样都有的佛种跟生理组织,不要以为只有佛教有,这只是大我慢、分别心的展现。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17:53:00观想(道家叫存想)在分类上属于佛教说的止禅,佛教的观禅又是不同法门。我认为止观是心的本能,因为不用任何法门的过程中,念头是会逐渐减少,而也会觉知到这一切。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8:08:00讯息的传递一定是透过概念法,观到无常苦无我就知究竟法所有的止观也要搭配四正勤才能获得益处。举例而言,你能观到受只有三种吗?这个过程也是要透过概念法分析出色受想行识,再一一验证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8:28:00
透过概念法去分析受只有三种再验证,这就不是毘婆舍那观法了。去分析只会给你比量的智慧。毘婆舍那智慧建立在现量上,要观察当下的受如何生灭、如何呈现无常苦无我,而不带任何的分析、判断、想像。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18:35:00止禅或称定禅,共外道。观禅则不共外道。一般所讲的止观,当中的“观”,严格来讲并不属于观禅。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8:36:00成就空性见才能称为瑜伽现量,没成就前就是比量。这个成就是要建立在扎实的各种观察修上,而不是空口白话观->四正勤->烦恼减灭->更深层次的观->四正勤->更少烦恼不分析判断,哪来的择法觉支。想像当然是不必要的。求证
南传法有很殊胜的区分概念法跟谛观(究竟法)的教法 跟常见流传的分析观法的确有不同 涉及静坐行门的心识运作 建议要独立读过南传教法才比较知道南传版友在指的是何意 观身如身 观受如受 观心如心 观法如法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19:07:00本质上没有不同。要讨论的人自己要能恰当传递概念。我很直白说 yogi 的讲法只是说明自己想像的成份太多。
我以我的网络声量担保 那是很纯正的南传说法 要碰过南传教法初中阶课程对他说的句子不会有怀疑也能理解我是来劝说各系传承会有不同的句子背后有不同的修法习惯了 不小心太激动在发誓了... 抱歉啦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15:00
择法觉支在开始修道以前还可以解释成抉择正法。但是在观禅开
作者: homerungod 2021-12-17 19:16:00
p大立,y大的说法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我学得不是很多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16:00
展的过程中建立的择法觉支依照阿毘达磨的描述其特相是“了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19:25:00基本上,从无常苦无我来谈禅法来看,yogi先进已经将不同之处完全道尽了。虽然看似差别不大,实则为天壤之别,只要有丝毫的差别偏离,就会落入到它处,不是毘婆舍那禅法了。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19:27:00我所理解的佛教观禅的精华应该就是“如实观照”这样子而已。好的境界:了知好的境界。坏的境界:了知坏的境界。不好不坏的境界:了知不好不坏的境界。也就是说“观身是身,观受是受,观心是心,观法是法”。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36:00
就是如实观照而已。正念与定较弱时如实观,只会观照到诸法的自性相,而不会见到生灭无常苦无我,这时如果去分析就直接gg惹。正确的方法就是如实观,渐次培育正念与定,之后就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19:36:0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已经被加料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19:50:00
方法接近,态度不同,这就让进路有那么大的分歧了,可见习禅时善知识的重要。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19:54:00应该说心理状态可能也会不一样。那个心理状态甚至可能是互斥的,因此我认为佛道双修可能无法互补。当然了,看你是修何种法门就是了。我主修过的佛道法门到最后的心理状态就真的是互斥了。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0:32:00有请yogi 大将三受的直观心路历程简单说明一下。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0:44:00毘婆舍那禅法不共外道,其实若有机会,常做广泛涉猎的i板友,不妨试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0:44:00
你是问…观受的方法?还是观受的时候心路过程是怎么样发生?前者就是如实观照而已。知苦/乐受是苦/乐受,知道苦/乐受生起后如何变化、知道它如何生起如何灭去…..等等渐次都会慢慢观照得见;至于舍受比较微细,初学时很难生起也很难观照到,大概要到中高阶观智时才能开始观照舍受。后者的话懒得推文解释,太复杂了。推荐从阿毘达磨入门书开始学。然后心路过程怎么走。如果是带着强力正念的观照,心路过程不会有后半的速行心。大概是酱。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0:51:00我若要修习观禅的话,我会采用佛教的止禅先入定后,然后出定,再修观禅。因为入定后的那个观照力真的太强了!至于我道家的方法追求的是半睡半醒的心理状态,观照力太强的话,反倒是不及格。所以,我才说佛道双修对我来说是互斥的。当然了,打下的基础是能够有帮助的,但我若用佛门的法门修不了道门的目标,我用道门的法门修不了佛门的目标。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02:00观我不在受中,受不在我中能直观吗?还是要数个心路?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1:03:00个人建议是选择自己有信心的禅师后,依照禅师的指示进行禅修。若有不在禅师指示内的方法,则提出来与禅师讨论后再看如何办。i 板友涉猎广泛,且自有心得,应该也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应不太会过于顾虑到走偏的问题。如果是顾虑到禅法不同的问题,可能就是能否深入了。这就看i板友有无兴趣或机缘涉猎了。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1:08:00有时候是怕功法会冲突,以我的程度来说,就不能再修道家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08:00另外还有如何直观只有三受?而非456受?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1:14:00毘婆舍那禅法是清净之道,不过个人未接触过道家,所以也没办法谈上对其为有利或是无利。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1:15:00我认为佛教的观禅在道家来说,应该还是属于修心的性功,性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只是佛教的观禅讲求的是觉察观照,跟我这门道家要入杳冥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就是相斥的心理状态了。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18:00再请教:清静道论哪章提到当下观照到目标的生灭与无常苦无我。谢谢 yogi 大。更正:清净道论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1:19:00只是说我修的这个道家法门,一开始是念头如瀑流,心理是感到很痛苦的,后来是习惯了。从念头如瀑流,也能觉察细微念头,但最终念头会全无。所以说,不观而观,还是带有点观禅的性质。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1:26:00原来如此。在个人接触到的毘婆舍那禅法,从未听闻过有要求必须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1:28:00杳冥应该是几个道家门派要求的特殊心理状态,之前我也没到这一点。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多,不好找。修佛教的观禅的人一定是希望观照力愈强愈好。我自己体验过的心理状态,观照力最强的时刻是以佛教止禅入定后,再舍掉止禅的方法,此时只剩纯粹能知之心,那个观照力真的很强,强到事后才发现实际上时间其实过得很慢。所以,南传佛教有大师是以止禅入定、出定后修观禅,觉得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33:00太高的止禅不利观想操作,但可以作为心识认知的材料。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1:33:00心累,再以止禅入定休息够了之后,再出定修观禅。你在入定状态,顶多只能觉察到心一境性那一念而已。所以,在入定状态是修不了观禅的。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38:00我先把对 yogi 疑点总结一下: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1:39:00我这一派道家法门讲求自然无为,也可说是无法之法,不止不观却又既止又观,还是带有点如实观照的性质。只是真修的好的话,最后就是朝向半睡半醒的杳冥状态。那种状态就不能说是观禅了。那个状态真修的好的话,大概就整个视野淡白光,没有杂念又半睡半醒的心理状态。修道家很惨的一点是能接触到的资料甚少,很多东西并不了解其作用。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46:00在人脑中建构五蕴的架构是需要反复串习验证的。这需要止观双修来进行包括三受的建立。在融合实际经验来验证这样的架构并确认无误以后可以开始无我观。观我不在受中的时候,由于之前的串习明显得知三受的运行是内境反应外界而不可控时,得知我不在三受之中。经过多次心路,把五蕴徧历后在最后心路总结得证无我。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1:57:00关于体验的部分,相信i板友从自己深度投入的修行中,必然有过人的经验。毘婆舍那禅法是禅法,提到禅法时也很常提到体验和境界。虽说毘婆舍那是观禅,但有时候观到什么,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如何观。像是常听到讲说要观究竟法,而不是观概念法。但概念法就不会被观到吗?观到了概念法,难道就不是观了吗?不少时候,在修行时会碰到,对于所观到的对象有着判断、解读、疑问或取舍,这时候其实就已浮现出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1:57:00无我观前还要补上:对五蕴串习过无常、苦的认知。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1:58:00了已见或者存在着某些心态的情形,而偏离了观。所以在毘婆舍那禅法上,是讲究方法、讲究如何观。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05:00能让贪嗔痴断的概念法就是究竟法。从无我为出发点,把剩余的我执去除干净以后才是瑜伽现量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2:12:00对于毘婆舍那禅法而言,“能让贪嗔痴断的概念法就是究竟法”并不正确。概念法和究竟法并不相同。在同为究竟法的色法之中,地大的硬和火大的热就已不相同了,遑论不属于在究竟法之中的概念法。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13:00
你的问题有点多有点杂 慢慢回。为什么不是456受?鹅,这只是法数分类而已。三受要再细分出悦受忧受也行。但是那就只是教理分析上的分类,对实修来说无关紧要。不管怎么分:名法、
我讲我的推测 北传的观法主力其实不是无我观 而是无生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14:00
色法、五蕴、三种受、52种心所…etc.,最终都是共通的生灭、无常苦无我。直观无常苦无我是解脱道的必经之路,去分析法数不会导向解脱。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2:16:00我是说我修的那个道家法门,还是带有如实观性质,但纯粹是自然观照,南传佛教的观禅,我认为还是带有意识去特意观照的。当然了,观禅自然是观法方面是有其独特之处。
无生观的思维修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就同样走无我观了依传承在要断更细的执著时也不会思维修 另有一种操作抱歉切到。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28:00
然后是清净道论哪里教导观照当下目标的无常苦无我。这不需要出动清净道论。去看提到四念处的经文怎么写的就知道。拿身念处来说,多段谈身念处的相应部经文这么写: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字面直译:于身-随观当下身-住于当下。这里面两个动词都用现在式,都强调观照当下身念处目标。可惜翻译成中文:住于身而随观于身,就失去了文法的微言大义。但是经藏就明示我们要观照当下身受心法,这自然也是说观照当下身受心法的无常苦无我。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30:00个人不认同法数分析与解脱无关,外道只要质疑任何其中之一可以容纳梵我,无我说就被破斥了。你的南传比较像北传四念处不是直接就通达无我。阿含中有整个流程跑完才是。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35:00
“观我不在受中,受不在我中能直观吗”行者在观禅次第的第一阶段,会发现到有一个能观的心与所观的目标。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我的生命”就是这些心、所缘的组合,从而在这时暂时去除有身见。这就是从直观诸名色法时得到的智慧。你不相信法数分析和解脱无关就算了…外道要怎么论破那是外道的事。解脱知见不是从教理思辨中能够得到的。这是千百年来一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39:00四念处被你超译,凡人起头就要跟无常苦无我挂勾是嫌人多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39:00
代又一代大修行人累积的经验,你要另辟蹊径就祝福你呀。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40:00有身见一旦去除就回不来了,没有暂时去除的可能。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42:00
“凡人起头就要跟无常苦无我挂勾”?鹅。别以为无常苦无我那么容易观到的好吗?没有办法建立稳固的正念、没办法清楚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42:00阿含中太多经证,比丘们讨论法义教理后得法眼净。我先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43:00
直观名色法的自性相、有为相以前,都是看不到无常苦无我的呦。我也是有认识很精进修行的师兄,修了十多年都还看不到的呦。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2:44:00四念处没有的东西,别狗尾续貂。言尽于此。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46:00
有身见可以在高度正念时被暂时去除,这就是清净道论中所谓的见清净。回到日常生活,正念下滑,有身见还是会回来的。而即便到了见清净,往后要到证果也还是很~大~的一段路要走。你看到经藏中好像证果很容易,那是人家波罗蜜具足,讨论后观照一下名色法就能证果。我们就是波罗蜜不具足才会在这边抬杠啊XD
南传在四色地水火风 有一套直观的静坐法 有体验过对话就简单了 可以区分思维修跟南传定义下的直观 是指什么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2:52:00
你要觉得这些谈的都是狗尾续貂的话,也只能祝福你了。很不幸当代南传佛法中就是不会有人教你不直观当下名色而去分析法数能够解脱。如果真的要跟随善知识学习也只能从这样直观当下名色的路来走。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2:54:00唔,个人对毘婆舍那禅法的见解,则倾向认为是最没有独特之处的禅法。但或许是因为最没有独特之处,所以有时反倒被视为独特。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2:57:00《大念处经》内容应该比较倾向直观的观法。当然很多门派会加一点料甚至很多料。 XD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2:58:00最没有独特之处,大概就像,因为实在太没有独特之处了,所以不太会有人发现它。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00:00
毘婆舍那禅法就是很无聊很没有什么独特华丽的方法呀。你读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3:00:00其实我会比较建议不要直接去修观禅,最好止禅有一定基础后再修观禅会比较好。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3:02:00主要是止禅能开发气脉,观禅很难开发气脉,一开始就修观禅的话,那个气脉基础很难建立。以道家很功利的观点,就是有助于气脉的功法,才值得修习。道家是以比较唯物的角度看待修行,至少在初中期的阶段是这样子的。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11:00厘清一下,我只有指超译四念处一事。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3:13:00马哈希尊者那一段被自己态度教训的经历,应该会令不少禅修者在看完后发出会心的一笑。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13:00经查 第十八品 说见清净品 - 清净道论 ,没有提到有身见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18:00
我也只不过当搬运工把南传当代大师的说法转述一下而已,何德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17 23:19:00一般是说毘婆舍那禅法对身心都有助益,也有修了之后去除疾病的案例,至于对道家所说的气脉有没有关系,可能还是得跨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19:00
何能可以超译四念处XD 然后你没有在见清净品找到谈有身见是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29:00补特伽罗 不等于断除有身见,还是要回到教理厘清的部份我的名色,我的补特伽罗,我见还是可以存在。
南传直观有一个浪漫的词是体验 你用静坐体验名色的时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32:00请教是哪位久修的南传当代大师?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35:00
见清净没有断除有身见,只是暂时去除。清净道论虽然是写补特伽罗,但是去除有情、补特伽罗我见的意义即是去除有身见。在清净道论的注释书、清净智论以及当代许多南传禅师谈见清净=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的论述中会看到更多释疑。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39:00
当代南传佛法大师著作中,特别强调对当下名色法的观照并且很深刻地与经论连结的,首推马哈希尊者一系的众禅师。晚安啦晚安啦 记得都要去投公投r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3:41:00我问一个问题:观身体以外的外境究竟算不算观禅的观啊?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44:00
楼上的问题,可以参考温宗堃老师的论文:巴利 念处经 的“外观”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3:44:00我认为应该不算,因为外境是身、受、心、法以外之标的。
楼主:
proton63 (proton63)
2021-12-17 23:45:00你说的部份是列在"依经典及譬喻而确定名色",非直观!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21-12-17 23:45:00再找上述论文看看,如果是的话,我会尝试修看看。
作者: yogi (Yogi) 2021-12-17 23:51:00
见到补特伽罗中只有名色不是从经典譬喻来的。你真是个标题党耶,内文写的东西请细读好吗lol清净道论见清净品可以再看马哈希尊者的清净智论见清净章如何与实修体验连结。而细说此见清净或是第一观智则可连结到马哈希尊者所著的毘婆舍那讲记前面几章。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12-18 07:54:00萨加耶见是身见,是错误的见解,以为我是独立不变,是没有的。补特伽罗是数趣支是轮回的身是因缘有。我们要做的只是以因缘必定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正见,来去除萨加耶见。而在修成未到地定后依定的余力加强正见,这样的过程就是止观双修。为的是确认正见的正确,到完全无疑,才能断身见。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12-18 09:18:00能舍此报身而不有疑惑。
作者:
hawls (以和为贵)
2021-12-21 18:10:00若要正确修行毘婆舍那禅法,应该遵循四预流支。亲近善人,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即便不谈四预流支,佛教弟子仍会同意,法是由佛陀所传授,而非自己所创或是借用攀附;必须重视法脉。
作者: SariNetra (ucchusma) 2021-12-25 02:21:00
忏悔贪求禅定神通,忘却释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