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们自己在进修、在用功,有什么标准可以证明自己的行法是对的呢?
不管任何的禅定训练、数息、唸佛、白骨观、参话头……。在经过一定程度后,都会有身
体和心理的变化。前者主要有八种,称为八触。后者则为十功德。所谓八触是:动、痒、
轻、重、冷、暖、涩、滑。
一、动:一个修行人在经过置心一处的训练后,心念渐能专一,气也会加强。加强的气会
带动身体、调整身体,使之进入健康的状态。进入禅定后,色身便不会再动了。
二、痒:身体好像有几百只蚂蚁在爬。
三、轻;身体感觉轻飘飘的,甚至有浮上来的感觉,很舒服。
四、重:有时候像被钉在十字架上,非常沉重,甚至把心情都拉了下来。
五、冷:有时候会觉得冷,越来越冷……。
六、热:有时会热,一直不停的冒汗。
七、涩:有时会感觉皮肤涩涩的。
八、滑:有时候会感觉很滑,像曼鱼一样滑溜溜的。
这些境界相,每个人的状况、感受会不一样。有时几种状况同时出现,有舒服的,也有不
舒服的,对于这些我们只要把它观照清楚就好了,不要理会它,看着它出现,增长、消失
,而我们的身心也在这生灭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跟超越。八触是过程,不要执着 心理
上的变化,是学佛人的主要目标,也是工程面主要的一个标的。不过当心理产生变化时,
色身也会跟着起变化,而这部份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但是,却有很多人会在这个地方
去寻求发展。
在色身上的变化,主要就是八触,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而刚开始最常见的
,就是自己的心会摇动,这个叫“动感”。心里的动,你常常会误以为是色身的动。透过
你一再的观照色身以后,就会产生色身的变化。这个色身的变化,就会带动我们,你就误
以为这是真的。是没有错,透过这个再训练,你的色身会有很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
气动,透过气动的引导,你可以练气功、可能飞檐走壁、也可能有轻功、有内功,但是,
这些脱离不了生死轮回。
那些在跳蛇舞、天女散花的,如果透过气动来表演,你不要把它当作目标,它只是一个过
程。
一个修行者,进入初禅定之前,这些状况会先调整好;进入禅定以后,就不会再动了。假
如,你一直动、动不停,没有办法调整好的话,那自己就要要求自己,不是要求你的色身
不能动,而是要去掌握你的内心。
你的内心为什么一直要去观、去看、去想“这个色身怎么动的?”那是错误的。没有错!
心会动、身也会动。色身单独在动,而心都没动的,那更多。这个动是真的在动,但不是
好的动。透过这个动的调整,身体会进入健康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但不是
修行的目标。假如,你这个动不会停止,那你要多去拜忏“为何修行,总是不得要领?”
各位在外面接受了很多修行的噪声,其实‘气动’确实,但气动是不好的动,你必须放下
它!
好多人执着“磁场很强”,什么叫磁场很强?又,“磁场很不好”,什么叫磁场很不好?
我告诉你:磁场,是你的语言名称,换一个名称它叫作气氛。当你感到很好的气氛,就说
“磁场很强”,而感到不喜欢的气氛,就说“磁场很差”,只是这个样子。但是很多人想
法转不过来。
要记得,修行为求‘了生死脱轮回’。八触只是修行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各位了解就好,
不应看重也不必在意。若是沉溺于追求色身变化、想修得神通,那就远远背离你修行的初
衷了。
十功德
所谓“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皆是
心理上的变化。
在入初禅定之前,在心理上会有几种应有的变化:
第一个是“空”。还没有入禅定前没有真正的空--也就是这并非般若空性的空,但是,
内心里头会比较干净、比较空灵,不会很复杂、不会有很多的烦恼,能够放下那些没有必
要的、夹杂的信息;换句话说,可以很容易舍弃很多东西,如名、利、财、食、睡,这些
通通可以放下。一个行者端身正坐,假如还夹杂着这些东西,你怎么有可能修行?看起来
在这里坐着,蛮像一回事,其实心理正在百般计较,那不叫行者了。
所以,我们自己可以检讨得到,是不是把这些放下了?这当中,难免还有一点淡淡的习气
在,因为还不是真正的成就;但是粗的、粗中细的、细中粗的这些部份,要通通把它放下
才对,这是第一个。
我们可以检视自己,如果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挂在心头,那就是在参话头的过程中,没有
进入状况。参话头是让我们停心,把心停住;心一停,那些杂思杂念,应该不再染着上来
才对。既然没有那些杂思杂念,舍的功用就发挥了,空灵的现象就现前了。那么,我们看
看,心理的这一相,第一相,你有没有现前?这是我们在抽象中来讲的心中相貌,行者入
初禅定前,心中应有的相貌。这是第一相叫作“空”,当然,它跟般若空性的空,是不一
样的。
第二个相貌是“明”。明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作什么,你很清楚。你
把那些杂思杂念舍弃以后,那么在体上,心理的作用应该很明白。虽然这些还是凡夫的心
理作用,但是,身为一个行者,对于凡夫的心理作用是很清楚的;凡夫自己本身是不清楚
,那行者是很清楚的。所以,凡夫的心怎么动?行者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看不清楚,就
表示你还是凡夫。行者对于这个基本的部份,应该要掌握得很好,你不应该掌握不到,这
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心王、心的存在、那个意识形态,你自己要知道。别人的意识形态不
知道怎么样,但是,心的作用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若自己的意识形
态是什么样子你都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人家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样子。所以,自己的心的
作用,一定要弄得很清楚。这个叫“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第三个相貌是“定”。
这个定是世间人讲的定,也不是禅定的定;定字是一样,但意义不同,因为还没有
到达初禅定,哪会现禅‘定’的相?但是,像世间人讲的,他一辈子只上一个班,从毕业
到退休一直在那里,心也从来没有波动过,这个就是世间所讲的定。
我们的心,经过这样的停心训练,参话头、看话头、守住这个话头,正如你-你是不是安
住在这里,而不会起烦恼?这个就是定。参这个话头,结果又在看那个话头,望着那边一
个话头;跟同修讲一讲“啊!你参‘唸佛是谁?’那我在参‘拖死尸者谁?’到最后,我
会不会拖个尸体?我看我还是参‘唸佛是谁?’好。”这样根本没有定啊!你管人家怎么
样?你只要管好你自己,管到别人头上去干嘛?
每天进禅堂,坐、跑、站,在心里会不会想“耶!今天天气这么好,出去溜一溜不知道多
好。”会的话就是没定!还有这种情况,表示我们的法在行法上,你还不得力,你还没进
入状况。我们需要进入状况,大家要想一想,怎么排除其它的、闪动的妄念,这些都是行
者要具备的心中相貌。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吃饭的时候,还有挑选这个菜、挑选那个菜
,心中不定。我们训练停心,不作余思余觉,安住在这个话头上,所以,定是入初禅定前
的一个心中相貌,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相貌是“智”。这个智不是我们般若智慧的
智慧,因为你还没开智慧。这个智叫作“聪敏”。你很灵敏、敏捷、明利,对于事情、对
于你心理的那种运作,你能够觉知到;不再像以前老是搞不清楚。
为什么禅修以后,人会变聪明了?为什么禅修以后,你会觉得比较有智慧了?假如,你现
在脑子里头,还有那种感觉,好像一个馒头塞在你脑壳里头,那你就是一直没有进入状况
。一个脑筋好像一块糕,说它硬硬的,又是软软的;说它软软的,又好像嚼不动。“你讲
,我听”可以,那么,换你来讲,我想就僵住了;就好像船搁在那个岸上,划也划不动,
那就没有智。
这个地方的智慧,不是要你显神通的那个智能,这个智能只是把你那种僵化、惯性的那个
部份给抖落掉。好像被卡住很久生锈的镙丝,你现在要把那些铁锈,先把它抖落掉,才有
办法转得动,这个智就类似那个状况。
原来你那个心,一直卡在那个地方“就是这样、就是那样。禅坐不是什么都不能想吗?”
一直有一些旧有的噪声,一直带在心上,放也放不下,自己一直在那边想“我这样对吗?
我那个对吗?”这就没有智。当你把那些旧有的放下以后,自然就会灵巧起来;否则那些
旧有的,就像那个锈一样,会把你给卡住了,你整部机器都动弹不得。
你能不能把那一些先给抖落掉?那你就会明利、会很清明,看事、处事、反应,那都会很
灵巧,那就是我们讲的聪敏、伶俐;你的脑筋会有一种很清爽的感觉;脑筋一清爽,身体
就会跟着清爽。一个脑筋好像甜糕一样,那你的身体就会像麻薯一样,动不得啦。经过这
样的训练以后,我们的心应该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个是行者入初禅定前,心中应有的相貌
。
以上四个叫“空、明、定、智”,第一个是空、第二个是明、第三个是定、第四个是智;
学有所成没有呢?假如,你说“我不会检讨,你讲的那些我搞不懂。”那你的脑筋是石头
作的。也代表整个禅修过程,你的心根本没有锤炼到;在停心的过程当中,你根本不是停
心就是睡心,睡着了。善心、柔软 当你产生前面的“空”、“明”、“定”、“智”
后,我们内心就会出现变化,“善心、柔软”就一起都来了。
喜
前面已经介绍了行者入初禅前十种相貌中之六种,接下来要讲“喜”。
行者内心安住、使心停住,叫作“停心”。用我们的道场来讲,行者安住话头,深参话头
的同时,你逐渐会产生一种“喜悦”。没有这个喜悦,那你当然不会再想参话头。当你参
到枯寂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聊,无聊就不会再参下去了,你会想尽种种办法跑掉。所以,
喜,必须产生。用世间人的话来讲叫作“食髓知味”,我们叫作“法喜充满”。你有没有
在这里产生这种喜悦?假如没有的话,那是弄错了。弄错了、用心不力,才不会产生喜悦
。所以这一相,大家很容易作为一种检验。
有些人枯寂了,像枯木一样,没有喜、没有乐、也没有抗性,捡一句口头禅“佛来佛斩、
魔来魔斩”,没有来就乱斩,坐在那里也不知道怎么样,“反正无聊嘛!今天没事再坐嘛
!”那这样的话,没有“喜”,这个也不算修行。已经养成那种惯性,吃饱饭没事,两腿
一盘,就坐在那里,跟木雕的像一样,这个不算修行、不算用功,这个下辈子会像狐狸精
,就叫作野狐禅。我们应该要避开这个缺点,这个很重要。所以“喜”是自己检验自己工
夫的一个方法。你有这种喜悦,那你坐着会充满活力。
乐
第八个是“乐”。乐比较微细,这个比较微细的乐,你不一定在坐中感受到。
跑香或者其它生活中,乃至洗脸、用餐
,你都可以感受到那一种欢喜,你讲不出来。而且呢!你会经常的流露出来。眼神也好、
脸相也好、身体的动作也好,你自己可以感受到,你成天非常的高兴,不知道高兴什么,
好像每个细胞,乃至耳朵都在跳舞。这是获得大利益,内心里头,应该要到达这样的境界
。假如没有这种感觉,你说有大成就,那都假的。假如,你一坐就有这种感觉,没有坐,
就没有这种感觉,这表示还没有入禅定,因为你坐的时候才有,没有坐的时候没有。告诉
各位:你有坐的时候,有;没有坐的时候,也要有。尤其是只要你想摄心,就有。那这个
时候,你就接近禅定了。
所以修行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功夫,它不是虚幻、不是乱讲的。喜是比较粗的喜悦,乐是比
较微细的喜悦,当这两个产生现象的时候,你就接近初禅定了。所以,这种喜乐,它不是
世间的那种狂欢、中奖的高兴、或者结婚的高兴。不是!它是内心里头一种泉源,内心里
头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像一团火球在全身跑,全身发热的那种情况一样。
解脱 第九个叫作“解脱”。
这个解脱也不是我们讲的真解脱,而是我们讲的“你内心的一些束缚完
全放下了”,意识形态对你的束缚当然也减低了。因为你法执还没破,所以不可能说没有
意识形态,但是,世间的妄想、执着、攀缘,这些你已经渐渐放下了。应该这个时候,你
会有这样的经验:平日当妄念一起,你会想“啊!算了!不要想!啊!算了!”;有烦恼
也会很快地想“啊!算了!别再烦了。”那这个就差不多了。“差不多”不是说你已经解
脱,而是一种瑞相。
有烦恼,但能当下止住:“啊!不要想它。”,当你能够把困扰身心的妄想放下,那才叫
作这里的“解脱”。这个解脱,不是了生死的解脱;这个是我们讲的粗中粗、粗中细、细
中粗的这个阶段,那你要能够放得下。
我们刚开始坐着的时候,一坐下来别的没有,家里的大事、心中的仇恨窜起来的时候,在
那边猛烦恼、妄想一堆、团团转,还是算了吧!想那没意思,我到这里来又不是要烦那些
的。”逐渐、逐渐这些会放下,这个叫作解脱。
随着这一种境界的来临,我们讲的“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的现
前,你的相貌就开始转变。这些情况不一定来至于禅修,从人生中的修养,或者其它法门
也可以获得,但是,禅修中的这一种经验,是最明显的,因为在坐禅的时候,这种境界你
感受得最清楚,你自己比别人那么来的快、来的直接,这个叫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因为你就在这当中,所以你会知道。
其它的行法,有这样的状况,你自己未必知道,但是别人会先看到。因为你的改变,你自
己没有留意到,但是外人一看,他可以看得到。但是禅修,你自己会比别人更清楚、更了
解。一个真正的行者,自己有什么变化,自己是清清楚楚的,你有没有进展到这个地方,
那你应该要能够掌握得到。到这里一共有九个,这九个当中,它已经逐渐让我们具足了要
进入初禅定的一些条件。我们知道初禅定,五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那么“寻、伺”就是“定、智”再加上刚才讲的“喜、乐”。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变化
,“善心、柔软”就一起都来了。
境界相应
心一境性也就是第十个“境界相应”,一般人喜欢讨论的是最后一个,境界相应。
我告诉你,没有前面这九个,就没有后面那一个
。没有前面这九个,只有后面那一个,告诉你:百分之百“魔!”你不用操心,百分之百
就是魔。就像一个人格不完整的人,他修行的功夫很高,一定是魔。人格不完整,他有什
么功夫?还不是那些飞天走壁、穿墙透壁,他学那些要干嘛?要不然,透过修行,他的人
格一定会矫正过来。人格不能矫正过来,那么一切成就的是:上品魔王、中品魔子魔孙、
下品魔女。所以,基本人格一定要先具足。
那么前面这九个,正好告诉我们,是人格养成当中的完美阶段,你只有把这些妄想、欲望
给放下,那你才有可能随着境界而进入禅定。假如没有这种状况,内心的疙瘩一直那么严
重,你想要进入禅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各位在这个地方,要能够有相当的认识。你不要冒进、不要急躁。社会上有很多人,
口口声声、空口白话,讲大话很多,无有是处,对你没有好处,死后下拔舌地狱。你讲那
么多,根本没有那个境界,那就大妄语啊。看起来好像头头是道,事实上,不是那么一回
事。有没有呢?
所以“十功德”是修行人一个非常好的指标。从十功德的介绍,各位可以了解到,修行人
为什么那么内敛,而不是很放射的,因为他是真实的走上来。我们在整个奋斗修行的过程
当中,希望大家经常的以这个来作自我勘定。
行者要入住初禅之前的十种相貌:十种心中的相貌,你自己要懂得检验自己,至少要以这
个作为标竿,往这边去靠拢,修行不要盲目,这是很好的一种检定的方法。
至于一坐下来,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就打瞌睡,那是太累或营养不良,自己要去调整。或
者,一坐下来,就猛打妄想,眼睛张很大,那是精神太旺盛。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会有这
些现象。
把这些昏沈、掉举、加上八触十功德,算一算,一共就有二十几种状况。这二十几种状况
,在整个过程中会交互的出现。这在基础的时候,都跟各位讲了,你必须去分辨清楚。然
后,那些境界现前,我们叫作“不相应行法”,它与法不相应,你就随它过去,不要理它
。
一、八触的特征
八触,即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八种以生理为主的感觉现象;加上接近的八触
,即十六触。后八触是: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其中重、沉、坚、涩属于地
大性;凉、冷、软、滑属于水大性;暖、热、猗、痒属于火大性;动、掉、轻、浮属于风
大性。由于练功者的认识、锻炼方法以及入静程度不同,使四大性质出现粗细散定及和合
的差异,这些气态的变化、感觉的领受,便有触相的出现。二、禅定胜妙触相
修练者调身调息调心当深入定境〔所谓“欲界定”以及“未到地定”),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定心安稳。适当地调养保护这定境,使之不退不坏,则心理无大变化,定力不断增
长。在定境中,忽觉身心凝寂而动,此时的运动。如云如影,没有粗重感与节奏感,是身
心内在的微妙运动。有从上身先发,有从下身始发,也有从身体中部开始的,但一般都渐
渐遍于全身。上部先发的易于退坏,下部先发的较易进功。其中最关键的是身形一般是不
动或动的极微,如果出现手脚头的动作,即不属于禅定之功了。动触发生时,具备了无量
的功德,简略地归纳为十种“善法眷属”:
1.定:心神凝止,没有散乱妄想。
2.空:内心如秋日晴空一般,一切无碍。
3.明净:内心明觉,不昏昧,心中没有恶念与烦恼。
4.喜悦:身心处在虚豁轻安的喜悦中。
5.乐:每—毛孔及每一刹那间心者在禅乐中。
6.善心生:心中自然产生有利他人的善心。
7.知见明了:能在定中善观人生万物,明了不昧。
8.无累解脱:对于不良的作用,不好的思想,均能一一解脱。
9.境界现前,心中出现光明、智慧等美好安详的境界。
10.心调柔软:内心变得非常慈悲,没有粗暴,直心行事,常念正道。
在动触发生后,可能要延续半年一年,然后再发生其余的十五触相,其中有次第发生与不
次第发生二种可能性。一切触相发完后,就进入了根本初禅定,开发了更深一层的功能。
触相的发生,据佛家理论说,这是练功者由欲界粗四大向**细四大转换产生微妙变化时的
反应。
二、治病触及除盖触
治病触与除盖触是由两种情况产生,一是在禅定过程中,由于真气的运行,不自觉地产生
生理变化,因此出现触相;二是专修气功治病法,由于气机发动,在转变病体的过程中,
自然地出现触相。这二种触相都是好现象,能够治病及消除贪心、嗔心、昏睡、掉举(身
心散动不安)、疑(对功法及师傅与本人的不相信)的五盖,但不能入定,没有如上所举的
功德善法,因此对这类触相不能有妄执心。如果病已治愈,则应同时消除触相,否则即在
精神上产生一种不良的执着,易入偏差而导致失常。
治病触产生过程中,有以下三点须注意辨别:一是在动等触发生,心神更加明净安稳,没
有紧张与不安。二是触发产生后能自由控制,如果哭笑及大动等不能自主,则已入偏差。
三是触发相结束及收功后,心情异常愉悦,身体轻安,对生活充满美好之感。反之则为偏
差。
对触相还须明白,它虽能健身治病,但却是最易入于偏差的。人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粗显
的感觉易于执着,而这些恰恰是练功过程中最初步的一个反应,许多低级气功师用此来迷
惑一般的练功者,借此招摇过市。因此练功者对触相应该进行自细的辨别,不妄生执着。
当妄执不生后,真气便通畅无碍,身心轻快。以后触感消失,练功者才进入深一层的禅境
。
三、生病触与生盖触
在静坐发生触相时,如果身心有不正常感.没有轻安愉悦,且比不练功时更差些,这便属
于生病触与生盖触,其发生的病因有以下八种。
1.所修的功法不正确。
2.认识有问题,过份执着触相,或心情紧张、恐怖。
3.带功人本身附有不洁之气,或同修人中有病气干扰,于是受到不良的触相反应。
4.练功者本来就潜伏着某种病根,练功时气息鼓盈,诱发疾病。
5.练功时没有调和好身、息、心、气机逆乱。
6.练功时动机不纯,求名利、求境界,或急于求效果等。
7.烦恼,业障较重,习气较深。
8.练功者修法杂,经常改变,不同的功法在他身心上产生互相干扰,气机逆乱。
病触出现后,应立即停止修练,辨析错在何处,或请教有真正成就的气功师,然后找出症
结所在,逐渐解决,从四大的角度分析病触:轻动是风大生病触;热痒是火大生病触。根
据四大的病相与病源,寻找治疗病法。生盖触的现象一般:暖热痒生贪欲盖;重滑沉生昏
睡盖;动浮冷生掉悔盖;强涩生疑善盖;重坚涩生嗔盖。盖触出现是需要对治的,但总以
呵弃与觉照为要,平时的修养也十分重要,练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修养向上的过程
四、邪法触相的辨识
在根本初禅以前、如发生八触时,随其所发的触相,附有邪法、邪功等作用在里边,即属
于邪相之触,会造成身心极大的损害,以致入魔,邪法的种类与出现的特征有很多,今仅
就动触中简略归纳出10对邪法,以说明邪相。
1.触体增减:动触发生时,身动手起,脚也随之而动,旁人见他兀兀如昏睡,或如着鬼
一般,其身心的纷动,完全不由自主,或在此时见到许多怪异的景象,这一类属于触体邪
增相。如果在动触初发时,或先从上部,或先从下部,还没有产生大动遍身时,就慢慢地
消失不动,此时完全失去了原有境界与气感,心中索然无味,无法持身,这一类是触体邪
减相。以上二类情况,大部由某些教功者带功不当所引起,因为邪法有一定功能,变化较
大。一旦失去这外界作用,则比没用功时更差,不但毫无功力,而且身心空虚,元神大耗
,因此要注意外力的正邪,尽量以自己用功成就为善德。
2.定乱:动触发生时,身心被定所缚,不能自在地停功出定,此时如有邪功加入,可能
保持一至七日不出定,一般无知者往往认为是上乘功夫了,其实不然,这仅仅是由邪功所
加的邪定,是不自在的定缚,而且不是自心的真定,不能开智慧,所以久后产生突变,入
于邪魔。如在动触发生时,心意撩乱,攀缘不停,内心极不安宁,乱心不止,这就是邪功
外力的扰乱了。
3.空有:动触发生时,身体感觉消失,不知自身在何处,不见动相及世界,于是往往认
为是证了空定,其实这是落于邪空,因为内心并不净寂灵明,而是虚无飘忽的空感,如在
触发时,体感坚韧,犹如木头石头—般,感觉紧张而不舒畅,这便是被邪有的力量所缚。
4.明暗:动触发生时,见到身外有种种光明,甚至在屋内看到日月星辰的光明,以及青
黄赤白等种种光环与光闭或射点、射线,这些光均在有觉的情况下看到的,因此都是邪明
所现之光。如在触发时,内心暗暝,如同进入暗室一般,眼前一无所见,或如黑桷所罩,
只是一片黑暗,这是邪暗所盖。
5.忧喜:动触发生时,内心热恼烦躁,或神情变得憔悴,内心不悦,这是由于邪忧所乱
。如触发之时,内心非常快活高兴,不能自安,这是邪喜的干扰。
6.苦乐:动触发生时,身心处处感到苦恼难受,体感异常不舒服,这是由于邪苦的逼迫
。反之如果异常快乐,在感受这快乐时,内心贪着缠绵,不愿舍去,内心不能平静,这便
是邪乐的干扰。
7.善恶:动触发生时,内心思惟善事,感情波动不停,可以破坏三昧正定,这是由于邪
善的覆蔽。反之如在动触时,产生一切恶念,思惟不正当的行为与事情,有种种不良的心
理反应,这便是邪恶所扰。
8.愚智:动触发生时,心识变得愚昧,迷惑无知,糊涂昏沉。心智颠倒,这是由于邪愚
所覆。反之,如思惟迅速,知见极利.心生邪觉,破坏三昧正定,这便是邪智所扰。
9.缚脱;动触发生时,五盖等诸烦恼,覆蔽心识,无法解脱束缚,这是邪缚所盖。如在
触发时,心中产生一种已证空无相定的邪觉,认为自己已得道果,已断一切烦恼,获得解
脱,内心产生骄慢之情。这便是乃邪脱所扰。
10.强软:动触发生时,其心刚强,出功入功,意念不得自在,犹如瓦石一般,难以回转
,不顺善道,这是邪强所覆。如在触发时,心志软弱,无法支撑自己,觉得自身无力,容
易败坏,犹如软泥—般,不能成为形器,这便是邪软的心理反应。
以上二十种邪触发生时,均能扰乱静定的心理,破坏正定,能使练功人心情邪辟。如果不
加辨别,心生爱着,便会失心狂逸,或大哭大笑,精神出现失常,甚至导致死亡。
如果在邪法发生时,没有正见或明师排除障碍,便容易与鬼神、精灵相应,得邪的神通。
邪的神通能迷惑无知之徒,于是破坏正道,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以上有关八触正邪等问题的讨论,源出于中国隋代的智者大师,历代佛教徒练功者都有体
会。我们如能深入研究,可以解决当前气功境界的许多问题。气功要走上正路,必须远离
神奇与邪伪,把混乱的局面改变过来。还须深入研究佛教有关禅定的典籍,以寻求一条真
正通向光明智慧、有利人生社会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