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持戒而死或破戒而生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1-11 11:18:44
摘自:堪萨仁波切《遍益明镜》
破戒的过失:
如《律分别》中:“若于大悲大师教,略微思欲稍逾越,由此得苦难堪忍,如焚竹林
庵摩林。或有违背于王命,而可不受于责罚,若谁非理逾佛诫,当如傍生树头龙 。”
《清净戒经》中:“若无有人谁见貌,如是无戒不见法,譬如无足不堪行,无戒不能
得解脱,犹如妙瓶盛珍宝,戒为诸法之生基,瓶破不堪盛珍宝,戒若穿漏法尽失,初则戒
律已无有,后虽欲得涅槃法,却如缺耳残鼻人,不堪对镜无需要。莫闻莫观如是人,护戒
之人生上趣,多、具、护闻生上趣。”
对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过失,结合五类堕罪各各的轻重,《观察犯戒五类善不善果
经》中都有说明,请认真阅读。
《入中论》中:“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
得生,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如是等等经论中诸多言说,应当牢记多加思维。
昔佛在世时,南印度有二比丘,一同前往礼佛。途中干渴欲饮水,而没有带滤水囊,
一比丘说:“无滤而饮水有违学处,不能喝!”于是干渴而死,死后立即生天,与诸天子
一起见佛闻法,得见圣谛。另一比丘说:“若不喝水必然渴死,不能见佛,还是喝吧!”
于是喝水后继续朝佛,终于见到了佛,佛说:“比丘,你不遵我所制戒,见我也无益。”
所以,想要令自己得到安乐,就应当珍爱自己所受的学处。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1-11 13:58:00
如果是受于逼迫要犯戒,为了不犯戒而自裁,没有伤害他人应该要观待其意乐,造业的圆不圆满要由事、意乐、加行、究竟等判断。不过不鼓励自焚,如果是以不善心而为很不好(公视曾播放过宗萨钦哲拍摄的纪录片,曾有藏僧受迫对三宝犯戒,有藏僧选择不犯戒,从高墙跳下而亡。)又,佛教戒律以别解脱戒为根本,受别解脱戒时,要具足出离心的意乐才得别解脱戒的戒体,没有出离心就没有菩提心,具足菩提心的意乐才得菩萨戒的戒体,没有菩萨戒不能得受佛教密法灌顶,所以像是达赖喇嘛尊者在传授密法灌顶时会先传授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有得受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之前行《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堕戒四门: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炽盛,以及其对治的方法。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9-01-11 13:53:00
C大,以前有新闻报导,西藏僧受迫害自焚,也算持戒而死吗.
作者: TrickerYOYO (幽幽)   2019-01-11 17:58:00
赞赞 持戒、破戒都要善观因缘,是否有利益众生?助他人化除烦恼、提起正念?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很有意义。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9-01-11 19:14:00
再次提醒一下 受戒比丘 与一般受五戒之人 大不相同某些学佛人程度差 拿比丘标准要求众生=分别心重又不自知自误者甚多 或混淆之观者甚多(之前都在别版看过 懒的理)例如 看过多次 女性在问怀孕+吃素的事这类问题 真是最基本的傻透 用出家仪轨 问人间的事她们可能看过 观音菩萨前世 在人家当胎儿就天生吃素传说(某些寺庙里的扶銮乩文就是这样写的)众生大妄心 拿菩萨的标准 要求胎儿吃素 以为有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1-11 19:56:00
确实,比丘戒的标准比较高,刚在家居士的五戒标准不同,这在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也有说到。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9-01-12 04:01:00
74去年还前年依稀就看过有人暗示他的选择宁守戒而死啥的但问题94他自己作学不精 不善分辨 因为他根本没正式受戒若他自愿这样自律也可啦 问题是 他若以此不清楚的观念认为要求一般众生 若不这样坚持选择的 都是垃圾或违背佛语.. 但其实是他自己作学不精 不善分辨(当时我正在忙着探索别的问题 就没去点那个人)故知今世后世 将会错解经的人 还非常多 (因为细部微妙)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9-01-12 09:26:00
P大,戒的意思,是善性善习,所以善才是目的.不是为持戒而持戒,另一点吃素并不是戒,吃素只是培养悲心,这样而已.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1-12 10:27:00
p网友说细部微细,确实是如此,因为心念微细,我们不知道别人安的是什么心,不用太在意把别人的错误往自己心里去不过果报自负,佛法说的因果法则,自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9-01-13 09:03:00
去年或两年前了 我好像跟y某人还是别人? 战过相关的法义当时我好像大概是主张说 当你还没见得法之前 应该继续让肉身得以修行(不确定是不是在战吃肉)好像那个人就认为 我这样其实是破戒的 他基础就类似此篇也就是“受戒前提”的差异 那个人也是细部不察的只是 我没有很勤于找回此篇 (主战场还在别的事)也不只那个人啦 很多小乘派都有这类弊病但我若说人家“作学不精” 人家是会生气的我国3的时候是升学主义时代 国文是拿A3很厚一堆测验题在自己刁钻选择题苦解 那 选错一个字 看错一个字 都是错的我是这样被操出来的耶所以后来我实在不想讲 很多人学佛像职业学校生 细部不察74小地方差别你没察觉出差异的话 捡在心里?以后会出错的我算是有过 国文被磨过的功力的 可惜很多人没有(我也不喜欢中文就这么刁钻、为难人啦、但就是如此)跟小乘在战的地方 有时就只是这种细部差异 我觉得很没ee好像我是国文老师喔? 但我更思考的是其它法义的事~怎么在帮这些小学生 处理这种细部偏差的地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