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学研究第9期 (p151-178) (民国94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09, (2005)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浅谈“比丘戒舍堕十”的意义与其净人角色现代的应用[*]
黄侃如
东吴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
.....................
比丘不收受金钱,然而现实的社会生活,早已过了以物易物的时代,林林总总免不了金钱的
买卖,所以出家众的生活需要有代为处理净资的人,这样的人在戒法上就称为“净人”。因
此,“净人”的角色在这一段戒文中开始出现。
虽然戒文中,“净人”的巴利语kappiyakāraka一词并未出现,但是戒文却列举了适合担任
净人的身分,包括ārāmika(本文翻译为园役,也可称为寺男)、upāsaka(优婆塞),
以及veyyāvaccakara(僧团的执事人[16])。这种呈现方式,与上一段中“施主”的情况
一样。“施主”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戒文当中,但是从戒文的叙述也可以清楚看到所有适合
担任施主的身分。
而当使者主动询问过比丘,知道净人是何人以后,便前往净人那里,把衣资交给净人,请他
购买适合的衣料交给比丘。之后,使者与净人再主动向比丘表达“请取衣”的讯息。其过程
如图二所示:
图二 净人对于比丘的护持角色
在施主与比丘的互动关系中s,净人扮演着一个中介者的角色。他一方面收取施主布施给比
丘的财物,
p. 161
购置衣料给比丘,完成居士清净如法布施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让出家众可以不用透过金钱的
交易行为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专心修行。
..........
图五 僧团修行生活与居士社会生活之区隔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佛陀施设的戒律巧妙地把金钱屏除在出家众生活圈以外。也就是说,在比
丘生活圈以内,是僧团只取所需物资的修行生活;而在比丘生活圈之外,那就是金钱交易的
社会经济活动了。因此,这一条生活圈俨然是一张僧团修行生活的保护网,也是在家众与出
家众互动之间的份际。
如此可以推论出在家众与出家众的生活有一项最大的差异,那就是有不一样的“正命”。何
谓“正命”?根据印老在《成佛之道》(1994:65)一书的说法,“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不
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经济生活,合法的得来受用,就名为正命。”
另外释继雄于〈初期佛教的经济伦理〉(1994:26-27)一文,更明白地将“正命”分为“
世间正命”以及“出世间正命”。所谓的“世间正命”指的是在家众透过正当的职业管道,
取得合理的经济生活,而“出世间正命”指的是出家众如法接受施主发心供养生活资具,而
不涉及经商买卖等的修行生活。释继雄根据《杂阿含785经》以及《阿那律八念经》等经藏
所得到的说法,与本文依照律藏“比丘戒舍堕十”所画出来生活圈事实上是可以相互呼应的
。
................
(一)净人所圆满的三善业
从前文分析得知,戒法不允许比丘持有金钱或是有涉及金钱交易的言行,但是比丘可以透过
净人代为管理自己不适合直接持有的物品(例如:金钱),显示出佛陀施设戒律所倡导的中
道精神。对于容易引起不良影响的言语和行为绝对禁止,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某些必要的基
本需求(例如:食、衣、住、药),则开了一条能够适当拥有的管道。而那就是透过净人担
任僧团与社会人士的居中角色,使比丘以清净无过失的方式取得所需物资。
因此从出家众的角度观之,净人协助僧团如法取得物资,使僧团可以安住在修行上,所以护
持了出家众的修行生活。而从施主的角度观之,由于净人的协助,施主得以圆满布施的善愿
,所以成就了施主的布施善行。而对于净人本身来说,因为净人是距离出家生活最近的在家
众,甚至也是在家众于僧团运作中唯一可以担任的执事。所以担任净人工作,不但可以在日
常生活中参与僧团的运作,还可以实际接触到出家众的生活方式。与僧团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与学习,对于已经有出家打算的在家众尤其有帮助。因此,担任净人工作,不仅可以护持僧
团以及圆满施主的善愿,对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累积解脱道的资粮也很有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