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派人呢,他们建构这么一个大乘佛教的模型
这个模型就是阿含→中观→唯识→如来藏
后者是从前者发展而来,因为后者是晚于前者出现的
这种“发展的”佛教史观有什么样的问题,教界已经很多人批判过了
我在版面上也发表过意见,这里不再重复叙述同样的观点。
退一万步言,即使姑且认可在印度佛教史上是如此的呈现
但是在汉传佛教史上却并非如此。
然而为了把这样的模型也套用到汉传佛教
有意或无意扭曲或忽略了历史的事实:
我将史料文献形塑、过滤成我要的样子,再拿来证明我建构的模型是对的。
或许用削足适履比先射箭再画靶更贴切?
在鸠摩罗什之后再来就是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时候,唯识的经典、论典就渐渐介绍进来了,
到了唐朝时候,不只唯识的经论,
连如来藏真常唯心论的思想也大量的介绍进来。
好比这一段
如若说南北朝时期唯识学在汉地的传播可以用“渐渐”二字形容
他们所谓的“真常唯心”思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不是一字不提的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等到了唐朝才被大量的介绍进来
事实上是,除了密教部以外,几乎所有重要的‘真常唯心’的经、论
在这段时间都已经译成汉文并且被广泛的探讨,虽然当时没有宗派形成
但是学派是有的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竺道生〉、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十九章〈北方禅法净土与戒律〉,去看看那些内容。
连梁武帝都上台开讲涅槃经,他推素食不就是一堆真常唯心的经说应该要素食的?
不要跟我说那些不是真常唯心、不够大量、不够深入、
不够ooxx...,只有唐朝进来的才算数,因为箭貌似是射到唐朝以后的
又如,他们很尊崇龙树中观学,但龙树何止中观?
华严经谁从拿出来的?不光拿出来,龙树菩萨还著了论解释。
用他们的三系教判,华严是那一系的经典呢?
还有〈赞法界颂〉,这是标准的“真常唯心”的论,
藏传佛教的几位大德包括达赖喇嘛都开讲过这部论颂。
是不是早在“唯识与如来藏”合流之前,“中观与如来藏”已经合流了
但是这一派人基本不太会跟你强调这些,
因为龙树就是中观、性空,因为龙树与中观是属于纯粹而美好的初期大乘,
如来藏、真常唯心什么的那“必须”是后期的,连“中期”都不可以是,
它是佛教受到外道渗透污染“梵我一如化”之后的产品,
在那么早出现是不可以的。
那么,什么叫掉坑?请看示范:
早期的如来藏学派经典中,只有对如来藏常住的探讨,但未与唯识学派的学说结合。
唯识学派的经典,如《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经典
出现后,与如来藏学派之间有紧密的关连。至《楞伽经》集成后,唯识学派的理论
与如来藏理论融合。《楞伽经》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会通,也与般若学派
的一切法空会通。
依著这一派人所持的“发展的”佛法史观,后后由前前发展而来。
在这种框架之下,他的意思就是说:
有一群人的思想是唯识学派,有另外一派人是如来藏学派,
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或一些不世出的天才,成功的融合了两派的思想,
其中一个学术成果叫《宝性论》
另外一个是晚于《宝性论》集成的作品叫《楞伽经》,
它不仅会通唯识系与如来藏系,还会通了性空系。
接着,用“合流”来形容这个过程。
到底谁该慎言?究竟是谁轻浮?
在这派人的眼里,“论”或许是某人真实署名的著作,
然而“经”全都是不知何人的托名伪作
什么叫集成?根本就是论文发表的意思
也因此才会用那些莫名所以的言辞去描述经论之间的关系,
阅读这派人的文字,如何能不临渊履薄?
在这个宗教、思想自由的时代,任何人可以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与想法。
然而
“直到近代,才开始纯学术的考证”
这十三个字这就是这派人在佛法思考上所有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