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把全篇补完,这篇能补多少算多少,不然就再生第三篇
若发现宏印法师这篇文章有误,请大家不吝指出
若只是不认同这一宗脉的佛学思想,那请尊重自己;
若说佛教界批判印顺法师思想的人更多,所以可受公评,那我尊重你的意愿。
以下接上文开始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我们谈“空义”,事实上是在修行的理上抉择了义、不了义,这个了义与不了义到底
和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
中观人怎样谈空?唯识怎样谈空?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要发展出中观或者唯识?这
个理论很艰深、很复杂,还谈到了义、不了义,到底了义、不了义和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相当密切。我曾说过:“理不彻,则事不圆”,“理”必须彻悟到不二的
中道,理不能彻,则事相上就不能圆满。“事”落实于事相上的圆满叫做“事究竟”,也
就是“波罗密”;波罗密的意思就是究竟到彼岸。比如说,布施的行为要怎样才能究竟到
彼岸?如果看相布施,认为布施的功德很大,这样的人有没有功德、有没有福德?当然有
:所谓“善有善报”,布施当然有幅报。如果把福德说是着相,功德就是不着相,这样的
“文字”分别,事实上,是历史上后来才分别的,古人并没有这样分,古人是说功德等于
福德、福德等于功德。布施如果没有般若与理相应,仅着人天相的修福,他的毛病只是不
能究竟到彼岸而已,不是没有功德,如果说没有功德那就拨无因果了,这就糟糕了。要能
究竟到彼岸必定要三轮体空——不执看于有布施的人、被布施的对相、所布施的东西。所
以要便你究竟到彼岸则“理”要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