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9-03 21:03:03
◎我不应该妄议修行业报,所以删除文中一些内容。
以下尽力再说一些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敬请指教。
前面已经简要说明《华严经》的修行渐次,是编造成使 涅槃解脱道 误导为 菩提超脱道。
如果没有误导成佛的邪见妄执,那大乘所谓的菩提道,不失可以作为菩萨修行的过程。
因为菩萨在修行成佛而累积福智的历程,也是有如大乘菩提道广修福智的过程。
发心成佛的真正菩萨,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在观慧境界上也都还是尚未证果。
所以实际上,菩萨是无法真正教导解脱道的,因为祂自己都尚未入解脱流!
真正能教导解脱道的,在佛陀入灭后,只有初果至四果的圣者才真有能力教导众生解脱。
即使是弥勒菩萨,因为其尚未入解脱流,都还不能教导真正完全的解脱之道。
注【未证解脱果者是凭借转述或学习其他解脱果证者的经验教导,才能为别人说解脱法;
  那并不是真正凭他自己的解脱经验来教导别人。】
现今大乘问题在于─未证言证─,没有真正证得初果至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
只证得尚未入流的观慧定境神力,却吹嘘是证得种种圣果而严重误导修行解脱之道。
大乘法教邪见会障碍众生正法因缘,修行虽得广大福智善德,知见却有歧误危险。
何也?未得圣果而言成圣,引导众生同趋误解道途,障碍正法,断人慧命!
即使创造相似正法使众生广修人天善业,然而伪造佛经误导众生也有不良影响存在!
真正阿罗汉果寂灭涅槃,不受后有,怎能再如六地菩萨般继续投生在世间修行。
真正辟支佛果寂灭涅槃,不受后有,怎能再如七地菩萨般继续投生在世间修行。
所谓八地以上的寂灭自在境界,根本就不同于佛陀正法所谓的寂灭。
许多大乘修行人也是真正发心成佛,却受邪见所误而可能障碍正法;
古今许多大乘密乘行者因而可能误导众生。
我认为像大乘八地菩萨以上那样超脱意识,运用神力的众多分身修行,并不是没有风险!
就像你自己的心念,虽然你可以推动意识心念思维,但往往还有杂念是你难以控制。
如果分身众多的大神定力不够,有些分身可能不听使唤,自己胡搞闯祸。
如果分身众多的大神定力退失,有些分身可能完全独立,自成一个新的自我生命。
所以大神若是寿终命尽没好好收回分身,弄不好就会分身各自星散,
大神业识四分五裂而销毁神我成为众多各自独立的小我。
这种危险不是大神才有,贪念愚痴而堕入畜生道的人,其业识也可能会四分五裂。
正如宣化上人所言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2/volume2_41.htm
 ‘在这茫茫苦海里头,也找不到一个边际,就在这儿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总在
  轮回里转,这一转就堕到六道里去轮回。也就等于我们现在讲的化学工厂一样
  :由大的灵性可以化成小的,小的灵性又可以变成大的。
  所以一个人投生去做畜生,不是一个人做一种畜生。他会分开:一个人做马、
  牛、羊、鸡、犬、豕,这是身体比较大的,有灵性聪明一点的畜生。这一个人
  又可以变成七种的畜生,因为经过分开了,这叫“分灵”,便性化灵残。
  他的灵性既然分开了,又往更小的再分。譬如马变鸡鸭,又变成很多了。一只
  马,又可以变成七只鸭、七只鸡等等。既然又分开了,那点灵性又少一点,又
  愚痴一点。
  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佛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
  万劫再也不能恢复。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被分开了,经过化学工厂的化验,分
  开一部份一部份的。’
欲界顶主宰大神修行也是一样,分身无数修炼,但若造业不当,定慧境界退失,
天神寿终之时业识星散,想要再会聚分身重返大神修为,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欲界之上的初禅梵天的大梵宇宙神识,更是强大,可以容纳其他梵神意识的融入,
而存在着太阳系宇宙神我的广大神我境界。
但这些生命存在层次的神我大能,最后还是无法逃过劫尽坏灭的寿终命运,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3 21:29:00
你有无考虑南传大乘(南传菩萨乘)版本的菩萨乘教义是否就比北传菩萨乘而言 更与声闻乘间彼此没有矛盾?
作者: stockeye (stockeye)   2016-09-03 21:40:00
宣化法师那个说法是对的?可能要在思考一下,因为堕落碎身成好几只蚂蚁的说法,我觉得可能是邪见。另外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已经具有32相,如佛无异,是否真的如您所说不具资格?我比较保留这样的说法。毕竟文殊菩萨,维摩结居士等等并非现佛身,但是他们早已证佛果。一样有资格教导大众。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22:04:00
我对于菩萨分身没有研究,我也想知道是不是跟影分身之术一样,可以将螺旋丸好几年要修成的术短十间内就修成其实啦~依照大乘经或南传菩萨道,菩萨行会花费三阿僧劫才能成佛至于菩萨有没有证阿罗汉,这倒要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会随着大乘的派别而有所不同我有我的答案,可是我太小咖了,还是佃佃我同意大乘到最后有神我倾向,像大日如来之类的呵呵~~反正先修阿含经,体验各种禅定再说其实我遇过的大乘法师很多都是在他们的理论里面用功修行的他们很多也是往学术界有很多研究只是出名的都不是他们罢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资讯发达的情况下,会有愈来愈多人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我举个例子,就我所知佛光山底下就有容纳各个宗派的出家人就是在他们佛光山底下要修解脱道就修解脱道,要修唯识要修就修唯识解脱道在台湾佛教已经愈来愈有份量了至于派别理论之间的矛盾,就留在Ptt炒一炒了你很难要求出家人去吵这个其实八地以上的寂灭自在跟阿含经的寂灭一样不是最好吗?这表示就算是菩萨也要修习解脱道阿~~大致上菩萨对于寂灭应该也就是证而不住吧你要行菩萨道不住在寂灭可以,至少也要证到吧华严经卷77:[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但是如果是修唯识,一开始就不以解脱寂灭为目标真正不会有任何解脱寂灭的是唯识因为他们要转识成智,不搞寂灭解脱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3 23:21:00
生死是"波",涅槃是"水",不住生死涅槃是"湿性"。"波"是外相,"水"是内体,"性" 无外相、无体相,共内外。凡夫迷波,声闻证水,菩萨证性。阿弥陀佛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23:27:00
如果只念佛名号,不观四圣缔,不观甚深缘起,应该跟涅槃无缘吧~~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3 23:41:00
能观是空、所观是假、不住是中。一心三观入无作四谛观。缘起是有、性空是无,照见空有不二。入甚深缘起实相见。一句佛号无有深浅,因众生心而有浅深。阿弥陀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4 00:10:00
amidha本文第4段(第9行起)早已指出楼上所迷的情况了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4 00:25:00
空有真是二,有即恒常见,无即断灭空。能观若是有,旋即生我见。所观若是真,五蕴非无常。我及境双立,执著转轮回。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9-04 00:26:00
我只能说,都是戏论,做梦的材料,太多假设推想,终究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明
作者: ilha   2016-09-04 01:52:00
儒道易佛的后传既经推翻,皆非正统,则此外还剩下什么?倘若神我合一才是真的,那涅槃能得到什么解脱?假设涅槃才是真的,因此否定神我合一,这其实是一种先验.默认为假的神我合一,与后传经所言类似,故信心动摇,如之何?倘若涅槃永远都达不到真实,那专求涅槃何益?倘本师所说都不能质疑,何以坦面对本师否定婆罗门旧法之先例?经文多以造经法套数学逻辑,看似深奥而已,修行再多能得几何?修行若干云云,能证几何?如何判断?四谛以苦为首义,以世间为不圆满,故追求涅槃解脱之道然若此世本即圆满非苦,涅槃亦非至道,将奈何?后世支脉因革,多在设法弥缝本师所说阙漏处,何以必降以论名?晚辈末流的见解,就不准远远超迈本师所传底本吗?北传(大乘,或所谓上乘而外)与南传(上座,或所谓上乘)见解有异部分系社会阶层化问题之矛盾,无关义理部分系继续发展释尊阙漏处,例如阿罗汉是否证得涅槃?此乃"涅槃"定义之争而已,无关乎所谓修行不修行无须论证华严楞严等经之造经师乃受谁欺诳,未证言证云耳否则摩尼教,佛教,婆罗门教之差异,何者为非?尚在未定之天亦无需每必以外道痛斥宗派分化,反映的是学术的进步和暂时停顿,如此而已这和谁谁谁的经文,了意不了意? 伪证抑已证,皆无任何关系纵使传布相似正法,使人稍走远路,何罪之有?教人70分道理,和教人100分道理,都是可以的,无须万事坐罪否则教人读基督教经典,就非得受佛教之几贤由他劫之重谴吗?根本就毫无道理可言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4 11:16:00
实际上自己还没证入解脱果,不表示不能教导别人证果。比如女居士玛蒂卡玛塔供养六十比丘的故事。
作者: kalestorm (没心情)   2016-09-04 14:16:00
严格说起来,大乘经是抛弃解脱道, 还没到误导吧。任何想修学解脱道的人(从古至今)应该都不会参考大乘经修学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4 18:30:00
a大所言的菩萨 大乘等等名词 是指北传脉络里的情况北传菩萨(依a研究)对罗汉涅槃内含误会了 那么在有缘教(因北传说菩萨也懂解脱道)坚持想学解脱道的人们时恐怕会教错方向 至于未证果的南传比丘 纯转述佛观点那么慧根高的妇女照着去内观 若能证初果 倒也不违和因南传秉持大迦叶所言 不敢擅加佛未言故可疑的观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