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9-01 18:21:54
关于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以及大乘修行大略的法门方向。
以下尽力说明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敬请指教。
首先必须要了解,大乘经典在历史上是有长时间的演变历程,是许多不同时期所编造。
所以会发生许多大乘经典思想相互冲突,不能一致的情况。
所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才会发明一套“五时判教”的说法,来试图统合不同经典思想。
后来一些汉传宗派也循此模式,而各有各的判教观点。
以往所谓判教,简单来说,就是承认一切经典都是佛说,而想出一套思想理论体系,
来为不同经典说法,编出合理存在借口而调合彼此矛盾。
智者大师判教的借口说法,是认为佛陀在不同时期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应机说法,
所以才有种种思想不同的大乘经典;但这纯粹是智者大师脑补的看法,并无实据!
现代考证的看法是认为,大乘经典并非佛说,而是后世不同时期的不同编造。
所以谈论菩萨位阶,也必须要知道菩萨位阶的体系观念,也是有着思想上的演变历程。
这些演变历程的历史考据与各种经典的不同位阶体系,可以见于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第五节‧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与实践〈菩萨的阶位〉。
而《佛光大辞典》可见如下评论“菩萨阶位”: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8%258F%25A9%25E8%2596%25A9%25E9%259A%258E%25E4%25BD%258D.html
 ‘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各阶位
  ;通常以“位”或“心”称之,如十信位(又称十信心)、十回向位(又称十
  回向心)等,均为菩萨阶位之名称。然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
  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
  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萨阶位
  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更变。于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
  等各种菩萨阶位说之中,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
  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以名义之整然,位
  次之无缺,而广为一般采用。’
也就是说,菩萨位阶体系是后世逐渐编成的,在其中还有重复对应,
譬如“十住”“十地”本都是由初发心到成佛的菩萨进程,但后世却将其编成前后关系。
最终《菩萨璎珞本业经》总合众说编成一套体系,而这体系为《楞严经》继承。
但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修行进程而非思想比较,也就不多谈其他经典的不同思想,
而专注于《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这三部经典。
这三部经典是关于菩萨位阶较为成熟的作品,而后两部更是在修行上较为成熟的作品。
《华严经》与《楞严经》虽有相同名称的菩萨位阶体系,但在修行进程上有些不同。
《圆觉经》虽没有列出与前两部经相同的菩萨位阶名称,但修行进程上通于《楞严经》。
但请切记!大乘经典是后世逐渐编出,内容会有修行或见解上的误谬问题。
例如《华严经》〈离世间品〉此句误解了三果圣者不会受生:
 ‘不乐三界,求尽有漏,于受生法乃至一念不生爱着,是阿那含人明了法’
这可能是因为欲界顶主宰神无法观察到阿那含对于色界净居天的受生执著。
《华严经》编造的十地菩萨阶位,依〈十地品〉内容意义,可以大略简说如下:
初地 欢喜地 初发心 广造众善,愿求佛果,欢喜行道,而谓欢喜。
二地 离垢地 持戒律 守持戒律,清净无染,舍离世恶,而谓离垢。
三地 发光地 修止定 修持禅定,定境深入,显现光明,而谓发光。
四地 燄慧地 修观慧 修持禅观,观境生灭,犹如闪燄,而谓燄慧。  
五地 难胜地 智方便 平等大心,万物一体,济世利生,而谓难胜。
六地 现前地 入缘起 声闻果证,缘起智慧,平等现前,而谓现前。
七地 远行地 起觉慧 独觉果证,方便觉慧,远离世染,而谓远行。
八地 不动地 破时空 寂灭自在,无生法忍,无功用行,而谓不动。
九地 善慧地 寂灭行 无量智慧,胜解观察,善知世行,而谓善慧。
十地 法云地 受佛智 得佛智力,广行佛事,法云济生,而谓法云。 
在《华严经》并无等觉菩萨的阶位,所以在此第十地就是所谓的补位菩萨,
正是〈十地品〉所谓‘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若以《华严经》菩萨阶位体系,现今弥勒菩萨就算是十地菩萨。
上述《华严经》菩萨阶位,其实是费心编造一套系统,可以纳入所有解脱修行的果位。
所以在修行进程上,将阿罗汉(声闻)、辟支佛(独觉)、佛的涅槃都编排次序纳入其中。
《华严经》的说法,是菩萨修行证达这些涅槃境界,但却不取涅槃而往佛果修证。
从初地发心到七地,《华严经》是编造为凡夫到声闻独觉的个体修证过程。
实际上,当然并没有证到阿罗汉与辟支佛的涅槃,只是脑补编造的唬弄说法。
七地修行境界,大约就是禅观粉碎时空前的观慧定境。
八地禅观粉碎时空,也开始可以自在分出化身,自我超越意识而成为神我存在。
因为八地菩萨自心超越意识,而一切思维功用由意识发生,故谓“无功用行”。
八地菩萨的心已经超越意识,祂心中只起意志,意识就会自发运作去解决问题,
所以祂若要解数学题,只是意志起念,自觉并未运作思维,而是意识思维自行运作,
自然显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就像你想用手拿东西,自觉并未思维指挥肌肉运作,
只是意志起念,就可以看到手移过去拿。
但就像你会动手拿东西,却不一定顺利拿好,这与你的反应能力有关。
八地菩萨的无功用行也是如此,祂可以无心自发解题,却不一定能解出来,
这与他宿世学习累积的数学经验有关。
八地菩萨无功用行的能力,与祂在以前累积学习的修行经验有关,故《华严经》说
 ‘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
  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所以《华严经》会说八地以前的菩萨果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
八地菩萨分身也是这样,只是祂的神我意志起念有个任务,
就可化出分身有着自发意识去执行任务,并不需要用意识去操控分身。
所以大力菩萨才可以有无数分身,因为每个分身都自具意识可以自动执行任务。
就像你要运作四肢,并不需要四个你去指挥动作,只要生起运作意志,手脚自会执行。
八地菩萨无功用行的能力,必须有不落意识生起的高深神我,故谓“无生法忍”: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
这种不落意识生起的神我境界,《华严经》称为“寂灭”,此非佛教正法的涅槃寂灭。
这种不落意念干扰的神我境界,《华严经》称为“自在”,此非佛教正法的无我自在。
这只是自我超越意识运作,而自觉超越意念作动的寂灭自在,乃是超脱而非解脱。
但《华严经》的大乘误解却以此为超过声闻独觉涅槃的寂灭解脱。
八地是大乘所谓的不退转位,但其实不是不会退转,而是要不落意识心才不退转。
八地因为超越意识心,自觉不受意念烦恼所染,所以《华严经》说
 ‘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至于七地,乘波罗蜜乘游行世间,知诸世间烦恼过患
  ,以乘正道故,不为烦恼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烦恼行;若舍一切有功用行,
  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不为所染,尔乃名为
  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而从八地以后的修行,由于可以分身众多而修,所以累积学习经验更快更多;
因此,《华严经》说
 ‘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
  ......
  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身......’
九地的善慧地,就是以所谓寂灭自在不动的神我大能,化现众多分身更强累积修行经验,
有越多的修行经验,学习愈多世事知识,才能有愈强大的无功用行。
这就像AlphaGO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式虽然可以自动下棋,但有愈多有效棋谱经验才愈强!
十地的法云地,就是修行累积功德已经可以准备成佛;
当然这不是真正正法的佛,而是可以成为欲界顶大力主宰天神,所以《华严经》说
 ‘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
这可能就是与阿弥陀佛净土境界的莲花相境有关。
《华严经》增的八十一卷〈普贤行愿品〉也提及阿弥陀佛而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净土极乐世界,其实就是欲界顶主宰天神化现的清净报土,就是有关大乘误谓报身净土。
《华严经》的菩萨阶位,虽然浮夸描写许多大乘修行能力,而纳入佛法解脱果位,
但实际上是往成就欲界顶主宰天神的修行之道,名相众多但却缺乏深入修行的相关说明。
菩萨修行的深入说明,要见于后来汉传出现的《楞严经》与《圆觉经》,
但两经对于菩萨阶位的一些见解,却又是与《华严经》有所不同了!
作者: kalestorm (没心情)   2016-09-01 19:01:00
虽说我同意大乘经体系互有冲突,智者大师是脑补五时(其时五时也是受到当时其它判教思想影响) 但你对华严经的解释,也满脑补的....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9-01 19:07:00
为什么你勇气那么强大?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19:19:00
世尊当时就是教灭苦之道,教授苦的原理,指导培养觉性,终成为有智慧的觉者,顶多是面对顿根者的时候,多举些例子,多用些善巧方便,不会认为有的人不适合在地球修行,而教导另一套让你离开地球去别的地方修行。现在就帮你灭苦你不要?没办法,各有因缘。不过说真的,还是得尽快离开研究的领域,人生很短。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9-01 19:35:00
老实说,大乘非佛说我赞同,你说大乘判教自相矛盾有冲突,也是从经书中能考据但我觉得你在境界中脑补太多,基本上是一套无法证伪的理论,真的要讨论某某净土是在欲界还是色界,怎么不干脆修成天眼去看看?没这能力怎么不老老实实讨论教理就好了,别人家的境界终究属虚无飘渺之事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0:37:00
不过至今看大乘非佛说的论点,就跟格物致知非孔子说一样,只要不是孔子一开始的思想,都进行反对的批判,而或讨论与思想的演变或当与历史情境对话的情形,讨论到最后只成为信者恒信的结论。批判,而非讨论与思想的演变或与历史情境对话的情形,讨论到最后只成为信者恒信的结论。(更正错字)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20:52:00
基本上以世尊讲的为主,因为他智慧无漏,他的弟子真的成为阿罗汉,他不讲的是对修行没帮助或障碍修行的,与其讨论后来衍生物东西对不对,为什么不照着世尊的教理去修呢?但又有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都说自家的法门是佛亲传,这个非得用实修去证明,但是四圣谛,苦,无常,无我是无法推翻的东西,要用别的手段学佛修行那是个人自由,可是不能间接的推翻世尊的教育。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1:55:00
但这意思也是只要能把握四圣谛精髓,皆为佛教思想发展,思考其演变与文化脉络、与民族适切性,或许从这里讨论会更有着力点,要不从历史观点而言,上座部佛教要在中原发展,因为中原战乱频繁,要生根可是难关重重。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1 22:07:00
原PO这篇真的让我有所收获不过呢...华岩经在大乘经中算是比较早出现的,可是集结过程有两百年吧....记的不是很清楚...我认为菩萨位阶中的“寂灭”不一定跟原始的寂灭是不同的早期大乘经的特点就是不一定会与阿含经有所冲突所以华严经的寂灭是否与阿含经的寂灭不是同一个还要看华岩经本身有没有对它的寂灭有更多论述基本上可以问问大乘法师对于华岩经的寂灭是否跟阿含经同一个。如果是的话,那大乘也就是上乘好兄弟,哈哈这会让大乘很尴尬的我个人是不排斥大乘经的,不过如果是属于外道法的大乘经我也是不信的有些大乘经的智慧是非常高的,我真的很欣赏,就是高到没人懂得那种大乘经像金刚经,棒呆了金刚经也是讲无我相、无人相这种东西,其实与阿含经是道理相连的现在讲的菩提心其实也只是世间善心而已,或是欲求往生美好世界的伪装心反正啦~~~大乘的东西早期和后期也是变更很多我们看到大乘到后来接收许多外道法根本就变得连大乘都不是了早期的大乘,是很厉害的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2:39:00
不过有趣的是,金刚经有一句为“若人言如来有说法,即是谤佛”,以此意推展,若人说如来有说四圣谛,就是谤佛,怎说与阿含内佛陀所说四圣谛合呢?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1 22:40:00
像是念咒拜菩萨拜偶像那种大乘已经是很末端的了这就是金刚经高段的地方咩已经不大能够用字面去领会惹金刚经里面很多这种用法,所以就绝对不是照字面这样理解这跟耶稣说左手做好事不要让右手知道是一样的意思跟道家说做善事不外扬当做没做过这件事那种意境一样我想这在金刚经是还满基础的....你说这样高端的东西怎么可能跟念咒佛菩萨崇拜是同一挂的呢怎么可能跟燃指供佛、双身法、回向度鬼那些东西同一挂的呢这种东西,有意境的东西,才是最高的文化体现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2:58:00
...当你提到不能从字面领会时,跟只持咒念佛而不从中思索其意、只靠道感神交有不一样吗?不都是一样的不求胜解?如果不先从字面逻辑解释,只靠心领神会,这种方式最终会偏离四圣谛的。佛陀的教育弘传,不论是上座部还是大乘、密乘,绝对不是靠feel就能解释的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1 23:04:00
唉~~看个人兴趣吧~~~阿含经当然是最重要的基础那只是一种言外知意,并不是一种感应道交那是一种高超的文意表达的用法阿含经的教学对象是声闻弟子,当然不可能用这种意会式的语法阿含经是教科书,当然不会用这种会让人误会的语法目前大乘个人神化崇拜的很严重其实那些被神化的人如果不信受四阿含经,境界也不会高到哪里在佛法上的境界
作者: neomozism (好风入室)   2016-09-01 23:17:00
金刚经所用特殊的诡辞“即非论理”(佛说A,即非A),意思不是“既肯定A,又否定A”这种逻辑上的矛盾,而是指思考上要超越“非A”和“非非A”的二元对立,属于辩证思维。
作者: liveforhappy (水户洋平)   2016-09-01 23:24:00
题外话,想请问法句经的定位是什么? 感觉跟其他经典的文风不太相似
作者: neomozism (好风入室)   2016-09-01 23:25:00
因为佛陀并没有说出任何具有自性的佛法(定法),如果说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23:27:00
佛陀说自己没有传法是因为法不是他发明的,是法界原本存在的真理实相,只是他发现了!只要你知道苦,无常无我,那基本就是四圣谛的大意了,里面的细项是依根器而产生方便之说,知道了这些,就有如得到数学公式,能在生活中实践,先了悟这些才能正确修习四念处,修四念处是到达四果阿罗汉的一个方式,这些不怕人质疑的,因为当你闻思了四圣谛你就会马上了知为什么会苦,而且知道如何运用在生活中,让人生不再以贪瞋痴过日子,四念处能开发觉性让智慧升起,这些都是在短短几年内就能看到成果的,很多人认为佛法就是玄妙复杂的,因缘所导致,无解。
作者: neomozism (好风入室)   2016-09-01 23:28:00
有一个真理名叫佛法,那就可能让人产生自性见。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3:30:00
不过金刚经列座也是声闻弟子,怎么会用这种只靠言外之言的手法?我的主张是金刚经结集年代,有人提出四圣谛存在二律背反(诸行无常是常还是无常?涅槃是常还是无常?)上座部与大乘佛教分别提出回应而来(金刚经属大乘回应)所以说不能以字面解释,也不能只靠feel来解释阿。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23:43:00
重点是没人会解释,所以平时只能看到一堆名相,文言文,看到最后,似乎很高深,其实有看跟没看一样,就是没人要解释一下,比如佛说a即非a是名a,假设你去买个便当好了,它是便当没错,但里面的东西不是便当,是众缘所聚,(猪的命,屠夫,农夫,菜贩,原料供应商,调味料,烹饪者,便当店),还可以更细,那些人的父母,工作的器具制造者,讲不完,好了,它最终还是一个你买去吃的便当,这是要跟你说一个道理,众生皆菩萨唯我是凡夫,你是无法独立存活在世上的,这道理的用意在减少与众生互动时产生嗔心制造因果,且不利于修行。大家都是生命共同体,但绝大多数人自认是一个个体。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9-02 00:04:00
事实就是佛教在印度斗不过印度教,大乘为了对抗于是不变吸收改造对方的法门,结果到后期变得满天神佛,但最后印度教出了个奇才商羯罗吸收了佛家的理论反过来把佛教驱出印度
作者: ilha   2016-09-02 00:18:00
后人因革师说 则师胜抑徒胜?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9-02 00:32:00
是不是释迦佛说的,跟是不是真理是两回事。如果原始佛教理论完整,不会出现后来的状况。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00:54:00
嗯,那么是释迦牟尼说的对,还是没人知道什么是真理,他说的是真理,还是后来补上的是真理?
作者: liveforhappy (水户洋平)   2016-09-02 00:58:00
题外话,佛法是不是某种层面上等同一般人常说的"不期不待,不受伤害"?有时候觉得蛮有道理的,不过有时候又觉得略为消极(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请见谅)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9-02 01:05:00
有冲突就不叫真理。但是自以为有冲突的不算。
作者: jksen (Sen)   2016-09-02 01:12:00
佛说(如果是的话)VS他人说 四可能: 1.OO 2.OX 3.XO 4.XX不过这里应该不会讨论到3&4。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9-02 01:14:00
没办法,这种事情就会这样一直吵。无论谁坚持什么主张,我都想告诉他们一个事实。他们也是一种信仰而已。
作者: jksen (Sen)   2016-09-02 01:54:00
其实我觉得讨论3&4比较有趣,不过可能要换个版说。话说对一些佛教徒佛说与否是很重要的但比较接近心理感受,若严格贯彻非佛说排斥态度那一堆法师说法或论都不用看了。事实上就连自己对佛教的理论的很多诠释也不是佛说的。
作者: liveforhappy (水户洋平)   2016-09-02 01:55:00
请问有什么3跟4的例子或相关讨论吗
作者: jksen (Sen)   2016-09-02 02:07:00
私下聊~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9-02 05:39:00
不同的法 不可信 是因为要渡当时 不同的时空 不同的众 ~以前有个很讲究因缘法的y先生跟我战 也贴过一篇文 该文~大意是说: 肚子已经饿扁扁了 是要吃肉以得渡? 还是饿死?然后那篇文是选择饿死 然后那个人为佛所赞叹其它选择把肉吃掉的 好像则被佛呵...(本人则持不同的看法)律部 也有件有名的公案 当时一些弟子听说身可厌之类的法然后就很急迫的想自杀 或叫人杀他..请问你要选择哪一个?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9-02 10:01:00
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说法,即是谤佛”慎思..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2 10:36:00
佛板天才小钓手就决定是你了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10:57:00
知道什么是真理的话可以分享一下阿,有时讲一堆意识形态的东西,讲一堆经文名相,遇有疑问就打太极,或一直转贴法师的开示,其实自己一直懵懵懂懂,所以有的话题才会不停鬼打墙。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1:12:00
欲界天有六天,华严经记载二地至七地菩萨有转生作六欲天的天主,二地菩萨作欲界天最下层天四天王天主,一直到七地菩萨作欲界顶天他化自在天天主,而八地菩萨本欲入涅槃经由诸法劝请起无量差别智门,继续修行圆满佛果一切遍智八地至十地菩萨有转生作色界天天主,报身佛成就的是色界顶天色究竟天密严刹土,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遶……。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另外,破除烦恼与断除烦恼,二者层次不同,例如,初果和二果圣者知道三界无可贪恋,但是还未完全断除欲界烦恼,故分别还有欲界的欲界人道与欲界天道的极七返生,与欲界人道与欲界天道的一往来,同样的,三果圣者也知道三界包欲界色界无色界,无可贪执迷恋,但是其证得的道果只能断除欲界所摄的五下分结,还无法断除上界的五上分结,故还会投生上界的天界,此与外道厌离下界贪执上界的情况不同三果投生的天界例如五净居天,包括色界第四禅天色究竟天诸佛劝请(推文第四行笔误更正)报身佛成就的密严净土(十方净土以密严刹土为根本)相当色界第四禅天色究竟天的层次,但不是一般的色究竟天,如一般说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相当欲界天层次,但不是一般兜率天。《大乘密严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众谓佛化身,从于兜率降,佛常密严住,像现从其国,住真而正受,随缘众像生……。”破除烦恼与断除烦恼的次第,先由经由正法闻思修破除烦恼的比量智,依于闻思修三慧破除烦恼的比量智,才有断除烦恼的瑜伽现量根本定智,依于圣者现证无我空性根本定智的力量断除烦恼品味的差别,而安立圣者果位的差别。位(笔误更正)如阿毗达摩论藏说到,欲界的九品俱生我执烦恼中,当圣者的根本定智有能力断除遍计我执烦恼乃至五品俱生我执烦恼安立为初果,圣者的根本定智有能力断除欲界六品乃至八品俱生我执烦恼,安立为二果斯陀含;圣者的根本定智有能力完全断除欲界九品俱生我执烦恼,五下分结尽,安立为三果获得圣者位的根本定智,是圣者瑜伽现量的现观,圣者根本定智瑜伽现量的现观,是透过止观双运的增上缘而成就,如律藏《根本萨婆多部律》说:“言应勤者,劝不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谓于奢摩他(止)、毘钵舍那(),(止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经由见道根本定智八忍八智十六心刹那,如上说依所断烦恼品位的差别,而在第十六心的道类智安立果位的差别。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12:57:00
il,有冲突是因为否定他人而自己却也不懂真相,若以知识来回应,至少能减少冲突,较能形成互利的讨论。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9-02 13:51:00
r大,知识有其瓶颈。我自己是理工人非常清楚。楼主的两篇文章都非常主观,连被我提出证据的观点也置之不理,坚持己见。到底他提出的是知识还是我执与妄想,不得而知。至于他提考证那段我也早就知道了。要反驳当然没问题,只是我觉得跟楼主周旋并非件有意义的事。他这样搞下去以后不会快乐的 。只要人心中认定只有某个东西才是对的,那永远不可能客观。只可惜这正是世界祸乱的根源,学佛者能不注意吗?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14:59:00
他有先说不一定正确,其实我觉得看到自己觉得不如法的,只要讲出如法的东西,大家自然只吸收如法的东西,当不如法的来考验你时,你也能站得住脚,因为真理实相就是很难被撼动的东西,能先利己后利人,所以说佛学根基打好很重要,有时他人的言论也会点出自己不足之处,不过只做研究真的很浪费时间就是,修行之余,专修之前来哈拉讨论还可以。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7:30:00
@coo大 今天症结是 amidha讲出一套说法 担心依你说的那套既有观点所教进程-并无法获得圣道-而提出异议尚请coo大针对amidha"哪里误解"予以厘清-不然本文是amidha否定华严经所做的论证 co大以华严经"再说1次"这无济而事~coo大自己想想卢胜彦"真佛经"若盛行于世有人效法a大风格指正真佛经为伪经 结果卢某的某弟子效法coo大风格 把"真佛经"内容与次第"再说1遍"--这并未厘清被指正的部份是否因"再说1次"就变得没问题~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7:47:00
以上推文里只是举出经文中的记载,例如当有人说对岸中共一千多颗导弹对准台湾,与是否支持这种做法是两回事。如推文里有举大乘佛典经文记载报身佛成就的净土是色界顶天,而原po说的报身净土是欲界顶天,可参考看看。佛典经论的对比,与是否采行,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7:59:00
我知道 华严经作者叙述了佛的报身净土位在色界的这个"书中描写的句子说法"--amidha则如运用须深比丘被佛启迪的思维方法 虽未实证该境界 但以智慧推理去判断"所谓(被误解为佛国的)净土区域"-其实位于欲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8:05:00
末学推文里举报身净土在色界是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记载也有听过有法师说往生西方净土若还在花苞内是欲界禅定层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8:08:00
所以 这相连于amidha认为华严楞严圆觉3经所教是似法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8:08:00
次,待得色界的近分定等禅定层次才会从花苞出来花开见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8:09:00
修佛其实(若以道教比喻)修成天人(仙) 无法究竟解脱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8:12:00
可自行抉择。末学现在运动时间到了,有缘再聊。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8:15:00
17:59更正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作者叙述了..)ps.南传菩萨乘的版本 佛陀没有在一堆后人经文作品中分那么多地阶或制造什么大愿净土 比较没那么复杂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2 18:48:00
coo大的菩萨位阶次第说到有什么什么智的,就是以唯识转识成智为基础的分法。根原PO所引用的华严经菩萨位阶次第的境界会有风马牛不相干的感觉华严经并没有说到几地菩萨要有什么智,还提到了寂灭光是菩萨位阶的境界,早期大乘经与中期大乘经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明明住同一屋簷下,却犹如陌生人这就是早期大乘经与中期大乘经典的差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20:07:00
北传的大乘经典中多有菩萨位次的叙述,例如大般若经说到:“若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于法义趣如实分别,如是名为以法供养承事诸佛,又谛观察诸佛法身,....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八地时,于此四法应勤圆满。”又推文里提到的根本定智,是圣者以止观双运三摩地为增上缘现观无我胜慧的根本定智,凡圣之别,圣者的定义是有现观无我胜慧的根本定智,推文是举初果、二果等依根本定智断除烦恼的位次(注:初果二果等位次差别不是阶级差别)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2 20:46:00
不过说实话华严经的十地位阶问题也不少就算华严经算早期大乘经,里头的东西也不可以尽信大乘麻烦就在这里,华严经也不过是由各个单行本编辑而成也就是散于民间的经典给他集合而成....里头的东西有不可靠的可能光这十地位阶的描述就有违反阿含经本义之处不过可以确定这十地的境界写出时,唯识学派或经典并未出现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20:55:00
若依北传大乘教理而言,华严经的第八地是以最钝根者而说如果初果的极七返生是以最钝根的初果而言,并非所有的初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2 20:57:00
否则一定会有唯识学派的痕迹在里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20:58:00
果都会经历欲界人天极七返生,而是采最一般宽泛的说法。如同(本次推文第二行笔误更正)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12:58:00
想请教amidha你列出的华严经十地品的大略内容是如何整理出的?我查了一下华严经十地品没看到缘觉果证、声闻果证之类的用语。还有平等大心、万物一体。我怎么在十地品找不到不会是你自己意会出的吧?我想知道amidha那个十地简略内容的由来,如果是缘PO脑捕的简略内容那我会对十地品产生误为会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3 15:42:00
amidha可否解答一下uguar13:03的询问 厘清经句出处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16:19:00
早期大乘经内涵比较多阿含经的基础教义,也等于含摄声闻这是早期大乘经还留有许多原始教理的特色但不是说哪一地就对到哪个果位我也看不出哪里有万物一体的说法,也没类似说法,有的话我也想看看希望原PO下次将有问题的经文引用出来即可,不要自己消化出来,这样会出现偏差即使是大乘也是可以轻易分出是属于哪个时期与派别的经典这是很重要的大乘经虽然有来源未明的问题,但至少看得出里头还是有它的理论逻辑性该是哪一时期哪一学派是可以看出来的你知道增一阿含经就出现的一次[阿赖耶],就成为阿赖耶识在增一阿含经的渺小立足点...全大藏经就阿弥陀经说念佛名可往生,就衍生出一整个净土法们全阿含经就一个蛇咒,有些人就可以认为佛陀许可念咒修行这方面还是要慎重.....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3 17:58:00
反观世尊在很多经典说应修四念处 结果汉地不重视四念处 XD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3 18:19:00
大乘经提及念佛与弥陀净土,至少一百部经以上。建议还是多深入了解再评论为妥。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19:34:00
忆念佛功德本来就存在于阿含或大乘经典,但怎么看都是修行上的助力,好样还没看到哪部经教人专持佛名,放下其他基本佛理的。我上次听到某位法师解释菩提心,他说菩提心就是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心。念佛法门从来就不成一个法门这讨论很多了,不想再讨论....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3 20:07:00
当一个人发自真诚心想了解大乘佛法,才有可能见到大乘法.觉悟明白之路,始于菩提心,终于菩提心,圆于菩提心。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