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31 01:36:11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之铭言:
: 南传:相应部22相应87经
: “跋迦梨!你怎么想:“色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 “无常的,大德!”   
: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 “苦的,大德!”   
: “而凡为无常的、苦的、变易法,你适合认为:‘这是我的,
: ^^^^^^^^^^
: 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 ^^^^^^^^^^^^^^^^^^^^^^
关于上乘证果破除我执的涅槃进程,以及大乘菩提与上乘涅槃的差异,
以下尽力说明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敬请指教。
上述佛陀关于观照五蕴无我的开示,是在上乘经典屡屡出现,而在
中部109经/满月大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09.htm
相应部22相应82经/满月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600.htm
都记载了佛陀对于观照五蕴无我到证得究竟解脱涅槃的纲要开示
五蕴是存有现象的五种层次,而凡夫会妄执存有现象为我,也就是执著五蕴有我。
执著五蕴有我,就是未证初果者的身见,证得初果才能彻底断除五蕴有我的身见。
但五蕴无我的相似体验,在证得初果以前的深入观智阶段就可能有,
只是凡夫如果观智不能维持,就会退失五蕴无我的般若波罗密体验。
经中记载某位比丘询问佛陀,何谓身见?而佛陀以相关五蕴各蕴的四种观点,
总共二十种观点可以含摄身见。所谓“身见”,是指”已然存有的自身实体”;
又被译为“萨迦耶见”、“有身见”等(下文谓“我身见”),也就是自我的实体存在。
佛陀回答比丘所提问题‘怎样是没有身见呢?’,而说
 ‘比丘!这里,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是见过圣者的,熟练圣者法的,善受圣者法训
  练的;是见过善人的,熟练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训练的,不认为色是我,或
  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不认为受是我,或我拥有受,或受在我
  中,或我在受中;不认为想是我,或我拥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不
  认为行是我,或我拥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不认为识是我,或我拥
  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比丘!这样是没有身见。’
然后针对初果圣者没有身见的我执问题,比丘再问佛陀
 ‘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怎样知、怎样见、
  而没有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
而佛陀说明必须对于一切五蕴现象观照证知到如下体验
 ‘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
才能证阿罗汉而彻底解脱。因此,区分从凡夫到有学无学涅槃的我执见解如下:
凡夫“我身见”是觉执五蕴有我的存在。
初果“我作见”是觉执五蕴乃我之造作─五蕴无我,但有我在造作五蕴。
二果“我所作见”是觉执五蕴乃我所影响之造作─五蕴无我,无我在造作五蕴,
        但有我所影响在造作五蕴。
三果“我慢潜势见”是觉执五蕴乃我所自慢潜势所影响之造作─五蕴无我,
         无我在造作五蕴,无我所影响在造作五蕴,
         但有我慢之潜势所影响在造作五蕴。
四果就是彻底破除我执而解脱。
图表关系如下,表中●代表有执著,○代表无执著:
     我身见 我作见 我所作见 我慢潜势见
  凡夫  ● ← ● ← ●  ←  ●   
  初果  ○ ← ● ← ●  ←  ● 
  二果  ○ ← ○ ← ●  ←  ●
  三果  ○ ← ○ ← ○  ←  ●
  四果  ○ ← ○ ← ○  ←  ○
只要破除身见,就是入流圣者,不再退转于轮回境界。
而渐次破除表中四见的修行历程,就是上乘证果破除我执的涅槃进程。
而凡夫尚未破除身见,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有慧观能力的凡夫,尚未见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一类是具有慧观能力的凡夫,已能见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大乘菩提进程的修行,所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境界,是慧观凡夫的高深定境。
其所谓不住涅槃,就是不入上乘的解脱涅槃,或误以无想定为涅槃,尚未破除身见。
其所谓不住生死,其实是居于欲界顶的自在清净境界,而以为成就佛果报身净土。
而其误解以为解脱的种种诸佛报身世界,就是相关大乘的华严世界。
大乘修行成就而成为欲界顶神的所谓佛菩萨,因为具备生灭智到坏灭智的慧观能力,
所以也会了知体证三法印,在慧观中也了知到近似五蕴无我的深刻体证。
但祂们还有一个对于觉性或佛性的大我执著;祂们体证到生灭法中无我,
但祂们尚未体认到显现生灭法的根本识蕴境界也是无我,尚以为有着不生不灭的佛性。
所以修行菩提的过程,首在证得本觉;禅宗自性或密宗明空皆与此有关。初证本觉就是
《楞严经》所谓‘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圆觉经》所谓‘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然后就是以此自性明空本觉为基础,来渐次修定修观,以圆满广大妙觉境界,
也就是相关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渐次达致大乘所谓妙觉佛果的圆觉境界。
上乘慧观的涅槃进程,为求真正破除无明我执,
必须专注当下,以敏锐观慧见坏灭而舍离而证涅槃寂灭。
大乘(密乘)的菩提进程,为求广大觉知境界而误以为在破除无明,
必须觉知广遍,以广大观慧定力,粉碎时空而证致如如不动的菩提圆觉。
何谓“如如不动”,因为修行者破除时空概念妄向,却心不专注当下,而观广大境界,
所以见到一切所观时空范畴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灭现象序列如似不动呈现。
举例来说,用电影影像来勉强比喻生灭法的观察。
譬如电影是由许多影像的连续播放,而形成连续变化的印象。
当你只能敏锐专注在电影当下一幕,就只会见到一幕幕影像快速显隐的生灭过程。
  □ □ □ □ □ □ □ □ □ □ □ □ □ □ □ →播放方向
               生↑灭
             你的专注当下观察
而当你可以看到放影机的一堆前后影像时,你会觉得有许多不动的影像存在,
在你观察范畴内的最后影像渐次出现,在你观察范畴内的最先影像渐次消失。
在你的广延观察范畴,你看不到影像的马上出现与马上消失,
而是看见影像出现在你的观察范畴,影像内容如似不动,
与观察范畴内许多影像一起存在,然后在脱离你的观察范畴才会消失。
  □ □ □ □ □ □ □ □ □ □ □ □ □ □ □ →播放方向
     生↑                   ↑灭
      └───── 你的广大观察范畴 ─────┘
当广大观慧境界生起时,慧观力量应该无法真正破除无明而证得涅槃。
就好像你要穿透障碍,必须要用将力量集中的尖锐钻头,而不能用大面积的平板推头。
而在广大观慧境界,见到无数生灭存在,误以为是显现在不生不灭的本觉明空, 
          妄执生灭行法是由本觉明空显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播放方向
     生↑                   ↑灭
      └───── 你的广大观察范畴 ─────┘
所以《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
  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所以上乘修行的佛果是涅槃寂灭,慧观方法是专注集中心力以钻穿无明障碍。
而大乘密乘修行的佛果是菩提圆觉,慧观方法是观照自性本觉的定境,会显现广大境界。
如果将大乘密乘的修行当成是菩萨修行的世间法门,可以作为菩萨行的学习过程。
但若将大乘密乘的菩提圆觉境界,当成是真正究竟解脱的佛果,就是严重邪见!
所以说大乘密乘的菩提道是相似正法,有正法成份但不究竟而夹杂邪见!
菩提圆觉不是佛陀正法的真正佛果解脱境界,而只是世间观慧定力高深的广大清净境界,
也是欲界顶大力主宰天神的高深生命觉知的广大修为境界。
所以依照大乘密乘十地等觉妙觉的菩提道修行方法,并不能导向真正解脱生死的涅槃。
密乘因为有着明确修行菩提道的法门体系,所以反而很难正确慧观得致真正涅槃。
汉传大乘反而因为没有明确修行法门体系,盲修瞎练的慧观修行,
反而有人有时可以一直专注当下慧观误打误撞而证入初果,但那可能是有宿世机缘;
绝大部份还是容易会执于自性佛性觉性之见,陷于世间慧观境界而不自知。
这就是相似正法会造成误导正法修行的严重问题!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01:51:00
没有佛就没有声闻解脱道,然而没有菩萨道就不会有佛出世纵使所有的菩萨都在生死当中打滚,他们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众生,因为只要有一人成佛,佛法将永远的传下去。阿弥陀佛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31 02:05:00
阁下的理解不也常常是相似正法吗?只用大脑不修行。所理解的佛法就是相似正法。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02:19:00
推 amidha将北传误解涅槃的各个情况 及各个情况何以是误解 及若非误解则正解为何 一一分类解说~很流畅~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8-31 07:20:00
要发挥想像力也请不要有破绽。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8-31 08:57:00
虽然我觉得什么欲界顶天之类的有想像成份,但至少对南传涅槃观和北传、藏传的境界分别对比有逻辑及学理根据,希望反驳者也提出有足够份量的反驳因为对旁观者来说我现在觉得a大的说服力比较强例如本觉,自性之见与无我的冲突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0:32:00
最怕就是这种包装的毒药,这其实就是相似正法的范本。举个例子,本文说欲界顶的清净自在境界。你知道欲界天的顶是什么地方吗 ? 魔王波旬的他化自在天。波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阻碍人修道,这已经跟经上描述佛土众生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听闻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完全相违背了。而且纵使修"无想定",所生的是属于色界的第四禅天,这个才是他文中想说的(舍念清净地),怎么可能又会跑到下层的他化自在天,连这基本的因果关系对应都弄错了,其他就更不用谈了,不是吗。而且本觉、自性、跟无我一点都没有冲突。阿毗达摩在描述涅槃的时候,所用词汇 : 常、乐、无我。这就像六祖慧能证悟所说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自性便是指: "常、乐",本空即是说: "无我"。这样的论述方法就是要遮止众生,陷入常见或者入断灭见。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1:14:00
bo大,你已经知道无我是什么意思了吗?问你,释尊所传的法你觉得是不是正法?如果是的话,他传了些什么你知道吗?你依法修行了吗?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1:14:00
真正更精准的讲法是 : 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但如果用这类型的词汇,对众生习惯性执有来讲,过于抽象所以依俗谛而说 "常"、"无我"。诸如此类,都是读经的时候要避免的文字相障碍。大乘基本上有个善巧,宁可让众生执著有,也不让众生执空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1:21:00
这些名词你真的了解其含义?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1:21:00
你执著有,还有方法破你的相,但一个人过于执著空,那就非常难拉他出来了。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1:23:00
不要逃避,你要来导正别人,怕初学者误入歧途,那你应该很了解正法。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2:09:00
回r大,分享两部经文提供您体会。《别译杂阿含195经》:复次阿难。若说有我。即堕常见。若说无我。即堕断见。如来说法。舍离二边。会于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增一阿含》色者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基本上,这地方末学的解读分为两块来处理 : 俗谛、真谛。以《增一阿含》来讲,"无我者即是空" 之前的那一段话,是属于可思惟观察的俗谛(现象界),而后者开始双遮双破,是属于真谛(理性界)的不可思惟、不可议论之境界。而学习必须先透过前者来悟入后者,后者属于"证",前者属于"修",又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所以当你读到"真谛"的经文,必须知道这不可用俗谛来解释这样基本上就不至于在真俗二法当中,错乱了。若你用俗谛的角度,来解读真谛,不是落"常见",就是落入了"断灭见"。因为这就是第六识分别比量的功能侷限性。a大的根本问题就是在这边产生,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存疑。"真谛"的经文,用意不外乎就是要引导读者趣入中道,所谓离二边不执中间,也就是不异不一。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2:36:00
这些名相无助于理解与实修,即便是法师出来讲经说法,也不会一直以这种方式,不断在名相上面绕,以经解经,以名相解名相有何意义,重要的是你懂他的真意且能运用在生活中吗?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2:36:00
但了解这些,并不是要人胶着在"真谛"上打转,因为最终还是要回到俗谛上(例如观因缘法)来修习下手。r大,您可能搞错了。我谈这些就是针对a大的问题点来回应他花这么多时间在这"自性"名相上打转,这些是不是"生活"如果能帮助他从这胶着当中解脱,他是不是就不用浪费时间在这个名相上了,是不是就可以多一点时间去修南传的法,那这样谈这些不就对生活有意义了。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不是吗。阿弥陀佛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2:49:00
重点在我不认为你真的了解并可以导正他人,你们其实都一直间接的在否定世尊的教育,他可以让弟子有正确方法修行,并让他们在几年内证果,表示他传的法是今生可修可证的,但你们的走向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不觉得你们知道正法是什么。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2:51:00
这是你自己要处理的,因为你心中的刻板印象始终放不下。于法爱着,对世尊讲的其他甚深法,你就会产生 "不喜闻"的心理反应,这块是你透过修行要去解决的问题,否则永远都会障碍你前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2:57:00
奇哉 bona自己花那么多时间东拉西扯 没省点时间修行却摆出姿态叫amidha少说几句 省点时间多修行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00:00
修行有二种,一种离境修,一种对境修。我的时间并没花在质疑南传上面,而花在解决别人质疑汉传对我而言,光是这段时间对大乘深度的了解,自利七分。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02:00
我是说搞不好你才没自知而只是盲信于无明深渊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04:00
所以相对你们而言,其实我并没有吃亏。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04:00
amidha阐述真相才是正如你说的 是帮助盲信者解脱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3:05:00
争这没意义,你无法正确理解经文名相的真实意义,只能在名相上面绕,再跟你说一次,你要说别人是错,要先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你答不出来,无我跟有我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有初学者问你,不要引经论,你答得出来吗?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06:00
amidha吃亏 你没吃亏 话都让你说就好 好棒棒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06:00
无我跟有我成立的条件,就是执著。人生难得,时间把握。~阿弥陀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09:00
佛陀传的由祂亲自实践的修法 层次井然 当生可证 ex.16观智一阶一阶检视 都是在此生即可检视阶段到哪阶就算在第一阶的人 也可依循数学归纳法合理预估这套y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14:00
16观就像国王飨宴,但是你不吃。你们修的是"汉传质疑观".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3:14:00
你告诉人家执著两字,对于闻思与实修上的实质意义在哪?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15:00
"16观"跟解脱相应,"质疑观"跟无明相应,选哪一个呢 ?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16:00
修法值得信赖 是佛陀留给我们的珍宝 而非你被amidha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16:00
我见你们常选后者,这又何苦自缚。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3:16:00
没人在质疑汉传,我都叫你去看净空与证严法师的开示了,哪里在质疑?现在是针对你个人,你基础闻思不够,在这里导正他人,自己有没有发觉,是我一直在提醒你。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18:00
r大,感谢您的提醒。但我说的你们是指C大跟a大,不是您拉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18:00
纠正的诉诸死后随宗派嘴砲有或没有去西方的似法y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20:00
你的解脱,比我死去哪还重要。^ ^"多多保重珍惜自家法承。阿弥陀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21:00
bona以邪见质疑amidha 如bona自己承认的与无明相应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3:29:00
基础闻思是先自利且利他,与人讨论时也不至被质疑而无法解,更能减少纷争,不是说你不可以念佛或往生不存在,而是在这些东西之外还有许多基础是不可忽略的,即使你人生没有苦受,一切都交给佛,基础闻思是要让你深入去看内心,否则你认为已对这世间没有黏着,那是头脑告诉你的,内心深处的东西犹如你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你并没有任何感觉般,在这里护持大乘没意义,这是无解且浪费时间的事,先追求知识吧!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31 13:40:00
好啦,那末学影响诸位的清修了,打扰了。南无阿弥陀佛 有缘再见~ ^ ^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3:51:00
我敢说 今天还没过完 Bona急着出来的缘绝对少不了~~佛陀传法 从来没有分什么宗派 O传X传只是假名 暂时用以形容某些状况 如amidha称似法依据的圆觉 楞严经诱使佛教徒无法解脱的似法道路而言hva说:所以有智慧的行者在修行佛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检讨自己原来的信仰和修行方法有什么缺点?各位网友自己思考 hva观念是正见 或是Bona信信信--依照净空灌输所说的不要思考不要怀疑 信就对了 的见解 谁是正见 谁是邪见~不必我说 各位自有智慧判断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8-31 14:08:00
很老实说,我这个局外人门外汉来看,辩论到后来总会变成对个人的批评和指责,而不是真的拿教理来反驳,有点失望不能看到a大的逻辑清晰,至少我看完能理解南传佛法的理论及其实证基础,倒是北传现今陷入了太过形而上的困境不过看过a大的文章,我觉得还是加入了一些想像的部份,而且越看越多资料,发现a大的上乘,对于一些研究原始佛法的人眼中,其实也只是部派佛教的一个,其理典也是佛陀过世后才渐渐发展出来而不是佛陀亲说,例如有人认为七觉支才是佛陀亲说 十六观智只是学院化后的僵化理论,种种争论并非只存于南北传之间
作者: yogi (Yogi)   2016-08-31 14:13:00
关于"十六观智只是学院化以后的僵化理论"大概首推随佛与其徒子徒孙的见解(例如 #1Lx1GHAi (Buddha) )其实这种观点有个默认的前提 就是认为观智的次第是独立于修道经验以外而创造的理论 但是这在任何有过实际四念处禅修经验,实际体验到名法 色法 以及之后的生灭 无常等等性质的禅修行者看来,根本只能当笑话来看。一条经过无数的凡夫以及圣者亲身经历过的道路,只有没有实际禅修经验而又无法对圣弟子产生信心的人才会觉得这是学院化的僵化理论吧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4:20:00
以一个初学者要获得正知见,以我个人的经历是,先怀疑一切,然后去了解佛陀的一生,不管是电影,动画,漫画,书籍,把神话与崇拜的部分剔除,然后再去听闻比较基础的东西,四圣谛,实际运用在修行上看看是否真有利益,遇有人可以问的时候就要问,有些文章是进阶的,现在就去思维它的真实性还太早,对自己的成长也没帮助。
作者: yogi (Yogi)   2016-08-31 14:20:00
比如说吧 上面举例的那篇文章批判第二观智见诸究竟法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在他们的想像中 这应该是初果圣者的境界,所以用这样的认知来理解论点中称第二观智是“小须陀洹”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又忽略了第二观智的另一个别名叫"法住智" 对 就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8-31 14:23:00
当年部派佛教不也是一堆关于禅修的争论吗?难不成其他派别就没有禅修经验?为何还会产生这么多争论?
作者: yogi (Yogi)   2016-08-31 14:23:00
是那个"先知法住 后知涅槃"的法住。可见这种见法住的智见必然先于在缘取涅槃以后证得的圣果。以我所读过不同部派对禅修次第的意见分歧来看 顶多只能算是分类上的分歧,但是在大架构来看(七清净)基本上是彼此一致的有了这样的共识以后 当然不可能会出现那种一竿子打翻十六观智说全部都是捏造的理论这种令人摇头的观点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14:46:00
禅修其实只是个手段,让你的心更沉静,有利于止观,修四念处很有帮助,但是练禅修功夫甚至什么天什么天的,那是错误的抓取了有为法。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31 17:27:00
请教yogi 依阿毗达摩 涅槃境界可被定性为"常""乐"吗
作者: yogi (Yogi)   2016-08-31 18:07:00
有读过这样的说法。
作者: Sorge (白愁)   2016-08-31 18:34:00
amidha大您好: 读完这篇文章, 想就当中一些地方, 跟您交换意见一下。首先是, 关于您文章中所表列的那四种 "见" :)我想从 "我作见" 这个地方讲一下。 这词本来是: 我作。"我作" 一词, 在印度哲学当中, 是个很常见的语词Ahaṃkāra: Ahaṃ(我) + kāra(作、兴起)它的意思通常是读成: 我之生起、我之形成, 这种意思白话一点说比较像是: 自我之形成, 自我意识之产生, 这意思而不是读成: 我造作了什么, 或, 我造作了五蕴, 这类的意思也许您的读法, 也是有所本、有另凭的依据, 但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 就是有些意义读解上的不同... :)同样地, "我所作" 的地方, 可能也是要读成 "我所之生起" 、"我所之形成" 这种意思, 才比较贴合字面上的意思.. :)--所以我想先跟您交换意见的一点是, 您做的那个, 四种见跟凡夫到四果, 之间的层次、及对应关系, 我乍看之下, 是觉得有点奇怪... :)把 "我身见" 放在最前面也有点奇怪 :)我说一下我自己浅陋的看法:1. 通常, 我作跟我所作, 这两者地位是平行的2. "我慢" 是比 "我作、我所作" 还深一层的东西, 这没错 :)3. "我身见" 可能是另外一个范畴的东西, 主要是在描述 "我跟五蕴" 的关系, 包含 "五蕴即我、五蕴异我、五蕴与我相在"三种, 被佛陀认为是错误知见的关系... :)
作者: yogi (Yogi)   2016-08-31 19:30:00
同意楼上。
作者: ilha   2016-08-31 21:04:00
“上乘”的定义为何?上与大孰得?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31 23:49:00
在乎什么大小上下,修了能得利益就是,去找寻当时世尊所传四圣谛并实修,其余浪费时间,除非你已经上路了,来哈拉名相无仿。修了才会得,谁上谁大又如何?
作者: ilha   2016-09-02 00:16:00
孰证?
作者: neomozism (好风入室)   2016-09-02 01:09:00
上座部的“上座”是指年高德劭的耆宿、长老,没有上乘的意思,而且上乘有时也指大乘,容易混淆,建议不要自己发明词语,和原义不合如果你觉得“大乘佛教”自称“大”不合理,那你可以用“北传菩萨乘”,这样很中性,就不用较劲比谁高谁大
作者: ilha   2016-09-03 11:59:00
先从涅槃为何想回去,就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你所想要的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14 02:46:00
前论修行之离境对境修习,此二本无定法,惟以自我能善用以断贪嗔痴、修戒定慧为宗旨而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