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对当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21 01:58:22
在此,我要说明正法与相似正法的涅槃差异,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
关于上乘与大小密乘的慧观修法差异,以下谨简要说明我个人的看法。
◎上乘修行观智过程的成就者亲证经验之谈,可以见于《禅修之旅》此书。
http://reading.buddhistdoor.com/cht/item/d/1453
◎观智入门
首先,从欲界定到四禅八定,这些都是属于止定,对应着不同安住的生命境界。
要求解脱,必需要借由慧观,慧观不能改变你的定境,而是可以洞察你的定境。
譬如你的身体,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实体的物质存在。
如果你有欲界定的上界修持,可能可以见到身体是如琉璃晶亮的实体存在。
但其实你的身体形象是种概念上的实体,是由你的想法所形成的实体概念。
这种概念实体的存在,唯识称作“心不相应行法”,而一切时间与空间也只是概念。
我们现今科学观念上组成你身体的物质粒子,也只是某种科学上的实体概念。
这些概念实体的存在现象,上乘称为“概念法”。
修行人因为定力深厚,而见到细微物质粒子的存在,
认为粒子是真实的,而粒子组成的实体是虚妄的,所以说空;这是最粗浅的空性误解。
一些法师说法譬喻,会以事物都是条件组成,去除条件后就找不到事物,所以而说空性;
就会可能产生此种误解!譬如下述观点说法容易引起误解:
http://budamedia.blogspot.tw/2015/08/03.html
 ‘如果五蕴之中能找到任何永恒坚实的东西,那么就可以相信,因为有了这些基
  础,“自我”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像分析汽车一样去分析一下组成“自我”
  的五蕴,我们绝不会发现其中有任何东西可以指着它说这是“自我”的本质或
  基础。’
另一方面所谓的“心相应行法”,就是与你心识感应相关的根本现象。
譬如你由六根的身体感受现象,身体动作的四大显现,看见身体的四大变化,…等。
你由慧观洞察概念想像的实体现象,而发现到地水火风的四大变化,才是究竟现象因素。
这些究竟因素的变化现象,上乘称为“究竟法”;慧观就是要观照究竟法。
◎第一观智
慧观观智的初步入门,就是观照到物理(色法)与心理(名法)的究竟法。
所以第一观智称为“名色分别智”,观照到色法与名法的究竟法相。
在此观智,开始观察到色法的四大变化相。
所谓四大变化,并非是火大会变成水大,而是火大生起又水大生起,
观察到种种四大的纷杂连续不断生灭,但还看不清楚其生灭过程。
在此阶段,已经开始初步体会到无我,因为体验到身心五蕴现象只是生灭变化过程。
因为观察到概念法并非实在,而是由于究竟法生灭变化所组成的虚妄想像,
所以可以体会到自我身心,只是许多相续觉知感受所组成的虚妄概念;
若是以为此种体会就是“人空”,就是一种误解!
◎第二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会观察到广延的前后变化关系,体会到生灭变化的前后因缘关系;
这是第二观智─“了知因缘智”,在此阶段了知一切生起皆有因缘,更深入体会到无我,
因为体验到一切身心变化生起都只是随着因缘引致发生。
前面两个观智,因为是观察到不断生起,还观不清楚灭去,所以尚未体会到无常与苦。
就像倾盆大雨下在池塘,前一雨滴水花尚未散去,下一雨滴就已又溅起新水花,
所以只看到雨滴不断落下,而没有看清溅起水花与水波的消失,
觉得好像是水瀑倾泄而下,相续不断,知道水瀑是由水滴所组成,却看不清楚水滴。
第一观智好像只是见到水滴不断掉落,第二观智好像开始见到相关水波交涉。
接下来的观智好像开始用高速摄影来观察,而看到水滴溅出水波的消逝过程。
而没有观智就像是视力模糊,只见到雨水瀑流弥漫的云雾水气形状变化,却不见水滴。
◎第三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开始观察到身心生灭过程,体会到“无常、苦、无我”三法印,
所以第三观智称为“审查遍知智”或“三法印智”。
观察到一切皆在生灭,体验到一切都会逝去,所以体会到无常。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所可以依恃,所以体会到苦(所谓“行苦”)。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与苦,非我亦非我所有,所以体会到无我。
一切现象无常,无实相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相三昧”。
一切现象皆苦,无愿求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愿三昧”。
一切现象无我,无真我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空三昧”。
所以“空”的佛教教理意义起源,是与“无我”相关。
所以“人空”又称为“人无我”,法空又称为“法无我”。
第三观智开始真正体验证知到“法空”,而其体会“人空”是基于“法空”。
从第一观智开始,因为观智禅修,会有解除束缚压迫的身心逐渐放松体验。
如果到了第三观智,因为如实体证到三法印,就以为已证小乘涅槃,就是严重误解。
若将三法印智的慧观体验,当成是小乘涅槃,就会误以为还有更高的大乘涅槃可证!
◎第四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开始如实观察了知现象生灭过程,禅修会有强大舍心定力,平静轻安。
这种观智对于当下生灭过程是如实观察了知,所以称为“生灭随观智”。
因为观慧力量强大,可以观察到一切现象的立即生起立即灭去,现象一观察就消失。
时间感开始失真,当正念专注观察时,时间似乎会延长,例如几分钟似乎有几小时长。
这是因为慧观心念非常快速运作,会觉得外在时间变慢。
在这慧观观智,因为心力专注,有时可能进入一种了脱身心的无意识状态。
由于体会到身心现象好似止息,意识一片空白,会误以为是开悟得证涅槃;
但这只是心识的暂停作用,而且暂停过后心识觉知会退失敏锐。
在此观智可能会有强烈的清净光明喜乐,发起十种观染,而以为证得涅槃。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8D%81%E7%A7%8D%E8%A7%82%E9%9A%8F%E6%9F%93&variant=zh-hant
十种观染是光明、智(般若)、喜、轻安、乐、信解、精进、现起、舍、欲,
这其中关于智的修行力量,就与大乘所谓“般若波罗蜜”有关。
而因为在此阶段尚未证得初果,所以还有身见,才会误有法报化三身的修行成就境界。
在此,观智的无我体验尚未彻底去除我执,会认为无我就是同于佛性,而佛性就是自性,
也就会发生大乘密乘的常乐我净的自性涅槃见,
这也就是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分析了一切涅槃见的层次分别,第一种就是凡夫未解脱的自性涅槃见:
 ‘他觉知涅槃为涅槃;觉知涅槃为涅槃后,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
  从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未遍知。’
  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真正的人空解脱,是基于法空;而真正的法空是基于生灭无常。
大乘误解的小乘人空是基于五蕴变化无我,而证知自我实体概念并非真实存在。
这对上乘而言,只不过是破除了概念法的妄见,连初果无我而破除身见都尚未达到!
◎第五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到生灭趋向迅速,终至只见灭去,要特意专注才能见到生起;
所以第五观智称为“坏灭随观智”,在每个生灭观察之间没有其他生灭念头存在。
若用前述池塘暴雨的譬喻来说,就是高速摄影的取像速度之快,已经超越雨滴落下速度,
所以可以将每个雨滴落下都个别取像摄影。
从一到五的观智发展,首先是观见生起的变化,然后是生灭的变化,然后是灭去的变化。
随着慧观心力愈强,观照心念愈快,时间失真愈慢,然后当观智破除时空概念时,
就是对应于大乘所谓“时空粉碎”不动地的八地菩萨境界。
大乘密乘修行因为有着对于自性涅槃的贪执,所以大多只到达此一观智境界。
然后在此观智境界钻研自性,可达金刚喻定与更深广大定境,正如《楞严经》所谓
 ‘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这些大乘成佛修为都是基于自性涅槃而深入证知其清净境界的定慧功力。
因为破除时空概念而观察世间广大境界,遂有解脱轮回可以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的妄见。
因为慧观不入色界禅定,所以死后转生于介于欲界与色界之间的欲界主宰神境界。
这些主宰神力可以变现一己国土,主宰神与其国土,就是大乘密乘所谓的诸佛净土。
密宗所谓的即身成佛,就是即身修成主宰神,虹光往生其天界净土。
主宰神情欲重者,还有男女之欲,就为显化男女享乐,而有密宗双身法与双身欢喜佛。
主宰神去情欲者(但无深禅定可生色界),就会显化无男女情欲的净土。
要知道这些主宰神的慧观力量都已经破除时空,所以有能力自由创造自己喜欢的净土。
有名大乘菩萨就是那些热心救度众生的大力主宰神们,很多主宰神是窝在自己净土享福。
其实这些诸佛净土也是各有各的行事风格,并不会就一定意见一致。
所以主导编造《楞严经》的主宰神,会指责那些还搞男女的主宰神是魔。
而主导编造密宗经典的主宰神,会将双身法当作最上修行法门。
而且许多经典各说各话,就是因为那些修行者与主宰神就是各有各的想法。
主宰神因为慧观不入色界定而住于欲界顶,但其去情欲者也有定力可以到色界与无色界,
就像人间修行高深者也可以行神通到色界与无色界;而因为祂们许多往往自认已经解脱,
反而会将自己欲界顶的生存境界,当成高于色界与无色界的无住涅槃报身境界。
大乘密乘慧观自性涅槃的修行,就是修成往生于欲界顶的主宰神境界。
但是主宰神若是违逆众生因果,也会下堕,所以才会有“恒顺众生”的行持。
无论主宰神修行多么厉害高强,既然居于欲界顶,寿命应该逃不过太阳系灭亡时的坏劫。
也就是说,当此一贤劫终结的太阳系灭亡时,基督教天堂与佛教大乘净土也都会消亡。
所以说大乘密乘净土并非是真实究竟解脱的诸佛菩萨,这是基于自性涅槃见的误解!
◎第六、七、八观智
当在前面第四、五观智的阶段,修行体验可能会导致贪执于自性涅槃见。
若不能放下贪执,就无法超越我执障碍而通过第六、七、八观智。
体验到没有自性可以依恃,一切身心宇宙中没有任何稳定的存在。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坏灭过程的危险,称为“怖畏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坏灭危险的过患,称为“过患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厌离于坏灭过患,称为“厌离智”。
最终是观察体验到一切现象坏灭中都没有令人愉悦喜爱的!
◎第九、十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想要逃离一切现象坏灭而求解脱,称为“欲解脱智”。
第六以前的观智并不会每次生灭都体会到苦(厌烦),然后愈来愈多坏灭体会到苦,
到了第九观智是所有坏灭都会体会到苦(厌烦),想要逃离而寻求解脱。
克服厌烦而忍耐继续慧观禅修,进入审明追寻解脱涅槃的观察阶段,称为“审察智”。
◎第十一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舍离一切坏灭(生灭)行法,称为“行舍智”。
这是因为更加周密仔细的慧观,有更强正念与定力,而体验到心生舍离于一切生灭。
在生灭随观智的慧观,会喜欢平静境界但却会一再错失观察;
但在行舍智,不会再错失观察,并可以长久保持身心轻安。
发愿成佛的真正菩萨,由于成佛愿力,到此观智会停止前进而无法证得初果;
一直要等到真正成佛时,才会连证四个果位而成就佛果。
前面第六到十的观智,会有寻求逃离坏灭境界的心态;
但到行舍智,不再贪染执著,也不再寻求逃避,一无所求,只是完全专注而全心观察。
如果将俗世喻为此岸,涅槃喻为彼岸,
行舍智就是如同抓着绳索,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摆荡,
一旦摆荡力量足够,就可舍离绳索而飞渡到彼岸。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观智
从第十二到第十六观智的证知涅槃过程,在一刹那连续生起,不会退转。
就如同累积足够力量的最后摆荡飞渡彼岸,是连续而不会回头的过程。
如同最后手握绳索而荡向彼岸,抓着绳索最后荡向彼岸的对应观智,称为“随顺智”。
如同舍离绳索而飞渡彼岸,放开绳索而尚未登上彼岸的对应观智,称为“种姓智”。
如同登上彼岸,也就是证得涅槃的观智称为“道智”。
道智只有发生在首次证得果位涅槃时,以后再慧观体验的是“果智”。
证入涅槃的道智,是身心完全止息,所以没有观察。
道智紧接着生起的是“观察智”,因为会去观察体会刚才身心止息的涅槃状态。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证得初果涅槃以后,原先证涅槃前的坏灭现象不再,又回到生灭随观智的阶段。
生灭现象虽然一样,但初果慧观的心并不一样,
已经再也没有任何身见,真正遍知五蕴无我,不见有任何真我的存在。
但找不到我的存在,却还感觉到有隐约不见的我执在影响身心。
初果证二果,又会经历第四观智到第十四观智,而证二果涅槃,再回第四观智。
二果证三果,又会经历第四观智到第十四观智,而证三果涅槃,再回第四观智。
三果证四果,又会经历第四观智到第十四观智,而证四果涅槃,成就阿罗汉的究竟解脱。
阿罗汉真正解脱,不受后有,就不再轮回转世了!
初果、二果、三果的涅槃阶位,就是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的有学涅槃:
 ‘他自证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要思量涅槃、不要在涅槃中思量、
  不要从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应能遍知。’
  以有学之力的第二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四果阿罗汉的涅槃阶位,就是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的无学涅槃:
 ‘他自证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
  不从涅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已遍知。’
  以烦恼已尽之力的第三(四、五、六)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空性与涅槃
真正空性就是与生灭有关,因为开始体验空性,所以才会见到生灭。
生灭与生灭之间就是空性显现,只是尚未证入生灭止息的涅槃寂静,所以不得解脱。
大乘的自性涅槃,就是体验到生灭随观智的初步空性征象,还未真证初果涅槃。
因为尚未真正解脱证阿罗汉,所以死后还有转世往生,依于慧观习性不入色界定,
转世于欲界顶,以慧力超越时空而化现自己喜欢的净土世界,应该最长只会存续一劫。
大乘密乘的法报化三身,大约可以相应所有众生生命的三种身见:
上乘长部九经所谓“三种真我取得”─虚空身、意生身、粗质身的我身见。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09.htm
 ‘玻得播达!有这三种真我取得:粗的真我取得、意做的真我取得、无色的真我
  取得。玻得播达!什么是粗的真我取得呢?有色的、四大之物、以物质食物为
  食的,这是粗的真我取得。什么是意做的真我取得呢?有色的、意做的、有所
  有肢体与小肢,不缺诸根的,这是意做的真我取得。什么是无色的真我取得呢
  ?无色的、想所生的,这是无色的真我取得。’
大乘初地菩萨就是开始证见虚空身执的法身境界,即是
《楞严经》所谓‘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圆觉经》所谓‘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这也就是密乘所谓具有觉性的明空境界,都还是在识蕴境界。
大乘密乘的一切有为如幻,是在以为自性涅槃清净真如的识蕴境界,观见一切如幻。
妄执成佛而在超越时空的慧观观智力量下,在欲界顶自行幻化出喜爱净土世界。
所以才有大乘密乘的诸佛净土世界,以及种种即身成佛的修行法门。
由上乘而小乘而大乘而密乘的演化历程,就是由人间释尊佛陀的修行解脱道,
而逐渐转化变为修行成为欲界顶主宰神的超脱道的异变过程。
修行成为欲界顶主宰神,也是需要高深福智善行与正念慧观修持,但却中止在观智阶段,
而不能真正导向解脱,却也自称是修行成为佛菩萨,所以称为“相似正法”。
现今佛教正法必须设法与相似正法和平共存,而又不会让人迷失误解正法修持。
以上就是我个人研究的见解看法,谬误之处,尚请指教!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04:02:00
厉害~il网友前两文读后令人踯躅(毕竟il也研究多年)但ami此文将十六观智一一阐述 读完一气呵成~这样吧:就我所知 两版有若干熟悉南传法义的网友 ex.yogi havriables Evolutionwin 佛教版Samus YuGar等(甚至yc可能也有心得)..毕竟北传修行也不排除定慧不如就集中在16观智的主题(以免焦点开花)来各论心得不只北传缅怀玄奘千年前辩论的某网友宜共襄盛举以实践净空嘴巴讲得好听的以小乘为基础但根本没去做甚且 ami此文所述的16观智是否有谬 前述6名网友有空尚请不吝交流分享就此主题焦点的高见..基于蝴蝶效应借由各方就此主题焦点的论证 佛法正知将可更久住~~承上 为改善以往焦点开花鸡同鸭讲的流弊 更承大乘常说小乘法义是大乘的地基-那么总不该不知地基内容故今就16观智此一角度 验证滔滔浊世 正法似法混杂中哪方更有说服力(各方都有机会啊)我们都知有网友是出家人 既然出家修行了一段时间就修慧而言 出家人在16观智的观点如何呢?有在修这吗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0:03:00
老实说,觉得几位常以南传教理来议论北传的朋友,似乎忽略了禅观是第二层楼,前面还有第一层的五戒十善要修,一个如理如法的禅修者,若无戒学为根基,只在禅观教理上琢磨文字,甚至将前人智慧用来议论其他传承,这样是不可能在禅观会有成就的,虽然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真的南传人。南传有十六观智,北传天台也有小止观、不定止观、渐次、圆顿止观..等修法。各宗派传承本各不同,对应根基也不同如果在自己本门尚未融通证果的前提下,就要来个 "研究"犹恐只是全落在第六识的推论猜疑妄想当中。不但无益于解脱,反成更深的系缚。智者当思 ~阿弥陀佛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21 10:35:00
bo大,学习阶段只要努力学习即可,广纳建言才有成长机会。。。原po,研究这些的意义是??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0:58:00
16观智是一套佛陀自己修行并据以教导其他人可跟着做做了将依序有体悟的修慧法 依此修行 佛教徒可自体验一者 ra屡屡劝众人思维观察身心的呼吁 就不会呼吁后众人确实有去做 但做了以后如迷雾也不知进展到何阶二者 不管哪宗的修慧法 当然不乏殊胜之处 但总归没被如ami如此"一层一层 一阶一阶"阐述出来如果Bona愿意讲讲其他某宗的观慧"次第" 那当然随喜~我的禅修功力很浅 但至少若依观智次第 仅第一阶入门三者 观慧次第与南传或Bona提及的他宗小止观等相比净空相关叫众人持名念佛的一卡车法语 除了口称观慧但观慧的具体修行法啥都没说 我指出净空此布教事实结果不得了 就有网友"护驾护驾" 配合佛版的天才版主桶我数个月 罪条其中一条说我误会净空所以诽谤净空净空没讲修慧步骤是事实 那b开头的再隔空水桶我好了修行之路很长 就算似法也高深于目前凡人如你我所知~我们在正似伪交杂的地球学习佛法 未来如何根本如同大家小时候或许都玩过的游戏 纸先卷起来只露一部分有假设20条线(天下诸宗 包含真佛宗 如来宗)让我们选到底自己选的线能否是正确抵达终点的线 现在尚不知所以我们做研究并非穷极无聊 还是有它的"尽量排除走错路的实际功用在 而不是一头栽进去闷头修20年 结果发现搞错了 被骗了..那可悲哀..肯劝Bona从净空常常在youtube中发表的对研究 对佛学的诋毁观点中醒悟究其实 ami提出结论前 有详实做出他何以导出结论的就观慧角度与次第的过程论证 要反驳他当然可以 做法就是在方法论上同样的诸次第紧密论证回应(反驳)回去而不是又一句"..不懂..不要批评.."<-毫无实际"内容"要不要刻成一枚关防印章 以后每次推文都盖1次很方便而且这枚没内容的反驳印章 护驾净空者可用 护航妙禅卢胜彦 清海无上师 者 也都可用~大家一起迷糊帐算了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2:35:00
请问C大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好了,您既然这么赞叹十六观请问您自己修到第几观了 ? 可分享心得吗 ?这就如同眼前有一道美食,说的色香味俱全,吃了吗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若吃都没吃,只在场外议论有何意义。我自己学习北传,虽然只是粗略了解天台止观,但我很清楚自己根本没时间再多修一门,所以根本也不会去议论是非。你们号称南传学人,却有这么多时间去"研究北传禅法",一天只有24小时,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两门俱修无碍,甚至于还能透过自己实修来比较出二者区别。你们资质若真如此上上根性,那末学真的自叹不如。若不是透过自己一门深入实修,光从文字来片段解释,误判的可能性有都高 ? 这应该不难了解。当然这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谈,若将佛法当成一门学术研讨,一种喜好兴趣,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接触佛法这件事,到底要从中获得什么 ? 自己要很清楚。南无阿弥陀佛学佛应该是学习觉悟,觉悟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要怎么走,觉悟人生的时间投资,要以什么为目标。C大,您注意版上如yoi大 E大这些比较常深入谈南传教理的朋友,你会发现他们对北传几乎没太多深入的言论发挥,这才是一般学佛人的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时间都放在南传的修学上了。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02:00
简单回复:1.我上方有说我大概在第几阶 请不要漏看~2.我的批判类型跟法上大乘两比丘 所以请问Bona 是否两比丘不算好好修行还管到北传(这询问只请Bona答)?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3:11:00
要学就学成就者,您何时见过阿姜查尊者这类行者去议论过北传是非 ?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14:00
北传有在泰国人里盛行吗?没有盛行 阿姜查何须讲?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3:14:00
乃至于帕奥禅师恐怕都没这等闲功夫去研究北传禅法了。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15:00
北传在华人间不盛行吗?两华裔比丘因此发言~了了吗??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3:15:00
说真话,就末学目前为止,从没听闻过有哪位南传成就者,有时间去研究北传天台止观,更别说有去修过而提出比较。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16:00
帕奥禅师如果是中国人的时候再说吧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3:16:00
如果连成就者都没这些时间功夫,学习的弟子是否应更谦卑看待尊重自己没学过的传承呢。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17:00
我已经回答关键如上 所以你的连续推论 合理性不成立就好像真佛宗卢胜彦没有在缅甸人间盛行 帕奥没去讲卢胜彦 所以佛教版禁止卢胜彦 b版主依你逻辑也没好好修行..."人家帕奥禅师都没有批评卢胜彦耶""佛教版众人自己修行就好 禁止卢胜彦 妙天 妙禅...的法语 认为是附佛外道禁止po干嘛 管人家喔" 同逻辑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8-21 13:22:00
而且您自己也说连第一观可能才刚入门,这不就反应末学刚说的,连自己法门的十六观都还没修好,却有能力去议论其他没学过的传承,是否言之过早了点呢 ?那这些比较,如果不是透过实修心得,不全都是"猜想"之词~意义又何在呢 ?这样说没错吧。阿弥陀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25:00
~~对了 大成就者阿姜查也没批评卢胜彦呢 b版主不学大成就者的胸襟 将佛版版规禁了一堆教派 试问如何??(反讽)那请问要看出卢胜彦是否正法 要第几阶才够格?所以佛教版版主是第几阶第几地 有资格禁止卢法语??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21 13:44:00
分别南北传然后当个护卫才是真的浪费时间,真理现前时什么也看不见。闻思有问题时,实修也不会有成果,但如果没成果时还紧抱着宗门不放,那也没办法救。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59:00
南北传只是假名 佛陀所传的古仙人道 唯一道 就在那~其实ra说的大原则跟我信仰的佛陀说的古道并没两样所以 佛教版立下版规分 分 分:分出真佛宗卢胜彦该禁分出清海无上师该禁 分出萧平实该禁 分出妙天该禁分出妙禅该禁...持平言之 ra用来质疑我的那套大原则先抨击到了佛教版主跟赞同版规的众人 我仅排更后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4:37:00
大乘的止观修习,如唯识学派又称为瑜伽行者,以解深密经所说的止观禅定理论而言,解深密经说止观的修习以第六意识为主,透过第六意识所缘修习止(奢摩他)观(毘婆舍那)证果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4:54:00
coo网友甚为博学 能否分享一下自身观慧"各阶次第"的个人真切心得(非论著上对各阶境界的泛泛之论比可)?相信不管或amidha 或ilvepce 或cool810..唯有真切的个人实际观慧心得 能因缘际会感召坊间众人(包含我)~因而 我以往只有看到南传就此之文 及ami这篇 故期待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4:58:00
真切观慧的体证,要透过依于佛法闻思修三慧的修习,对于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4:59:00
ilv coo等不吝分享自身第1手经历的观慧实际体验情况@coo..你说的宏论修行原则 可参祖师论著-如今是想请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5:00:00
佛法内涵有正确闻思产生的闻思二慧,才有依于闻思二慧修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5:01:00
你可否考虑仿效ami 就你实修观慧的"观察结果情形"依照次第(我不太清楚coo用何次第~三士道?)分享一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5:03:00
习产生止观修习的观慧。我看到另外一篇文章底下,如hva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5:04:00
也就是 coo你观慧当时 各阶段你看到了何种现象?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5:04:00
板友提到的:“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获得圣道的四种支分,也就是透过善知识学习成就闻思修三慧的次第。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5:08:00
@coo 你说的原则很正确 但你据此修行观慧 当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如同ami此文所说的吗?ex四大的如何?如果方便分享的话 随喜~(若不方便的话 当然也尊重)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5:11:00
佛法是心对境当下如实观察的运用,比如你现在的身根透过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5:12:00
(其实ami可只讲修行原则 但ami愿讲出个人第1手体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5:12:00
电脑打字时,就在这个当时可观察六根对六尘的互动过程。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5:13:00
ex.雨滴滴落的举例 若非实修过 根本举不出来-因此才有震撼力)故我想恳请coo讲观慧的实修所看到的~感谢~@@我的意思是 coo能举例所看到的情况 如ami曾举出雨滴的情况 来让我体会那种有点难以言说的观慧次第吗?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1 15:17:00
观慧是观察抉择慧的意思,比如你现在眼根所对的境如果是电脑萤幕的话,能知道现在眼根所缘色处的形状颜色,而色处的形状颜色属于色法,色法属于无常法..等等,就是属于观慧的范围。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6:10:00
推雨滴的譬喻。的确在修四念处时身心名色法此起彼落就恰似雨滴一样,好贴切的譬喻 XD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21 21:07:00
唉我上班比较忙,cass老大,其实我都没在对你说话,吃饭时间太匆忙忘了打对象。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23:37:00
没关系 我很广听~你说的之中 于我可参考的就参考ex.随时观察 舍弃工具..等原则 不因对象不同而有异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3:39:00
严格说来 上面那段经文"直接可见的"等等是在说佛法 不是在说概念法更正:究竟法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23:41:00
但某些原则应用起来的解读要谨慎时 对象也不因我或他人而有解读上应有异之处 故就你所谓分别南北云云此分别如我举例的佛教版规诸分别同类 是其他因之果并非基于某某佛理而必然不去观察到此果有二有分别~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07:19:00
这里讲形状颜色是眼根的所缘境,眼根的对境是色处(形状颜色)二者生起了眼识,眼识只有如实知对境的形状颜色,不会知道所缘是什么色法的形状颜色,比如眼前所对的如果是电脑萤幕,眼识单单只有如实知电脑萤幕这个色法的形状颜色,不会知道是什么色法也不会对形状颜色产生爱恶分别(原po要先了解前五根对境生起五根识以及经过五根识传达到第六意识的心路历程,前五根识的显现境是自相法,第六意识的显现境是共相法,六根与其所缘的六境等十二处生起六识的心路历程,内观的观察抉择慧能够如实了知这些缘起"观"在梵文、巴利文佛典的字词是vipasyana、Vipassana,汉语音译为毘钵舍那、毗婆奢那等,义译为观,与Samatha汉语音译为奢摩他,义译为止,合称止观,为定慧所摄。)究竟法是根本定智所现观的对境,需要有止观的修习培养。十二处中的色处是眼根的对境,色处包含形状与颜色,比如当某人说见到马英九,眼根识的所缘是色处,若某人说他眼见马英九这是不精确的,眼根所见的只有安立为马英九的色蕴的形状颜色,眼根现量色处的形状颜色后,第六意识依于眼识现量的形状颜色而安立比如马英九的概念名言,眼识本身并不会安立概念名言,眼识只是如实知见色处的形状颜色因此若说见到马英九,实际上是第六意识见到的名言施设,也就是第六意识是混合声总与义总的共相而去认知对境,若第六意识要透过意现量现观对境,需要透过止观禅定的修习另外观慧的范围比观智的范围大,观智一般而言有具相止观的助伴,而观慧包括例如对于身语意三业如理观察抉择的取舍等。观智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观智中如实亲证见道的根本定智是圣者瑜伽现量的意现量,圣者的瑜伽现量要透过缘究竟法的止观双运三摩地串习增上,最后获得瑜伽现量现观究竟法的根本定智的观智,于根本定智解脱道证得断除烦恼的灭谛获得圣者不退转的智慧,如杂阿含经说:“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当以二法(止、观)专精思惟,乃至灭界。”本版对于南传内观法门的讨论较少,几年前buddhism前任版主期间佛版对于南传内观的有较多讨论,当时末学分享的讨论比较多以马哈希、阿姜查、葛印卡传承的内观法门为进路阿姜念(sorry笔误更正)内观的心路历程若过要更精确的认识,可学习藏传的摄类学、心类学等,能够帮助发展如实细腻深广的毘婆舍那观察慧此处说的形状不是指概念上认知的形状,而是指眼根的对境色处的内涵,比如鼻根的对境是香处、舌根的对境是味处等这些对境是色法,当我们说眼根见到马英九时,眼根见到的是马英九的"形状颜色"(色处),眼根见到色处如你以科学所说的过程大致没错,眼根和色处都是色法,眼根能够如实的接收显现色法,眼根如实接收显现到这个色法的什么呢?不是色法中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等,而是色法中的色处眼根不会显现对境色法的声处、香处等,眼根显现的是对境色法的色处(这个色法上的形状与颜色)。眼根显对境色法上的形状颜色,但是眼识不会了解分别这是方的形状、圆的形状等几何图形的名称,或这是黄色、白色等颜色的名称,也不会对这些形状颜色产生喜爱或厌恶等,眼识对于它的所缘境产生的认知,只有依于眼根显现的色处,根境二者产生眼根识的现量后,后面才有意识的名称施设这是一连串快速的过程,所以当比如我们说看见一只杯子时好像同时眼根就见到"杯子",但"杯子"这个概念名言不是眼根识的所缘境,"杯子"是第六意识分别心上的显现境,而且是混合声总与意总的显现境,眼识的显现境单纯只有杯子这个法上的"形状颜色"(色处),但我们会误以为眼根的显现境直接显现"杯子",所以会觉得好像有个很实质的杯子从对境那边显现过来,而忽略杯子这个概念是意识透过前五根识的传达其显现境的色处等后,在依于名诠的经验安立的显现境在这一连串快速生起的认知中,若内心禅定的品质越深,那么对于这些身心现象认知的过程,从前五根识的显现境、趋入境到第六意识的显现境、趋入境境等,这些不同刹那的差别,内心若定分品质提高,就较能如实知见的观察抉择出来这里说色处的形状颜色时是方便讨论,例如如果你现在面前有个萤幕,以胜义量而言确实找不到萤幕的实体,但我们在言说讨论时会说眼前见到萤幕形状颜色的色处,意识依于眼根显现色处的形状颜色而去安立此法的名言,例如电脑萤幕又例如你听到某人的声音时,可能会安立某人在那里,而耳根识实际上只显现声处的色法而已,某人是后面意识的安立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15:00
眼识能看到只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究竟法。萤幕上的图型是意识定义出来的概念法,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17:00
所以说眼识看到某人不是很精确的说法,是看到某人的形状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17:00
追根究柢萤幕上只有各种不同像素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萤幕上并没有任何图型。如果没有意识去定义,自然界并没有空间形状大小方向。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18:00
颜色而已,眼识通达的是色处的形状颜色,而不是通达某人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19:00
眼识没办法看到形状,形状是意识定义出来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22:00
这里有两个阶段,前面五根识的阶段与后面意识的阶段,若说"看到",确实用"意识看到(意识名言施设)"比较精准,而意识安立定义名言时,从前面五根识过来的施设处,比如色处的施设处,若说色处的内涵是什么,只能说是形状颜色。眼根识所能通达的只有色处、耳根识所能通达的只有声处etc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30:00
我写的文是根据南传阿毗达摩,若硬要用其他部派的理论解释就没交集。简单的讲色法的特性就是不断刹那生灭,但形状不会刹那生灭所以是概念法不是究竟法。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33:00
上面提到的色处内涵,北传佛教例如在阿毗达摩俱舍论里有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33:00
如果没有意识去定义物质并没有形状这种特性。你自己用生理学去想就知道了神经无法感觉到形状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35:00
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根本颂,属于一切有部毘婆沙的见解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36:00
你硬要用北传佛教理论解释当然是你的自由,但南传阿毗达摩对这些问题已经详细解释过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36:00
另外世亲对于俱舍论的自释,属于经量部的见解。这里只是讨论交流,没有说一定谁对谁错。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39:00
反正我的文是根据南传阿毗达摩不是我自创的理论,你可以自己去判断哪种理论比较合理,如何验证这些理论的对错。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42:00
若以自己的经验观察,例如眼根现在对到前面的萤幕时,眼根显现的是这个萤幕的色处,这个色处有其框线与另外的物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1:44:00
眼门心路来说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之后,到了“确定”(也就是意门转向心)才会确定认知所缘境是形状,然后就开始对形状的好恶有了连串的速行心。对高阶观智的禅修者来说,如果能如理作意观照,则眼门心路就不会进入速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1:44:00
品区别显现出来,其他的物品例如台灯、书本、桌子等,当在说这个物品的名称时当然是意识的名言定义,但是意识对眼前指称萤幕是依于眼根有显现这个色法的色处,色处的颜色和能跟其他色法区别的框线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或许用形状一词容易产生误解,让人以为是和颜色没有交集的地方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1:56:00
其实你去查一下生理学就知道眼睛的感官细胞是没办法看到任何空间和图型。眼睛能看到的只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至于台灯、书本、桌子那是意识去想像分析后才会看到。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00:00
五根识的认知用接收显现的呈现会比较好,若在中观而言,就会比较像是板友推文说的是意识看到,有些地方的认识跟部派佛教的说法不同。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05:00
确定心跟意门转向心是同一个心不同的名字。眼门心路过程的确定心就已经能确定为形状了,不需要再跑一次意门心路。因此眼门心路才会有后面的带着苦受乐受的速行心。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2:07:00
cool810你当然可以比较各部派理论的差异,但要比较时要先理解南传阿毗达摩的内容是什么,若连南传阿毗达摩的理论都不清楚那就无法进行比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14:00
yogi提到的眼门心路过程的确定心,若以心类的分类来看,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15:00
眼识只有舍受没错,但是眼门心路在眼识以后的每个心一样都带着受心所,特别是在速行心尤其明显。就如同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以观照耳根门目标为例也把苦乐受列入一样。这在传统佛典上就是这么说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16:00
在量论中眼门心路的认知提到的有颠倒知、显而未定知、现量知、再决知等分类,眼门心路过程的确定心应该是属于眼根的现量知,它能产生心王确定通达的力量,不用再次作意才能通达确定。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2:24:00
cool810 yogi和我说的是南传阿毗达摩,要拿其他部派的理论来解释就鸡同鸭讲。南传阿毗达摩一定不会合乎其他部派的理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26:00
以上仅提供参考。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26:00
未必。某些情况下所缘会不太明显,确定心会连续两次或三次的生起重复地思惟目标。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29:00
根知的现量也会再次的生起再决知。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30:00
所谓的心路过程只是一个一般状况下的通例,在不同状况下,比如极大所缘 微细所缘 清晰不清晰所缘 如理不如理 禅修者观智深浅等等都会影响心路过程的实际执行细节。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32:00
另外请教yogi,你刚提到眼识只有舍受,是指根境二者产生的第一刹那的眼识吗?其后的眼识的受心所就包含苦乐受?时间晚了,就先这样了,经过这段讨论,个人认为北传佛教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40:00
就是一个眼门心路过程中只会发生一次那个眼识,也就是无因果报心那个眼识。南传阿毗达摩在谈无因果报心都会明确说到,眼耳鼻舌识都只与舍受俱行。但是眼门过程不是只有眼识,后面的速行心都是带着明显的苦乐受的。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40:00
的部派阿毗达摩将眼根所缘的色处包括颜色与形状,可能与北传部派佛教认为外境是实有的有关。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2:43:00
眼识后面会先接领受心 推度心 确定心 然后才是速行心若想了解南传阿毗达摩,建议先看摄阿毘达摩义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44:00
十二缘起支中,识、名色、六入、触、受属于无记的异熟果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8-22 22:45:00
南传阿毗达摩有很多其他部派没有的内容,硬要套用其他部派理论解释无法了解南传阿毗达摩。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45:00
对啦 领受推度确定的受不明显我就跳过不提了 直接拉更后面的速行来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2 22:45:00
谢谢大家的讨论,晚安,法安。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22 22:50:00
我也要晚安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2:57:00
另外回复amidha前面的修文:对念处禅修者来说,对眼门的目标以概念法来认知(比如认知为形状)就是不如理作意。这就马哈希尊者的说法的话,是不用进到意门心路过程的。眼门心路中的确定心就已经执行了你所认为后面要再跑一次意门心路过程中意门转向心的作用了。你说要再跑一次意门心路是哪一本论述说的呢?另外你认知的阿毗达摩内容很奇怪。你说“眼门心路的确定心,是在抉择是否确定转向眼门(有效眼识)...眼门心路的速行心识是眼识,所以只有舍受。 ” 眼门心路过程是从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哪来确定心转向眼识这回事?又,眼识是无因果报心,速行是善心或不善心,根本两种不同的东西,哪来眼门速行心识是眼识这种奇怪的说法?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22 23:11:00
请问马哈希尊者说法的原文,在哪里可以看到?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2 23:14:00
Manual of Insight 第四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谈十八无因心你可以先复习一下。里面明确讲到意门转向心出现在其他五门心路中时又被称为确定心。换句话说,眼门心路也可以这样写: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意门转向-速行... 然后把前面的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用手遮起来,这跟意门心路过程有没有九成像?真的不用再跑一次意门心路啦XD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6-08-23 09:22:00
谢谢指教,也万分感谢推荐相关书籍!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23 10:41:00
google不同生物体的眼睛组织进化,不知是否正确仅供参考:"古早古早(可早到几亿年前)的眼睛,根本只是一堆附在皮肤上对光线比较敏感的‘感光细胞群’(Light-sensitive cells)而已,通常位在身体的前侧。经由进化,这些‘感光细胞群’在初期发展阶段,慢慢形成比较复杂的形体,并开始能感受到物体移动并略微区分出形状;中期阶段,则有颜色辨别能力与精确看到形状;立体感与景深感,则是在晚近阶段之高等动物(尤其是灵长类)才真正发展出来。"如果以相机镜头来比喻,有点像是相机的成像品质越来越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