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要说明正法与相似正法的涅槃差异,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
关于上乘与大小密乘的慧观修法差异,以下谨简要说明我个人的看法。
◎上乘修行观智过程的成就者亲证经验之谈,可以见于《禅修之旅》此书。
http://reading.buddhistdoor.com/cht/item/d/1453
◎观智入门
首先,从欲界定到四禅八定,这些都是属于止定,对应着不同安住的生命境界。
要求解脱,必需要借由慧观,慧观不能改变你的定境,而是可以洞察你的定境。
譬如你的身体,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实体的物质存在。
如果你有欲界定的上界修持,可能可以见到身体是如琉璃晶亮的实体存在。
但其实你的身体形象是种概念上的实体,是由你的想法所形成的实体概念。
这种概念实体的存在,唯识称作“心不相应行法”,而一切时间与空间也只是概念。
我们现今科学观念上组成你身体的物质粒子,也只是某种科学上的实体概念。
这些概念实体的存在现象,上乘称为“概念法”。
修行人因为定力深厚,而见到细微物质粒子的存在,
认为粒子是真实的,而粒子组成的实体是虚妄的,所以说空;这是最粗浅的空性误解。
一些法师说法譬喻,会以事物都是条件组成,去除条件后就找不到事物,所以而说空性;
就会可能产生此种误解!譬如下述观点说法容易引起误解:
http://budamedia.blogspot.tw/2015/08/03.html
‘如果五蕴之中能找到任何永恒坚实的东西,那么就可以相信,因为有了这些基
础,“自我”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像分析汽车一样去分析一下组成“自我”
的五蕴,我们绝不会发现其中有任何东西可以指着它说这是“自我”的本质或
基础。’
另一方面所谓的“心相应行法”,就是与你心识感应相关的根本现象。
譬如你由六根的身体感受现象,身体动作的四大显现,看见身体的四大变化,…等。
你由慧观洞察概念想像的实体现象,而发现到地水火风的四大变化,才是究竟现象因素。
这些究竟因素的变化现象,上乘称为“究竟法”;慧观就是要观照究竟法。
◎第一观智
慧观观智的初步入门,就是观照到物理(色法)与心理(名法)的究竟法。
所以第一观智称为“名色分别智”,观照到色法与名法的究竟法相。
在此观智,开始观察到色法的四大变化相。
所谓四大变化,并非是火大会变成水大,而是火大生起又水大生起,
观察到种种四大的纷杂连续不断生灭,但还看不清楚其生灭过程。
在此阶段,已经开始初步体会到无我,因为体验到身心五蕴现象只是生灭变化过程。
因为观察到概念法并非实在,而是由于究竟法生灭变化所组成的虚妄想像,
所以可以体会到自我身心,只是许多相续觉知感受所组成的虚妄概念;
若是以为此种体会就是“人空”,就是一种误解!
◎第二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会观察到广延的前后变化关系,体会到生灭变化的前后因缘关系;
这是第二观智─“了知因缘智”,在此阶段了知一切生起皆有因缘,更深入体会到无我,
因为体验到一切身心变化生起都只是随着因缘引致发生。
前面两个观智,因为是观察到不断生起,还观不清楚灭去,所以尚未体会到无常与苦。
就像倾盆大雨下在池塘,前一雨滴水花尚未散去,下一雨滴就已又溅起新水花,
所以只看到雨滴不断落下,而没有看清溅起水花与水波的消失,
觉得好像是水瀑倾泄而下,相续不断,知道水瀑是由水滴所组成,却看不清楚水滴。
第一观智好像只是见到水滴不断掉落,第二观智好像开始见到相关水波交涉。
接下来的观智好像开始用高速摄影来观察,而看到水滴溅出水波的消逝过程。
而没有观智就像是视力模糊,只见到雨水瀑流弥漫的云雾水气形状变化,却不见水滴。
◎第三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开始观察到身心生灭过程,体会到“无常、苦、无我”三法印,
所以第三观智称为“审查遍知智”或“三法印智”。
观察到一切皆在生灭,体验到一切都会逝去,所以体会到无常。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所可以依恃,所以体会到苦(所谓“行苦”)。
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与苦,非我亦非我所有,所以体会到无我。
一切现象无常,无实相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相三昧”。
一切现象皆苦,无愿求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无愿三昧”。
一切现象无我,无真我可得,以此禅观体验而谓“空三昧”。
所以“空”的佛教教理意义起源,是与“无我”相关。
所以“人空”又称为“人无我”,法空又称为“法无我”。
第三观智开始真正体验证知到“法空”,而其体会“人空”是基于“法空”。
从第一观智开始,因为观智禅修,会有解除束缚压迫的身心逐渐放松体验。
如果到了第三观智,因为如实体证到三法印,就以为已证小乘涅槃,就是严重误解。
若将三法印智的慧观体验,当成是小乘涅槃,就会误以为还有更高的大乘涅槃可证!
◎第四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开始如实观察了知现象生灭过程,禅修会有强大舍心定力,平静轻安。
这种观智对于当下生灭过程是如实观察了知,所以称为“生灭随观智”。
因为观慧力量强大,可以观察到一切现象的立即生起立即灭去,现象一观察就消失。
时间感开始失真,当正念专注观察时,时间似乎会延长,例如几分钟似乎有几小时长。
这是因为慧观心念非常快速运作,会觉得外在时间变慢。
在这慧观观智,因为心力专注,有时可能进入一种了脱身心的无意识状态。
由于体会到身心现象好似止息,意识一片空白,会误以为是开悟得证涅槃;
但这只是心识的暂停作用,而且暂停过后心识觉知会退失敏锐。
在此观智可能会有强烈的清净光明喜乐,发起十种观染,而以为证得涅槃。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8D%81%E7%A7%8D%E8%A7%82%E9%9A%8F%E6%9F%93&variant=zh-hant
十种观染是光明、智(般若)、喜、轻安、乐、信解、精进、现起、舍、欲,
这其中关于智的修行力量,就与大乘所谓“般若波罗蜜”有关。
而因为在此阶段尚未证得初果,所以还有身见,才会误有法报化三身的修行成就境界。
在此,观智的无我体验尚未彻底去除我执,会认为无我就是同于佛性,而佛性就是自性,
也就会发生大乘密乘的常乐我净的自性涅槃见,
这也就是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分析了一切涅槃见的层次分别,第一种就是凡夫未解脱的自性涅槃见:
‘他觉知涅槃为涅槃;觉知涅槃为涅槃后,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
从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未遍知。’
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真正的人空解脱,是基于法空;而真正的法空是基于生灭无常。
大乘误解的小乘人空是基于五蕴变化无我,而证知自我实体概念并非真实存在。
这对上乘而言,只不过是破除了概念法的妄见,连初果无我而破除身见都尚未达到!
◎第五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到生灭趋向迅速,终至只见灭去,要特意专注才能见到生起;
所以第五观智称为“坏灭随观智”,在每个生灭观察之间没有其他生灭念头存在。
若用前述池塘暴雨的譬喻来说,就是高速摄影的取像速度之快,已经超越雨滴落下速度,
所以可以将每个雨滴落下都个别取像摄影。
从一到五的观智发展,首先是观见生起的变化,然后是生灭的变化,然后是灭去的变化。
随着慧观心力愈强,观照心念愈快,时间失真愈慢,然后当观智破除时空概念时,
就是对应于大乘所谓“时空粉碎”不动地的八地菩萨境界。
大乘密乘修行因为有着对于自性涅槃的贪执,所以大多只到达此一观智境界。
然后在此观智境界钻研自性,可达金刚喻定与更深广大定境,正如《楞严经》所谓
‘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这些大乘成佛修为都是基于自性涅槃而深入证知其清净境界的定慧功力。
因为破除时空概念而观察世间广大境界,遂有解脱轮回可以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的妄见。
因为慧观不入色界禅定,所以死后转生于介于欲界与色界之间的欲界主宰神境界。
这些主宰神力可以变现一己国土,主宰神与其国土,就是大乘密乘所谓的诸佛净土。
密宗所谓的即身成佛,就是即身修成主宰神,虹光往生其天界净土。
主宰神情欲重者,还有男女之欲,就为显化男女享乐,而有密宗双身法与双身欢喜佛。
主宰神去情欲者(但无深禅定可生色界),就会显化无男女情欲的净土。
要知道这些主宰神的慧观力量都已经破除时空,所以有能力自由创造自己喜欢的净土。
有名大乘菩萨就是那些热心救度众生的大力主宰神们,很多主宰神是窝在自己净土享福。
其实这些诸佛净土也是各有各的行事风格,并不会就一定意见一致。
所以主导编造《楞严经》的主宰神,会指责那些还搞男女的主宰神是魔。
而主导编造密宗经典的主宰神,会将双身法当作最上修行法门。
而且许多经典各说各话,就是因为那些修行者与主宰神就是各有各的想法。
主宰神因为慧观不入色界定而住于欲界顶,但其去情欲者也有定力可以到色界与无色界,
就像人间修行高深者也可以行神通到色界与无色界;而因为祂们许多往往自认已经解脱,
反而会将自己欲界顶的生存境界,当成高于色界与无色界的无住涅槃报身境界。
大乘密乘慧观自性涅槃的修行,就是修成往生于欲界顶的主宰神境界。
但是主宰神若是违逆众生因果,也会下堕,所以才会有“恒顺众生”的行持。
无论主宰神修行多么厉害高强,既然居于欲界顶,寿命应该逃不过太阳系灭亡时的坏劫。
也就是说,当此一贤劫终结的太阳系灭亡时,基督教天堂与佛教大乘净土也都会消亡。
所以说大乘密乘净土并非是真实究竟解脱的诸佛菩萨,这是基于自性涅槃见的误解!
◎第六、七、八观智
当在前面第四、五观智的阶段,修行体验可能会导致贪执于自性涅槃见。
若不能放下贪执,就无法超越我执障碍而通过第六、七、八观智。
体验到没有自性可以依恃,一切身心宇宙中没有任何稳定的存在。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坏灭过程的危险,称为“怖畏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坏灭危险的过患,称为“过患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厌离于坏灭过患,称为“厌离智”。
最终是观察体验到一切现象坏灭中都没有令人愉悦喜爱的!
◎第九、十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想要逃离一切现象坏灭而求解脱,称为“欲解脱智”。
第六以前的观智并不会每次生灭都体会到苦(厌烦),然后愈来愈多坏灭体会到苦,
到了第九观智是所有坏灭都会体会到苦(厌烦),想要逃离而寻求解脱。
克服厌烦而忍耐继续慧观禅修,进入审明追寻解脱涅槃的观察阶段,称为“审察智”。
◎第十一观智
更强的慧观观智,观察体会到舍离一切坏灭(生灭)行法,称为“行舍智”。
这是因为更加周密仔细的慧观,有更强正念与定力,而体验到心生舍离于一切生灭。
在生灭随观智的慧观,会喜欢平静境界但却会一再错失观察;
但在行舍智,不会再错失观察,并可以长久保持身心轻安。
发愿成佛的真正菩萨,由于成佛愿力,到此观智会停止前进而无法证得初果;
一直要等到真正成佛时,才会连证四个果位而成就佛果。
前面第六到十的观智,会有寻求逃离坏灭境界的心态;
但到行舍智,不再贪染执著,也不再寻求逃避,一无所求,只是完全专注而全心观察。
如果将俗世喻为此岸,涅槃喻为彼岸,
行舍智就是如同抓着绳索,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摆荡,
一旦摆荡力量足够,就可舍离绳索而飞渡到彼岸。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观智
从第十二到第十六观智的证知涅槃过程,在一刹那连续生起,不会退转。
就如同累积足够力量的最后摆荡飞渡彼岸,是连续而不会回头的过程。
如同最后手握绳索而荡向彼岸,抓着绳索最后荡向彼岸的对应观智,称为“随顺智”。
如同舍离绳索而飞渡彼岸,放开绳索而尚未登上彼岸的对应观智,称为“种姓智”。
如同登上彼岸,也就是证得涅槃的观智称为“道智”。
道智只有发生在首次证得果位涅槃时,以后再慧观体验的是“果智”。
证入涅槃的道智,是身心完全止息,所以没有观察。
道智紧接着生起的是“观察智”,因为会去观察体会刚才身心止息的涅槃状态。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证得初果涅槃以后,原先证涅槃前的坏灭现象不再,又回到生灭随观智的阶段。
生灭现象虽然一样,但初果慧观的心并不一样,
已经再也没有任何身见,真正遍知五蕴无我,不见有任何真我的存在。
但找不到我的存在,却还感觉到有隐约不见的我执在影响身心。
初果证二果,又会经历第四观智到第十四观智,而证二果涅槃,再回第四观智。
二果证三果,又会经历第四观智到第十四观智,而证三果涅槃,再回第四观智。
三果证四果,又会经历第四观智到第十四观智,而证四果涅槃,成就阿罗汉的究竟解脱。
阿罗汉真正解脱,不受后有,就不再轮回转世了!
初果、二果、三果的涅槃阶位,就是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的有学涅槃:
‘他自证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要思量涅槃、不要在涅槃中思量、
不要从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应能遍知。’
以有学之力的第二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四果阿罗汉的涅槃阶位,就是上乘《中部》首经‧〈根本法门经〉的无学涅槃:
‘他自证涅槃为涅槃,证知涅槃为涅槃后,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
不从涅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对他来说,已遍知。’
以烦恼已尽之力的第三(四、五、六)理趣阶位部分终了。’
◎空性与涅槃
真正空性就是与生灭有关,因为开始体验空性,所以才会见到生灭。
生灭与生灭之间就是空性显现,只是尚未证入生灭止息的涅槃寂静,所以不得解脱。
大乘的自性涅槃,就是体验到生灭随观智的初步空性征象,还未真证初果涅槃。
因为尚未真正解脱证阿罗汉,所以死后还有转世往生,依于慧观习性不入色界定,
转世于欲界顶,以慧力超越时空而化现自己喜欢的净土世界,应该最长只会存续一劫。
大乘密乘的法报化三身,大约可以相应所有众生生命的三种身见:
上乘长部九经所谓“三种真我取得”─虚空身、意生身、粗质身的我身见。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09.htm
‘玻得播达!有这三种真我取得:粗的真我取得、意做的真我取得、无色的真我
取得。玻得播达!什么是粗的真我取得呢?有色的、四大之物、以物质食物为
食的,这是粗的真我取得。什么是意做的真我取得呢?有色的、意做的、有所
有肢体与小肢,不缺诸根的,这是意做的真我取得。什么是无色的真我取得呢
?无色的、想所生的,这是无色的真我取得。’
大乘初地菩萨就是开始证见虚空身执的法身境界,即是
《楞严经》所谓‘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圆觉经》所谓‘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这也就是密乘所谓具有觉性的明空境界,都还是在识蕴境界。
大乘密乘的一切有为如幻,是在以为自性涅槃清净真如的识蕴境界,观见一切如幻。
妄执成佛而在超越时空的慧观观智力量下,在欲界顶自行幻化出喜爱净土世界。
所以才有大乘密乘的诸佛净土世界,以及种种即身成佛的修行法门。
由上乘而小乘而大乘而密乘的演化历程,就是由人间释尊佛陀的修行解脱道,
而逐渐转化变为修行成为欲界顶主宰神的超脱道的异变过程。
修行成为欲界顶主宰神,也是需要高深福智善行与正念慧观修持,但却中止在观智阶段,
而不能真正导向解脱,却也自称是修行成为佛菩萨,所以称为“相似正法”。
现今佛教正法必须设法与相似正法和平共存,而又不会让人迷失误解正法修持。
以上就是我个人研究的见解看法,谬误之处,尚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