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解深密经》云何修奢摩他(止)?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12 00:11:04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所缘境事,能求奢
摩他(止)、能善毘钵舍那(观)?”
佛告慈氏菩萨曰:
“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
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十二分教)。
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
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
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
“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
■ (止观所缘二谛随一,修习止观的所缘,可缘世俗谛的法类,也可缘胜义谛的法类)
根据佛陀所宣说的十二分教(如蕴、处、界等道理),(行者)这样一心专注地思惟
(所闻)法义,独自端坐在寂静没有干扰的空间,内心安住(忆念安住,而)作意思
惟;对这样的所缘境能思惟的心,在内心当中相续不断地朝向所缘境作意思惟,依照
这样如理修持,令心反复多安住之后(去除粗分与细分的沉没与掉举),(当圆满的
专注力)生起身的轻安和心的轻安,(得到这种禅定安止)就称为奢摩他。照着这样
(修持的话),菩萨就能够求得奢摩他(止)。(获得正式具相的奢摩他安止会产生
身心轻安,修习安止未得身心轻安时,是随顺的修止、随顺奢摩他相应作意。)
1.修习禅定安止所缘的对境,不是前五根识的对境,而是意识的对境。“如是善思惟法
”,法是妥善去思惟的那个对象,是意识的对境。
2.“善思惟法”:心安住于善所缘境;“独处空闲”:无人干扰的宁静环境;“内正安
住”:内心平静专注,忆念安住于善所缘境。
3.“作意思惟”:奢摩他的本质是定,修定的行相是无分别专注不散动到其他所缘,作
意思惟是指心不间断地朝向专注于善所缘境。
4.“内心相续作意思惟”:修定的过程中,以忆念安住,正知观察,远离沉没与掉举,
来成办所有的专注。
5.“如是正行多安住故”:照着这样如理修持,继续安住在善所缘境,前心安住、后心
亦继续而住,不断地安住没有散乱到其他所缘,远离所有粗分细分的沉没与掉举。能
缘的心清明地安住、有力执持地安住于善所缘境。《成唯识论》:“掉举别相谓即嚣
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若离烦恼无别此相不应别说障奢摩他,故不寂静非此别相。
云何惛沈,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6.“起身轻安及心轻安”:因为前面正行多安住的原故,而得到身轻安、心轻安的修定
之果。“轻安”指轻利喜乐,止息身心的粗重障碍,而得身心的堪能。《大乘五蕴论
》:“云何轻安?谓麤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何
等轻安?谓止息身心麤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身心粗重谓其身心
于修善行,无有堪能随所欲转,能治此者身心轻安,由离身心二种粗重,则其身心于
善事转,极有堪能。由于获得身心轻安,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贪欲盖等五盖多不
现行,对于善所缘进行实修时,心能如意而转,随心所欲地趣入修学善法。
7.身心轻安是在圆满九住心之后生起,九住心过程──
1)内住心: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心住内所缘,内住于已经抉择决定之所缘上,
以尝闻何者为所缘教授、如何住所缘教授,而收摄外散之心向内,心首度变得不受
外境影响的一种状态,能够住于禅修所缘上(听闻力/力励运转作意)→
2)续住心:初所系心令不散乱,于所缘相续而住,心识之流的建立,藉著把心强制在
所缘境上,使得心能够安住在所缘上一段时间,最初住所缘心之续流,数数思惟所
缘而修,第二住心将初住时能住之时间延长(思惟力/力励运转作意)→
3)安住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续住,若因忘念忘失所缘时,由忆念先前的所缘摄回,使
内心与所缘相安而住。修定过程中,会出现两种障碍,即沉没与掉举,若是前者,
心会慢慢的陷入境中引发睡意,而后者则是心开始散乱并追逐其他的对象。第三住
心时,能于粗分的掉举散乱迅速觉察,当心被干扰时,能够立即把心带回到所缘境
上,分神可以很快恢复,由忘念向外散时,速知散已,还复安置前所缘境(忆念力
/有间缺运转作意)→
4)近住心:当心开始扩张的时候需要忆念的力量来加以限制,避免它又跑到别的境相
上,第四住心时,不但摄回向外散乱的心,且能令心住前所缘不离开所缘境,不会
令心远住于外,于所缘境有强烈的专注力。前3)安住心尚有忘失所缘的时候,此4)
近住心忆念力达到圆满,不会忘失所缘。由于数数收摄内心,内心渐细上上而住,
第四住心的品质已经断除了粗分的掉举,但是渐入细微的内心会产生沉没,此时有
粗分的沉没(忆念力/有间缺运转作意)→
5)调伏心:行者虽然能住于所缘境,然而五欲(色声香味触)、烦恼(贪瞋痴)等念
头和染污重复地出现,需借由正知的力量观察,透过看清散乱念头和烦恼的过患,
同时意识到定的利益,正知了知诸相诸恶寻思及随烦恼流散过患,令心不流散。第
五住心时,虽然已无第四住心粗分的沉没,但尚有细分的沉没,因为沉没,心对于
所缘境无法明晰有力地执持,要透过正知的力量觉察,借由思惟正定功德,令于正
定心生欣悦,让心策举断除细分沉没。第四住心时已遮止了粗分的掉举,第五住心
时对治了粗分细分的沉没,此时心如虚空,有似空明状态,容易让人误以为得定,
然而离真实定境尚很远,需从如空之心透穿而出(正知力/有间缺运转作意)→
6)寂静心: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止息不喜。第五住心时由正知的觉察力对治遮
止了细分的沉没,因由对治细分的沉没而又产生细分的掉举。第六住心时,正知的
力量达到圆满,息止了诸随烦恼的细分掉举,心能安住在寂静的状态下,一心专注
于三摩地,于三摩地没有丝毫不喜之心,与定境敌对的感觉被平伏,不会因感官的
渴望而对定生起厌倦(正知力/有间缺运转作意)→
7)最极寂静:虽然过失和染污习气已经被压伏,但不代表它们不会再生起,当这些习
气在心中生起,不管这些贪、瞋、无明习气是以粗糙或是微细的形式呈现,透过觉
知的力量将他们息止,第六住心时进一步息止了细分的掉举。第七住心时,虽已无
粗分细分的掉举、沉没,但有最极微细的贪等将起之势,需要透过精进的力量,以
精进的力量不断觉察潜伏的烦恼势力,若生贪心忧戚昏沉睡眠等胚兆,此将起之势
力(尚未真正生起)将生即断、寻生寻断,此时所有已生、将生未生的烦恼障碍被
调伏,由第六住心的寂静达到第七住心的最极寂静(精进力/有间缺运转作意)→
8)专注一境:从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心已经多少能够专注到某一个程度,且能安住
在禅修的所缘境上,过程中会出现沉没、掉举等染污的干扰,总是隔有一段时间定
境又被打破,因此必须开展忆念力和正知力、精进力,对治掉举与沉没,当掉举、
沉没不再生起成为定境的障碍,这样的结果就是修行像一条没有中断的河流,此时
进入第八住心。第八住心是由第七住心的精进力而专注一趣,第七住心在精进力下
已不受贪等各种烦恼扰动、不受掉举与沉没之害,第八住心时精进力达到圆满,微
细的沉掉将生未生之相也已没,完全无有沉掉障碍,于三摩地相续无间而住,此时
尚有功用,由有作行令无间缺,尚未成就任运(精进力/无间缺运转作意)→
9)平等住心:行者由第八住心继续坚定而谨慎地用功,不再有沉没和掉举打断定境,
透过这样的串习,坚定不移且持续不断地开展定境,所缘境会变得非常清晰,在这
种状态下,由串习纯熟,心无须用力,也不必透过忆念和正知力量的支持,就能安
住在所缘境上,此时行者达到心的第九住心平等舍,成就自在任运而转。第八住心
专注一趣时,尚不离精进心的加行功用,第九住心平等住的等持心,是由精进不断
的串习力成就任运。此时忆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皆已圆满,解脱所有沉
掉,能缘的心达到行舍,于止观品调柔正直,成就于所缘境无功用转的等持,心住
三摩地任运相续。得到第九住心时圆满了欲界定(串习力/无功用运转作意)。
8.专注力圆满具足第九住心后,由第九住心增长,次第引发“心轻安”→“身轻安”→
“身轻安乐”→“心轻安乐”。专注力产生心的轻利,而得身的轻利(轻便堪能),
再由身的轻利(轻便堪能)产生身的喜乐,而由身的喜乐产生心的喜乐。《大集法门
经》:“心生欢喜,以喜心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
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
9.专注力具足九住心,降伏了五盖,平静的力量增强之后,僵硬的身心也会柔软,此僵
硬、迟钝、难以运转的心伴随着沉重和心智的怠惰,这些粗重都是烦恼、妄想的根本
原因。平静的力量增强之后,会带来身心的轻安,对治身心的粗重。在平静的心中,
轻安喜乐会生起,因为这样,心变得更能安住于禅修的所缘境,轻安与心一境性展转
相互增长,成为良性循环。平静的心也带来安稳和放松的身体,心轻安起身轻安,身
体的轻安对于行者非常有帮助,除遣了所有善法上的不堪能性,于身所作事轻利生起
(例如行持拜佛、念诵、禅坐、闻思等不疲倦,对于善所缘进行实修时,随心所意的
趣入修学善法)。当身心轻安乐所摄持的定境再进一步时,身心轻安的喜乐会减弱,
由平静取代,心更能安住在定境上,此时行者获得了近行定(接近初禅的近分定)。
10.“是名奢摩他”:当由专注力次第圆满九住心后,引生身心轻安乐所摄持的定,就称
为奢摩他。奢摩他安止是初禅第一静虑所摄的定(未到地定、近分定),得到奢摩他
安止等于得到初禅近分最初作意,是上界所摄的心,不是欲界心。第九住心尚不得轻
安,第九住心后生起身心轻安才是得到奢摩他安止,此时得到上界(初禅)所摄近分
定。《成唯识论》:“轻安唯在定有,由定滋养有调畅故,论说欲界诸心心所,由阙
轻安名不定地。”欲界众生于入定之加行(九住心过程),由伏惑亦有微劣少分轻安
说为相似轻安。奢摩他安止具身心轻安,未得身心轻安是随顺奢摩他相应作意。
11.《深密解脱经》:“世尊!世尊菩萨未得内心观像,未得身乐未得心乐,佛说彼观名
何等观?佛言:弥勒!非奢摩他,是随顺奢摩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