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19)止观自性(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4-17 16:52:1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19) pg338L1~338L3
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丑三、止观自性 寅一、奢摩他自性
───────────────────────────────────────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
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
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
■ 解说──(1)
1.止观自性──止观的性质、本质、内容是什么?其中,止(奢摩他)的性质、奢摩他
的本质是定,凡是“定”(等持)都可以称为“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心所”。但
是定里面的“奢摩他”要求较高,需至静虑正行定前之未到地定、近分定。
2.三摩地的范围大,奢摩他的范围小。修习三摩地,能够生起身轻安乐和心轻安乐,才
算达到修习奢摩他的量。透由身轻安乐产生了心轻安乐,在心轻安乐所摄持下的等持
,才能称为奢摩他。
3.“轻安”与“乐”二者,要进一步分辨。若只讲轻安,是先“心轻安”在前,之后引
发“身轻安”;之后由“身轻安乐”引发“心轻安乐”,最后成就奢摩他安止。
4.《解深密经》似乎未举出身心轻安“乐”,有时佛经会讲的概略些,并没有讲得很仔
细,往往直接看佛经容易误解,无法正确掌握。在成就奢摩他安止之前,具足欲界定
第九住心后,次第引发“心轻安”→“身轻安”→“身轻安乐”→“心轻安乐”,最
后成办“奢摩他”,奢摩他为上界心所摄,所具有的行相是生起“身心轻安乐”。
■ 第一科了解修习止观的功德利益,并楷定止观所摄的范畴,以及修习止观的必要性。
之后第二科了解止观二品为摄持一切定、一切等持三摩地的根本,因此应勤学止观。
此段第三科开始讲解止(奢摩他)、观(毘钵舍那)各别的性质内涵,其性相为何,
正确清楚地认识止、观二品的所缘行相与内涵。首先讲奢摩他安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