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闽南语发展过程研究资料选摘

楼主: asbak (good)   2018-04-24 22:54:04
本篇为闽南语发展过程资料选摘,限于学力不足,避做
任何说明,欢迎补充。
【李葆嘉《中国语言文化史》(2003) p227-p229】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崛起江东的孙吴进攻会稽…
建安八年(203年)驻兵5000于建安督尉。当时入闽开发
的江南居民,多为与百越族同源的吴越人,江南吴越语
对闽语的渗透与中原汉语对闽语的影响不同。大规模的
中原居民入闽,是"永嘉之乱,衣冠渡江,如闽者八族"。
在中原居民抵达江南的迫使下,也引发了江浙越族的入
闽,这次移民使福建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从建安郡
分出晋安郡。北方移民带来的当时中原汉语,也就是所
谓的"渡江十五音",成为闽语的中古层次…从六朝到唐
代,中原人口的陆续迁入致使福建人口增长10倍以上。
其中尤以唐初河南光州人陈政父子,统率府兵5600入
闽"征蛮",带来了7世纪的中州汉语…五代时期,河南
固始人王潮兄弟,率几十万军队南下转战八年,并据闽
称王,带来10世纪的中州汉语…北宋太宗(976─997年
在位)时,"闽语"名称已见于文献。南宋端宗(1276年)
在福州即位,为元兵所迫奔走于泉、潮、惠等州之间,
大量宋室保驾御敌的遗民留居福、泉、漳、潮等地。
福建境内还生活着畬族(唐"发生啸乱"的蛮僚)居民。一
方面,也许他们是百越族在闽地(原居地在闽西北和闽
南,从14世纪迁往浙西南和闽东北)留下来的唯一未被
汉人同化的一支;另一方面,说闽语的汉人中不可能没
有畬族汉化的后裔。从民族体质学来看,林惠祥指出闽
人的容貌特征可能是百越和汉人的混血;从语言学来看,
在闽语中存在一些源于古畬语的词汇。因此,闽语是以
闽越土著语为底层、以中原汉语为上层的汉语方言,亦
即以百越语的语言底子去学习中原汉语的结果…
因福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语言内部分歧至今相当严
重,可以说至今在某些地区的闽语还保留着语网的某些
特征。由于早期的汉语化程度就不高,以后接受历代北
方汉语的影响不及粤语,因此闽语中保留的百越语成分
最多,语言年代最为古老…假如认定从淮南越长江(古
吴越),经浙南(瓯越)到闽粤,上古都是东南百越语的范
围,那么中原居民的南迁对东南百越语的影响则是由北
向南依次减弱,江淮全覆蓋……江南深融合……浙北浅
融合……浙南深渗透……闽地浅渗透。由此推定,闽语
不是从做为汉语方言的"古吴语"中分化出来的,而是中
原汉语对百越语汉语化程度较低的结果。因此,难以赞
同"闽语的主要渊源是东汉三国时期的吴语"和"南北朝时
期的吴语就是闽语的前身"的"闽语源于吴语的假说",吴
语和闽语的底层来源语都是百越语,不排除是有内部差
异的百越语方言…闽语成为汉语方言,关键是"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入闽者八族"和这以后中原汉语对闽语长期汉
语化不足的结果。因此闽语的历史层次相当于唐代以前,
并且包含明显的百越语底层。
【邓晓华、王士元《中国的语言与方言的分类》(2009) p152-p155】
...我们把这种语言史观视作"线性理论",即方言文化的
形成发展是自祖语文化一直线贯穿下来,其间与族群互
动、地域文化传统关系不大。我们则主张用"非线性理论"
来解释方言文化的形成和演化,重视族群互动、地域文化
传统或文化底层的重要作用。
现代闽客族群内部的方言文化分区,正好与福建史前文化
遗存的分区相一致,反映出方言文化群的分立受地域文化
传统所决定。
一方面史前人们共同体的分布状况与现今行政文化区域关
系较密切,秦时闽中郡的建立系按当时闽中人们共同体分
布状况而定的地域。另一方面闽中郡地理对后世福建郡县
以至行省的地理都有影响...比较明确的有以下四个区域:
(1)闽江下游流域为代表的东部地区;
(2)闽江上游三支流流域所在的西北地区;
(3)晋江、九龙江流域为代表的南部地区;
(4)汀江流域及闽西山地地区。
这四区的史前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区与区相互间不能完
全包容…闽方言的分区比较一致的意见…就各区关系深浅
而言,闽方言又可分为三大区,即闽东区、闽南区、闽北
区。客方言区即闽西区…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福建史前文
化遗存的分区与现代福建方言文化分区几乎完全一样,相
互重叠,这绝非巧合…族群文化的异质性受地域因素影响
很大。
【邓晓华、王士元《中国的语言与方言的分类》(2009) p120】
例如:肉:闽南语"肉"文读hik,但白读ba?(注:有些
符号无法打字,另外我个人的念法是ma)。闽南"肉"白
读是个典型的古南岛语词。比较:
gemuk 印尼
ema(肥) 拉德
ma?53(肥) 回辉
sima(油) 阿眉斯
mashmuh(肉肥) 布嫩
man2(肥肉) 傣西
man2(油) 水
man2(肉) 黎
在南岛语、壮侗语中,"肉肥、油、肉"为同源系列…闽
南语"肉"白读形式…是来源于古南岛语…从比较可以看
出,闽语的形式是直接来自南岛语,也就是福建汉人第
一次"南岛化"的结果,而客话的形式则并不直接来自南
岛语,反映北方汉人入闽后,跟南岛族的后裔壮侗语族
人文化接触的结果,是北方汉语第二次"南岛化"的结果。
闽语的南岛语底层是闽语的第一个层次,这个事实不能
否认。闽客语有一批相同的常用口语词汇,这批词汇有
以下几个来源:
(1)共同来源于古闽越族底层语言;
(2)来源于江东等南方文化区域的语言
(3)来源于北方文化区域的语言
(4)历史上闽客族群互动的产物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2001) p109】
闽方言指的是一种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
浙江南部以及江西、江苏、广西个别地方的广大方言…
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南厦门话与台湾台北话
是保留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最完整的,有-m,-n,-ng,
-p,-t,-k,-? 等7种辅音韵尾…闽方言不少地区不同
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的现象,闽南方言尤其突出,
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洪惟仁〈漳州诏安县的语言分布〉(2011) 】
台湾云林县大西螺地区人口主要移自福建省诏安县,
也是福建客家最大的集中区。漳州有四个客家话分布
的县份,但是客家人口都很少,唯独诏安的客语人口
占三分之一,在漳州客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台湾的汉人主要源自福建、广东。过去的文献往往以
偏概全地把祖籍属于广东的都归入“客”,把祖籍属于
福建的都归入“闽”。不但是一般民众,即使是官方或
学者都犯了这个错误。事实上“闽、粤”并不等于
“闽、客”,福建、广东都有闽、也有客,闽客分布犬
牙交错。
此外,台湾的汉语虽然源自闽粤地带的闽南语与客语,
基本上闽南语传自大陆的闽南语区,客语传自大陆的
客语区。但是语言分布不一定单纯的反映族群分布,
因为语言接触会发生语言竞争,竞争的结果可能发生
方言融合或语言推移,造成语种的新生或死亡,致使
族群与语言方言的分布发生落差…因此学者不能以今
日台湾之语言臆测原乡之语言,也不能以原乡之祖籍
决定台湾移民的语言系属…闽客交界县份移民的后裔,
其语言及族群认同倾向于靠边站,不论是“闽底”或
“客底”,受到语言接触环境的影响,其语言或族群认
同可能有三种变化:
1) 闽南化:
客底人口因环境影响变成只讲闽南语漳州话或泉州
话,并认同闽南人,变成所谓“鹤佬客”(客语
ho?k-lo-ha?k/闽南语ho?h-lo-kheh)。如台北县
三芝、莺歌西部,桃园县八德,彰化县员林、竹塘,
云林县大埤、西螺,嘉义县溪口,现在已经漳州化;
又如淡水的车埕饶平客已经泉州化,讲当地的老同
安腔。
2) 客家化:
闽底人口因环境影响变成只讲客语海陆或四县话,
并认同客家人,变成所谓“客鹤佬”(客语ha?k-
ho?k-lo /闽南语kheh-ho?h-lo),如桃园县观音乡、
新屋乡北部,杨梅镇,竹北市东部。
3) 闽客双语:
闽南语、客语双语并用,但族群认同或倾向于客家
或闽南,或有多元认同。如桃园县新屋、观音的沿
海各村,新竹县新丰、竹北,云林县仑背、二仑台中
县东势、新社,南投县国姓乡及其周边村落。桃园、
新竹地区所谓的“半鹤佬客”通常指这些闽客语双语
者…
诏安县居民的语言使用…庄初升、严修鸿(1994: 82)
说:“总体而言,越是靠近分界线的自然村,掌握闽南
话的人口比例越高。邻近分界线的那些村庄,则10岁
以上的人几乎都会说闽、客两种方言。”这就是所谓的
双方言区。不过作者又说:“调查表明,客家人学说闽
南话是共同的趋势,闽、客双方言者一般都是客家人,
闽、客双方言现象一般都形成于原客家话区。”为什么
闽、客双方言现象向客家地区单方面倾斜呢?作者认为
有几个原因:
一、漳属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闽南话区。
二、闽南语话区的人口远远多于客家话区的人口。
三、闽南话区的方言内部差异小,通行的范围广;而
闽西、粤东一带的客家话内部差异较大,不利于
维系区域性的共同交际。
【曹逢甫 〈台湾闽南语共同腔的浮现:语言学与社会
语言学的探讨〉 (2013)】
请见网络PDF档:
http://www.ling.sinica.edu.tw/files/publication/j2013_2_08_1569.pdf
P473-p476厦门闽南方言与台湾闽南语共同腔形成的比较
(因网络上有电子档,恕不打字节录)
【陆传杰《被误解的台湾老地名》(2015) p123-124】
关于客家“闽南化”这个课题,在台湾学界似乎是一个
敏感的议题,目前学界似乎还没有较深入的研究。关于
这个问题,我(注:陆传杰)曾和前新竹市长蔡仁坚交流
过。蔡市长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客座,他说他曾去过漳州
一带考察过,发现闽南地区的客家族群也有“闽南化”
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并非最近才开始的。可见客家
“闽南化”的现象并非台湾独有。具体原因为何,还有
待学者的研究。
根据我 (注:陆传杰) 的田野经验,我隐约感觉到台湾
客家族群的比例似乎不低于闽南族群,但是学界目前的
论点还都认为客家族群的比例只占台湾全部人口的五分
之一。我认为之所以有如此论点,主要是出于日据时代
一些似是而非的统计调查。日据时代对台湾汉人族群的
调查主要分广东人与福建人,更进一步的调查会再仔细
分为州府之别。但无论省籍或州府之分都不能作为区分
客家、闽南族群裔的依据。
例如广东潮州府有些地方讲闽南语,有些地方讲客家话,
而福建漳州府则是大部分区域讲客家话,少部分讲闽南
语。至于汀州、上杭等地更是不在话下。所以台湾一些
祖籍漳州府的区域,大多属于客家区域,只不过很早以
前便“闽南化”,改说闽南语了。
㊣放1首不相关的音乐连结:
Kral Pop Akustik - Simge - Gidem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ld-MFNE7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