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管太多! 高教想突破 先从“松绑”开始
2016-10-13 10:28联合新闻网 文章提供/远见
7月中立法院休会后,教育部二楼的政务次长陈良基办公室反而热络起来。他向全台湾158
所大学校长发出邀请,来教育部吐苦水、谈期待。祕书桌上厚厚一叠卷宗,全是校长们的
建言。
校长们都抱怨什么?“当然是教育部管太多啊!”陈良基腼腆地笑了。
担任台大副校长期间,他曾心直口快,直言“台湾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学’”,批评凡事
都要先“报部(报请教育部)核准”,窒息了办学效率及发展空间。这回换他当家,大学
自主理所当然成为优先要务。
就在陈良基与大学校长会面同一时间,《远见》也对100多位校长发出高教政策调查。回
覆的99位校长,给教育部的平均满意度为74分,其实不算低;只有八位校长认为教育部表
现不及格,公立、私立各半。“迄今尚无新政策启动,”一位私立大学校长留言。“对好
的私立大学限制重重,高教的学术自由意识理念破坏殆尽,”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型私立大
学校长更抨击。
防弊重于兴利 不松绑就没出路
多年来,大学校长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大学校长有三权:赤手空拳、委屈求全、有责无
权。”
台北医学大学校长阎云观察,台湾的管理原则是防弊重于兴利,不分大小好坏,都用同一
套规则管,“世界上总有坏人,但不能因此就绑死所有好人。”属于公务体系的国立大学
,处境更艰难,有三个“老板”:除了教育部,人事归考试院、财务有监察院监督,“它
们都是防弊系统,存在目的不是为了教育,”一位国立大学校长叹道。
教育部曾在2013年提出“高等教育松绑行动方案”,希望从人事、人才、经费、经营、教
学五大面向松绑,提高教师研发持股、教师多元升等多项进展。然而,至今松绑幅度仍不
够大、速度不够快,即便大学有本事像一台时速可达200公里的进口跑车,却只能开在速
限40的道路上。
教育部该如何从“猪队友”变成“神救援”?关键字是“松绑”。
在《远见杂志》本次的调查中,48位校长希望“减少评鉴等行政负担”“本地生、国际生
招生名额放宽”及“学费松绑”,得票都超过四成。
人事松绑/被迫雇“黑官” 对专业人才不公
几年前,台湾公立大学开放让非公务员及外国籍者担任副校长。清华大学抢得头筹,请来
刚卸任的美国在台协会处长司徒文任副校长。但这道人事窄门只开了小缝,除副校长外,
其余行政主管职位如公关、募款等,仍旧无法从业界借将。
造成什么后遗症?清华大学校长贺陈弘举例,台湾羡慕国外大学募款成效高,但募款与校
友活动背后,都靠庞大专业团队运作,每募得一块钱,有四成花在人事成本。台湾只能花
一成,募款自然少很多。这也迫使力图革新的国立大学雇用“黑官”──实际上是主管,
却因法令限制,不得挂主管职,对专业人才不公平。
反观美国,人才就是一切。现任中国医学大学校长李文华,是国际知名分子生物学家、中
研院院士,1986年发现人类第一个视网膜抑癌基因(RB基因),隔年获诺贝尔奖提名,隔
年就有美国校长上门挖角当新研究机构负责人。当时他才35岁。
他虽不想离开现职,但被对方诚意感动,决定去看看。两年后,这位校长再度来信,表示
已照他的建议盖好硬件设备,又准备好4300万美元,专款给他买设备、聘教授。
“要研究所、宿舍、系、PhD program,要什么都有。这就是‘美国式聘人’!”李文华
印象深刻。
经费松绑/演讲费1600元,远低于业界行情
科研经费申请与报销,是另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2012年爆发上百位教授因报帐瑕疵遭检调约谈。使人不禁怀疑,是学者便宜行事,还是规
定不切实际?
举例来说,依现行规定,一位教授申请到100万研究费,用了90万;年底结帐,10万得缴
回。但是,研究论文发表要经过多次修改,隔年还要再花20万。“谁付?学校只好把管理
费拿出来贴,”阎云指出盲点。
美国的做法是完全信赖。剩下的10万,会放到教授个人结余款户头,个人使用,学校管辖
。在美国,资深大教授的结余款动辄上百万美元,可用来做长期、创新的研究。因为概念
阶段的研究往往得不到研究经费,必须靠自己,台湾学者却无法享有这种弹性。
不只大笔经费没弹性,小费用更管得滴水不漏。
今年6月,作家张典婉在脸书慨叹,她最怕听到:“抱歉公部门的讲师费很低!”几年来
,物价已然涨了几十倍,公部门演讲费却数十年如一日,一小时1600元。
清大最近要开设领导学程,邀请杰出经营者演讲。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小时2400元,仍然
远低于业界行情。
申请多一点会怎样?“会被退单。为一张单据写到死,下次就不想玩了!”校长贺陈弘瞪
大眼睛说。诸如此类的制度,牢牢框住了大学的积极性。
招生松绑/申请长照系拖10年,领先变落后
尽管近几年来大学招生已逐渐松绑,可在总量管制下,挪移各科系招生名额,再报请教育
部核准。但事实上,等招生结果出炉,发现冷门科系有缺额,跑完申请程序后,却已来不
及将缺额挪至热门科系,只能来年再适用,缓不济急。
挪移招生人数都要一年,成立新科系更是难上加难。
近几年,因应社会老化,老人相关科系如雨后春笋。十年前南台科技大学早就发现此趋势
,申请设立老人长照系,但年年都被以“资源不足”打回票,今年才通过。南台科技大学
校长戴谦苦笑,“我们有前瞻,反而教育部没有。”
另一个遭人诟病的招生限制,是博士生名额。由于“博士卖鸡排”新闻深植人心,加上博
士注册率低,教育部决在105学年统删各大学15%博士招生名额。
但这种齐头式平等,使博士就业率最高的理工大学急得跳脚。例如清大,100到104学年,
博士毕业一年内就业率高达95%。“台湾正值产业转型,再削减博士,把竞争力都削掉了
!”清大工学院院长赖志煌气愤难平。
外籍新生不得超过全体新生10%的限制,今年也引发争议。过去,多数学校的确招不到太
多外籍生,以元智为例,以往外籍生报名人数都在100多人,接近招生上限。
但今年,元智六大学院都顺利开出英语专班,全校1/3课程都英语教学,外籍生报名人数
一下爆冲至650人。
虽然教育部事后同意未来将专案处理,但今年仍只能眼睁睁放弃500个学生。更重要的是
,元智的外籍生只有2%领奖学金,其余均自付学费。一次限制过度,便将近300万学费推
出门外,遑论租屋、饮食等带进的周边商圈产值。“很心疼啊!”校长吴志扬苦笑。
学费松绑/12年未调涨,仅能维持运作
本次调查中,有43位校长希望调涨学费,占43%。今年有14所学校向教育部申请涨学费,
仅有两校获准,调幅为2.5%,学生每学期最高多缴约640元。
12年没调整学费,多数学校无法大幅更新校舍设备。“I am fighting a losing battle.
(我在打一场必输无疑的仗)”申请调涨被驳回的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感到挫折。
没申请调涨的台科大校长廖庆荣说,不是不想涨,而是知道申请也涨不了。校长们都知道
,“涨学费”已成政治筹码,是可以讲、但做不到的梦。
8月中,台北商业大学校长张瑞雄甚至投书媒体,提出另类主张:“国立大学学生减半、
学费加倍。”他认为,国立大学释出名额,可解决私大招生不足的燃眉之急;国立大学因
人数减少,则能提高教育品质。
松绑为何重要?因为各大学校长最想推动的做法,第一是加强产学合作、第二是增加国际
合作,第三则是开设符合潮流的课程,每一项都被政策困住。
陈良基是本土博士出身,这使他将“大学松绑”视为必须之路。教育部已研议各种可能,
如不拿政府补助的大学可完全学费自主,或减少国立大学招生名额,朝开放方向缓步前进
。
“希望跟我一样在台湾念大学的子弟们,能享受跟世界级大学一样的学习样貌,”他肯切
地说,“这对台湾未来有帮助。”
(作者/陈芳毓 摄影/赖永祥 本文出自2016年10月号《远见杂志》,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