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以色列约旦游记【二九】佩特拉-修道院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2-05-12 11:34:23
~※ 佩特拉-修道院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66932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抵达“神殿区”,便也算是走到“佩特拉”平地主道的末尾,因此不免又有商家聚集
著,让想继续往山上进攻的能稍作休息,觉得大功告成的游客也可在此消磨。而领队与导
游目不斜视拖着我们过来,为的显然是当中的大型餐厅,看来他们真的很怕被客诉太晚吃
饭,景点什么的只要主角有介绍到就好。但我也找不到可反驳之处,毕竟他们说餐后就自
由活动,要怎么探索“佩特拉”都随便你。
尽管如此,下午仍有个主轴,就是攀上餐厅旁的这座山,去看比“宝藏库”更大的“
Ad-Deir”,所以除非是放弃这个隐藏特奖,或攻顶完略微观览就赶紧下山,能自由探索
的时间仍有限。早就打定主意要与“Ad-Deir”相会的我,自然不可能放弃,为难的是上
山的方式。由于此山不乏陡峻路段,对商机灵敏的贝督因人便训练了小毛驴载游客爬登,
领队也要我们趁用餐时考虑一下。几个似乎常在爬山的长者笑说这种高度小意思,马上就
回绝,女生们视线瞥了过来,也自动把我跟旅伴列入不须骑驴的青壮人口。
本来我也是想毛驴瘦弱,骑着上去好虐待,纵使本人不爱爬山,偶尔拼一次应还行,
但看旅伴跃跃欲试,把朴实无感的餐食往嘴里送著嚼著,心渐渐就动摇了,开始想着下山
后还要到处探险呢,入夜也仍有活动呢,省点脚力似乎比较安心。结果就是当出了餐厅,
我们加入要骑小驴的分队,便听团里女生指着我们:“偷懒,丢脸,错看你们了。”努力
用傻笑撑过了攻击,没想到由于贝督因人小本经营,每家驴只不多,够壮的更少,男生被
禁止同组,我跟旅伴就这样被拆散了,相互拍照记录的计划也跟着泡汤。
叹口气爬上小驴,小驴不须费心操控,会自动随队前进,也有小弟在旁偶尔拉着缰绳
导引方向,相较数年前于新西兰得自己控制高大骏马行停转弯,根本小菜一碟。随驴绕出
栅栏,走入山道,初始的部分满平缓,能悠闲往两旁望看。左侧是宛如门卫的山丘“Al
Habis”,据说有座只开凿到一半的墓室门面,证明工法是由上往下,随驴前行的我没瞄
见类似的,仅看到许多长方状的大小石窟,不带雕琢,可能是属于平民阶级。应该也有条
支路盘转而上,沿途除了能俯瞰以“神殿区”开展的城心景致,若登了顶,还可近距离观
察十字军留下的堡垒废墟。根据读过的印象,堡垒是用来守望由埃及过来的路线,不晓得
是否为地图上沿山脚朝西南钻去的那条。
咦?所以“佩特拉”并非只有“蛇道”那个入口嘛,我陷入先前没思考过的问题,但
这也合理,贸易若要兴盛,交通肯定得方便,深埋在山谷谁爱来啊,莫非是因为其他的路
早年被毁得更彻底?还正如此推测著,我便瞥见几个鸠占鹊巢的贝督因人在石窟外望,对
与灵界朋友同居没啥顾忌,近处的更被停了汽车,仿佛这几年已修好便捷大路,由“蛇道
”入探“宝藏库”仅是留给观光客的怀旧路线。
在瞎猜乱看中自拍著,平缓山路渐渐缩为狭窄石阶,开始能感受骑驴的颠簸,当驴子
朝上一蹬,我的头身也被往后甩,在缺乏稳固把手的景况下,要维持身姿,就得靠腹肌回
拉,很像被强迫仰卧起坐。当我还得意已届大叔的我还能有此腰力,望向同组的大姊却觉
输了一筹,因为她坐得稳如泰山,自拍棒摆弄得像指挥棒,是因为福泰体型比较甩不动吗
?而另个大嗓门女生就是个鲜明反差,她从开始就紧握缰绳,身躯僵硬,到了这路段只要
小驴一有大动作,就立刻尖叫,我觉得路人都在偷笑。
尽管熟悉了骑乘律动,脚下毕竟是山路,小驴和我也没感情,牠只管跟紧队伍,不会
管我死活,所以只要钻过崩塌岩石形成的山隙、蹬上陡峻的坡阶,就得相当注意。但闪了
几次险危关口,我还是中招了,因为路狭牠便反射性紧贴山壁疾走,完全没留空间给我,
于是壁上凸石就这样直接撞击我的膝腿,避无可避,虽然有长裤挡着没让我当场喷血,那
股剧痛仍让人怀疑骨头是不是断了。好在我够坚强,痛觉神经又一向没连结到声带,若是
团里那个惊慌女生,应该是立即惨叫,大闹要赔偿吧。
根据事前所做的功课,山径的前段应有个分岔口,若钻入看似死路的岩隙,翻过几块
巨石,会看到被称作“狮子餐室”(Lion Triclinium)的洞窟。它配属于邻近的几个墓
穴,有曾被精心妆点的山簷立面,窗门间因为崩垮形成奇妙的锁洞轮廓,然令其特别的为
门侧遗留的狮子浮雕,是城里少见的装饰。因此有学者推测这间是祭祀丰饶女神“
Atargatis”的神殿,毕竟她以狮子为坐骑,山形楣上发如缠藤的人脸残迹也挺符合其形
象。
不过就算我在提防驴子暗算之余有分心留意著,却没看到可疑的岔路,倒是小羊们很
招惹目光,牠们成群坐在高处岩块,懒洋洋望着游客与小驴磨合,尖叫跌摔见红都是余兴
,有几只还站在旁无径路的峭壁间,仿佛深谙轻功的大师。另外就是贝督因小贩,只要稍
微开阔的地段就会有他们的摊位,衣物手工艺品五色斑斓,明明山下空间处处,这么辛苦
把货搬上来,真有赚比较多吗?
东张西望间,随同的驴老板突然喊停,说我的坐垫一直往后滑必须重调,难道就是因
为这样,小驴觉得不舒服所以常想利用地形把我撞下来?无论如何,调过后的路途顺了许
多,约莫十分钟后,便抵达了依附在小商店的终点站。下来整了整快被搞散的筋骨,我们
不免俗跟老板与小弟拍了照,小驴虽曾想置我于死地,仍旧跟牠说了谢谢。
原以为邻近就该是“Ad-Deir”所处的山头,没想到还得自己爬一段路,即便如此,
几步远的弯口倒是很好的远眺点,先前因着山路蜿蜒,视野总被岩壁封挡,这儿的开展角
度却刚好迎入城心广原,让视线远抵对处群山,连一座座“皇家墓室”都相当清晰,宛如
崖壁上的镶嵌饰带。再往前走,也有几块外探大石盘,有的甚至被插了约旦国旗,瞥了瞥
坐在石崖边缘眼带挑衅的贝督因人,我们储满勇气小心踏了过去,果真望见的景致相当迷
人,脚下为方才山径划开的纵谷,它携著两旁暗隐神秘的点点窟室,指向嵚崎山峦,枯褐
中仍丰沛著层次。
望着参差山岩后隐现的簷顶瓮饰,我们继续循阶上攀,没多久阶梯结束在“Ad-Deir
”的身侧,现出一片开阔广地。由斜向视角抬望,眼前的建筑式样与“宝藏库”类似,都
是从山壁切削出的宏伟立面,上下两层,龛室与壁柱相间,顶部是刻意分拆的山簷,圆弧
状的柱亭嵌立于中,也收束著访者目光。当然两者亦有其差别,它的下层入口舍弃了气派
的立柱山簷,仅以两层间的内凹切缘搭配微缩的山形楣,龛室也皆呈空白。相较起来,“
宝藏库”还是华美许多,以其壁面的雕像、柱头饰带的盘缠刻纹,尽管残凋,在初望的瞬
间仍窜入心房。
然当慢慢走入广场,与“Ad-Deir”正面相对,便能感觉到另种震撼,约莫两倍阔的
庞然展幅,彷若巨人的张拥,经过调配的柱壁起伏,营造出带有余裕的稳重感,当望久了
,会觉得外显的简约、粗犷正是与其身形相合的魅力,让人无法移目。有文章说,最初的
它并非如此,就像山下的几栋主要建物,壁面曾以灰泥涂覆,再施加浮雕彩绘。会是什么
样子呢?一时之间勾勒不出的我踱至殿前,大门的位置悬于高处,不晓得原本是否另有外
阶,显明的禁入立牌也让人无法假作无视,只能努力往阴暗的殿里窥望。
殿内一如它于“蛇道”末的兄弟,没什么雕琢,仅有墙侧的矮石凳,以及中央的弧顶
龛室。据说龛壁有些十字架刻痕,代表基督教徒曾于拜占庭时期在此活动,将其改装,这
也是“Ad-Deir”字面意义“修道院”的来由。然这建物最初的用途,学者们至今仍无定
论。年代上应与“宝藏库”相近,毕竟结构上有点师法的意味,缺乏置放逝者的长穴却令
它不太像间墓室,且由于主壁有被挖除的痕迹,似乎本来曾奉著代表神明的柱体,用来祭
祀的可能性便相对高。这种推论在邻近的遗迹字刻得到佐证,那上面提及某个宗教性组织
,带到“Obodas”这个名字,而“Obodas”在“纳巴泰”历史是位被封神的王。可惜考究
到这里又是个死胡同,因为到底是何样的传奇故事无人知晓。
转过头,应跟着我到处逛的旅伴不知跑哪去了,找了一阵才在广场对面的小丘看到他
大力挥着手。互相用相机拍了对方在岩殿间的微渺,我走了过去,丘地因着“修道院”这
个人气景点,很合理被盖起小咖啡厅,软垫座席露天散列,有花叶相伴,若嫌阳光炙烈,
尚有石穴改装的厅室,坐在穴内也别有风味。不过团里其他人都没在此逗留,因为有更机
巧的贝督因人设了指牌,以“Best View”为名,煽动游客再往上爬。
由于“修道院”是从岩块下挖,尽管座落于山头,周边仍有几个小丘与它争高,像旅
伴跟我挥手之处,就有不少游客在那取景,而所谓的“Best View”是在更后头的丘岩,
岩中嵌著硕大的方穴,顶头墨色帐篷相当显眼。跟着其他游客从旁盘折而上,沿途虽崩石
处处,却有不少被拾来堆叠,蕴含着祈念,一簇簇的相当有趣。叠石将我们步迹引至台缘
,也带入更高视角的望景,从这儿才发现下方行过的空地是一些文章提及的“大圆环”,
据说它曾是个蓄池,雨季时能将水势引来此,避免“修道院”受到冲击,但我怎么望,都
觉得就一个浅池能收走多少水量?若是用来祭祀还较吻合,侧弧的阶差就彷若座席,以岩
殿为衬,有吟哦声拥著圈环中的仪典。
石台后处就是方穴了,虽然空无,顶部却有石纹如云慵懒流转,悲哀的是没品的游客
太多,将主墙签了满满的到此一游,不管它本是个以簷柱勾框的神坛。看过后再一鼓作气
多攀几阶,我们便抵达期待中的“Best View”。这地方位处丘顶果然风光好,若肯犯险
,挪探几步到崖边坐着,便能望见一路走来都被遮隐的山西景致,那方向重峦叠层,仿佛
无尽,也有险谷穿绕,让人艳羡飞鸟。不过最引人的当然是面向“修道院”的东侧景画,
由此高度,岩殿不再是视野的背衬,视线得以往更远处穿望,那儿有我未能踏足的城区荒
原、以连绵窟洞作饰的崎岖岩脉,甚至连岩脉另侧的景貌都纳入了,白色的矮屋簇集散点
,不知是哪个热闹城镇。
怔望没多久,棚里的贝督因老板就以笑颜招着我们进去坐下,热情斟了茶。由于红纹
帐布有首饰挂悬,摊桌也摆得琳瑯满目,本以为寒暄之后会来个小小推销,没想到他只字
未提,仿佛我们就是远道而来的有缘客,主人接待天经地义,我们啜饮著,他也靠躺在棚
椅继续原本的惬意生活。就好像于荒山住久了,物欲也降到最低,买卖只是种调剂,饿不
死就好,有两头驴子晃尾相陪,亲暱同伴相聊,偶尔逗逗乱入的小猫,生活也有种恬淡兴
味。
更何况拥有的不仅身周的帐区山岩,这儿天地辽阔,有无尽视野转化的舒敞自在,岩
殿沧桑,记留了千年风沙携来的故事,是多数人都比不上的富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