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特拉-宝藏库、剧场、瓮冠墓室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64005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犹记得学生时期看过的电影“圣战奇兵”,当时“印第安那琼斯”为寻找因装过耶稣
血而能救死扶生的圣杯,循着线索追迹来此,就是在“佩特拉”的“蛇道”蜿蜒中望见这
样的隙景,荒壁上柱簷、龛室,层叠至天的堆砌。我也像于幽界徬徨后刹见天堂殿阁绽出
的辉光,杵在岩径愣愣伫望着,许久,才迈开步伐行出“蛇道”。
若是一栋砌筑恢弘的教堂,对已于欧洲行走过的我,震撼并不会那么深,然眼前这座
是雕于高阔山壁的堂殿立面,那种克服自然后的鬼斧神工,便很令人心折。双层结构的它
像深受希腊罗马影响,下层是列柱支起的山形楣,柱头呈“科林斯式”,有很细腻的蕨叶
卷翻。簷口的长幅饰带虽已磨蚀,仍能窥得其间的花瓶与缠藤。上层基本承袭了类似的柱
簷,但在央处作了变体,像把一座弧圆凉亭嵌于其间,衬著顶冠的致密缀边,显得华美。
尽管严格说来,其用上的装饰元素不算多,但或许是构体的匀称,或许是高伟的气势
,就是有种吸缚魔力让我在广场四方挪移,欣赏它于不同视角的姿态。想起网络有人提过
可爬到高处俯瞰,我不禁抬起头回望,右后岩顶还真有几许人迹,但印象中是要从城市里
处的小径上爬再回绕,感觉与我无缘。那左侧呢?我瞥了过去,尽头的岩壁是有陡峭阶梯
朝上盘折,不过越往高处就不见阶路,像是得手脚并用再加绳索辅助。
“想上去吗?我可以带你走。”一个五官深邃的当地人凑了过来,虽带着亲切笑脸,
赚钱意图不言而喻。不得不说这很让我心动,既出了国,只要能无憾,钱都算小事,我盯
著几个已开始上爬的游客,“好”这个字在喉间滚动。然辗转之后,理智还是逐退了小恶
魔,这一上一下也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届时大队集合发现少了一人,不就要通缉外加广播
了。于是我只能哀怨拒绝了他,飘去殿前远离诱惑。
根据资料,下层两侧雕的是希腊双子神“卡斯托和波路克斯”,上层中央奉著“伊西
斯”,两边凹陷位是“胜利女神”,其余皆为亚马逊女战士。是怎么辨认出来的呢?我盯
著这些失去头脸,连身躯特征都已模糊的雕像陷入思索。不过“纳巴泰”人敬的神明也真
杂,从抽象石柱转为希腊人形,而“伊西斯”又是埃及重要的保护女神,为冥王“欧西里
斯”之妻,诞下综合太阳、天空、王权意象的“荷鲁斯”。难怪此建筑被称为“
Al-Khazneh”,也就是宝藏库,毕竟请了这么多神明护守,中央冠顶又有个挺可疑的瓮,
盗猎者怀疑大奖搞不好就藏在瓮里,于是乱枪击射,搞得它变得相当残破。
然把宝藏库盖在城市的入口,怎么想都不合理,学者们再三研究后也觉得它应是间墓
堂,属于一世纪的王“Aretas IV”。他与“希律王”间有着微妙连结,因为“希律王”
儿子就是休了“Aretas IV”女儿后另娶兄嫂,导致后续“施洗者约翰”被砍头。即便书
上都说堂内空无朴实,只有简单小室,也注明游客止步,我仍旧不死心凑到廊前,先瞥向
似是不久前才被开挖的地下层墓室。从读过的印象,由于千年来随雨季洪流冲来的乱岩不
断堆积,目前所见的广场其实是近代修平的,下层墓室的重现是种佐证。所以主墓原本设
计就是高悬于崖壁吗,为防侵扰?
将视线上挪,欣赏过中门门楣的飞扬缀边,我往最里处窥看。殿里晦暗,斑驳岩墙间
的确仅有一道幽深内门,不似电影中石狮瞪视,通往层层机关戍守的圣堂。但盯了一阵,
好像就见到一个男子戴着牛仔帽、携著皮鞭,他以虔诚之姿闯过飞刃、用渊博知识破解字
砖、凭著信念行走空桥,面临真正圣杯的挑选,然后明了在拥有后,更重要的一课是割舍
。
如我这样的观光客来“佩特拉”,多半是为了在“蛇道”后乍现的这栋伪“宝藏库”
,或赏望,或回味年少记印。贝督因人自然也聚集于此,将各色彩绘瓶罐、动物铜雕摆得
琳瑯满目,纪念品店、饮料店设了座席,让跋涉的游客歇腿之余打开钱包,连骆驼也被牵
来广场栖坐着,与身穿盔甲的卫兵们赚点合照小费。只得半日空档的团体通常就是在此待
个一阵,便算功德圆满,可打道回府,但这儿其实仅算“佩特拉”的门面,要对它多所了
解,还得再往里走。
随着导游的招呼,我们走入右侧的另条道路,渐渐地,粗糙岩壁现出许多人工切削,
立柱横楣为框,中央凿出门洞,像楼阁般整齐比邻,若添上门牌橱窗便成为热闹商家。这
样的阵势让此区得了个名号“立面大街”(Street of facades),仿佛城市居民多半群
居于此,不过就跟前头的“宝藏库”一样,这些壁中楼阁也都是墓室。尽管如此,立面的
雕凿仍值得端详,不单是展延壁面曾经的浮刻与色彩,当抬起头,熟悉的希腊式格局之上
,另有很特别的阶状图腾起落着。好奇读了说明板,这风格竟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
亚述”,混融得也太广,那是否代表晚点我若瞄到中式元素就不需大惊小怪了?
岩间径路随我们的脚步拓展为广地,墓室群也往两侧开散,一侧像可爱小屋般在山坡
上层层堆叠,一侧则将乱岩的锐利棱线化为自身锋芒,居高临下,有着不怒而威的气势。
门面比较完整的那栋,据说属于某一任“纳巴泰”女王的弟弟“Aneisho”,位高权重,
难怪选了如此的俯瞰位置,装饰上虽不若“宝藏库”华丽,就仅在门上添加山形簷,再以
多道横楣叠层,倒也凸显了“纳巴泰”的原本风格,像是柱头的简洁飞挑。见有几个游客
爬了上去在邻近探险,很勾起我对其室内布局的好奇。
把视线转至另侧山坡的小室堆叠,看起来大型墓堂偏向使用一下一上的阶纹作顶饰,
小型的则缩化为或单或双的锯齿带纹。这区的左方同时为一条山路的入口,通往“献祭高
地”(High Place of Sacrifice),有不少游客已不畏艰辛,以攻顶为目标。虽然我一
向懒于爬山,但网络文章对这条支线都有好评,假使能通过体力腿劲的考核,会先看到“
纳巴泰”的采石场,那儿有从岩块切削出的两根大型尖锥,很可能是代表他们的双主神“
Dushara”和“Al-Uzza”,但也有说法是采石工在敬拜山神或纪念因事故而亡的伙伴。
而再过去还有值得探究的祭场墙门遗迹,它曾被认为是十字军的堡垒,然后就能见到
“献祭高地”了,方整凹台、面西阶座,挺惹人想像。据学者推敲,中央小石板应是种祭
品桌,阶座则用来放置“Dushara”石柱,信徒们会围绕着凹台,在祭神后举办宴会。或
许有人觉得就是块空地,如此煞费工夫很不值,但那儿可是俯瞰城市核心的最佳望台啊,
为了这点,搞不好我就会把爬山的疲酸感扔远远,可惜这一趟来回也是两小时起跳,软脚
虾估计要双倍,对我们这种一日旅团根本不可能,只能回家翻别人相片了。
将定于山顶的目光收回,我循主道继续往前,小墓堂并聚的山坡像被神之巨手嵌入般
,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希腊阶梯式剧场”。它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残破,阔伟的气势仍没
衰减,据说明板所述,满座时可容纳多达八千人。我着迷般走到近前,舞台区很可惜已经
全坍,只有几根立柱被勉强支起,供人想像原本会有的假楼叠筑与神像缀点。两旁的圆拱
穴室乍看不明就理,其实流通著座位区下的进出道路,想进去探究,偏偏洞口被栅栏挡着
,窥不出所以然的我只能旁移几步,继续赏望环状阶座的细密堆叠。
当年真的会同时聚集这么多人,或参与祭典或观赏剧目吗?感觉“Aretas IV”应该
身处王朝最兴盛的时代,才有本钱同时盖了华丽墓堂与剧场。我望向最高处,想像那儿的
视野及声场,罗马接管后为了扩建,将那儿原本的墓室切挖掉,遗留了几个大窟洞,不晓
得晚上坐那的观众会不会觉得有阴风往身上吹。
由于这区相较“宝藏库”那儿腹地广阔,商家餐厅又更多了,也有难得的公共厕所,
在等候大家解放之际,我四处转绕着拍照,也打量著摊位上的商品。沙瓶不意外是最大宗
,但感觉在削价竞争的氛围下,品质不算好,风砂吹袭也使其陈污,反倒是主打挂画的让
我盯望最久。那是画家“David Roberts”于十九世纪游历中东埃及时所绘,虽仅为翻印
,仍是种怀想的凭借,可以一窥蛇道入口曾有的弧拱,了解“宝藏库”的无瑕廊柱原来是
从残断复原,雕像身形则比现在清楚,仿佛百年的人祸比千年风沙还更锋锐。此外另有几
幅我尚未踏足之境,荒岩残殿,搭配身着帽袍的贝督因人慵懒点缀,早先看网友介绍就很
喜欢,但盯了几许,想着还有大半天要走,拎着一叠画纸实在不便,只能劝著自己回程再
买。
一路瞥著商家的琳琅满目,右侧高处的贵族墓堂也渐渐升级,在更远的山壁曲折串联
成长画。它们偏向“宝藏库”的形式,有密集的山簷列柱切划,偶以弧状亭阁画龙点睛,
这样的高规格也让它们被推论为“皇家墓室”。原本我有些担忧导游会仅远远一指,几句
介绍,逼我得祈祷有自由活动时间寻路上去,幸好旅行社找来的这位满尽责,自动就转向
旁侧的小路。很显然地,“皇家墓室”也是必访之点,因为就连坡道都布满摊贩的小棚架
,浏览商品之余,还要捕捉岩墓之景的变换,总觉得不小心就会脚一滑,乐极生悲。倒是
当地人艺高胆大,有的不仅将小雕像排在阶缘,自己也横躺于崖边,都不怕被谁手贱暗害
。
导游锁定的目标应该是最右侧的“瓮冠墓室”(Urn Tomb),毕竟它堆叠相对复杂,
双层连拱形成撑托底座,两侧柱廊开展,宛如延伸了主人生前的统辖威仪。连拱形构的一
个个小室远望颇神秘,随阶经过时却看不出什么功能性,不晓得是否也葬著亲族,有些应
该是从岩壁挖出,有些则像为了外观匀称而添砌,过了千年仍没崩塌足见工匠功力。
一路攀至高台,立面的下段有些剥落,绽露的石纹赭红间夹杂了蓝灰,相当特别,大
门横楣以交错的短柱圆盘为饰,再覆上山形簷。我不禁随着高耸立柱仰起头,据资料所述
,中央窗口乍看像想以石板封死,但其实板上浮凸曾是主人的肖像,而柱顶那四个于横带
上的不明物,也该是几位神祇,很想知道它们原本的模样,偏偏风沙无情,磨蚀了整段上
簷,连最顶的瓮饰,也就是墓堂取名的来由,都难辨其形。
随导游走进,在外头岩间隐现的蓝灰斑彩,于墓殿内狂野了起来,彷若流云也似急湍
,还有些莫名的墨黑像书法家酒后的挥洒。我盯望了一阵,才观察起殿内布局,导游说,
由于在后来的拜占庭时代,墓殿被基督教徒改造成教堂,背墙的几个窟坑也成了目前可见
的弧顶龛室。那国王的棺冢还藏埋在此吗?以其富足而该有的辉华陪葬呢?还是早被窃盗
一空?
尽管墓室空无,外头小广场的远眺视野倒很令人心醉,正前,是接续要深入的城市后
半,有漠色中的主道蜿蜒、岩砾间的点点残垣、以及际处的连绵岭岩。将视线转往左,则
可望见方才走过的“剧场”及其背倚山丘,很有可能顶处便是我无缘造访的“献祭高地”
。
据说另一头的下山路还有颇多遗迹,经过连结了水道,或许曾能口吐泉线的岩墙狮雕
,会进入被精心打造的谷地。它早年因着灌溉系统的布设,上段成了攀满绿意的庭园,拱
廊中庭旁有从岩壁开凿的“花园餐室”(Garden Triclinium)。若由峡谷间的步道行落
,见到的是结合祭祀的建筑群,墓堂立面有三人披巾穿甲,故被称为“士兵墓室”(
Soldier Tomb)。
但很显明地,它的主人不可能只是小兵,由图片看来,与其相对的岩窟餐室布满列柱
壁龛,两窟之间有着环廊楼阁的残遗,再外加上层的后花园,搞不好其实是某代王的离宫
。可惜星移物换,就算今人有缘与其相遇,也仅能藉几许石上刻凿,揣想原先隐逸于荒谷
的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