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下列关于编班的说明何者正确?
(A)能力编班一无可取,不值得采用
(B)学科能力编班 是属于同质性
(C)异质性编班较不利因材施教
(D)阶梯式能力编班内学生能力差异大,不利教学进行
公告答案(C)
教育大辞书(教育大辞书编纂委员会编纂,2000)对能力编班说明如下:
能力编班是中等以下学校用以编制班级的措施之一,通常都是依据智力测验、或学业平均
成绩、或两者的综合指标,按得分名次之高低,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进行特定目的
的教学,如资赋优异班、益智班、特殊才能班等,即为正规学制中颇为常见的能力编班。
除了这些特殊教育班级之外,一般学生的教学,也常实施能力编班,主要的方式有“平均
能力编班”、“阶梯能力编班”、“混合能力编班”、“学科能力编班”等四种。“平均
能力编班”是常态编班的一种型态,其余三种能力编班则是惯称的“能力分班”。
“平均能力编班”系依智力或学业成绩之高低,将
学生平均分配于各班。如有学生九十人欲分为三班,第一名编至第一班,第二名编至第二
班,第三名及第四名编至第三班,第五名编至第二班,第六名及第七名编至第一班,第八
名编至第二班,第九名及第十名编至第三班,余依此类推,直至编完为止。这种编班方式
,可将班与班间的能力差距,减至最低,各班学生之整体能力相当平均,不会形成前段班
与后段班之优劣等级和差别待遇。但是由于每班之内各个学生的能力,相差悬殊,如果课
程及教学进度统一不变,则可能发生个别差异难以适应的情况。
“阶梯能力编班”为典型的能力分班型态。一般是依学生的智力或成绩,排出前后名次,
然后将能力最高的一组,如第一名至第n名编为一班,能力次优的一组,如第n+1名至第2n
名编为另一班,余依此类推,直至能力最低的一组学生,编为最后的一班为止。通常注
重升学率的学校,规模较小者,如每一年级五班以下学校的全部班级,规模较大者,如
每一年级十班左右的中型学校,或每一年级超过二、三十班之大型学校的前段班,可能
会采用“阶梯能力编班”。这种编班方式,可将每班之内的学生能力,维持得相当整齐
,故在教学上最易看到效果。但也容易形成等级标签,促使能力高的班级享用较多的资
源,而产生优越感,能力低的班级宛若次人一等,自惭形秽。
“混合能力编班”又称为“分段式编班”。这种编班方式,是先依学生能力的高低,分
为若干段,能力较佳或成绩较优者,编为前段班,能力较差或成绩较劣者,编为后段班
,介于二者中间的学生,则为中段班。属于同一段的各个班级,通常不再依学生能力予
以细分,而是以“平均能力编班”的方式,让班与班间的程度大致相当。国内中等以下
学校之能力分班,大体是以“混合能力编班”为主。这样的编班方式,如能采用适当的
教材,将有助于分别适应三段学生的需要,但亦如同“阶梯能力编班”一般,容易产生
前、后段班优劣等级意识的问题。同时,如果能力区分的标准,未能涵盖所有的学科,
则因学生在各个学科上的能力表现不同,“混合能力编班”可能无法适应各段学生在各
个学科上的差异,而这也是“阶梯能力编班”的缺点之一。
“学科能力编班”系以学生各个学科的成续,作为分班的依据。理想的作法是,每位学
生按其各科成绩的高低,分别到适合其能力的各科班级上课。如某生的国文可能到优异
班上课,数学可能到中等班上课,化学可能到学习迟缓班上课。这种编班方式,可以适
应学生各科不同的能力,但因各个学科均须进行能力分班,行政作业繁复,师资不易调
配,学生每节转换教室亦颇不便。因此实际的作法,通常是部分学科如外语及数学等,
实施“学科能力编班”,其余学科则采常态编班或其他编班方式。
(张建成撰写,取自国家教育研究院网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737/?index=3)